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写作对于普通人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请每日书作者上台谈了谈

2020-11-18 12:10:01
相关推荐

上周六下午,三明治在北京单向空间开了新书《生活不在别处》的发布会,《GQ智族》总主笔何瑫、青年志副总监梁莉和三明治创始人李梓新一起探讨了“年轻人的焦虑与狂欢”。

晚上,在798西街的机遇空间,我们见到了神交已久的每日书“北京校区”学员。他们有些跟我想象中的一模一样,几乎第一眼看见就能认出;还有一些突破了我的想象,比如一位网名“刚需”的男生,曾经写了充满男性力量的健身房故事的他,居然是一个瘦瘦的年轻男生。

很高兴,遇见他们。

而更感动的是听到他们的故事。郝思嘉、耶利亚、牧沐、Ai迪和佳钰都跟大家分享了她们与“写字儿”这件事这些年的故事,讲到动情处,眼里闪着光。

那一刻我确信,写字少女是世界上最美的姑娘。

郝思嘉说,她写作的意义就是帮助那些不善表达的人纪录他们的生活:“在每日书,我不在乎政治正确,也不用苦心经营人设,我把平常不轻易示人的那些幽暗情绪都拿出来晒,很多人告诉我,这些私密的想法,他们也有过。”

耶利亚说,她在每日书写的小书之所以叫《草木皆兵》,是因为服役的时候站晨岗,看见草木的影子重重,好像她的战友,那时暗暗下定决心,退伍以后要把这两年间的故事写成书。

牧沐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她告诉大家:“除了写作和做心理咨询之外,我目前想象不出还有什么东西能够让我既能够做到保持内心的独立和真实,又能够跟其他深深地联结起来。”

而已经坚持了十个月每日书的Ai迪说,每日书为她打开了一扇窗,她由此认识了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小伙伴,看到了五彩缤纷的生活。

第二天,三明治带着每日书作者们的作品去了青年志的活动,在那里,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大受欢迎。我很高兴能够扮演这样一个角色,读到这些故事,并带他们去更多更广的地方。

如果你也愿意在这里写下你的故事,欢迎来参加每日书。我们和其他同学,将陪伴你走过书写的三十天,给你的2017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如果你能坚持书写,三明治会有特别的礼物在新年来到你身边。

在这里你将得到的是许多热爱写作的小伙伴和一个温暖的写作氛围,抓住自己2017这最后一个月的生活,用写字的方式迎接2018。

我们等你。(点击了解每日书)

每日书作者的分享

书写爱情故事的郝思嘉:作为普通人,我想帮助不善表达的人记录他们的生活。

大家晚上好,我是郝思嘉。本月是我加入三明治每日书的第四个月。

上个月鸽子找到我,让我在会上发言的时候,我第一句话问的是:可以现场征婚么?

——请正视一个单身女性的心声。

如果说在我的生活里,有一件事比写字重要,比面包重要,比所谓的梦想还重要,那可能就是爱情了。

我的故事也大都是关于爱情。

在今天之前,我读了在座其他分享者的作品,大家的经历和故事的丰富程度让我非常吃惊,同时也非常自卑。

三明治的写作者们,有环游了半个世界的旅行家,有经历过十几个不重样工作的体验者,有创业失败从头再来的,有看破红尘解甲归田的,有在国外追寻艺术大师足迹的,也有在医院救死扶伤的。

跟他们相比,我的经历,我的故事,我的写作,对大多数人来说真是太平凡,太普通了。

加入每日书的这几个月里,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些看我的文字的人,他们想看到的是什么呢?

今天站在这里,我很惶恐。我没有惊人之色,也没有万贯家财,我的经历很平常,我的故事很普通。如果说写作不只是为了个人的情感宣泄,那么它的意义是什么呢?

上个月我写了父母的故事,我的父母也是很普通的人,他们之间的爱情跟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都差不多。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产生自我怀疑,这并不是一个特别的故事,类似的故事,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里都在发生。

万千告诉我,虽然大家的经历是相似的,但是只有我写了下来。

我想这大概就是我写作的意义——帮助那些不善表达的人纪录他们的生活。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聊聊我写作的内容。

我小时候喜欢一个台湾组合,当时认真地幻想着能够与他们恋爱,一起上演偶像剧的情节。现实中实现不了的,还好我有一支笔。他们几乎是我那段时间每一个虚构故事里的人物原型,我在文字里跟他们海誓山盟,地久天长。

长大之后,我跟闺蜜聊起此事,发现几乎一模一样的情节,在她的日记本里也同样上演过。后来我发现,我身边的很多同龄人,也都做过类似的白日梦。

如今回想起来,我们会觉得可笑,甚至感到羞耻。可正是那些少女心爆棚的瞬间,才组成了现在的我们。

每日书里有个姑娘,我喜欢她给偶像写的打call文,认为那是她写的最棒的文字,在文字里我真实地看见了自己。虽然她写的艺术史很深刻,她笔下的花花世界也很有趣,而我在读那些文字的时候,总是带着一种隔岸观火的疏离感,我想可能是缺少共鸣的缘故。

我上个月发表在三明治上的一篇文章,写了跟初恋一起租房的故事。有一个大叔读了我的文章,他写信给我,说我让他想起了十年前的女朋友,他跟我讲了很多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他说谢谢我,谢谢我这篇小文让他重新回忆起那段美好的时光。

我觉得很妙。

大学里我学的专业是师范,当时的我心怀教师理想,我想站在讲台上,通过言行影响下一代人。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记者,那时我也曾抱有新闻理想,我想通过媒介手段,影响更多的人。后来我改行做了公关,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事件幕后操盘手,我发现很多从前固有的认知被打破了。我突然发现我谁也影响不了,我连自己是谁,自己要做什么都理不清。

可是在三明治,我很不一样。

我不是教师不是记者不是公关,我是我自己。

我在每日书的书写很自由,不用担心是不是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需背负KPI的考核指标,不必担心今天的热点到了明天是不是就成了炒冷饭。

我写我家里的三只猫,我明明不爱它们却要和之和谐共处。我写我跟人合租,从柴米油盐到燃气水电都要斤斤计较。我写我的室友,他又懒又馋又邋遢,但是却又暖又萌又贴心。

在每日书,我不在乎政治正确,也不用苦心经营人设,我把平常不轻易示人的那些幽暗情绪都拿出来晒,很多人告诉我,这些私密的想法,他们也有过。

(以下是征婚时间——)

作为一个都市剩女,我在日常生活中是有保护色的。同为读亦舒长大的一代,自然认为做人最要紧的就是姿态好看。当七大姑八大姨催婚的时候,母亲每次都替我挡回来,以工作繁忙或眼光太高作为借口。

其实她跟我都知道,我是没得挑。

去年有一个节目叫《圆桌派》。流传最广的一期,请了徐静蕾和蒋方舟来当嘉宾,探讨女性相关的话题。那期节目播出之后,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赞美徐静蕾,认为她是快意潇洒的女性偶像,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指出,蒋方舟代表着一种“女大当嫁”的迂腐思想。

而我更欣赏蒋方舟。

在这个(网络上)女权当道的时代,蒋方舟表现得多么勇敢。敢于承认自己恨嫁,敢于直面自己在婚恋市场上并不受欢迎的地位,敢于撕掉大众给她贴上的女权代表、傲世独立的标签。这才是我心中,一个写作者应有的态度。

如果可以,我也想成为一个她那样的写作者。不是以笔为刀的女战士,不需要呐喊厮杀,只是作为生活的参与者和记录者存在,一个诚实的存在。

曾经是一名女兵的耶利亚:每日书帮我实现了记录军营生活的愿望。

大家好,我是耶利亚,现在跟大家聊着天儿,我就想到昨天准备这个稿子的事儿,等我终于打开电脑开始写下第一行字的时候,一看右下角的时间,我的妈呀,竟然已经9点45了。可以说前两天在北京的生活都魔幻到不行,北京折叠、三种颜色,被这些新闻轰炸的我已经失眠了两三天了。

嗯,昨天早上临时被通知要被借调到西城区政府办去写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白天看了一整天关于“互联网+与城市治理”的材料,简直头大得不行,一直觉得自己还挺擅长写东西吧,但写公文的话还真不是那么一回事儿,然后晚上下班之后在西单吃了一碗麻辣烫,心里还想着,北京现在吃东西真的越来越不方便了,等人口清退工作告一段落以后,也许生活真的会很不方便吧。

而等到我回到租住的公寓以后,看到前台的灯已经好几天晚上没有开了,心里就有了很不好的预感,这里也是租住的公寓,虽然独门独户自带花园咖啡馆,可是我真的不知道白天云里雾里看了一天政府工作报告的我会不会也马上变成要被清退的北漂一员。回到家坐在地上胡思乱想了好久,一不留神就快十点了。然后想到今天要和大家分享写作故事,紧张得更睡不着了,赶紧默默打开word赶作业,大家听着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没错啊,就是写每日书作业赶稿子的那种节奏。

说起写作这个事情呢,我一直觉得我好像一直还蛮擅长的,大概遗传自我文艺中老年的爸爸,他笔名叫海中渔,十多年前最热衷的事情是在文学网站红袖添香上面发散文,大多是老干部体,自费出了好几本书,我一本也没好好读过,初中的时候有一次翻开书特别巧发现他把我4、5岁的一张丑照当插图,照片里的我正在吃一碗比我头还大的面条,于是我就和他生气了,好像后来也没想起来再去翻他写的书,这么说来,我大概可以确定了,我的写作天份恐怕是基因天赋,并非他言传身教。依照我幼时调皮捣蛋的劲儿,大概只有每周一次的作文课才是我的“高光时刻”,不过考上大学之后玩性更重,写作事情也荒废了。

直到我参军入伍,穿上绿军装成为了一名女兵,我开始写诗。因为喜欢童安格和梅艳芳都唱过的那首歌《耶利亚女郎》,我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耶利亚,意思是新疆民间传说中的幸运女郎,在日日早睡早起,锻炼身体,站岗执勤,种菜种地,植树造林,开会教育的生活里偷闲写诗,聊以慰籍。到退伍为止我写了一两百诗歌,从未发表,但觉岁月静好,天长日久。因为只需要服从命令,保持心灵的宁静,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过上了一种隐修士或者哲学家一般的生活,因为远离尘嚣,事无所扰。

事实上最初选择写诗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在部队服役,写作多是通过手机输入或者通过笔记录下来的,而写诗可以不必写那么多字数,比较简单,有什么吉光片羽的想法可以随时记录,事后经过头脑中的逻辑演绎将这些碎片任意组装,形成完整的篇目, 或者构成新的片段进入语言库存中。

从实实在在的个人写作体验中总结,我感到自己的言语缺乏连贯性,在有理有据的逻辑演绎中缺乏说服力,这在小说写作上很吃亏,但是这种断裂式的语言在诗歌的写作中反而可能是一个优点了,因为非常的凝练,语言因其含混反而具备了多层次的意蕴。

今天下午参加三明治活动的时候,大家在提问环节问到一些关于非虚构的问题,就我个人而言,似乎很难区分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我每天写字的时候,都不感觉自己写的文字是真实的,可能语言还是太匮乏了,只能截取一些片段把它记录下来,而这个选择就是一个虚构的过程,虚构事件发生的顺序,压缩容量,曲解他人的心意,扭曲自己的记忆,就好像真实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

当我写下第一首诗“我和自己荡秋千,草木作伴”,正体味着站晨岗的孤独,草木的影子重重,好像我的战友,那时我暗暗下定决心,退伍以后要把这两年间的故事写成书,书名就叫做《草木皆兵》,但我是个拖延症很严重的人,一直没有付诸实践,直到退伍第二年,也就是17年的4月,三明治帮我实现了这个愿望。

因为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四月的每日书,强烈地想要把自己那两年的时光复原出来,因为我惊恐的发现,退伍不过半年,我关于那些日子的记忆已经在慢慢消退了,我真怕自己忘记啊。我给自己定下的主题是“草木皆兵——一个女兵的故事”,目标是每天两千字,不过坚持了一个星期之后就跑偏了,就开始有时写诗,有时写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奇异故事,总觉得当兵的生活好像很多可以写,但又无从下笔,就这样杂七杂八的坚持了一个月。

因为自知散散漫漫,完全没巴望过能出独立小书,那时对于写书这件事还都只是个朦胧的愿望呢,但有一天,很意外的,我被拉入独立小书的制作群,通知我雀屏中选,不过修改的定稿要在6月22号前交上去,我永远记得那个日子,因为6月17号的时候我还在上海和鸽子还有我弟弟坐在咖啡店里神侃、一边撸一只假肥的橘猫,而那个时候,剩下三万多字的稿子还在我的大脑里打转,18号我回到北京,一口气写了出来交了作业。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保持明亮,满怀欣喜。”这一刻,我才觉得那两年当兵的时光确确实实从我的生活中褪去了,我不能再对人敬礼,也不必再身着绿衣。

退伍后回到外面的世界,颇有些怅然若失,是写作弥补了遗憾,也给予我慰藉,之后算上这个月,又参加了两次每日书,写夏天的诗,这个月写一些无厘头的幻想,还有对萨福诗歌的翻译,其间生活的转折接连来袭。

读研还是工作?好像这个选择的烦恼颇有几分矫情,因为总还有处于这个焦虑转折期的年轻人无可选择,只能被命运的洪流裹挟着前进,有选择也是如此,我内心向往读研的生活,去浙大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写诗作文,做喜欢的事,却不得不为了更好的生计选择了工作,畏惧权力,又同时靠近它,向权力献媚。

很遗憾,但也容不得后悔,好在今天终究还能和大家坐在一起谈论写作。

心理咨询师牧沐: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奖赏。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牧沐。今天是我第一次公开地谈写作,到现在都觉得挺不真实的。依蔓当时问我的意愿和时间,我先是答应了。后来又问,为什么邀请我,我写的并不好呀。其实,没说出来的那句话是,你没搞错吧,如果我都能做写作的分享,那所有人都可以去分享了。

依蔓的回答是觉得我写的挺好的。不过对于一个在写作面前把自己放得特别卑微的人来说,这很像是一种安慰或者社交辞令。用心理学的话来说,这是非常典型的低自尊表现:你说我写的好,但我不相信呀,我深信不疑的是自己写的很烂,所以你肯定是安慰我,并不是真的觉得我写的好。

不过我还是很相信三明治和依蔓的判断的,不会拿这个品牌开玩笑,也就告诉自己,或许我写得没自己想得那么烂。我想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类似的感受。比如在你特别喜欢的人面前,很容易自卑,怕自己不够好,配不上,也就不容易采取行动去表白,只是远远地关注着对方的一举一动,但不会让对方知道,也不敢让别人知道,因为怕别人笑话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如果问我的朋友,不少人可能会觉得我挺自信的,但是在写作面前,我觉得我就是那个癞蛤蟆。

我佩服和羡慕写得好的人,也曾无数次想过,要是自己也能写的好,就好了。可是除了上学时候的命题作文,我一直没写过什么东西。为什么呢,不是很喜欢写作吗?因为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啊,没有才华,读书不多,阅历又少,人不细腻,观察能力也不强,所有你能想象到的词我都曾经用到自己的身上。就像我的来访者在咨询室里曾经做过的那样,我用一系列的标签给自己建造了一堵墙,隔绝开了我和写作的距离。总之,我对自己的认定就是,我写不好,也不可能写好。所以,我干嘛要做一件徒劳的事情?

想了这么些年,真正开始写这个动作是在2014年,当时注册了一个微信公号。其实当时注册这个公号的事情也很有意思。我跟当时的男朋友,也就是我老公,念叨了很多遍,我想注册个公号,我想开始写东西。但是就一直拖着,找各种理由,比如没时间啦,注册太麻烦啦,没想好名字啦等等。你们知道的,所有能找到的理由。他忍不了了,自己注册了一个,把名称和密码甩到我面前,行了,别废话了写去吧。

看起来是没有理由拖延了,但其实我自己知道是因为如果再不做这件我很想做的事情,我可能没办法再原谅自己了。于是就开始写,多是一些社会事件及我做心理咨询的个案的分析。其实都不算真正的写作,但管他呢。渴望了这么多年,写这个动作本身已经极大地满足了我,写得好与不好,反而顾不得了。

有很多我觉得特别有才华的朋友,他们其实也很想写作,但或许就是因为太追求完美,太有被评价的危机感,所以迟迟不去写。每当他们夸我说,觉得我写得还不错的时候,我都会说,我这样的都能写,你更能写了。

这是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体会。想得太多,包袱太重,反而就阻碍了往前走的脚步。关于写作可能需要一点不要脸的精神,不去想,你能不能写好,也不去想会不会有人笑你,就先去写就好了。迈出第一步之后,最难的部分就已经消失了。海明威不说了吗,任何初稿都是垃圾。

这三年,总共写了大概六七十万字。我写的大部分是比较固定化的形式,介绍某个现象或者写出某个案例,用某个流派或者心理学观点做一番分析,最后给出一些建议。主题多取材于我做心理咨询的实践及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一方面,我得以对咨询过程进行记录和反思,另一方面让我对自己及对其他人的经历和体验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虽然这种写作的形式很单一和可怕,也没几篇我自己满意的,更谈不上是作品,我依然感觉到了一种创造性和成就感。

我认为,这是写作非常重要的特质,一方面,写作的过程会让人产生沉浸式的体验,哪怕只是一篇碎碎念,一篇流水账,也能让人体会创作的快感。另一方面,写作是一种梳理,一个去直面内心的过程。所以,无论写得好与坏,是否得奖是否被认可,都无所谓。这是我想要分享的第二个感受,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奖赏。

我平常做咨询,个案可能涉及个人成长、婚姻家庭很多领域,很多表面的问题会指向一个本质,那就是关系,跟自己及其他人的关系,而跟自己的关系决定了跟其他人的关系,跟这个世界的关系。

今年六月份生完孩子到十月份,四个多月的时间我什么都没写,但其实内心经历了特别大的波动和情绪的变化。一方面是生了一个孩子,一个活生生的小生命在我面前,需要我全部的照顾,另一方面是我亲爱的舅舅在我生孩子前一天突发意外离世。而且我生孩子的过程也有一点危险,处在可能死亡或者残废的边缘。生和死就这么在我面前直愣愣地铺开,我整个人是有点懵的。

后来我是有一些症状开始出来,类似于创伤。职业使然,我觉得我需要做一些调整和自我干预。于是报名了十月份的每日书,借助于外力,我记录和梳理这一段经历,慢慢恢复平静。十一月份的每日书,我更是第一次尝试从大概念的原生家庭角度写家庭故事。

写作的过程中,我更加清楚我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我,我的生活曾经经历了什么,又将经历什么,并且几乎做到了实施和情感的全部真实。这个其实不容易的过程,一方面让我更贴近自己,对自己更加忠诚,并且决定永远保持对自我的忠诚。另一方面,也让我在看到自己的同时,也能够真实地不带评判地看到和贴近其他人,让我跟人建立深层的联结。

除了写作和做心理咨询之外,我目前想象不出还有什么东西能够让我既能够做到保持内心的独立和真实,又能够跟其他深深地联结起来。很幸运,我找到了它们。

这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三个感受,写作会让你看到存在本身。

而这,需要开始写,继续写,一直写。我想我会一直写下去。

幸运的是,三明治提供了一个场,既是一个写作场,也是同类人的心理场。每个在这个场里的人,都能看到自己,也看到别人。

谢谢大家,也谢谢三明治。

公益从业者Ai迪:我参加了十个月每日书,写下十四万字。

大家好,我是Ai迪,在三明治每日书里很多都是写作者,像耶利亚、牧沐,应该都是笔名。我算是一个例外,这只是我的微信昵称。原名筱迪,不用真名的原因是总被人叫成莜迪,所以直接换个昵称。我是一名CSR从业者,在现在的公司工作五年了,也算是一名公益从业者,接触公益差不多也七八年了。所以我的微信好友里三分之一是同事,三分之一是公益领域的伙伴,剩下的三分之一是家人、同学还有每日书好友。但其实差不多四分之三都是从未见过面的,只有剩下四分之一是熟悉的。非常感激三明治能组织这样线下的活动,大家见面互相认识,这样微信备注里可以改为**见过。

这个月正好是认识三明治每日书一周年了,去年十二月第一次参加,到这个月共参加了十次每日书,这应该是每日书的一个记录,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今天有机会站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点感受。

其实我一直都不是一个擅长书写的人,小时候写作业让人头疼的就是老师要求的日记、周记,记得有次听别人说很多作家写不出来东西的时候就写“无题”,然后我的日记就经常出现“无题”,内容也如题。

跟其它的写作者相比,我从小就没写作的习惯和爱好,但其实写作能力是从事所有事情的基础,逐渐长大后,也开始有意识地锻炼。同时,越长大越爱回忆过去,逐渐发现以前很多真实的记忆越来越模糊,一直想要写些什么,但懒加上拖延症犯了总是难以开始。直到去年偶然看到每日书的活动,有人监督、有主题,最适合我这样的人,立马报名了。

写完一个月后,曾试图自己继续坚持,但结果今年一月份只写了十天,并没有坚持下来。中间也参加过其它团队组织类似的活动,但发现都是教你怎么写出网络爆款文,怎么起标题,怎么追热点,参加了一周。然后三月份又回来了每日书,那时流行王健林说的先立一个小目标,我就给自己立了一个小目标,每日书坚持参加一年,就一直坚持到现在,离实现目标不远了。

那天小治让我写介绍的时候,我粗略翻了下过去的内容,十个月写了超过十四万字,我被惊到了。但又仔细算了下,再加上这个月还没写完的,每天刚刚够500字。可能写再长一些,我也坚持不了这么久。感受到坚持的力量,但同时又要定适合自己的目标。

十个月写了九个主题,内容基本都是回忆和记录过去,记录留在这个世界的痕迹。包括每日书里常见的主题:生命中的朋友、这些年去过的城市、从事公益的故事;也有特别的主题:爱上北京的瞬间、三十张照片的故事、身体观察日记,甚至还有写那些奇葩说里的辩题。发现写其实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痛苦的是想要写得每篇都很精彩。对于一位刚刚入门的我,后者太难,前者就轻松多了,所以我想要先完成前面这个目标。所以写了这么多,其实我也并不能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写作者,只能算是一位记录者吧。

但记录本身就是一种变化,每天坐在那儿边回忆边写的内容,能把自己逗笑、也会把自己感动哭,就像是穿越时空一样,又重新经历一次,很多好像已经忘记的又重新想起来,但却也发现很多细节却记不太清楚了。我特别羡慕有写日记习惯的,如果我当年有写作的习惯的话,现在翻翻看多好。所以在写身体观察日记主题时,正好碰到我人生第一次拔智齿,拔完牙回来麻药还没过就开始写每日书,把拔牙的所有细节和感受一丝不落的记录下来,记忆会被遗忘,但留下来的内容不会变。

另外一个变化,我学会了用手机写东西。以前自己写文,虽然写得一般,但对于环境的要求挺高,一定是要在安静的地方、甚至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泡杯茶或者咖啡,打开电脑、听着音乐,听着霹雳巴拉的打字声音才能写。前几个月的内容,我也都是在夜晚,电脑文档里打好,再粘贴到石墨里。但从七八月,每个月频繁地出差,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工作,半夜回到房间根本没力气打开电脑,但又想坚持下来,后来发现每天早上在下乡乘坐大巴的路上,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我可以利用起来,但没用电脑的条件,就直接用手机写。第一次在车上用手机写完,发现这样写也还可以嘛,逐渐开始习惯用手机进行长篇的记录,这是参加每日书的一个意外收获。

除了写作外,透过每日书,看到更多普通人的日常,每个人真实的生活。各种各样职业的伙伴们,通过他们笔下的文字,看到手术室长什么样,精神病院真实的故事,宝妈们的日常,还有像耶利亚这样女兵的故事。四五月份开始,每日书里更多跨时区、散落在各国的伙伴们,八月份里有一位伙伴写一家三口环游世界的故事。我有时候跟朋友开玩笑:看着每日书里大家的故事,好像辞职出去浪啊。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每天重复的生活,感觉如果再写两个月每日书,就没什么可写的了。2017年只剩下一个月,结束的时候再回头看,重复的工作、生活,我们留下了什么?幸好,我有这本十几万字的每日书以及每日书里的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故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童年乐趣作文300字 我想对你说作文350字 七年级优秀作文500字 我的心爱之物作文600字 你温暖了我的岁月作文 无限风光在险峰作文 作文开头的方法与技巧 我好想遨游太空作文 我敬佩的人作文300字 国庆游玩作文300字 那一次我真的很棒作文 去动物园的作文300字 最好的时光作文800字 我生活在幸福中作文 以志向为话题的作文 让我成长 半命题作文 奋斗是青春的底色作文 过春节的作文200字 迎新年作文500字 有意义的事作文400字 社会热点作文600字 有意义的事作文300字 关于写事的作文400字 关于读书的作文300字 可爱的小动物作文300字 预防地方病作文 难忘的什么作文400字 我的妈妈作文400字优秀作文 坚持不懈的作文800字 我的家乡大连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