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正确认知“启蒙”的3个步骤 帮你迅速提升阅读与创作的能力

2020-11-19 02:30:01
相关推荐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处在时代浪尖的新一代奋斗者倍感压力。疫情的爆发后,压力时而转变为生存的警示,大部分从业者都存在一种“急切思变”的心理。一时间,如何发挥一技之长和获得更多学识成为了热门的话题。此时“启蒙”这个词渐渐的又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各行各业的企业主与普通职员都想购买并接受实力创作者“启蒙”教化,内容初创者被动的“觉醒”正在发生。

各个行业的创作者被动觉醒示意图

一、

识别“启蒙”的意义

我认为“觉醒”这种状态也存在“他觉(被动)与自觉(主动)”的选择。不同的选择成就了我们不同创作道路的本质。

有时候你需求的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作为自媒体的创业者来看,从入门到站得住脚需要经历一个从需求转变为动力的过程,而对于“钱”的需求是最强的,所以容易忘却了自我个性、能力、认知提升的本质。因此当“如何赚钱”的强需求将要连接行业实力大佬与初级创作者的时候,“智者”与“愚者”之间进行“启蒙”教育发生了。此时的对于“愚者”而言,“启蒙”教育是需要经教化者引导,并且通过被动来建立决心与勇气去做事的过程,因为目标是被设定好的,所以缺失理性的勇气去尝试新鲜事物,更缺少了对内容本身的创新能力。

启蒙示意图

就如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圆,但是在接受被动“启蒙”的时候就,你就必须按照固定的规则来进化,整个时期一直缺少或者懒的去做理性的判断,导致你想要的圆未必是你内心最需期待的样子(如上图)。在精英知识分子的意识中,“启蒙”成为解决初创者需求的一个系统过程,而相对于初创者来讲就是被动的“觉醒”过程,充满了未知与无奈。

谈到内容创作需求的被动“觉醒”,它曾经在中国文化发展上经历长久的发展,“启蒙”也逐渐把我们带回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代的“启蒙主义”,新文化运动的失败包括了过度传播了西方科技、民主精神,忽略了长期以人性本身的“勇气、理性”思想启蒙的重要性,表面上以“智者”教化“愚者”来干扰人性的能动性。

五四新文化运动人物

那么如今内容初创者如何提升创作能力?我不禁开始思索“启蒙”的基本释义,《说文》中“启”本义是:动词“开”,兵临城下,强开城门的意思。“启蒙”二字虽在《论语》、《说文》中都解释为,对愚昧者进行教化的意思。但我从“启”字本义解释中也看到了“自我”的强开窍,于是通过英文“enlightenment”发掘到“light”的词根,意为动词“照亮”、“点燃”的意思。我便更倾向于“启蒙”作为“点燃”之意。而推测出来如果我们一直是接受被动“觉醒”,那么“启蒙”中就会缺少点燃理性与勇气去思考这层意思。

被动的“启蒙”带来了不良的循环。当我们购买《如何在自媒体赚钱》的课程,教化者认为:我分享经验想让你赚到钱,因为我有专业的运营知识与文化创作经验;而被教化者则认为我需要短时间内通过获取工具、技巧来提升写作的优势获得金钱。那么最终达成的交易就会按照技巧、工具的思维来使用“书本”观点强化人的自主性。此时一旦被教化者放弃学习,就会很难在与当前的平台主流创作思想结合,再次自我主动参与创作“启蒙”的力量就少之又少了。最终创作者也没有获得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由此可见初创者的主动“启蒙”是重中之重。

【总结】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启蒙者”过度强调了“觉醒”其实就是把教化者与被教化者置于民族传统之外。作为初创者对于“觉醒”要有清楚的认知,一味地满足自我需求的过程是不利于“启蒙”的,同时我们需要识别“启蒙”的主动性,要懂得如何真正的用文字表达思想。

二、

如何用文字表达思想的?增加“启蒙”的勇气

学会自己使用,得先懂得去看。我们看文章不仅是要从别人的观点找到事实,还要建立自我独立的思考来打开自己的“理性与勇气”的开创精神。

如果只是用计算机把一本《红楼梦》的伤感、痛苦、精妙、浪漫、快乐等关键词都挑出来,再去推断这本经典著作的精美之处,那么《红楼梦》所表现“美”、“人生态度”、“历史的意义”何在?我们的思想与文字建立的关联何在?有些时候一个字足可以表达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它存在于历史舞台的意义,但是也需要一个完整的舞台。

鲁迅先生的《药》就是这样的一篇著作。今天当我重读鲁迅先生《药》的时候,令我感兴趣的是这一个字的标题。《药》收录与《呐喊》,正文没有“药”字出现,但我们却能读出“人血馒头”相对于人的意义,读出“看客与茶客”相对于时代的意义。“药”仅一字即让我们深刻理解两层意义,第一,“药”是不是药;第二,“药”所代表的真正意义;这里文字所代表的的就是思想的深刻性,而非艺术的愉悦性。

鲁迅《呐喊》

鲁迅先生的《药》让我真正的知道了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在意义,也对新文化“启蒙主义”有了本质理解。

从“药”字开始引出的医治与拯救的价值;从拯救引出了启蒙主体(革命者)与愚昧麻木的普通人之间不曾相遇,最终启蒙失败;从启蒙失败中,又引入了“药”的不同的指向;从“药”的符号意义在看客与茶客的指向中游离,又引出了用“药”来书写人生;文中不同矛盾也诞生了对读者不同的引导意义,把人对希望的期待与怀疑、执着与无奈融在读者心中。

语言文字表达的意义在我眼中就如《药》表现的不只是一个“字”,它有舞台,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文字也有双重的思想:文字有时候是帮助我们改善记忆思想,使得我们变得更加聪明,是一副良药;文字有时候也使得我们遗忘,因为总是要依赖文字这个符合去记忆思想,所以会让我们记忆减退。当创作者一篇文章流传的时候,有人懂得它、有人不懂、也有无关的人,文章也会受到曲解,此时文字本身是无法辩护的,总需要揪出创作者来“解释”,这些无法避免的问题就是因为文字符号的双重性特点的局限性所导致。

作为创作者来讲,能够识别对文字的深刻理解,可以帮助他们更容易看到并主动“启蒙”自己成为实力创作者的能力,最终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实力创作者的资历顺便赚钱。反之,不能理解文字的创作者只能看到赚钱能力,就连在成为创作者道路上都遇到障碍,难以攀登高峰。

能否理解文字带来的意义

很多出现争议的文章就是如此,教化者与被教化者难以形成合理的对话环境。被教化者会说,“我就是看你写的东西不顺”,“你一定是什么样的人”,“丢给作者天下所有的骂名”。这些都是难以避免的,很多创作者会选择“沉默”,那么作为想要成为实力创作者的我们来讲,就得懂得“沉默”相对于文字的意义。

三、

沉默增强认知“启蒙”的理性

沉默这个问题上,我引入了当代人对于沉默的理解:贾平凹的《说话》,村上春树《不爱说话的人,请认真生活》。

1. 《说话》说:“不想说话,变得不再说话”;

贾平凹先生自嘲了不喜欢说话的几种原因:普通话不好,怕说错话,要面子,怕是非,怕流言。单从《说话》着直白的表述,这可能就会误解贾平凹先生,甚至以为这人就是矫情。

但是了解他作品的人都知道贾平凹先生并不是不说话的人。他的作品哪一部不是“理性”而慷慨地说话,从实话实说到让“牛”也说出“哲理”。他不同类型的小说人物都在不停与读者、与历史、与社会的对话。

【总结】贾平凹《说话》所表现的沉默是一种选择,是选择不与流言共舞,不做流量的奴隶。

2. 《不爱说话的人,请认真生活》说:“不说话为了生活,说好话也为了生活,适时的沉默更是为了生活”;

春上村树先生也自嘲了一番:认为总是说话容易造成误解,想说的话却总说不透彻,说多了有时候还变成了自吹。但从这些方面看,这个人对自我要求很高吧,太清高了吧?

其实这个人并不是这样,说他作品凝重吧,不如说更偏轻灵,有些时候华丽、浪漫、真实,但又是朴实的,多种题材,多变的风格,情景家庭喜剧,朴素迷离的侦探小说,还有属于《挪威森林》的自传式的音乐小说。你能说他清高吗?这才是真正会生活的人。

【总结】《不爱说话的人,请认真生活》在沉默的方面喜欢尝试,只要认真对待沉默,思考为什么会沉默,就会找到沉默之外的乐趣。

沉默潜移默化地指导着我们思考的方向。两人若是见面聊天,开头就“今天天气不错”,一早聊到晚饭才会透露见面的目的;长久不见的两个人,微信中出现两个字:“在吗?”,还要猜测对方是借钱还是不还钱;电话里一句问候:“最近好吗?”其实不好也得说:“很好!”,不免尴尬的互相编辑谎言。对于理解沉默的人来讲,说话要少说废话,文字更是需要训练,“持中守正,修辞立其诚”特别重要。

“林语堂先生说:法国一位演说家劝人缄默,成书三十卷,为世所笑,所以我现在做讲沉默的文章.”——周作人《沉默是金,智者寡言》。

沉默的省力:少说话、少写字可以减少伤神、伤气,你不做,别人会做,所以听得多也费力;沉默省事:关上大门,减少外出,但是别人不关,不团结的沉默,也比较费事。

人与人相互理解至难,学会沉默自然重要,不言或许是最大的理解。想说服别人的时候,适当选择沉默,以免造成误解,不理解别人陈说的时候,适当的选择沉默然后点点头,深藏不露让对方高兴也是大智慧,回头反思后也可以补足自己缺陷。

沉默长久后人也会懂得自娱自乐,能把文字看活了。当登上山顶的时候对着天空呼喊的时候,总会在意识中得到辉映,不但身心快乐。对于阅读成长来讲,又可以上一个档次,能看作者文字中以伤痛写出幸福,以死亡道出生命的意义。

读《活着》的时候,我与余华“坐”在一起

我的启蒙(主动坚持创造)之路让我懂得了勇气与理智的重要性,我通过自己几个月以来的创作深刻感觉到了自身成长源于对文字的深刻理解,虽为一得之愚,但感受至深,分享给大家我对《活着》的感悟。

读书不必钻入文字本身去过度挖掘,因为文字也是活的,你在文字外看到的是故事,在文字内看到的是有情感的活物。如果一本书只是那几十万、上百万字,读完也就完了,如果里面装着生命,那可就是要负责任的,每本书都有一个灵魂与你同在,只需深入文字即可发现。

余华 《活着》

《活着》是我一口气读完的小说,不仅是因为篇幅短,主要是因为我能站在余华身边看《活着》,我会尽量靠近他的气场,了解一个小说家,需要了解他思想的天马行空,能看到他所看到的田野,也能嗅到他所嗅到的女性之美,能听到他所听到的天空之声,也能摸到他所摸到的大地脉动。然后对于他的沉默而言,更需要懂得先放松全身,再去感受他所描绘的每个一个沉默的动作,包括不会说话的死亡,到底是真就消失的死亡,还是由一件事、一个人转换成为生活中旁白的寂寞,又或者是想象自身因为失去那些最珍贵回忆而产生的悲痛。

当我与余华“坐”在一起,我不观察他,我就想着与他在一起。遇到小说中情节起伏较大的地方,我们都会抬头看看窗外,思考每个人生命中都会经历的消失,那终将逝去的生命不是死去的伤悲,而是生活对生命的感受,不知死焉知生,向死而生。

这是我对最初去感受《活着》的过程,正确认知文字“启蒙”对阅读与创作也极为重要,能让我们看得更远,便于做出正确的决断。

思考到这里先告一段落,感谢您的阅读,选择适时的沉默与思考,就是对待生命最好的反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最爱的食物作文 我的阅读故事作文 新年活动作文 你是我的榜样作文 我的家风故事作文 关于向日葵的作文 与书同行作文 写一封信作文400字 我喜爱的植物作文 我不再迷茫作文 假期游玩的作文 感谢信英语作文模板 写人的作文三百字 心里暖暖的作文 榜样作文300字 方特游玩作文 绿萝作文400字 四年级上册优秀作文 包饺子600字作文 有关节日的作文 秋风起 作文 英语作文初中范文大全 孝老爱亲作文 西安兵马俑作文 痕迹作文600字 关于坚韧的作文 责任作文300字 我的朋友圈作文 周记作文300字 我的一家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