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22高考浙江省9月联考语文试题

2020-11-19 09:35:01
相关推荐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风穿过林树,鸟鸣于树巅;老妪(ǎo)的扫帚划过门前蜿蜒的小道,似(sì)利器刮过时间的扉页,却又无痕;庭院荒草丛生,梁椽腐朽入泥,一切在宁静中往后退,退回原始。

B.今天我们以坚如磐(pán)石的信心,坚轫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当代中国如同一部流动的史诗,书写着亘(gèng)古未有的伟大征程。

C.在这场严峻考验中,人们看到了挺立风雨的坚强脊(jǐ)梁,看到了共克时坚的磅礴力量,看到了休戚(qī)与共的责任担当:真挚的人民情怀,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

D.嘉兴西塘的潋(liàn)滟波光,流淌着江南水乡的温情婉约;衢州甘(niàn)八都的白墙黛瓦,诉说着千年古镇的岁月沧桑;台州石塘镇的渔家生活,勾勒出传统与现代的自然融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 分)

“山月随人归”写的其实是人行而非月动。人在行走时,近处可见物换景移,而月亮离我们极远,它与人的相对位置几乎无变化,因此我们看到月亮仿佛没有移动,一直在与人同行。这是最常见的月亮“运动”,几乎人人都有过这种体验。[甲]古人还有“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宋●吕本中)等,也是如此。

[乙]王安石诗中的“月移花影”,反映的则是月亮的周日视运动——因地球自转而导致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运动。古诗词中关于月亮运动的描写大都属于此类。[丙]例如“风生云尽散,天阔月徐行”、“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以及“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等,莫不如此。周日视运动速度较快,月亮位置移动明显,容易被人们察觉。

速度较快,月亮位置移动明显,容易被人们察觉。

苏东坡“徘徊于斗牛之间”一句,如果没有经过无微不至的观察,断不可能写得出来。在此我们不去计较当时的月亮是否的确在斗牛,也无须臆测月之“徘徊”是不是舟楫浮动产生的错觉,以文论事,此句描写的应是月亮相对星空背景的运动。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物换景移 B.关于 C.无微不至 D.臆测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建成与开通,是我国攀登科技高峰、成为航天强国的重要里程碑,是我国为全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

B.中学生阅读的整本书大多是经典著作,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养成重读的习惯,还要引领学生读完整本书,让学生找到能陪伴终生的书。

C.高级技术专家刘盈嘉的修复团队运用数字技术,对一批老动画片做了颗粒化的清晰度处理,修复了褪色、划痕,尽量保证细节的原汁原味。

D.据现场勘查监测显示,滑坡目前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有零星落石;堰塞湖已出现溢坝情况,存在溃堤风险,对下游电站和场镇造成威胁。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3分)

群体冲动行为有时显得极为血腥残暴,有时又极为慷慨和壮烈。正因为如此,群体既可以成为遭人唾弃的刽子手,①。也只有群体,才能义无反顾地为了心中的信念而不惜血洒战场。群体的这种易变性使他们难以统治,当公共权力落到他们手里时尤其如此。此外,群体虽然狂热渴望某种东西,

②。他们的思想不能持久,他们的愿望也同样。群体也像野蛮人一样,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容不下什么障碍。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完全不认为会“不可能”或“做不到”;③

,他很清楚自己的言行,绝不可能去焚烧宫殿或是洗劫商店。即便有了这样的想法,也会立刻遏制住这种蛊惑。

6.阅读下面宣传抗“疫”防疫的图片,根据要求回答题目。(6分)

(1)为图1或图2拟标题。不得照抄图片中的原文,不超过10个字。(2 分)选择图,标题:

(2)分别简要分析图1、图2的创意。(4分)

图1:(2分)

图2:(2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农业、畜牧业等生产发展过程中,长期观察天文、气象与农业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降水及与水的凝聚物相关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物候和农作物生长状况的有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

二十四节气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部分长江流城的特定地理气候与农耕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只有这个纬度的地区才有四季分明的气象条件,并且这循环往复的自然天象、物候是可以被人重复观察并记录的;中国人强调要不误农时,人们只有长期定居在一个特定的地区,才有可能不断地观察和积累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物候现象,来更好地指导生产,而华夏民族很早便进入了较发达的农耕文明社会。

(摘编自刘迎秋《说说二十四节气》,《文史知识》)

材料二

当下,人们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淡薄是有原因的。中国长期以农立国,人们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农业生产来认识和利用节气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农业生产,进入第二、第三产业。这些产业依赖更精细的时间制度,和季节、时令转变的关系相对疏离。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认为时间的变化是阴阳互相作用的结果,人在天地间要循时而动,顺应阴阳变化,促成阴阳调和。因此,天象、物候、人事就被统一组织到一个严密的时间秩序中,时间就被划分为依次出现的不同段落。每个段落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属性,成为国家政令和社会成员活动的根本依据,要求人的活动和时间特性保持高度一致。近代以来,西方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宇宙观。

此外,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公元纪年代替了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传统历法,成为官方历法。

(摘编自张勃《二十四节气及其保护》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虽有减弱,却始终在延续。无论清明的踏青、扫墓,还是冬至的团聚、祭祀,都在提醒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应有适当的舒缓与休憩,适时地关注家人、朋友以及更宽广的世界。一些地方性浓郁的传统节令仪式,则是人与自然神灵的交流过程,以顺应四季有序,万物有时。北京一些医院开创性地推出“三伏贴”“三九贴”,这种治疗方式的时间依据正是夏至和冬至这两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这种长期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发挥影响的特征,同相关学术界及社会上大都把非遗与“濒危性”直接对应起来的认识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但这恰恰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即一种传统文化究竟能否被看作“非遗”,能否列入代表名录,同它是否处于濒危状态并没有必然联系;最关键的,反而是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活态传承:它必须是一种活着的遗产,与活着的人的生活实践密不可分。

(摘编自《每个人都是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人》,《参考消息》

7.下列对材料中“二十四节气”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是在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种时间制度,它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的季节特征和鲜明的气象条件为基础而确立的。

B.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得益于合适的自然环境和发达的农业文明,更离不开人为的划分,它需要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观察和积累相关的自然物候现象。

C.二十四节气把时间的流转直接和自然的变化规律关联,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些含义离人们生活越来越远。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化独特的遗产,虽随社会变迁影响力趋于减弱,但仍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获得国际认可。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二十四节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生产和时间之间的联系,但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对时间精细度有更高的要求,节气与社会逐渐走向疏离。

B.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蕴含在节气文化中,认为应将时间设置成不同节气,人们要依据节气而动,顺应阴阳变化,这与西方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观念不同。

C.“三伏贴”“三九贴”的推出,说明我们在延续节气传统的基础上,也可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再创造”,以便让它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D.在评判二十四节气这类传统文化是否属于“非遗”时,不能将之与濒危性直接联系起来,而应关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活态性,它必须回归日常生活和生产。

9.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二十四节气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4分)

(1)传统社会:

(2)现代社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0~13题。(20分)

血脉之河的上游

李登建

河的上游在祖父那里,静默无声,我在下游远望背影。

新中国成立前祖父是个卖油郎。那时祖父正当壮年,个头高大,肩膀宽阔,脚底生风,如果在好路上,挑着一百多斤油,他能让担子扇起来,一前一后两只笨重的油篓变成了宽大的翅膀,引得路旁干活的人朝这边看。作为一个挑夫,祖父是好样的,但作为卖油郎,祖父却有天生的短板:他太要脸面,认为当小商贩丢人。第一回串乡,他练叫卖,一路对着杏花河两岸的树丛练,对着青龙山的大青石练,很熟练了,可是到了人家村里,舌头却像一块石头搁在嘴里,怎么也喊不出声。这样悄无声息地在街头站着,又溜到巷尾,做贼似的。尤其怕小媳妇们来买他的油,他平时见了俊女人都脸红。

后来,这个黑大汉就不腼腆了——他的声音很高,像一声牛哞,据说他在村这头喊,村那头都听得见。以我的经历,不好理解祖父怎么像换了一个人,这不是祖父的性格。只能这样想,都是给逼的,家里穷得叮当响,老婆孩子在家张着嘴等着,脸面值多少钱?

祖父晚年时,我懂点事了,对他的生活习性有些注意,有一次,父亲从集上买回一小兜咸鸭蛋,我给祖父送去两个。祖父馋这一口。自从叔叔患精神病,家境每况愈下,碗里很少见荤腥。祖父把鸭蛋拿在手里,把玩一会儿,轻轻磕开,掏一个小孔,用筷子戳一下放在嘴里咂。这是他的吃法,这样吃,一个鸭蛋四五天还没吃完!

祖父患“梦游症”,这是村人嚼得稀烂的一个谈资,人们背着我们家人谈论祖父梦游,好像在说一头驴被蒙住眼、在野外瞎撞,叽叽嘎嘎,又爆出哄然大笑。村人把笑话人,戏耍弱者当成一种娱乐。

我由此可以想见祖父的“梦游”——鸡刚叫两遍,因为叔叔拖累如风雨中一只破船的这个家,愁得身为艄公的祖父一觉醒来无法入睡。忽然想起傍晚收工路上看到的那摊牛粪——不是忽然想起,是一个晚上都惦记着——披上衣服,背着粪筐出门,拱开夜幕的一角。路坑坑洼洼,祖父深一脚浅一脚,险些绊倒。住在湾边的王邪子看见一个黑影就喊了两声。祖父是迷迷糊糊没听见,还是老想着那冒着热气的牛粪,总之没搭腔。祖父找到牛粪,铲进筐,背回家,上床又睡了一觉才天明。第二天王邪子问祖父夜里做啥去了,祖父琢磨到哪里弄钱给叔叔治病的心思正集中在一个点上,被问得张口结舌,于是“新闻”便从王邪子这里向外扩散了……

叔叔的病治好了复发,复发了又治。这可苦了祖父,他“牵”着叔叔到处寻医问药,心力交瘁加穷困潦倒。草棚子里的木头卖光了,家里再没有值钱的东西可倒腾。这时,祖父瞅准一个差事——割草。生产队饲养棚门口贴出“告示”,为牲口“征粮”,一般青草一斤二分钱,嫩芦芽可按三分一斤收购。为了割嫩芦芽,七十多岁的祖父跑十多里,出征芽庄湖。早晨披星戴月上路,中午在太阳底下(荒洼里连棵树都没有)啃冷干粮,水葫芦不能补充淌干热汗的身体,半下午时口干舌燥,实在渴极了就扑向湖面,狠狠地灌一肚子生水。傍晚,祖父满载而归,小山一样的草捆把他压扁,只剩两条蹒跚的腿。他尽量把头埋在草下,从人们怜悯的目光里走过(生产队里只有那些学生娃才去挣这份牛粮钱,大人去挣被人瞧不起)。短短的村街,对这个很要脸面的老人来说是这么漫长,他的每一步都是沉重的,屈辱的。好歹后来他也麻木了,两边门洞里传来的议论他已听不见。

河的上游始终蒙着一层尘土样的黯淡,我在下游却清晰见到金斑点点。

那一年,村里住进了工作组,那位工作组组长,人们都很崇拜他,都争相亲近他,路上见了他老远就嘘寒问暖。有一天,他在小胡同里遇到了我祖父,两双眼睛对视,他等着我祖父跟他说话,可我祖父竟没吭声;他很意外,再次把目光投过来,恰巧我祖父也抬头看他,然而我祖父仍然不语,倒是他憋不住,主动跟我祖父打了招呼——这件事被当作一个笑话在村里传了好久。

我觉得这是祖父生命中很精彩的一笔!原先我很同情祖父,以为他自卑、软弱,以为他缩在自己孤寂、昏黑的世界里,逃避一切,现在我愿意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祖父,他多么了不起!内心多么强大才能让他沉默不语,让他像老牛反刍一样,一下一下消化掉闷在心里的屈辱和愁苦,而把自己铸成一块铁!我对祖父刮目相看了,我觉得我无法和祖父相比。“高考”使我很偶然地走出小村来到城市,成了一个体面的城里人,但是我身上脱不尽的泥土气味与城市的气味还不相融,尴尬、困厄、压抑、孤独,虽然还保留着祖父的一些秉性,然而更多的是,有一点压力就叫苦连天,受一点冤屈就哭诉不止,碰到一点磨难就唉声叹气;还有,我学会了点头哈腰,学会了讨好、奉迎、唱赞歌……

河的上游没有欢快的哗哗波涛声,但我在下游分明看见波澜壮阔。

大河上游的两面林木森森,下游水跑进了一条条斜出的沟渠,沟渠上也有些小花小草,但这里的风光可与上游媲美吗?

(摘编自《人民文学》2018年第1期,有删改)

10.赏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 分)

11.结合文本内容,简析祖父的形象。(4分)

12.文章由画横线的三句话串联起来,有人认为别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刻板生硬,请从结构角度加以分析。(6分)

13.根据全文,探究结尾段的深层意蕴。(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驳复仇议

[唐]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①,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谳②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驁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巳。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③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选自《柳宗元集》)

[注]①阊:里巷的大门。②刺谳(yàn):审理判罪。③推刃:往来相杀。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而旌其闾 旌:表彰

B.原始而求其端 原始:缘由

C.介然自克 克:克制

D.非谓抵罪触法 抵罪:因犯罪而受到惩罚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子亦有不利焉

B.法其可仇乎? 安在其不辱也?

C.礼之所谓仇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凡杀人而义者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是一篇驳论性的奏议,通过辩证分析徐元庆报仇杀人的行为,指出其做法合“礼”合“法”,批驳陈子昂提出的“既诛且旌”的奏议,从而论证了封建礼教和封建法律的对立性。

B.第二段论述了“礼教”和“刑法”在维护社会秩序上各自所发挥的作用,认为礼与刑的实施都应当本着各自的原则,如果不遵照规范去执行,就会使天下人乃至后代无所适从。

C.第三、四段指出判断是非的标准取决于徐元庆之父是否确实犯罪,以及执法者是否按法律规定行事,如果不讲是非曲直,“彼杀之,我乃杀之”,既不合于礼,也不合于法。

D.文章结尾认为如果法律使用正确,就不存在亲亲相仇的问题;如果法律使用错误,造成错杀,子报父仇是应该的。而徐元庆服孝死义,合理也合法,当旌不当诛。

17.用“/”给文中画横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 分)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4分)

(2)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4 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9,20题。(8 分)

感遇四首(其二)

[唐]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①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②,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泛:古人于重阳节以菊花泡酒,称为“泛酒”。②糗粮:干粮。

19.两诗均为咏物诗,其中“虽言异兰蕙”一句运用的手法写菊,“肯为无人减妙香”一句运用的手法写野菊。(2 分)

20.两首诗都写到了“东篱菊”,诗人对其情感态度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 分)

材料一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材料二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材料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21.材料一中的“绘事后素”中的“绘事”和“素”分别对应材料二中的、_。(2分)

22.孔子如何看待“仁”与“礼”的关系?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分析。(4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志士仁人,,。 (《论语》)

(2),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庄子《逍遥游》)

(3)桑之未落,。于嗟鸠兮,。 (《诗经·氓》)

(4)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5)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

(周邦彦《苏幕遮》)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好不容易考上了北大为什么不选个热门专业?”“留守家庭应该选毕业后能赚钱的专业,比如北大经管。”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系遭到了网友的质疑。

“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心灵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考古专家樊锦诗如此诠释自己的幸福观。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1高考浙江省9月联考

语文 答案详解

1. [参考答案] 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的能力。

[解题思路] A.老妪( yù)。B.坚轫不拔——坚韧不拔;亘( gèn)古。C.共克时坚——共克时艰。.

2. [参考答案] 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无微不至:没有一个细微的地方没有考虑到,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不合语境。

3. [参考答案] 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解题思路]删掉丙句中的顿号,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一般不用顿号。 4.[参考答案] 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辩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 B. 语序不当,应将“引领学生读完整本书”与“引导学生养成重读的习惯”调换位置; C.成分残缺,应在“修复了褪色、划痕”后加“等问题”; D.句式杂糅,应去掉“显示”或“据”。

5. [参考答案]①也可以成为慷慨赴义的勇士②但不会渴望得太久③若是孤身一人时(每处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厘清语段阐述的主要内容,然后联系上下文推断出答案。根据“群体冲动行为有时显得极为血腥残暴,有时又极为慷慨和壮烈”和“既可以……刽子手”可知,①空应填“也可以成为慷慨赴义的勇士”之意的句子;根据“他们的思想不能持久,他们的愿望也同样”可知,②空应填“但不会渴望得太久”之意的句子;依据“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可推知,③空应填“若是孤身一人时”之意的句子。

6.[参考答案](1)1休想出来(或:2防控疫情,反对聚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答题时要准确把握画面内容,理解图片寓意,并用文字简明、准确地拟写标题。

( 2)图1:由拿着注射器无死角防疫、抗“疫”的医生组成特殊的华容道,禁止病毒通行,再用“禁止通过”四字点明主题。简洁凝练,号召有力。

图2:用戴口罩、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在风雪中垂钓的图片,搭配柳宗元《江雪》一诗的内容,并将题目改为“防疫”,再加上反对聚集的标志,表明了疫情当前,推崇独处反对聚集的主题。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要观察全面,不可遗漏画面的信息,如图2中配有禁止符号的“聚”;二要准确理解画面的寓意,如图1“华容道"的新含义。

7. [参考答案] 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本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题思路] A.扩大范围。材料一第二段是“部分长江流域”,而非“长江流域”。B.曲解文意。作为二十四节气形成的三个原因,“合适的自然环境”“发达的农业文明”“人为的划分”是并列关系,不存在主次关系。D.强加因果。前后并无因果关系。

8. [参考答案] 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可知,“将时间设置成不同节气”并非中国传统宇宙观的内容。

9. [参考答案] ( 1)传统社会:①作为官方历法的一部分,用以记录时间。②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依据,方便人们掌握农事经验,指导农业生产。③作为国家政令和社会成员活动的根本依据,指导社会生活。

(2)现代社会:①提醒人们劳逸结合,适时关注家人、朋友和更宽广的世界。②推动人与自然神灵的交流,以顺应自然万物的时序。③催生新的治疗方式。

(每点1分,每方面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信息,概括和评价文本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材料一、材料二主要谈的是二十四节气对传统社会的影响,根据“二十四节气…….特定地理气候与农耕文明相结合的产物”“人们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农业生产来认识和利用节气的”“成为国家政令和社会成员活动的根本依据,要求人的活动和时间特性保持高度一致”等语句可概括出二十四节气在传统社会中的作用;材料三则主要说的是二十四节气对现代社会的作用,根据“提醒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应有适当的舒缓与休憩,适时地关注家人、朋友以及更宽广的世界”“一些地方性浓郁的传统节令仪式……万物有时”“这种治疗方式的时间依据正是夏至和冬至这两个节气”等语句可概括出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10. [参考答案]①用词生动。通过“啃”“扑”“灌”等动词写出祖父在割草时极度饥饿、口渴的状态。②善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如把祖父背上的草捆比作“小山”,形象地写出了祖父的艰辛。③运用铺陈语句。从不同的时间层层渲染祖父的辛苦劳作。④口语、书面语结合。“披星戴月”“口干舌燥”“满载而归”等成语和“啃冷干粮”“渴极了”“灌一肚子生水”等口语相结合,使文章既有文学色彩,又饱含生活气息。(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仅有特点而未结合语境展开,酌情扣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词语的锤炼,如“啃”“扑”“灌”等;二是修辞的运用,如“水葫芦不能补充淌干热汗的身体”“小山一样的草捆把他压扁,只剩两条蹒跚的腿”,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三是表现手法的判断,画线句主要按照“早晨”“中午”“傍晚”的时间顺序来写祖父的辛苦;四是语体风格的辨析,文句直白的打述,书面语体与口语的结合,使文章既有文学色彩又饱含生活气息。

11. [参考答案]①要脸面、腼腆。祖父挑担卖油时,即使把叫卖练得很熟练,到了人家村里,依然叫不出声。把叫卖练得很熟练,到了人家村里,依然叫不出声。②节俭。 一个鸭蛋,祖父吃了四五天还没吃完。③有担当,有责任感。为了贫穷的家庭突破不敢叫卖的困难;为了生病的叔叔捡牛粪、割草。④坚忍、忍辱负重。祖父被村里人嘲笑梦游;愿意去做其他人不愿做的割草的工作,被议论也不在意。⑤孤傲、有骨气。遇到工作组组长, 祖父不会表现出亲热和逢迎。(每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仅有形象特点而未结合文章内容展开,酌情扣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要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相关事件概括出人物形象特征,概括之后进行整合表达即可。从祖父对着大青石和树丛练叫卖,练得很熟练了,可到人家村里,依然叫不出声,可知祖父的腼腆;从四五天吃不完一个鸭蛋可知祖父的节俭;无论是为叔叔而捡牛粪,还是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都能感知祖父的责任感与坚忍;而祖父在遇到工作组组长时,不阿谀奉承,可见祖父有骨气、孤傲。

12. [参考答案]示例一:别具匠心:①三句话独立成段,照应标题,又相互呼应,使行文思路严谨,结构完整;②三句话在文本主线叙事之外,穿插作者的描写,使结构富于变化,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方式,叙述更为流畅和谐;③三句话在结构上层层递进,从“我”的角度,表达对祖父的感受、 看法。

示例二:刻板生硬:①文本叙事总是被打断,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使读者阅读惯性受到挑战,阅读不顺畅,②三句话使文章时而叙事,时而描写,结构混乱,文体杂乱不清;③如果去掉这三句话,不仅使文章能够保持叙事的流畅和结构的稳定,又拓展了文本的解读空间。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相近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可以从整体把握全文的角度、主题构思的角度、艺术效果的角度、读者阅读体验的角度入手。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这三句话之间的关联,这三句话都是从上游、下游的角度进行评说的,上游代表祖父,下游代表“我”,上游是寂静、平和,下游是跌宕、仰视;其次,要明确这三句话所处的位置,以及与前后文之间的联系。“河的上游在祖父那里,静默无声,我在下游远望背影”位于文章开头,由此引出祖父的事迹;“河的上游始终蒙着一层尘土样的黯淡,我在下游却清晰见到金斑点点”位于中间,既是对上文祖父艰辛生活的衔接,也引出下文对祖父硬气的叙写;“河的上游没有欢快的哗哗波涛声,但我在下游分明看见波澜壮阔”位于结尾,是对祖父一生及其对“我”的影响的小结。组织答案可据此从两个观点展开,既可肯定,也可否定,言之成理即可。

13. [参考答案]①“大河上游”象征祖父,“斜出的沟渠”是上游的支流,象征继承了祖父部分秉性的“我”,表明祖父是“我”生命的“根”,“我”与祖父血脉相连。②“林木森森”象征祖父面对生活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小花小草”象征“我”继承的祖父的一些品性,通过对比表明祖父滋养了“我”,“我”却并未完全继承祖父的品质.“我们”血脉相连却又呈现不同的生命姿态。③整句话运用象征、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我”在寻找生命之河的“根”,表达对祖父的赞美与肯定;同时也表现了“我”在面对生活时逐渐遗忘、脱离了生命之河的“根”,表达对自己的怅惘与失望。(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比喻意蕴,二是象征意蕴,三是情感意蕴。“大河上游”象征祖父,上游的“林木森森”象征着祖父的优秀品质,“斜出的沟渠”是支流,象征着“我”,“小花小草”象征“我”继承祖父的一些品性,“我”与祖父虽血脉相连,却也存在差异;而“但这里的风光可与上游媲美吗”一句,则暗喻在生活的波浪中,“我”这一代相比祖辈要逊色。

14. [参考答案] 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解答该题可运用实词含义的推测方法,如语境推测法、课文联系法、字形构造推测法、语法结构推测法等。如本题,联系“刺谳”“考正”可推知,“原始”非“缘由”的意思,应是“推究本源”的意思。

15. [参考答案] 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这类题目时一般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其词义,并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一是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是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A.句末语气词,啊。B.疑问副词,表示反诘,难道/代词,他们。C.助词,用于判断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的。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16. [参考答案] 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题思路]“从而论证了封建礼教和封建法律的对立性”错。依据原文“礼之大本,以防乱也”与“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可知,礼与法并非对立的,而是统一的,都是为了社会安定,只是作用的角度不同而已。

17.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必断共6处。断对1处不得分,断对2处得1分,断对3~4处得2分,断对5~6处得3分;错断1处不扣分,错断2处扣1分,错断3~4处扣2分,错断5~6处扣3分。漏断不计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孝也”“义也”句式一致,其前后均应断开;“服孝死义”句意完整,其前后均应断开。

18. [参考答案] (1)我听说礼的根本作用,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如果说要让礼不受践踏的话,那么凡是做儿子的(为报父母之仇)杀了不应当算作仇人的人,就必须处死,不能赦免。(“大本”“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各1分)

( 2)如果徐元庆的父亲确实是犯了死罪,赵师韫杀他,那就并不违法,(那么)徐爽就不是死于官吏之手,而是死于法律之下。(“ 其”“不免”“愆”“是非……是"各1分)

[文言译文一]

据我所知,武则天当政时,同州下邽县有个叫徐元庆的人,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他)最后亲手杀掉杀父仇人,捆绑着自己到官府自首。当时的谏官陈子昂建议把他处死,而后在(他)家乡表彰他的行为,并请(朝廷)“将这种处理方式编入法令,永远作为国家的法律制度”。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

我听说礼的根本作用,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如果说要让礼不受践踏的话,那么凡是做儿子的(为报父母之仇)杀了不应当算作仇人的人,就必须处死,不能赦免;刑法的根本作用,也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如果说要让法不被践踏的话,那么凡是当官的错杀了人,也必须处死,不能赦免。它们的根本作用是一致的,采取的方式则不同,表彰和处死不能同时用到同一件事情上。处死可以表彰的人,这就叫滥杀,就是太过滥用刑法了;表彰应当处死的人,这就是过失,严重地破坏礼制。如果真的把这种处理方式向天下宣示,并传给后代,那么追求正义的人就不知道(前进的)方向,避开祸害的人就不知道立身行事的方法,把这个作为法则行吗?

大凡圣人制定礼法,是透彻地研究了事物的道理来规定赏罚,根据事实来确定奖惩,(不过是)把礼、刑二者结合在一起罢了。假使能审察案情的真伪,考察订正是非,推究案子的起因,那么刑法和礼制的运用,就能明显地区分开来了。为什么呢?如果徐元庆的父亲,没有犯法律规定的罪行,赵师韫杀他,只是出于他个人的私怨,施展他当官的威风,残暴地处罚无罪的人,州官又不去治赵师韫的罪,执法的官员也不去过问这件事,上下互相蒙骗包庇,对冤屈之声充耳不闻;

而徐元庆(却)把容忍不共戴天之仇视为奇耻大辱,把枕着利器睡觉而不忘复仇视为符合礼制的作为,想方设法,(要把利器)刺进仇人的胸膛,坚定地按照礼的要求约束自己,即使死了也不感到遗憾,这正是遵守和奉行礼义的行为啊。执法的官员本应感到惭愧,去向他谢罪都来不及,还有什么理由要把他处死呢?如果徐元庆的父亲确实是犯了死罪,赵师韫杀他,那就并不违法,(那么)徐爽就不是死于官吏之手,而是死于法律之下。法律难道是可以仇视的吗?仇视皇帝的法律,又杀害执法的官吏,这是悖逆犯上的行为。(应该把这种人)抓起来处死,以此来严正国法,为什么反而要表彰他呢?

而且陈子昂的奏议还说:“人必有儿子,儿子必有父母,因为爱自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这种混乱局面靠谁来救呢?”这是对礼的认识太不明确了。礼制所说的仇,是指蒙受冤屈,悲伤呼号而又无法申告;并不是指触犯法律获罪而被处死这种情况。而所谓“他杀了我的父母,我就要杀掉他”,不过是不问是非曲直,欺凌孤寡,威胁弱者罢了。这种违背圣贤经传教导的做法,不是太过分了吗!《周礼》上说:“调人,是负责调解众人怨仇的。凡是杀人而又合乎礼义的,就不准被杀者的亲属报仇,如要报仇,则处死刑。有反过来再杀死对方的,全国的人就都要把他当作仇人。”(这样,)又怎么会发生因为爱自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的情况呢?

《春秋公羊传》说:“父亲无辜被杀,儿子报仇是可以的。父亲犯法被杀,儿子报仇,这就是互相仇杀的做法,报仇不能根除互相仇杀的祸害。”现在如果用这个标准来判断赵师韫杀死徐元庆的父亲和徐元庆杀死赵师韫这两件事,就合乎礼制了。而且,不忘父仇,这是孝的表现;不怕死,这是义的表现。徐元庆能不越出礼的范围,遵守孝道,为义而死,这一定是个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啊。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难道会把王法当作仇敌吗?但上奏议的人反而认为应当处以死刑,这种滥用刑法,败坏礼制的建议,不能作为法律制度,是很清楚明白的。

请把我的意见附在法令之后颁发下去,(今后凡是)审理这类案件的人, 不应再根据以前的意见处理。谨发表上面的意见。

19. [参考答案]对比 拟人(每空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虽言异兰蕙”意为“虽然与兰草和薰草有别”,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肯为无人减妙香”意为“哪里肯因为无人,减掉自己的幽香”,

即不受人们的干扰,自由自在,赋予野菊花人的态度,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20. [参考答案]不相同。(1分)①李诗用一个“叹”字写出了对菊花空有芳香和高洁的品格(或出众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同情和哀叹,( 2分)暗含诗人才德出众却不被重用的苦闷。( 1分)②杨诗重在写“野菊”,尾联将野菊与庭菊进行对比,“冷笑”一词写出了野菊对那些向诗人邀宠争光的庭菊的不屑。( 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时,需结合具体诗句对诗人的情感进行分析。菊花高洁、静雅的品格是我们所熟知的。李诗开篇用一个“叹”字表明了对菊花正值芳华,却无人欣赏的哀叹之情,颔联直言菊花虽然不像兰草、薰草一般,却也有自己的美丽,体现出诗人对菊花如此境遇的同情。再联想李白一生,才华何其耀眼,却始终不得重用, 正如“当荣君不采”的菊花,错过花期,再想欣赏也欣赏不到了,体现了李白对自己不得重用的苦闷之情。杨诗把目光放在了野菊花身上,重点描写的是野菊花的不媚世俗、清冷独立的品格,并在尾联与家养菊花做对比,叹其向陶渊明邀宠的行为,“冷笑”一词体现出野菊的不屑。综合可看出,两首诗的情感态度是不同的。

[诗歌鉴赏]

感遇四首(其二)

诗人开篇用一“叹”字表达了对菊花的怜悯之情,感叹东篱边的菊花,茎细叶又小。领联运用对比手法,直言菊花与兰草、薰草有别,紧接着又肯定菊花也有自己的芳菲,表明了诗人对菊花的怜爱之情。后两联写还没有用菊花泡酒,徒然沾上不少清露的光辉。正当菊花荣盛的时候你不采撷,菊花飘落的时候你想采也没有了,着重表现了诗人感叹菊花正值芳华时无人欣赏,等到花谢时,便是想欣赏也无处可寻的惋惜之情。联想诗人起伏的一生,其才华何其耀眼,为人何其豪放,可惜才华不得重用,一生漂泊,对菊花的惋惜中也蕴含了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野 菊

野菊花是似菊而小的黄色小花,与菊花相比,它并不太引人注目,但诗人却给了它诗情画意,让它在诗坛上占一席之位。诗的前半部分使用先抑后扬的笔法,首联写野菊在世默默无闻,既未被文人采用,登上文坛,更未受世俗钟爱,“况”字使次句的语气紧连首句,有更进一层的意思。“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两句,既写形态又写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做了生动的描绘。“在野”与“在庭”相对,因不为人所赏识,便任其在野自生自灭,不似一般之菊在庭院中有人着意栽培,这也许是野菊的憾事,但诗人却把这看成是快事,因为它可以避免栽培人的束缚剪裁与观菊者的诸多采摘,

即不受人们的干扰,因而显得幽闲自若,别有风采,以至于诗人面对着它,“任是无情也动心”,情不自禁地要采来观赏——“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半山碧”写出野菊生长、繁衍的旺盛,也表现野菊的生活环境是在野外山上。“已晚”写时间,“便忙”写情状。诗人旅途之中到了傍晚,本该忙于归宿,但山中野菊的风姿与妙香,逗得诗人即使在匆忙之中也要去折取一枝来加以观赏,诗写至此,已流露出对野菊的浓厚兴趣,而尾联更以写野菊花的自豪感来进一步表达对它的赞美:“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陶渊明酷爱菊花,

于宅边东篱下种菊颇多,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尾联是说野菊花一定冷笑那些篱边的黄菊——它们正向陶渊明一类的诗人邀宠,以取得诗人吟赏的荣光。言下之意,诗人们的眼光只向着庭菊,并不转向野菊;而野菊自有不邀宠争光的品行,对那些邀宠争光的庭菊不屑一顾,唯以冷笑置之。在无人看重的情况下,幽闲自得,不减妙香,不慕赏识,诗人有意将它与菊花对比,并倾注了自己的关切赞美之情,这也许另有所指。本诗写得脱俗、婉转、流畅,给人很深的印象。在大量的咏菊诗中,这是颇有独创性的。

21[参考答案]文质(每空1分,顺序不能颠倒)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语境可知,“绘事”指“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指外在修饰,“素”指的是白色底子。材料二中的“质”指的是内在本质,“文”指外在修饰。

22. [参考答案]①仁是礼的基础(仁是内在的)。( 1分)

②礼对仁有很重要的修饰作用(礼是外在的)。( 1分)③对君子来说,二者相辅相成。( 1分)④依礼而行是实现仁的途径,也是仁的体现。( 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一“绘事后素”可知,仁是礼的基础;根据材料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绚”可知,礼对仁有很重要的修饰作用;根据材料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知,对君子来说,二者相辅相成;根据材料三“克己复礼为仁”可知,礼可促仁, 依礼而行也是仁的体现。

[文言译文二]

材料一

子夏问(孔子)说:“‘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能启发我的人,是商啊!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材料二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材料三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23. [参考答案] ( 1)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水浅而舟大也

( 3)其叶沃若 无食桑葚.

( 4)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 5)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每空1分,有错、漏、增字,该空不得分;只选做3小题,如超过3题,则取前3题计分)

24. [写作指导]

材料分析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的核心是对“人生的幸福”的认识,即对自我实现的探讨。网友认为留守女孩钟芳蓉在选择专业时应更多地考虑社会实际,考虑家庭层面。考生可以从网友的观点延伸,追求梦想的过程固然是幸福的,但是如果理想破灭,那么顺从社会现实也可能会获得另一种意义上的美满。材料第一段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应遵从社会现实,而樊锦诗则认为人生应当忠于自己,遵从本心,两种观点相互对立。人们面对人生选择,是以经济理性为考量,以显达于世为坐标,还是追求心之所向,坚守梦想,怎样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与成功,这是考生在写作时应当思考的。考生可结合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体验进行立意作文,注意体现思辨性,切勿片面强调其中某一方面。

立意提示①人生应该有赤忱的热爱,心随所想,去奋斗,去追求,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②个人喜好与社会实际是相互激荡的,我们可以坚持理想,但也要经过现实的考验;③梦想有时经不起考验,顺从社会现实未尝不是一种智慧。

( 1)理论素材

①理想与现实之间,动机与行为之间,总有一道阴影。——艾 略特

②人生最大的骄傲,就是在成年时实现童年的梦想。——马 佳

③缺乏理想的现实主义是毫无意义的,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的。——罗 曼·罗兰

( 2)事实素材

①近日,一则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张霁和姚婷入选华为“天才少年”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天才少年”一类的字眼自带流量和关注度,而刚毕业就能拿到百万年薪更是让不少人艳羡不已。但与其说这则新闻关乎“天才”和“高薪”,不如说关乎“兴趣”和“价值”。张霁在互联网行业处于低谷时选择计算机专业,并不是因为看到这个专业能赚钱,而是因为自已喜欢。放弃更高的薪资来到华为,是想“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姚婷也谈到,“并不是说拿到了156万年薪就成功”,如果能够真正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或科研成果那才是有价值的。

②陆步轩,是高考文科状元,也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但他却卖起猪肉,这个职业,其实也与他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所出入。2013年4月,陆步轩受邀回北京大学在创业研讨会上讲话,他讲话的过程中,曾好几次哽咽,说:“我抹黑了我的母校,我是反面案例。”幸运的是,当陆文轩说这番话时,学生们都给了他很热烈的掌声。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笑着说:“从北大出去的毕业生,从事卖猪肉的工作并不丢人,也不影响这个人一直有着远大理想上午,这没有什么错。”“

北京大学里出过政治家、科学家和卖猪肉的,所有的这些都是一样的。”对于许智宏说的话,陆步轩当时只是以微笑示人。因为那时卖猪肉的陆步轩正处于人生最黑暗的时期,对前路没有抱任何希望。所以无论谁告诉他,他的职业并不卑贱,他都不相信。对他来说,那些鼓舞人心的话听起来毫无意义,这让他感到绝望了。然而,在这段最黑暗的时期,陆步轩将卖猪肉这件事做到了“北大标准”。他从不卖注水肉,他能一口气卖12头猪。所以即使他感到自卑和绝望,但还是会认真对待生活,还是会尽心尽力地去做猪肉生意。除了忙自己的生意,他还自己写了一本书叫《屠夫看世界》。后来,他的销售额越来越高,还陆续为母校捐款。陆步轩说:“将卖猪肉做到极致,也不算是给母校丢人了。”

③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群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他毅然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对网络直播的看法作文 写作文难忘的一件事 九顶塔作文 同龄人的压力英语作文 善与恶作文素材 朝阳公园作文 三年级作文我的学校 留点自信给自己作文 军训作文800字 模联工作文件 一次愉快的旅行作文 舞蹈考级作文400字 抽背课文作文 描写鲜花的作文 幸福为题作文600字 高中作文图片 有关旅行的作文 我们的新语文老师作文 高兴的一件事作文300字 童话伴我成长作文 我上6年级了作文 爬山比赛作文 最美人物作文 奶奶老了作文 坚持话题作文600字 生活的馨香作文 初中生活800字优秀作文 二年级作文点评 孩子作文写不好怎么办 2014江苏高考语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