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新舆评③|网评故事化 冲破理性的牢笼

2020-11-18 14:30:01
相关推荐

(红网故事化创新的“哲学里的湖南”专栏海报图)

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整个世界。

在今天,我们至少也可以这么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整个互联网。

不是因为故事如何万能,而是因为故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识与载体,赓续着人类进步的历史。

而在冰冷的“数字化生存”中,一个好故事便是一缕阳光;在过于强调逻辑理性的牢笼中,一个好故事更像一把打开牢笼的钥匙。

1、网评故事化,到底是什么?

所谓评论,简单就是讲道理,说服他人或者表达自己观点的艺术。

在这里,评论故事化中的故事,是指“大故事”,包括历史典故、新闻事实、个人经历、小说情节,诸如此类可以形象化表达观点的内容都包括在内。

基于移动互联网新生态而生的话语创新,是网评故事化的方向。这种创新方向,其实主要是运用故事化手法进行论证,增添评论话语的互联网元素,以此区别于传统的“党报体”,区别于纯个性化的“自媒体化”。

当前时评文体,越来越程式化了:一段新闻由头,往往摘自一篇新闻报道,正文大多就是三段论。尽管从评论规范上这无可挑剔,甚至可以说这是评论本应有的与新闻报道不同的语言表达特点,但网络江湖已变,网民群体也实现了“新陈代谢”,正在热烈期待更合网络时宜的新话语表达范式。

故事化确是其中被期待的一种。故事化,正如娱乐综艺一样,顺应着人的本性,满足人们的心理诉求。

当然,故事化,也并非仅仅是写故事,而是运用讲故事的技巧与逻辑,借助一些事实、事件案例,达到升华观点的目的。

不妨先看一则例子。《别了,司徒雷登》是入选了中学教材的名篇,1949年8月18日在新华社刊发,是五篇批驳美国“白皮书”评论文章的第二篇。

文章的故事化语言,鲜活生动,一扫党八股的枯燥无味: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路。”

司徒雷登先生狼狈的形象跃然纸上。其实深入分析观点,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文章主要还是批驳美国政府,而司待雷登先生因担任驻华大使而成了“替罪羊”。

标题正是语意双关,表面写司待雷登先生走了,实则是写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也明确打破了一些知识分子对美国的幻想。

这就是评论讲故事的魅力。那说到底,网评故事化又是什么?显然,它是一种软实力。

2、评论故事化,就等于不讲逻辑了?

人与人之间逻辑思维不一样,是难以沟通的。与根本不讲逻辑的人交流,就更难了。先说几个不讲逻辑的真实场景:

“领导给我加工资。”理由呢,领导还以为他对自己的付出太多,而收获太少,要求加工资。

回答却是,“因为我生活花费比较大”,或者说“家人生病,家里有困难”。只能说,这不明事理,简直无以复加。

高铁上,因为我“站不起来”,我就可以不征得你同意坐你的座位。这件事的当事人孙某还是一位博士,做学术研究的,更要讲逻辑才对。在这里,不仅仅是逻辑问题,更是人品问题了。

还有一段网上小视频,关于某地脱贫攻坚问题的,一位扶贫干部探访贫困户,问“你还差些什么”,贫困户直接回答“我差孩子、老婆!”这不仅说明这些贫困户“等”“靠”“要”习惯了,也说明思维逻辑完全不在同一条跑道上。

……

没有逻辑的人,基本如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不管什么事,自己总是对的。

除了这些逻辑谬误外,在思想交锋上,诡辩也是令人头痛。这在律师职业上体现比较多,在网络话题的辩论中也比较常见。

何谓诡辩?古代的“白马非马论”,就是一个典型诡辩形式。再举个例子,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叫“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流动,这体现了绝对运动的观点。

他的弟子把这观点推向了诡辩,说“连一次也不可能”。这就否定了相对静止的存在。他可能认为,还没踏进河流时,河流已经变了,有些似乎而非。

上面列举了一些不讲逻辑的案例。是不是可以说,没有直接去论证,评论故事化就会淡化逻辑?

我们也知道,不讲逻辑是思维形式的问题,没有遵守最基本的论证规范。而讲故事,就是为论证服务的,在评论中所选故事,要支撑起观点,或与观点融为一体。

在这一意义上,评论文章讲故事的前提,就是讲逻辑。逻辑大多也是通过故事来呈现的。所以,评论故事化就等于不讲逻辑了?这不再是个问题,或者说这是个伪命题罢了。

3、是什么影响着评论故事化?

正如什么影响着评论一般,影响评论故事化的因素也有许多。

相对而言,评论写作较为封闭,不像新闻报道那样,可以把文章写在大地上,可以接触到活生生的人。没有了这些优势,评论写作不仅不能第一时间获得最为丰富的故事素材或情节,也少了一些情感的触角。

感性的思考,理性的表达。于前者,只能采取“移情”之法,置身于略带想象的现场或故事场景中,体会当事各方的心理。这一写作者珍视自己观点文字的“移情”方式,也常为人所忽略不计。

“闭门造车”,是评论写作的常态。许多初入评论圈的人,基本靠着自己的读书积累“纸上谈兵”,纵议天下大事,而大事是报端网络上的热点。多数人,凡写作,先问“度娘”,可就算是商业化的“度娘”包罗万象,提供的内容也未必可靠。

不能忽视的是,评论员圈层化,却难以“破圈”,少与政界、商界形成良好的互动,掌握不了第一手的关键信息。要么“闭门造车”,要么公民写作。当今,公民写作漫布网络,诸路“大V”相逢于变动之中的“网络江湖”,有所谓知识分子情怀的少了,而一味只为挖掘猛料曝猛料的多了。

还有相当一部分评论人士,实现了职业的转型,大多去了那些大型的平台公司做起了公关。

大体上看,留下的坚守者,存在着一种封闭化的趋势;而新来的参与者,也大多是注重于个人化的叙事。

回到网评写作上,更多体制内的人也走不出去,沉不下去,凭借一台电脑加一堆寡然索味的材料,便空对空地来“指点江山”,这可能是最明显的写作困境,也是影响网评故事化的现实问题。

而领导看重一些的,无法就是组建一个所谓的写作班子,没收手机在酒店里闭关,这可以想见评论写作封闭思维的程度。

4、“故事思维”,从何而来?

想讲故事,先要挖掘故事,这自然要讲究一些方法。

研究学习理论政策,让故事更有高度

故事是论证需要,观点仍是核心。而形成网评角度与观点,则要研究透理论政策,熟能生巧。

不吃透重要的会议精神及政策,评论写作上则无法形成深度的思考,更谈不上通过故事化表达,来生动、形象解读了。

故事中有理论,理论中可见故事。红网近年来推出的《学习故事》专栏,以艾思奇、李达、瞿秋白、胡绳、陈唯实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为线,用细腻而生动的故事,将这些深奥的理论落实到具体的人物身上,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常识可亲可感。故事化讲述如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宣传了理论观点。

如《学习故事丨艾思奇:把一块干烧的大饼,抛向饥荒的大众》一文中所提到的,“为了尽可能地贴近青年与群众,艾思奇开始尝试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人们耳熟能详的事例结合,用通俗化的口语来解释社会上的各种现实问题,以期达到革命理论的宣传、启蒙作用”。

基于这些故事化的理念,艾思奇的“干烧的大饼”——《大众哲学》,故事化的情节入脑入心,为大众化传播马克思主义照亮了前路,在广大青年中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后来蒋介石竟也无奈坦承:“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

参加智库学术研讨,让故事更有深度

有些人认为,评论员并非专家,要想写出有深度的观点,那自然得向专家们请教。也有人认为,评论写作就是“转译”专家观点。

这种“借智”策略,是一种可行的方式,但前提尊重专家劳动成果,或者在专家的观点上升级,或者进行批判性吸引。

那些人二话不说,直接抄袭专家观点,且不注明出处,显然不可取的,甚至是违法的。除了无视知识著作权的法盲外,分不清抄袭界者也大有人在。他们理解的“天下文章一大抄”,就是直接粘贴复制,久而久之这些人形成了“抄袭有理”的思维定式。

究其源头,这种抄袭可能来源于抄文件。因为要层层落实文件精神,所以从文件中找“金句”,一级抄一级,抄多了后觉得自己的文字已经到了“火候”,于是把这个“法宝”用在写评论上。

评论如此,论文也是如此。这些年不时曝光大学教授、明星艺人、政府官员的学术论文抄袭丑闻,早已在网上炸开了。

从网评写作角度看,让文章有深度、有观点,就得跳出文件,更不要无视版权,一味抄袭专家,解决的办法除了研读专家成果,使之合理消费,内化为自己的话语外,还有一种最有效的方式,那就是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类智库学术研讨。

参加研讨前,做足功课,现场深入学习,形成问题再找机会向专家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也可以针对某一话题,把握机会与专家对话,挖掘专家在行业内的生动故事。借这些故事把深奥的观点,形象而生动地表达。这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思考力,包括分析综合能力,这也是评论写作最核心的必备能力。

建立广泛政治人脉,让故事更有力度

不妨向两个人学习。

一位是李普曼。作为德国犹太人的第二代后裔,李普曼1889年出生于美国,是上个世纪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

李普曼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决回击了那种贬低评论员为“局外人”的观点,在这些人眼中,评论员不能“看到从世界各地雪片般飞到国务院的电报”。

他以自己的品格与信誉,不断得到了政界的看重,赢得了世界性的威望,以至于后来美国总统总统授予其“总统自由勋章”。

约见赫鲁晓夫、餐会罗斯福,使李普曼成为了有名望的人。

1942年8月,李普曼抵达伦敦,当时49岁的戴高乐将军知道李普曼在美国民众之间的影响力,便邀请这位专栏作家谈话。后来,丘吉尔知情后也特地约请李普曼,并告诉李普曼,即使“枪林弹雨日夜向我们袭来,把死亡和毁灭布满人地”,但只会强化他们取得胜利的意志力。

诸如此类,评论作者与政界的互动,这使前者获知更多一般人所不知的内容,至于如何处理这些独家的信息资源,这又取决于评论作者本人的立场及价值观了。至少,李普曼式的评论员,所撰写的文章瞬间与众不同,而具备了难以复制的评论附加值。

还应该向《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等书的作者斯诺先生学习。

卢沟桥事变前,斯诺得益于宋庆龄的安排,首次进入并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拜访了毛泽东在内的许多中共领导人。这些经历,也成了他文字中最闪耀的“红星”。

他后来又多次来到中国,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密切交谈。基于这些谈话所写的《我同毛泽东谈了话》《周恩来的谈话》等文章,一时间又成为同行羡慕的对象。

以斯诺为代表的这些新闻人,他们与政界互动的故事,至少可以启发我们,吃透上下,打通内外,建立政治人脉,这应当是评论作者获得独家故事的努力方向。

通过阅读积累素材,让故事更有广度

不读书的人,是写不好评论的。

读书的多少,读了些什么书,怎么样运用这些书本知识,可以直接影响着你的评论水平,以及文字风格。

毛主席的一生酷爱读书,甚至去世当天,还阅读了3个小时。从某种意义上,毛主席成为文字上的一座高峰,丝毫不逊色于他的政治上的高峰。

故事、典故,随手拈来,他的政论文常常借事说情,生动而又贴切,“工人农民看了不觉为深,专家教授看了不觉为浅”。读过毛选的人,应该有所感受。

在读书与写作上,原新华社记者出身的“六神磊磊”,在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上,读金庸,论天下,巧妙将经典与现实融合,解读时局如何读小说,自成一格,赢得了一大群拥趸。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一个月都读不了3个小时的书。按2019年中国人均读4.67本纸质书的量来算,一个月读3小时,还算时间不少了。只会天天刷刷抖音,沉醉于原始欲望中的感官刺激中,只听到公交里、餐桌上不时传来莫名的傻笑,又哪能看到思想迸发的火花?

有了故事积累,有了叙事方法,接下来便是按自我个性及品位量体裁衣,应用这些故事,找准作者与对象之间的精神共通点、思想共享点、情感共鸣点,“一只鸟儿接着一只鸟儿”地写下去。

归根结底,网评故事化的归宿,就是试图冲破理性的牢笼,让观点更加有些味,给文字一个存活的理由。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暑假这样过作文350字 初三优秀作文大全 保护环境作文450 有温度的人作文 我的朋友作文400字左右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作文 父母帮助我的作文 我渴望自由作文 2013年英语一作文 静心学习作文 以换位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光阴的故事作文600字 革命故事作文 动物外形作文 生命的启示作文400字 小学四年级作文三百字 我的新学期计划作文500字 身边的故事作文400字 歌颂祖国的作文开头 小学生作文一件有意义的事 姐妹情作文 关于旧物的作文 一件开心的事500字作文 并列式作文范文 初中人生规划作文 我的家人作文600字 外卖英语作文 关于追星的作文题目 我的家人作文150字 留守儿童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