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萧红:经历过的曲折 感情 幸福 点点滴滴 成为了创作的源泉

2020-11-18 23:45:01
相关推荐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微风里的人生

作家萧红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你知道吗?我是一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渴望知识

萧红,原名张迺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

小学毕业的萧红希望继续读书,但遭到父亲的阻挠,只好待在家里,一年后在其祖父的支持下,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在这所学校里,萧红接触到了绘画,并广泛阅读到了中外文学作品,辛亥革命爆发后,当时的中国正发生着巨变,

新潮思想与传统文化相互的撞击,欧式建筑,外国广告牌,构在了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萧红在这样的城市里读书,思想正发生着变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初中毕业后的她,想到北平继续上学,但是一向古板的父亲是不可能答应的。

萧红从小对知识的渴望,就像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任父亲如何反对均没有任何作用,她在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就读期间,在校刊上就发表过署名悄吟的抒情诗,萧红的文学天赋已初露头角。

02

出逃

在萧红刚上初中时,其父亲张廷举就为她订了一门亲事,他将萧红许配给了呼兰县驻军统领汪廷兰的儿子汪恩甲,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心中有抱负的萧红不愿早早地被家庭所束缚,她希望能到国内政治文化中心的北平继续读高中,与之前一样,萧红的这个愿望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

萧红最爱的祖父已于1929年离世,由于她想读书的愿望总是得不到其父亲的支持,所以对所生养她的家庭已然没有了任何依恋,

读书心切的萧红做出了一件大胆的事,她假装答应结婚,从家中拿到了嫁妆钱后便离家出走了,1930年秋,在其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萧红如愿进入了北平女师附中读书,

这个时期的萧红,暂时没有了来自家庭的约束,随性而自由,干脆剪了利落的短发,着西装手插口袋,无不透出一种不羁与帅气,

然而这种随心所欲的日子,没过多久就结束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萧红犹如一只渴望摄取无边视野,追逐自由理想的美丽小鸟,却总是有人想用金丝笼将它拿住,

03

婚约风波

因萧红的出走,在呼兰县引起了轩然大波,萧红的整个家族都因此名声受损,

她的父亲因为被认为“教女无方”,被降职到巴彦县教育局任督学,此时,萧红的父亲下了狠心,不再给萧红寄生活费,

萧红只身在北平,吃饭都很困难,只好妥协回到了家乡呼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谁知等待她的,将是一个更大的困境,1931年春,萧红从北平回到呼兰,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

当初与汪恩甲订婚时,萧红正在上初中,虽然订婚是父亲所迫,但萧红对汪恩甲并没有十分抗拒,

汪恩甲还经常去学校看望萧红,萧红还给他织过毛衣,所以当汪家提出要解除婚约时,萧红很不理解,便将汪家告上了法庭,

汪恩甲为了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萧红因此输掉了官司,萧红官司败了,家族的名声随之一落千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后,萧红被父亲送到老家福昌号屯软禁了起来,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萧红不能读书不能看报,与外面的世界几乎隔绝了,

萧红心中的理想,从未真正得到过父亲的支持,所以她对这个家庭就不抱希望了,久而久之养成了独特的性格,其实她的愿望放在今天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04

讨生活

虽然待在与世隔绝的小山村,但对于内心灵动的萧红来说,这里却成为了她写作的源泉,在这里的萧红,有大量的时间细心观察这里的人和事,

萧红看着听着在这个特殊时代里,偏僻小山村里平常人家的生活中的故事,这段特别的经历,成为日后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的活生生的素材,

图片来源于网络

萧红被软禁了6个月之后,伺机躲在运送大白菜的车子里逃了出来,与家族彻底断绝了联系,

逃到哈尔滨的萧红身无分文,为生活所迫下,投奔了汪恩甲,或许汪恩甲是真的爱萧红,又或许是出于同情,他接纳了萧红,

汪恩甲带着萧红在哈尔滨道外十六道街的东兴顺旅馆住了下来,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萧红陷了生活的琐事当中,

萧红和汪恩甲一起生活了7个月,萧红肚子里有了孩子,就在这个时候,汪恩甲竟神秘失踪了,并从此销声匿迹,和他一起消失的还有整个汪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汪恩甲失踪后,欠下了600多元的食宿费,旅馆的老板开始向萧红讨债,并把她关到了一个堆放杂物的阁楼里,

萧红的处境突然变得十分凄凉,但经事的她竟表现得非常冷静,她遂向当地报纸《国际协报》的副编辑裴馨园写信求助,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脱离了家庭庇护的萧红是无助的,她深知回家就会失去理想和自由,所以宁愿选择窘迫的生活,她或许认为,也许这样对她来说,生活才算是存有一线生机。

05

情感1

萧红的故事在报社流传开,记者们都感到既震惊又同情,但600元对于他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巨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暂时安慰萧红,裴馨园派了报社的一名记者叫萧军,笔名叫三郎,刚见到萧红时,萧军放下书就想走,

他见到的是正处在人生最低谷的萧红,穿着邋遢,相貌也称不上美,但随后,他被屋里四处散落的诗和画吸引了,

“去年的五月,正是我在北平吃青杏的时节,今年的5月,我生活的痛苦,真是有如青杏般的滋味,”

这首小诗里,虽句句都是平淡的陈述,却直戳人心,于是萧军在小阁楼里找地方坐了下来,两人聊到了深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接下来的几天,萧军常常去探望萧红,并四处奔走为萧红筹钱,他的性格像一团火,刚烈坚硬,而此时萧红落魄孤独,正需要一个可以依靠的人,

萧红问:“你对于爱的哲学,是怎么解释呢?”,萧军:”什么哲学,爱便爱,不爱便丢开“,这两句对方,似乎预示着将来两人关系的走向和命运。

1932年洪水淹没了哈尔滨城,旅馆的老板逃得不见人影,此次天灾成全了萧红,她跳窗逃出旅馆之后,马上去找了萧军,

几个月后,萧红产下了汪恩甲的孩子,从一年后她的文章《弃儿》中的一段描写,可以推测,孩子没几天就送人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生产时萧红只有21岁,这个孩子的存在,无疑对于生活窘迫的她来说,是雪上加霜,所以她或许认为将孩子送人是最合适的选择,

此次生产对萧红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以后她就一直病痛缠身,

萧红与萧军正式在一起,虽然生活清苦,但这时的萧红是非常幸福的,不仅有爱人的陪伴,还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

在朋友的帮助下,萧红与萧军合著了散文集《跋涉》并在哈尔滨出版,由于书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的社会的黑暗,萧红和萧军引起了特务机构注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34年6月,为了躲避迫害,两人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之后两人又去了上海,把笔名改为萧红、萧军,寓意为小小红军,朋友们称他们为“二萧”,

与萧军共度的这段时光,是萧红最幸福的时刻,虽然有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从精神上来说,却过得丰盈而饱满,

06

情感裂痕

1934年冬天,萧红在上海见到了鲁迅先生,那一年萧红23岁,虽然萧红还处在文学创作的萌芽期,

但叱咤文坛多年的鲁迅先生,已经看出了她身上的潜力,称她是中国当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一年后,萧红的长篇小说,《生死场》得以出版,鲁迅先生亲自作序并向出版社推荐,

鲁迅先生在序中写道:《生死场》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表现得力透纸背,一时间萧红名声大噪,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时,萧军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也出版了,同样大获好评,“二萧”之中谁的写作水平更胜一筹,这个问题引起了朋友们的争论,

朋友们都认为萧红在在创作上更胜一筹,都说萧红所写,都是从生活当中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看过的人都能感同身受,好像就活在我们身边一样,......

然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番话让大男子主义的萧军不能接受,因为在萧军的心目当中,萧红永远是那个落魄的,需要依靠自己生活的女人,

在上海,萧红开始创作散文集《商市街》,商市街正是“二萧”在哈尔滨时住过的地方,萧红在文章中回忆了那段饿并快乐着的时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直直睡了一整天,这使我不能再睡,屋子虽然小但我觉得和一个荒凉的广场一样,屋子墙壁离我比天还远,那是说一切不和我发生关系,那是说我的肚子太空了,”

这是文章《雪天》中的一段文字,这一切都让萧红感到珍贵且幸福,然而就在萧红用文字生动地回忆着过去的美好时,她与萧军的关系已经开始有了裂痕,

萧军心里并不认可萧红的才华,认为萧红的文章没有深度,这之后,萧军开始有意地疏远萧红,这让萧红感到非常痛苦,

人往往就是这样,有时候随着环境的改变,人心也难于保持不变,也许萧红的爱更深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07

变故

1936年,为了缓和与萧军的矛盾,在鲁迅先生的支持下,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在给萧军的信中萧红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

萧红在日本没有了经济上的压力,并得到了很好的写作环境,虽然孤身一人旅居日本,但正是在孤独当中,萧红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然而,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萧红又收到了从国内传来的一个噩耗,她最敬重的鲁迅先生去世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萧红曾经把鲁迅先生比喻为自己的祖父,因为在萧红心里家里的亲人就是祖父,1937年萧红回到上海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谒鲁迅先生的墓,

鲁迅先生去世3年后,萧红才得以从悲痛当中走出来,提笔写了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被文学界普遍认为是回忆鲁迅文章中写得最好的,

从日本回来后, “二萧”虽然表面上合好了,但内心的隔阂却一直没有消除,1938年1月,在日本侵略军铁蹄的碾压下,华东的局势越来越恶劣,

“二萧”受邀到山西临汾民族大学任教,4月日军逼近临汾,民族大学的师生们开始准备撤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紧急时刻,“二萧”却产生了分歧,萧红主张随着大部队撤退到西安,而萧军却希望能够留下来打游击,

两个人再次站到了分叉路口,这一次,萧红、萧军分道扬镳,1938年5月,当萧红再次在西安遇到萧军时,她主动提出要与萧军分手,她说:“我们永远地分开吧,”

08

情感2

一个月之后,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这也是萧红一生中唯一一次正式的婚姻,但萧红与端木结婚时,肚子里却是萧军的孩子,

对此,端木甘愿做出了牺牲,萧红说:“这一点,我已经很满足了”,与斯文的端木在一起,萧红感觉精神上松弛了许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38年11月,萧红在好友白朗家,经历了第二次生子,但这个孩子出生4天后就死了,据萧红说是死于抽风,

1939年萧红和端木良一起离开重庆飞抵香港,萧红的病情一再加重,最终被确诊为肺结核,

到达香港后,由于端木一直忙于自己的文学事务,他便把照顾萧红的任务,委托给了朋友骆宾基,

其实萧红一直需要的,是长久忠诚的陪伴,这也许端木能满足她吧,怎奈她已重病缠身,

图片来源于网络

09

与时间赛跑

这一时期的萧红像是在和时间赛跑,同时进行着《马伯乐》和《呼兰河传》的写作,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萧红最怀念的却是回不去的故乡,

“我家有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蚂蚱样样都有,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

《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萧红借助文字回到了出生的小镇呼兰,这部作品受到了极高的评价,

但萧红已经听不到了,1942年1月22日,萧红病逝于香港,享年31岁,在弥留之际,端木也终于赶到医院,见到了萧红的最后一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1933年的从家出走,到 1942年在香港病逝,8年的时间,萧红的足迹遍布哈尔滨,北平,青岛,上海等十多个地方,

每个地方呆的时间,都超不过两年,曲折痛苦的经历,为萧红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她以细致的观察,平实的语言,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学风格,与文学创作相比,她的感情生活,似乎只是她文学创作的附属品,

结束语:萧红短暂的一生,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发出了最闪亮的光芒,她就是为文学而生,为文学创作而生活,她做事的方向无不是围绕着所喜爱的读书、写作、文学创作而来。她的目标简单而任性,执着而坚韧。

END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五年级作文小草 作文家乡的端午节450字 游泳作文600字 我眼中的高中作文 蚂蚁作文500字 以什么为乐的作文 友情作文题记 最美环卫工人作文600字 我想当老师作文600字 描写秋雨作文 断舍离 作文 老师不在时作文 有母亲陪伴的日子作文 围棋选手小柯作文800字 难忘的什么之旅作文 有关人的作文600字 一次爬山的经历作文 雅思小作文图表题 作文题目空几个格 关于学习的作文500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作文第二单元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300字 青春恰自来作文800字 爱国事例作文 写做菜的作文 面对灾难作文 写辣椒的作文 作文我的老师三年级 小学三年级作文题目大全 我与什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