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从诗词格律到说文解字 在平平仄仄中领悟文章之道 邂逅汉语之美

2020-11-18 14:50:01
相关推荐

从2016年至今,《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国家宝藏》等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先后播出,高质量的文化类节目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赢得了收视率和口碑上的双重认可。

这种符合国情、“接地气儿”的文化类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挖掘文字、诗词、书信等传统文化内容背后的价值,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我国综艺节目里的一股“清流”,形成一种别样的文化潮流。

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中国诗词大会》专家嘉宾、原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认为: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诗词基因还在,一旦有一种形式把它展示出来,就会形成一种喷发。

那么我们如何找到这种“形式”,读懂中国诗词文化的魅力?当今时代的传统文化热,又意味着什么呢?这些真正涉及文艺类节目制作与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收视热潮过后仍未从根本上解决。

国学大师王力先生深入研究汉语言文学,在《平平仄仄平平仄》一书中,从诗词格律到说文解字,在平仄韵律中为你解读汉语之美,带你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王力《平平仄仄平平仄》

1、在诗词格律中体会平仄韵味

“格律”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正式出现在武则天时期,对诗的形式有着严格规定。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今中人看待“格律”的含义也不相同。

古人将“格”与“律”分开来看,唐朝的崔融在《唐朝新定诗格》中说:

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律调其言,言无相妨。以字轻重清浊间之须稳……

从中可以看出,“格”就是“意”,指诗意;“律”指声律。在确定诗的立意之后,再用“律”来调整字句。格和律并称为“格律”,可以看作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而格律诗就可以认为是符合声律规则的有思想的诗。

诗词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和字数。我们今天所说的“格律”相对简单,就是诗词在创作时关于用韵、平仄、对仗和字数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

王力

王力先生在书中将用韵标准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在唐朝以前,依照当时的口语来押韵;第二期是唐代至五四运动以前,韵文的押韵必须依照韵书;第三期在五四运动以后,新诗要求解放,又回归到以口语为标准,并逐渐形成“以现代的北京实际语音为标准”的新的诗韵。由此可见,用韵标准的变迁也是一个轮回,只是在时代的淘洗下愈发标准化、系统化。

平仄和对仗是汉语诗歌的特性。平仄是一种声调的关系。古代的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即平声,“仄”即上声、去声和入声。对仗是语言的排偶或骈俪,有宽对和工对之分:宽对较简单,句型相同、词性相同即可,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工对要求对仗工整,只能用同类的词相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服饰等同类词。

从字数上来看,汉语诗少至二言,多至十一言,但是一般以四言、五言、七言为主。

作为现代语言奠基人之一,王力先生从尧舜古歌谣讲到唐诗宋词元曲,细致解析用韵、平仄、对仗和字数这四大要素的真正含义,深入浅出地揭示诗词背后的奥秘。

2、在说文解字中领悟文章之道

作为教育家,王力先生写了很多普及性文章,包括如何读书,如何写文章,如何学习古代汉语等,给我们提供了提升文学素养的充足养分。

关于读书的要诀,王力先生提出了四个重要步骤:首先,读书的序列,也就是书本的目录和写在正文前的序,以次来了解书籍的整体框架和中心思想;其次,要做摘要和笔记,记下书中精华字句;第三,做眉批,写出自己的评论;最后,要写读书报告。

整体来看,正确的读书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从书本内容中输出感想,然后用自己的话有逻辑地来表达。

关于古代汉语的学习,我们从语言的三要素入手,即语音、语法和语汇。

语音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古音与今音上,很多古音用在诗词歌赋中是为了符合平仄规律和押韵的,但如果替换为今音的读法,则失去了这份韵味。

在语法方面,古今大同小异,但仍有细微的差别。如李商隐《韩碑》:“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有人误将“螭”和“蟠”都当作龙的意思,实则不然,从语法上来看,“负以灵鳌”的正确语序应该是“以灵鳌负之”,那么“蟠以螭”就是“以螭蟠之”。“螭”是龙,而“蟠”是盘绕的意思,指以螭龙盘绕石碑。

词汇问题是学习古代汉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尤其是要警惕常见字的易错点。很多人将“羹”这个字误解为是“汤”的意思,其实“羹”是指上古时代常吃的一种红烧肉。《孟子》中提到的“一箪食,一豆羹”,“箪”是指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则是古代盛菜的器皿,主要是盛肉菜。

王力先生指出:想要学好古代汉语,提倡使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方法,将多念古文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多读、多记、多思考,坚持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3、在“龙虫并雕”中邂逅汉语之美

王力与钱钟书、梁实秋并列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他的《龙虫并雕斋琐语》收录了抗战时期在昆明所写的小品文,以及部分在解放后所写的散文。

所谓“龙”是指王力的学术著作,所谓“虫”是指非学术性的文学作品和其他普及性的文章。先生不仅重“雕龙”,还重“雕虫”,所谓“龙虫并雕”就是指先生的作品无一不是精雕的。“龙”和“虫”只存在文章内容和文体方面的区别,不存在质量高下的区别。

在《闲》与《忙》两篇文章中,王力先生分别从“闲”字和“忙”字入手,解析了古往今来人们“闲”与“忙”的状态以及它们背后的意义。

中国的诗人闲居、闲游、闲消遣,一国的元首闲才能实现至治的世界,文人闲才有写文章的灵感……但这里所说的“闲”绝不是“游手好闲”的“闲”,而是闲得其道,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忙”有忙的程度深浅,忙的种类各异。文中就写到了三种“忙”:恋爱忙、事业忙、应酬忙。青年时期忙恋爱,中年时期忙事业、忙应酬,整个人生就处于不断忙碌的状态,一点也“闲”不下来。

书中从生活得细节出发,通过“闲”与“忙”的对比,揭露现代社会“好闲”与“穷忙”的现状,提示我们应该忙得其所,闲得其道,“忙”出境界,“闲”出情怀。

4、文艺类节目制作与传统文化发展并行

针对当今传统文化热,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高长力是这样说的: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歌颂,我们要以节目引领广大观众,在全社会形成文化升温而不是娱乐过热,这是电视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这些文化类节目已经在综艺市场上占得一席之位,将人们的目光转移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上,使得多项艺术获得良性发展,制作出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当代青年也开始对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等表现出巨大的热情,比如王力先生的这部音韵著作已经成为诗词爱好者的必读经典。但是当下仍有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存在刻板印象,片面地认为传统文化是保守、封建的代名词。

因此,文化类节目制作依然要与传统文化发展并行,以一种通俗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高雅的传统文化,通过电视语言更好地唤醒大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得其深入人心,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梦想400字作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 考研英语作文多少分 新年作文800字 叶圣陶作文大赛 分享作文600 温暖的瞬间作文 欣赏作文500字 家风作文怎么写 爬长城作文 自律作文600字 写景作文100字 我的朋友600字作文 申论大作文怎么写 春节100字作文 可乐鸡翅作文 文化自信作文素材 六年级下册英语作文 榜样作文600字 珍惜当下 作文 煎鸡蛋作文 持之以恒作文 山茶花作文 雪作文600字 作文好段摘抄 杭州西湖作文 摘抄作文600字 战胜困难作文 大扫除的作文 作文素材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