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寻隐者不遇 诗词中寻仙访道的作文套路

2020-11-18 11:40:01
相关推荐

一般我们要写一个人物的形象会怎样?

无外乎外貌、动作、心理、语言等正面的描写。然而,在传统的诗歌中有一种人物无法从正面来描写的,那就是隐者,或者说世外高人。我们先来看个大家熟悉的例子: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估计每个人从小就会背了,小时候学的肯定是最简单、又最具有代表性的名篇。把代表性的作品学会了、背诵了,那么它就好像一把钥匙,为我们将来打开知识的宝藏做好准备。那么,《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关键是什么呢?嗯,题目就是一个关键!对的,就是“寻隐者不遇”,这是“寻仙访道”类的山水诗百试不爽的标准套路。凡是写世外高人的,凡是写隐者的,只要没见着人,那高深莫测、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境界马上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看看:

《过融上人兰若》(唐·綦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这首诗的题目叫做《过融上人兰若》,这个“过”就是“拜访”的意思,就好像《过故人庄》的“过”是一样的,按照传统这个“过”应该读为平声“锅”的,特别是在韵脚的时候更是如此。“上人”就是对和尚的尊称,这位上人叫做“融”,所以叫做“融上人”,兰若(rě),源于梵语,指和尚的住所。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就是“去拜访一位融和尚所在的寺庙”。

结果拜访到了没有呢?肯定是见不到的,只见到空空的禅室内挂着僧衣,人影不知哪儿去了,无奈,只好出来外面溜达溜达吧。诶,这窗外边的水鸟挺好,没人打扰,它们悠然自在地飞来飞去,那就坐在这里一边观鸟一边等人吧。最后鸟也看够了,人也没等到,只好下山回去咯!还好,路上风景不错,看着看着,不知不觉间,到半路上已是黄昏时刻,这时候却听到钟声穿过青翠的山林传了过来。说明了什么呢?哦,只是说钟声很空灵,很好听,然后我的心灵得到净化了吗?净化心灵是必须的,但又不仅是如此,还说明这位融上人已经回来了,可是自己却没遇上。我们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会感到很遗憾的,会有一种插肩而过的失落感,莫可名状。

可是诗人真的会遗憾吗?或许有吧,或许不是呢?何以见得?这还得从一个故事说起。

我们一般认为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在那个时候,玄学处于发展繁荣的时期,整个社会崇尚清谈的风气。谢灵运等人通过游山玩水,寻仙访道,状写山川美景,还顺带把玄理融入诗中。

谢灵运像

其实,这股清谈的风气还要上溯到魏晋时期,特别是晋代衣冠的名士风流。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度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位王子猷,王公子就是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啦。话说,有一天夜里正下着大雪,王公子一觉醒来,推开门一看,好家伙!四下里一片白茫茫,此情此景怎能无酒?又怎能无诗呢?于是,把小酒一酌,几杯下肚,嘿,兴奋了起来,便一边手舞足蹈地来回走动,一边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左思的《招隐》,说的就是去找隐士嘛,这样让他忽然就想起了自己也认识一位的世外高人,那就是隐士戴安道。可是戴安道不在身边啊,他家还远着呢。管不了那么多了,二话不说,连夜坐着小船找他玩去。就这样走了一夜,好不容易到了戴安道家门口,可又不想进去了,转身就往回走。看吧,酒喝多了就是这个样子。旁边人实在受不了了,问他这是怎么回事?谁知王公子还清醒着呢,他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而来的,兴致没了就回去呗!为什么一定要见戴安道呢?”

看,这就是任性自然,遵从内心,只求适意而已。在拜访戴安道这件事上面,注重的是这个过程,至于见没见到人,就没有什么可以纠结的了。

绍兴兰亭

这种魏晋风度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我们回到綦毋潜的这首诗,“黄昏半在下山路”是没关系的,今天乘兴而来了,虽然没见到人,现在回去也不必遗憾,何况这一路的景色这么好,水鸟也看了,钟声也听了,有什么好纠结的呢?重要的是享受这个过程,心灵得到了洗涤净化,所以诗人的内心应该是非常满足的。

这么说有根据吗?有的,我们看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这首诗中,诗人就直截了当地说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邱为也是来寻隐者的,没见到人,欣赏了山光水色之后,兴致没了就下山去,何必要等到那个人呢?

这种寻隐者不遇的套路运用得真是太多了。我们再来看一首:

《题潘师房》(唐·刘商)渡水傍山寻石壁,白云飞处洞门开。仙人来往行无迹,石径春风长绿苔。

这首诗主旨和上面一首差不多,只不过这首诗写景有很大不同。第一句就说诗人跋山涉水,攀岩登壁,这样看,这个似乎更刺激哦。上面的一首说的应该是平缓的山路,因为山上还有寺庙,诗人可以在路上慢慢走慢慢看。而这一首更像是来探险的,诗中可没说山上有寺庙,诗人就说自己是来找神仙的。“渡水傍山寻石壁”,可以想象,这山是岩壁陡峭的那种,还有瀑布从悬崖上倒挂下来,诗人穿过“水帘”,紧贴着山体,在石壁上小心地找着攀爬的支点。终于到山上了,只见这里白云翻飞,洞门敞开。可惜,仙人的踪迹肯定是不可能看到的,要不就不是仙人了,来无影去无踪才是真的好。只见这里春风吹拂,石径上长满了绿色的苍苔。要注意,苍苔的意象在诗中一般是表示宁静清幽的环境的,石径上长苍苔说明这里根本就罕有人来。

读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我们就会觉得这完全是写神仙的啊!可是我们看题目就发现,原来是“题潘师的山房”,那么诗中的“仙人”指的就是“潘师”,“洞”其实就是潘师居住的房子,“洞门”就是房门了。只换了几个概念,这位潘师就由一个凡人和尚变成神仙了,神秘魔幻的色彩就这样出来了,这个艺术性不可谓不高啊!

总之,受到魏晋以来的山水诗、玄言诗、游仙诗等影响,唐人写的山水隐逸诗,描写世外高人或者隐士,一般都喜欢这种“寻而不见”的套路。这样例子还有很多,唐诗三百首里就有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僧皎然《寻陆鸿渐不遇》等。

掌握了“寻隐者不遇”这把钥匙,不管是欣赏相关的古诗,还是进行相关创作都是轻而易举的哟

最后讲一个典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见了老子回来后,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论老子就像云中之龙,高深莫测,缥缈不可知。所以,以后要写高人隐士,千万要记住不要写遇见,就算见到也不要说见到,这样自然就高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不一样的幸福作文 爱眼作文 我开心的一天作文 难忘的友谊作文500字 对于高考的看法作文 红枫古道作文 第八单元作文 一件有趣的事作文600 有关国家安全的作文 换巾仪式作文 童年的趣事作文800字 九年级语文作文 写一个人的作文300字 我的对手作文450字 小学生军训的感受作文 童话作文批改评语 母亲节帮妈妈做家务作文 写给父母的话作文400字 我的好朋友小狗作文 作文爱国 国庆趣事作文开头 花园一角作文 50米短跑作文 弟子规作文 溺水安全作文500字 我的梦想怎么写作文 化妆与本色作文600字 伴我前行半命题作文 大学生诚信作文 有关家国情怀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