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不会写书法不要紧 但读了这篇文章能让你懂书法

2020-11-19 08:00:01
相关推荐

汉字是书法的母体,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现存最早的汉字体系是商代的甲骨文,随着历史的变迁,书法也在不断地演变,从甲骨文到金文、石鼓文,篆、隶、楷、行、草的出现,形成了清晰可见的运行轨迹。

商周:文字发展期,实用为主

甲骨文、金文

商周時期的文字主要是甲骨文,甲骨文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字,距今3600多年的历史。甲骨文多刻在龟甲兽骨上,用来记录占卜、祭祀等活动,又称卜文、卜辞。

在先秦时期的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书法最早的面貌。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已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殷商·甲骨文

同期还出现了金文,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主要记载帝王分封、赏赐、征战、契约、祭祀等内容,字体与甲骨文相近。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西周·毛公鼎铭文

西周·散氏盘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蝌蚪文、鸟书等。书写载体也更加多样,出现了竹木简牍、帛书、石刻等。

这个时候出现了石鼓文,是迄今所知传世的最早的石刻文字,属大篆体系,又称“籀[zhòu]文”,为秦朝的官方字体小篆的前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秦:文字开始变为艺术

秦篆、隶书

秦朝是字体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方便治理国家,采纳了丞相李斯提出的“书同文”,即全国统一使用文字的主张,以籀文为基础,删繁就简,改难为易,创立秦篆(小篆),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文字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

秦 石鼓拓片 故宫博物院

而民间则流行书写更加简便的隶书,由秦朝程邈从篆书简化而成,将篆书的圆笔曲线改为隶书的方笔直线,加快了书写速度,是文字改革的又一重大功绩。

云梦睡虎地秦简

汉:书写达到高度自由

篆、隶书、草书

自汉代,汉字已基本定型,同时书法各体都具备,且日趋完善,成为我国书法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

东汉 张芝(传)《冠军帖》

其中汉隶的风格和成就最为突出,字型方正,蚕头燕尾,波磔分明。汉隶书法家的代表有蔡邕,发明了飞白书。

蔡邕《熹平石经》

在汉隶定型的同时,行书、草书也应运而生。东汉张芝创今草,世称张芝为“草圣”。草书出现意味着人们的书写达到高度自由,可以通过笔墨随性地表达个性,抒发情感。

三国两晋:开创风格,树立典范

楷书、行书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但在书法方面却有高度发展,成为我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潮期。

三国时期,楷书逐渐从隶书中演化出来,成为书法的又一主要字体。曹魏书法家钟繇的楷书古雅浑朴,圆润遒劲,古风醇厚,笔法精简,自然天成。

钟繇《宣示表》

两晋时期书法家辈出,王氏家族占据半壁江山,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

这一时期最流行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代表作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以及“三希”《快雪时晴帖》《伯远帖》《中秋帖》。

王羲之《兰亭序》(唐摹本)故宫博物院藏

至此,书法界的五大主流书体: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都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最重要的书写介质——纸张,已经普遍为人们使用,此后的书法史,可以看作一场精彩又漫长的墨与纸的切磋。

南北朝:上承汉隶、下启唐楷

隶楷、行草

南北朝時期,南朝传承“二王”书风,北朝民间刻石书法繁荣,尤其是北魏的碑刻、摩崖、墓志、造像题记众多,书刻风格纷呈,多以奇肆雄强、古拙质朴的风格为主调。

北魏 《张猛龙碑》

南北朝时代最为瞩目的属魏碑,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上承汉隶、下启唐楷的过渡时期书法。

《郑文公碑》

隋唐:崇尚法度规范

唐楷、狂草

隋朝统一全国后,书法承上启下,融汇魏晋南北朝之书风。唐代是继魏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又一个高峰,书法艺术在社会上普及,从帝王权贵、文人士大夫,到平民阶层,都不乏书法高手,楷书、草书的成就最为突出,对日本等东亚国家也有深远影响。

隋 《董美人墓志》

唐代楷书的法度逐渐完备,进入了完全成熟期,出现了许多楷书大家,如“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筋柳骨”颜真卿、柳公权等。

张旭《古诗四首》其一

怀素《自叙帖》

草书在唐代也出现了创新,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两人被称为“颠张狂素”。

五代两宋:承唐继晋、注重意趣

行书、瘦金体

五代到宋初时期,书法上承袭唐代遗风,北宋中后期,出现了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一改唐楷面貌,直接魏晋行书遗风。

宋徽宗赵佶也是位杰出书法家,以瘦金体著称。

杨凝式《韭花帖》

苏轼《寒食帖》局部

黄庭坚 《黄州寒食诗卷跋》

米芾 《粮院帖》

元:崇尚复古,注重结字体态

楷书、行书、草书

元朝书法以继承为主,出现书法大家赵孟。他提出遵循古法,崇尚“二王”的思想,扭转了宋末师法不古的书风,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

赵孟 《秋深帖》

明:从台阁体到探寻个人风格

楷书

明初,“台阁体”盛行,一字万同,千人一面,虽然端正好看但阻碍了个性发展。

明中期,在苏州地区形成了“吴门书派”,崇尚晋唐风韵,反对“台阁体”,祝允明、文征明等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影响甚广。

“台阁体”代表人物沈度作品

祝允明手札

明晚期画家陈淳、徐渭的书风独具一格,而董其昌主张学习古人,但提倡师其意而不师其迹,建立了清雅疏秀的书风,对明末清初影响极大。

董其昌 《草书手札》

清:帖学、碑学

篆书、隶书、魏碑体

清朝乾隆、康熙皇帝喜帖学,故帖学盛行,但楷书走上了“馆阁体”之路,与“台阁体”一脉相承。

康熙 《草书八言联》

乾隆 《御书洪咨夔春秋说论隐公作伪事》

清朝后期帖学渐衰,金石碑学之风开始盛行,出现了金农、邓石如、何绍基、吴昌硕等一批著名碑派名家。

邓石如 《隶书论书立轴》

郑板桥 《行书论书立轴》

刘墉 《论书轴》

民国近现代:传古融今 百花齐放

从民国直到今天,书法人一直在寻找碑帖融合之路,经过上千年的继承和上百年的实践,达成了如今百花齐放的局面。

孙中山书法作品

毛泽东书法作品

于右任书法作品

郭沫若书法作品

林散之书法作品

启功作品

文章整编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30年后的我作文 安昌古镇作文 作文我的好朋友500字 北京作文培训 抓周作文 龟兔赛跑英语作文 介绍自己的作文400字 收拾房间作文 我的同学作文800字 关于背后的作文 我的父亲作文800字 迈出这一步作文 写人作文550字 机智的我作文 写景的作文150字 关于油菜花的作文 以暖为题的作文 描写家乡风景的作文 滑冰作文600字 篆刻作文 作文成功之路 环境与健康作文 美在路上作文 语文考试万能作文 写景的作文五百字 假期游记作文 作文小白兔100字 班级大扫除作文 默默无闻的人作文 爱我国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