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脑袋在肩上 文章靠自己 生活得有爱

2020-11-19 00:20:01
相关推荐

在中国的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青年都要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这个历史阶段不需我们来评判,一个时代自有它的时代背景,也有它的历史意义。在这个特殊时期,城里的孩子停学,去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和农民一起耕作学习。突然的身份转换,突然的信仰冲击,自然会有一些不同寻常的故事发生,让人防不及防。

阿城的《孩子王》,写的就是一个知青在上山下乡时,当了一个多月乡村老师的特殊经历。

外号“老杆儿”的知青,让公社选中去学校教书,因为这批知青中,只有他上过一年高中。知青都羡慕得不行,老师是个神圣的职业啊,即使在城里,这也是值得人尊重的。

老杆儿就满怀希望地去报到了。结果学校安排他教初三,着实吓了他一跳!学校说没有关系,你教着就是了。和学生一接触,他发现,孩子们一没书本,二认不得几个字,上课先得抄课文,一篇课文中至少有三分之二他们都不认识,只有一个叫王福的孩子除外。

王福认识他所学过的课文中的三千四百多个字,还有其他地方学到的四百多字。他将所有的字都抄在小本子上,后来甚至每天抄老师的字典。只因他的哑巴父亲固执地认为,他比父亲有力量,因为他认字。

老杆儿开始无所适从,准备也来个“先教分段,再看中心思想”。可是他的学生,上了八年学,却无法用文字写清楚一句话,这让他很吃惊。他马上找到了目标。他要教会孩子们写作文,要让每个孩子都能用学到的字,来表达每天发生的事情。

他坚持了下来,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孩子们都能记一些豆腐酒数的口水帐了,他的老师生涯也让公社给终结了:他没有按课本上课,不符合要求,必需回生产队接受再教育。

孩子王的生活结束了,老杆儿却一点也不伤感。他平静地回生产队去了。因为,在他的心里,有些信念又回来了。

01知青:即便生活是苦的,他们依然能自娱自乐

上山下乡运动是席卷全国的运动,全国知青同步参加。知青们被下放到乡村,不仅要和农民们一起承受繁重的劳动,还和他们一样吃粗粮伙食。这样的生活,对于习惯了城里的好日子的青少年们来说,几乎是不能接受的。从城市的安稳生活,转到农村的日日耕种,辛苦艰难,几乎能压垮人的意志。

在《孩子王》中,这些知青并没有断了希望,并没有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玩世不恭。他们坦然地接受着日常的贫苦,互相取暖。如所有年轻人对新事物的向往,他们会偷听一些英国的中文广播,去了解这个让他们困苦的世界,还有什么不同的存在。除了红色宣传外的信息,还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他们还能自嘲和自我幽默,在自嘲中省思。

老黑说:“识了字,还是文盲,非得读懂了文章,明白那里面的许多意思,才不是文盲。”大家都愣了,疑惑起来,说,“这才怪了!扫盲班就是识字班嘛。识了字,就不是文盲了嘛。我们还不都是知识青年?我想一想,说,“不识字,大约是文字盲,读不懂,大约是文化盲。老黑听的这个,有道理,但好像大家都不这么分着讲。”

很多知青并没有上多少学,就给上山下乡了,虽然叫做知青,也只能说是多识了几个字。在他们的心中,对现状还是有疑惑和茫然。还好,没有文化却还能自知,虽也有人认命地认为,“即使有知识也用不上”,但还有老黑这样的知青,他们很清醒地知道,要真正地拥有知识,有能读懂文章的能力,才算是“知识青年”。

听到老杆儿要去教书,胖姑娘来娣马上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先是自荐她会识得简谱,想去当一个音乐老师,后又想通过谱一曲成名,去学校教音乐。为此,她不惜将非常珍贵的字典送给老杆儿,一心求合作一首曲子一展宏图。

抓住机遇,让生活过得好一点,让自己有用武之地,这样的人从来不会害怕失败。

知青们的年轻人所固有的好胜心,也未因生活的艰苦而泯灭。看个电影,他们都会穿上最好的衣服,化个妆容,和隔壁村的知青比个高下。生活从来不会看不起努力的人们,对生活的乐观,是越来越好的底线。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才会让信念倒塌,从此一蹶不振。

特殊时代的沈从文先生,也是如此乐观。在无人理解的日子里,他会说“我知道自己是谁就够了”。他说,照“我”思索,能理解“我”,可认识“人”。

这个“自我”使得他即使身处凄苦现实中,也依然保持着内心的趣味,对美的欣赏和敏锐感知。当时很多老友不堪受辱选择自尽,沈从文还能和妻子一起听民乐,听贝多芬。

挨批斗时,有人把写着打倒反共文人沈从文的标语贴在他背上。批斗结束后,他把纸条揭下来一看“在我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破屋漏雨,他还能饶有兴趣地记录了漏雨那夜,“时有蟋蟀青蛙窜入屋内,各不相妨”,并感叹“七十岁得此奇学习机会,亦人生难得乐事。”

总是有这样一种人,不如意的生活并没有让他们变得麻木不仁,反倒多了份对生活的忍耐,和对人世间的美和温柔的珍惜,对生活中的快乐更为欢欣和向往。

只要不放弃希望,只要对生活还有信心,生活从来不会慢怠他们。

02 王七桶:他吃过的苦不叫苦,只要儿子比自己有力量

老杆儿能坚持教孩子们认字和写作文,颇受了王福这个孩子的影响。王福父子是《孩子王》中的重要人物。王福代表了农村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代表了试图了解更多知识的期盼,也代表了不服输的坚强。他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一直在默默努力,他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倔强,一种认定了某事就不放弃的倔强。

王福的父亲则是一代农民的代表,他叫王七桶,外号“王稀屎”,老杆儿曾经在运粮时见过他。这是一个有一身力气的哑巴,一直被生产队的人欺负而不反抗。他身处社会最底层,甚至因为太老实和不能说话,会让村民们欺负他,叫他多做事,他并不在意。但是,在他的身上,却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他将这个信念传达给了儿子,那就是:读书就是力量。

这样普通甚至正在为世人所怀疑的理念,却让这个哑巴执行得非常到位,他的儿子王福将读书识字当成了金科玉律,一丝不苟地完成着。他将学过的每一个字都记在本子上,也记在了心里,分成课内学的和课外学的,他用心地抄字典,打算每天抄一百页,用500多天抄完。

王福写作文非常用心,从开始的“我走路,我没有表,我看见了雾,”到后来那么让人惊艳的文字,体现了他们父子的对知识的深情厚爱。如果有良师教导,无疑这个孩子将会用学习改变命运,相信他后来等到了那一天,让知识成了他的力量。

王福为了赢得老师的字典,和老师打了个赌。他们父子先连夜将二百多条竹子砍好,然后写好作文等待老师的到来。当被告知“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他或许有失望,但并不强辩,而是愿赌服输,选择抄字典。质朴诚实的气质略显一斑。

也许哑巴父亲用自己对生活不公的坦然态底影响了他,也许是父亲对知识的尊重和向往激励了他,也许王福天生就是个领悟力很强的孩子,在他的世界里,生活再难,人们的歧视再强,他都不怕。他的眼里,既有大自然的美好,早上有雾,也有白太阳照在身上。

他还看到了白太阳中父亲的高大和坚强。看到了父亲在苦难生活中的坚持和坚韧。即使生活给了他们重压,他也能看到希望的光芒。

03 老杆儿:即使改变不了很多,我也要努力试一试

《孩子王》中的主人公老杆儿,是个性格柔和却有主见的知青。他被通知去当老师了,却不舍他的刀和锄头,在他心里,劳动在下乡生活中是必须的,不论是当了老师,还是在知青点干活,他都不能少了这些劳动工具。

他敏感。国家供应不了孩子们的课本,却能一张不少地发放“批判学习材料”。孩子们能对十一社论张口就来,却不知道如何写一篇“上学”为主题的作文。可爱的孩子不知道如何独立思考,成长过程中的热情和朝气,被教育的落后引导成了笨拙和呆滞。他感觉到了这些时代赋予的重压,他想要做点什么来帮助孩子们。

这是他对生活的热爱,是对自己的尊重和肯定。命运让他远离了舒适的生活,他还能坚持帮助别人成长。村长家的儿子读了初三,却写不了一封信,他颇为感慨,决心让他们一个字一个字地解决。

“脑袋在肩上,文章在靠自己”,学了这么久,总该学会将一件事说清楚。让他们真正学会记录和感情他们的世界。在他心里,有用的才是必须学会的。既然不要考高中,就教些以后用得上的吧。

但我认为识字为本。语文课自然有作文项目,初中学生的作文如同天书,常常要猜字到半夜。作文又常常仅有几十字,读来令人瞌睡,想想又不是看小说,倒也心平气和。只是渐渐怀疑学生们写这些东西于将来有什么用。

虽然有人提醒了他,总场教育科已经注意到他没按课本上课了,老杆儿还是我行我素,坚持做他认为对的事情:认字,每天让学生写一篇作文,直到被公社辞退回去生产队,他都是坦然面对。

他让孩子们的世界多了许多缤纷色彩,红色世界又将他们压回了原来的生活轨道。世道如此,单凭个人力量,改变的总是很难很小。还好,王福的作文证明了他小小的胜利。

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是世界中力气最大的人。他在队里扛麻袋,别人都比不过他。我的父亲又是世界上吃饭最多的人。家里的饭,都是母亲让他吃饱。这很对,因为父亲要做工,每月拿钱来养活一家人。但是父亲说:“我没有王福力气大,因为王福在识字。”父亲是一个不能讲话的人,但我懂他的意思。队上有人欺负他,我明白。所以我要好好学文化,替他说话。父亲很辛苦,今天他病了,后来慢慢爬起来,还要去干活,不愿失去一天的钱。我要上学,现在还替不了他。早上出的白太阳,父亲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我想,父亲有力气啦。

在这个动不动就上岗上线的年代,能这样顶风教学,老杆儿承受得不是一点儿压力。他却这样坚持了,为什么?一种不屈服的小小信念。身为青春年少的知青,他们不能做能让自己热血沸腾的大事,也希望能通过自己做出一些奉献。他希望能通过自己来改变一些东西,哪怕只是一丁点。

04阿城其人,聊天第一高手,写作画画音乐全才,汽车翻新能手

每一个优秀的作品,都离不开作家本人的生活背景。《孩子王》的作者阿城,何许人也?

勿庸致疑,阿城曾是个知青。唯有经历,才能理解。还有一层背景,阿城的少年时期,在中宣部工作的父亲打成了右派,他们几兄妹成了少有人理睬的孩子,阿城开始去旧书店看书,去古玩店、画店、博物馆闲逛,因此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号称“行走的百科全书”,其知识面之广经常让人叹为观止。

阿城上山下乡后,因为身体原因,被调去农场子校教书,哪门少老师就教什么。他带的书最多,每晚都给知青们讲故事,练出了绝佳好口才,回城后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口才相结合,让他成为圈中有名的“聊天第一高手”,相见之后无人能忘。

在他的文学作品红遍全中国,甚至流传到了国外时,他受邀请去了美国,放下身段,刷墙,送外卖,教钢琴,尝试了许多工作。他的汽车翻新,让王朔佩服得五体投地:买来一台几十上百块的旧车,一本汽车杂志,一堆汽车配件,就这样亲自安装,摆弄出来一台让人着迷的汽车!

写小说,做编剧,画画,弹琴,翻新汽车,做一桌好菜,这样一个随性的阿城,让人认为是作家中的作家,不知道阿城是人生憾事的阿城,就这样用最简洁的文字,花三四天时间写出《棋王》,又《树王》《孩子王》,用生活写生活,自在而精炼。

05 结语:

《孩子王》整个的笔调都是平淡的,简短的。没有华丽的词藻,轻轻淡淡的文字,读来却觉得灵魂深受震动。既有对知青的心疼,有着千般理想,却苦于无法施展,在疲惫中寻找着有色彩的太阳,寻找明天的力量,又能在这重压下看到了一点希望,看到他们尽量让自己的世界多了一点色彩,除了红太阳,还有早上的白太阳。

我不知道阿城的作品算不算伤痕文学。在阿城的作品里,我没有读到颓废,只是在读完后有些许淡淡的感伤,一种回味中的感伤。如阿城所说:“老老实实地面对人生,在中国诚实地生活。”这样的诚实,是生活的真实。

汪曾祺评价说,大多数知青看问题比我们这一代现实得多。他们是很清醒的。

现实主义者并不表示他们没有理想,没有信仰。他们只是较少不着边际的幻想,不会不着边际的感伤。他们更能将理想融入现实中去,在有点悲苦的生活中做一个乐观主义者,做一些具体的工作,保持着活着的希望,和爱,和执着。

那么,身在好时代的我们,身在现代洪流中的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在诚实地生活,还是随波逐流,漫无目标?

我们心中还有信仰,还有理想吗?还有能给予我们力量的白太阳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描写人和事的作文 优秀作文450字 陌生人敲门作文 编故事作文300字三年级 四年级描写动物的作文400字 人间真情的作文 关于写爸爸的作文 写花的作文300字 让生命充满爱作文 我们的校园500字作文 蚕丝被英语作文 记事作文350字左右 我的绝招作文500字 乐观心态作文 关于贵州的英语作文 喜悦的眼泪作文 开学随想作文600字 推荐一本书的作文100字 父亲的爱作文350字 新学期新计划英语作文 英语作文我未来的生活 实践出真知作文 幸福在心中作文 我的学校一年级作文 时光依然作文 我的家乡徐州作文300字 我的心里话作文400字 修自行车的作文 观察绿萝的作文400字 描写兔子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