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对孩子而言 有远见的父母从来不讲道理

2020-11-18 20:05:01
相关推荐

【一鸣专栏】

对孩子而言,有远见的父母从来不讲道理

原创作者|一鸣

【1】

昨天晚上,朋友在微信里跟我吐槽说:

我外甥这么多年没堕落,真是难为这孩子了。

原来,她二姐是一个讲起话来大道理连篇的人。以至于别人挂掉电话里她的长篇大论时,都会有个念头:她不在乎听她大道理的对象是谁,她只想证明她永远正确。

她的外甥经常无奈地说:“妈妈永远光辉伟大正确,其他人可以不听妈妈的说教,我作为孩子躲无可躲藏无可藏,那错误的人只能是我了。既然妈妈永远无懈可击,我只能浑身毛病,来配合妈妈的演出。”

在讲道理的时候,很多父母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认为孩子小,不懂得这些道理,需要更有经验和见解的父母给予指点。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做“投射心理”。即把自己的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心理特征归属到他人身上,然后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这种心理作用于他人的自由意志之上,就是一种捆绑和束缚。

不顾孩子感受,而站在制高点用大道理说教,对于成长期的孩子而言,更常常是一种伤害。

【2】

其实,亲子沟通障碍,多数都是源于父母只讲道理、不谈感受。

曾经看过一则新闻《拉黑父母10年不回家 北大毕业生发万字长文“痛诉”父母》中,主人公王猛就讲到父母对他情感上的忽视。

王猛称,上高中时,有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得糟糕,收到的却是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

高二时,再向父母反映学校的处境,提出想跟校方谈谈时,父亲依然没有支持,而是说“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

和父母一起旅行,导游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了让王猛很尴尬的话题。

当王猛愤愤不平地问父母导游为什么这么说,却遭到了父亲的一顿教育责骂,“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很常见的。”

“但实际上,我需要的是他们的一个反应,哪怕哈哈一笑呢?”王猛说,“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数次情感上的求助,都遭到父母冷漠的“道理教育”,很多合理的情绪从未得到接纳和支持,导致王猛成为“情感的孤儿”,与父母的关系渐行渐远。

就像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出的:当我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对方即使接受批评,作出让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如果他们处于恐惧和内疚来迎合我们,那么或迟或早,我们将会发现对方不再那么友好。

而他们所付出的代价是:

因屈从于压力而心怀怨恨,并厌恶自己。

【3】

韩寒在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懂得”和“行动”之间隔着的却是一条鸿沟。

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1)和孩子共情

有一次带孩子去儿童乐园玩,一个2米高的攀爬架子让很多孩子都跃跃欲试,

有一个四岁左右的小男孩,好像有点害怕,爬的很慢。他旁边的爸爸一脸恨铁不成钢的模样,还冲着儿子大声喊:快点爬呀,怎么那么慢呀!

当爬到1米多高时会有一个障碍物,小男孩就在那里停滞不前了。那位爸爸喊着:“快爬呀,不要怕,又不是很高!”“怎么可以那么没用?快爬!”

在这样的“激励”中,男孩仍然是不知所措、退缩不前。

随后,这位爸爸和孩子一起就直接打了退堂鼓,带着孩子去其他地方玩了。

而另一位年龄相仿的女孩很快也爬到了那个“瓶颈”前产生了畏难情绪停下了。

看到这种情景,身边的爸爸走到女儿身边,抚摸着女儿说“宝贝,爸爸知道你很想爬上去,但又有点紧张,是吗?”

小女孩点点头,爸爸继续说道“爸爸相信你再努力一下一定可以爬上去的,爸爸会一直在身后保护你。”

在爸爸的鼓励下,女儿一边克服障碍物、一边调整姿态,手脚并用越爬越顺利,第一个爬到了最高点!

爸爸微笑着马上对着女儿伸出大拇指,分享着孩子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孩子有了爸爸的支持和鼓励,继续要求尝试“高难度”项目。

看着父女俩开心“闯关”,真是让人感到无比温馨。

真正的爱,是和孩子共情,而不是说教,是去理解孩子的遭遇,认真的倾听,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问题,陪伴在孩子的身边,而不是急着提建议和指导!

(2)让孩子亲身体验并承担后果

在facebook上看到过一个故事:

有一位单亲妈妈海丽,她有一个刚上小学的女儿。

虽然海丽要工作,还要照顾孩子,但她一直努力工作,努力确保维持家庭开支,也会尽可能地满足女儿的各种心愿。

有一次,女儿和妈妈说,她想要一个L.O.L的文具袋。

为了给女儿这个小惊喜,海丽跑了好几家商店,才买到女儿想要的那个粉色文具袋。

回家后,海丽开开心心地拿着礼物想要给她惊喜。

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女儿看到文具袋后,非常不高兴,还一下子把文具袋扔进了垃圾桶,还生气地朝妈妈大呼小叫,“这个文具袋一点也不好!我们班的同学人手一个!……我早就不想要了!“

海丽非常生气,她觉得自己辛苦工作,极尽所能的给女儿更多爱,为什么女儿却仍然不懂事?

但海丽还是忍住脾气,决定让女儿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海丽说:行,那我给你拿个“新”的——一个透明的三明治塑料袋。

并在上面写上女儿的名字。

女儿得到妈妈的“惩罚”后崩溃大哭。

海丽和她解释了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她告诉女儿,我们每个人得到的一切都不是理所应当的,她应该珍惜自己的幸运,而不是把一切都视为理所应当。

女儿也渐渐理解了妈妈。

从孩子懂事起,父母就应该用行动让他们明白,所有人都应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这样,孩子才能谨慎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3)父母做给孩子看

泰国有个公益短片,妈妈和女儿相依为命,靠出售鲜切水果维持生计,其中有一个镜头让人印象很深:

孩子在切菠萝的时候总是得不到要领,妈妈看到了,不说话,默默地拿起一个菠萝,一步一步切给孩子看。

孩子看着妈妈的手法、步骤,照着做,果然顺利切好菠萝。

这些简单的生活经验如此,孩子不会做的,你反复做给他看,他会通过模仿,习得各种生活技能,而不是不让他做,直接代劳;

放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也是同样的道理。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习惯、品行,那就先成为那样的人。

说一万遍,不如自己做给孩子看。语言是抽象的,通过行为起到教育的作用,更加直接。

武志红老师说过:

世界上最无效的努力,就是对孩子掏心掏肺讲道理。你讲的道理越多,孩子越反感。更不愿意和你沟通。

沟通是有技巧的,甚至有时你不用说话,用行为来引导他,他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很多时候,话说多了,孩子听烦了,不但没起到任何教育的效果,自己的威严也逐步下降了得不偿失。

早在200多年前,思想家卢梭就曾说过:“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

尤其是把“讲道理”当成教育,这几乎成了“问题家长”的通病。

之前,就听过一些孩子说:“我知道爸妈特别辛苦,可他们天天拿这些话来让我好好学习,根本不在乎我的想法。”

“父母是很辛苦,也为我付出了很多,但我更想有自己的规划,不是完成他们梦想的机器人。”

所以,教育孩子千万不能是感动了自己,害苦了孩子。

如若父母真想通过教育让孩子懂得道理、得到成长,不妨学会闭嘴,做出实际行动让孩子明白道理。

而这,才是所谓真正的教育!

(本文为一鸣原创投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六年级上语文作文 香港游记作文 泉州风景作文 成功的喜悦450字作文 小草的启示作文 心无旁骛的作文素材 英文作文书信格式 玩中学作文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作文 父母的辛苦作文 嬉戏谷鬼屋作文 情绪管理的作文 鸟作文 写葡萄的作文200字 写校园生活的作文 关于自传的作文 一起走过的岁月作文 西瓜作文评语 建军大业作文 作文老师笑了 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 乌龟作文600字 我对汉字的认识作文 我喜欢的传统文化作文 秋天的作文250个字 福建高考语文作文 科技馆的作文400字 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 三年级事物作文 我懂得了谦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