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 一位伟大爱国者的华丽死亡!

2020-11-18 16:15:01
相关推荐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也就是2296年前的今天,伟大的爱国者、先秦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楚国改革家、楚国前左徒(相当于楚国副总理)、三闾大夫(相当于国家宗教局局长)屈原,抱着一块大石头,投江,自杀。历史上由此出现了几个重要关键词:汨罗江、划龙舟、端午节、吃棕子。

汨罗江:就是屈原自杀的那条江,此江之前籍籍无名,屈原死后,成了网红江。

端午节:就是屈原同学的自杀日,其实屈原自杀的五月初五,是周历记载,而我们现在用的夏历,夏历正月对应周历十一月,两个日期相差整二个月。

划龙舟:据说屈原跳江后,百姓们听到消息,纷纷驾着小船,到江中营救,可惜,未遂,却就此流传了这个龙舟竞技游戏。

包棕子:最初的棕子,只是纪念屈原的祭品,百姓们每到端午节,便用棕叶包裹糯米,投入江中,召唤屈原亡灵前来用餐;棕子上为什么要扎上彩线?据说是为了恐吓水中生物,不想让它们误食,抢走屈原的专属食品。

屈原之死,总让后人们惋惜不已,既痛恨屈原被人嫉妒、排挤、馋言、诬陷,身遭困境;又敬佩屈原出污泥而不染,宁愿投水,也不与周围小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还感叹如此有才之人,被贬官、不受重用、报国无门,直至抱石投水,甚至中国文字至今仍保留着“屈”字的原始含义,“委屈、冤枉、弯曲、屈服”。

那么,问题来了,屈原为什么会死,具体有什么原因?

屈原的死因,大致有4点:

一是太傲骄。

屈原的才学,大家都知道,他不仅开创了辞赋的新文体,还是《楚辞》第一作者,一部楚辞17篇,其中绝大多数是屈原的作品。

屈原21岁便当上了楚国左徒,相当于楚国国务院副总理,权力仅次于楚国令尹、楚王,二人之下,万人之上。

有人要问屈原不是有背景的吗?他的左徒不是世袭的吗?NO、NO、NO,虽然楚国王族都姓“芈”,楚国三大姓“屈”、“景”、“昭”也姓“芈”,是楚国大贵族,但并非所有贵族子弟都能走上领导岗位,贵族子弟不过是生下来国家就给分房子、发工资,不需要亲自挣钱养家糊口而已。但是权力宝座的金字塔顶就那么几个位置,还是要靠真本领去争取。

屈原在19岁那年,就开始带领老百姓抗击秦军入侵,初露才华;20岁那年被楚王看中,当上了县长;21岁,才升至左徒,走到了他的人生巅峰。

很显然,年轻、有才、有家族背景、又被楚王亲自赏识和任命的屈原,这样的一条成功之路,是很令人傲骄的,也容易使屈原非常自信、目中无人、孤芳自赏、恃才放旷,指望他与周围粗鄙庸俗、碌碌无为、整日花天酒地的官员打成一片?才怪。

更加显然的是,一个很傲骄的人,没有朋友圈,他也不屑于营造自己的朋友圈。当他显贵了,他不会经营和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当他落难了,也就没有任何人主动帮他。

二是遭嫉妒。

可以设想,楚王在朝堂上提问了一个问题,别人还在脑子里转啊转,屈原这样的高智商青年,已经说出答案,一次二次就罢了,每次都这样,还让不让别人活?别人在楚王面前如何刷存在感?

一般来说,孤芳自赏、恃才放旷的人,都容易遭人嫉恨。在屈原之前,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孔子,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到哪里都不受重用;屈原之后,有贾谊、杨修、孔融等等,都是被嫉妒、被放逐的经典案例。

屈原也不例外。

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的智商是大致相平的,当你的智商比别人明显高出一大截,如果是搞搞科研、搞搞文学创作就算了;如果是走仕途,很容易让别人受伤害,感觉到不公平竞争,只能依靠不公平手段将你摆平,比如在领导面前进谗言、搞阴谋陷害、挖个坑让你跳进去等等。

最初嫉妒和陷害屈原的人,是楚国一位叫做上官的大夫,大夫相当于现在的部级领导。

当时楚王让屈原制订一部法令,屈原很快写好了,屈原的同事,这位上官大夫的文才比屈原差得远,但年龄资历都比屈原老,他找屈原商量,想要将文章占为己有,在楚王面前刷一下存在感。屈原怎么能理会他?上官大夫心里那个嫉恨啊,于是跑到楚王面前说,“大王您让屈原制订法令的事,所有人都知道,每次法令公布之后,屈原就会夸耀自己的功劳,他说除了他之外,没人能够写出来!”

这个陷害简直太恶毒了,处在楚王这个天王老子第一的位置,应该比屈原更加傲骄,哪里容得下屈原的狂妄自大?你目中无人就算了,好歹要将本王摆在眼里嘛!二话没说,就降了屈原的职,改为三闾大夫,主要负责王族的宗庙祭祀工作,虽然仍然享受部级领导待遇,但比起左徒,权力小多了,基本是个闲差。

这是屈原第一次受处分,时年26岁,还是很年轻,仍有大把的机会。

三是不忘初心。

纵观屈原不平凡的一生,虽然21岁就走到了他的人生巅峰,但是离开巅峰,并不是一次完成的。

公元前314年,26岁的屈原因为被上官大夫陷害,第一次受到降职处分,从副国级降为正部级。

公元前312年,28岁的屈原再次被楚王启用,出使齐国,但这次启用却是一次性的,回国后马上被疏远。

被远离权力核心的屈原,志向仍然高远,他的伟大志向,就是想让楚国富强,让楚国人民过上独立自主的小康生活,但是不能参与国家管理,想得再多也白搭,于是屈原就开始写文章,写了很多文章,每篇文章尽管内容不一,但总是要夹带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

但是在一个君主昏暗、小人当政的国度里,文章写得再好,也改变不了自身命运。

公元前304年,36岁的屈原被流放到了汉北,大概是今天的河南南阳一带。被流放的原因,主要是他一向痛恨秦国,不肯与秦国妥协,但是楚国贵族们迫于秦国的强大军事压力,不得不和秦国搞合作,由于屈原的政治理念与楚国基本国策发生严重冲突,自然要让他远离首都。这次流放事件,被屈原写进了他的原创文章《九章·抽思》中。

公元前299年,41岁的屈原再度被启用,继续当他的三闾大夫。

这年发生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曾经于屈原知遇之恩、后来又放逐他的楚怀王,收到秦王的会晤邀请,当时屈原在内的很多人都劝说楚怀王不要前往,未遂。后果果然很糟糕,楚怀王一进到秦国境内,就被扣押了,成为人质。楚怀王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复杂又非常悲剧的人物,以后还要说到他。

楚怀王此次成行并最终上当的重要原因,因为他的小儿子子兰说了一句“奈何绝秦欢?”意思是说,“如果不去,秦王会很不高兴!”看到此句,有没有想起几千年后,慈禧太后一句著名卖国言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可见,卖国者的心情都是相近的。

公元前296年,人质楚怀王死在了秦国,此处要说明,并非秦国撕票,楚怀王是自然死亡,但是由于被秦国囚禁,楚怀王肯定死得比自然寿命要早。

前文说过,卖国的楚国公子子兰曾经劝说楚怀王赴秦,导致楚怀王被囚。当年,楚怀王的儿子楚顷襄王上位,不知道他脑子里哪根筋搭错,居然任命了他的子兰弟弟做了令尹,楚国人知道子兰的不良行为,当然很怨恨,屈原也怨恨,但别人的怨恨说说就算了,而屈原喜欢写文章,他将对子兰的怨恨写进了文章里,子兰是令尹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看到文章,自然勃然大怒,怂恿之前陷害过屈原的上官大夫,再接再厉,到楚顷襄王面前继续给屈原挖坑,很成功,很顺利,44岁的屈原再次被免官、流放。

这是一次漫长的流放,长达17年之久,屈原一直到死,也没有回过他的家乡。

也正是这17年,逐渐步入中老年时期的屈原,进入了文学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由于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对个人命运多舛的叹息、对人世间种种不公平的无奈,让这位忧郁的文学家,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华丽而浪漫、忧郁而伤感的作品。

直到公元前278年,当听说秦国名将白起——就是那位坑杀赵国40万大军的罪魁祸首,率军攻下楚国首都,楚顷襄王一行狼狈不堪逃难的消息,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投江自尽,终年62岁。

四是死于爱国。

屈原死后大约80年,到了汉代,公元前200年,又有一位大才子出生,叫做贾谊。

贾谊也是生不逢时、命运多舛,他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吊屈原赋》。其中,在同情屈原悲惨遭遇的同时,又提出疑问,“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意思是说,“遭到这么多不幸,是你的错啊,明明可以择主而事,何必抱着楚国不放手?”

这里,贾谊无意中提到了一个重点!也就是屈原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也不仅因为他曾当过楚国副国级领导和部级领导,而是,因为,他,爱国!坚持!不忘初心!矢志不渝!

说说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吧。

当时是战国末期,中国领土的中心区域主要有7个大国,齐楚燕秦赵魏韩,周边还有很多小国,如羌氏、夜郎、越国、匈奴、东胡等等,国与国之间的边境管理远没有现在严格,也没有一部国际法来约束各国人的流动。常常是一个国家的人在本国挨了整、犯了法、混不下去了,就跑另一个国家去打工,别的国家并不在乎此人是否政治清白,是否杀过人、贩过毒,只要有才能,来了就用,有的人甚至混到非常高的职位。

略举几个例子,都是与屈原同时代的:

陈轸,齐国人,在本国发展未遂,跑到了魏国;在魏国开始混得不错,后来又不如意,又去了秦国;在秦国与著名的张仪争宠未遂,又跑到了楚国。基本上在每个国家都享受到了部级领导待遇。

公孙衍,也叫做犀首,魏国人,在本国发展未遂,跑到了秦国,曾官拜大良造,相当于秦国国家总理;后来因为秦国国家领导人更替,不受信任,又跑到了魏国,继续担任国家总理;几年后因为政治目标没有兑现,不受信任,再度出奔,跑到了韩国,还能出任国家总理。

张仪,魏国人,先跑到秦国发展,担任国家总理;后来因为工作需要,分别在魏国、楚国担任国家总理;几年后回到秦国继续当总理;再后来发生国家领导人更替,继任的秦武王不喜欢张仪,于是他又跑回魏国当总理,一年后死在魏国。

惠施,宋国人,在国内发展受阻,跑到了魏国,担任国家总理;几年后受到张仪排挤,总理的岗位让给了张仪,自己跑到楚国担任客卿,享受部级领导待遇。

应该说,战国时期,但凡有才能的人,发展空间都非常大,到各个诸侯国都能够受欢迎,尤其象屈原这样的大才子,贵族出身、能写、能说、懂外交、懂军事、懂礼仪(春秋战国时期,礼仪是一门重要的学问),是个多面手,只要跑到哪个国家,一定广受欢迎。

但是,屈原没有。

屈原,在他自己土生土长的楚国,尽管屡受打击,尽管郁郁不得志,尽管浮浮沉沉,尽管人生各种不如意,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到其它国家去发展、进步。

所谓“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哪片黄土不埋人?屈原却将自己的一生,都绑定在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之上,从来没有想过要为自己的人生解绑,换一个域名,换一种生活空间,换一个发展思路。

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就象后来郑板桥的一首诗写的那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屈原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自己的祖国,并且从来没过背叛过自己的祖国,从头到尾,从生到死,都没有。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屈原之死,是死于爱国!

一个新视角,能够打开一个新世界,我是毕大费,欢迎关注,欢迎探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我想拥有什么的作文 我最喜欢的电影英语作文 老师的作用作文 关于劳动的作文200 暑假作文题目大全29个 写人物作文300字左右 300优秀作文 二年级的暑假生活作文 描写飞机的作文 仿写作文评语 少年责任作文 改变自己作文 许嵩高考作文破记录 有关朋友的英语作文 放假第一天作文 感恩母校500字作文 我想有个星期八作文 足球比赛作文500字 公益活动作文 初二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假如我是一朵花作文 有趣的蚂蚁作文200字 打屁股作文1000000字 伟大的母爱作文400字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作文 和睦相处作文 紫叶酢浆草作文 先抑后扬写人作文600字 写景作文大全300字 当有人敲门的时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