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芜湖 滁州 马鞍山 北方人迁居长三角的新高性价比选择之城?

2020-11-19 10:00:02
相关推荐

山川网:又到周末了,今天这篇文章要讲的点比较多,也比较碎。所以我想了想,开篇先把这篇文章的几个要点先列一下,这样方便大家了解情况,合理分配时间。

一、为什么在众多的都市圈中,我一直长期看好南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独特魅力、前景在哪里?

二、对于先前推送的2019年安徽省分地市GDP(初版)进行更新修订,安排近期推送由“合肥发布”官方发布的相关数据。

三、在当下这个阶段,对于有迁居长三角计划的外省人,特别是北方人,区域经济情况有什么新变化,需要有什么新考虑?

四、我们一直提倡的迁居需要有理性思维和成长思维,究竟作何解释?

特别再提醒一下,由于本文涉及到的点较多,所以对应的图片内容相对也比平时要多一些,大家可以重点关注一下这些图片素材,对于帮助外地朋友更好地了解长三角城市群和南京都市圈,有很好的帮助。

南京都市圈中的安徽城市

关于南京都市圈,我们前前后后讲过多次。其中,以《新一线城市圈崛起系列丨南京都市圈:南京和他的小伙伴们》这篇相对最为丰富完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回顾。事实上在我们每天的推文末尾“热门文章”之中,这篇推文的链接长期以来也都是放在这里的。

今天我回顾了下,发现截止目前,我们在山川网公号上标注的原创的推文已经有450余篇。再加上许多是原创但并未进行标注的推文,总量其实非常多。

对于新到的朋友,过早的推文并不建议大家再逐一去看,因为区域经济的情况变化很快,三四年前的情况可能和今天就已经大不相同了,所以想要回顾往期推文的朋友建议尽可能以过去一年时间内的为主,比如直接点击每篇推文下的“热门文章”链接就是个不错的方式。

今天我们推文的重点其实是几座安徽城市。但为什么还是要先交代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和南京都市圈的背景呢?原因是只有有了以上两个先决条件,我们今天谈到的几个安徽地市才真正能够体现出其区域核心价值。

南京都市圈的官方定义中,是指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带核心地区,地跨苏皖两省,是中国最早跨省共建且为数不多的跨省都市圈。

关于南京都市圈的战略价值,官方的表述是:南京都市圈连南接北、承东启西,地理位置特殊,城市类型丰富,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单纯看这些描述,其实我们很难真正直观地去理解这里的“重要区域”和“重要地位”,究竟是什么重要。所以我们同样是先看图,下图的这组组图分别是“南京都市圈在全国的位置”、“南京都市圈在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南京都市圈所辖城市”——

其中,“南京都市圈在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这幅图其实尤为重要。说到长三角城市群,事实上它是有早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的,或者说是初阶、中阶和高阶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的核心区别当然是综合竞争力,但是综合竞争力这个话题很大,一句两句话说不清楚。对于普通人来说,一个很直观的长三角综合竞争力提升,就是所辖成员城市的不断扩容。

初阶长三角,大致上是由上海、苏南、浙北三小块,大约不足十个地市构成的。这个阶段,其实站在现在的维度看,就是上海都市圈的概念,是以上海为唯一区域核心的小型城市圈。

中阶长三角,也就是广为人知的所谓“江浙沪”,即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二省共计二十多个地市组成的城市群。这个阶段已经出现上海+南京/杭州一超两强的三核驱动模型。但是,事实上这个阶段的苏北和浙南区域,与长三角之间的一体化进程进度还是比较滞后的。

高阶长三角,也就是在原有的江浙沪之上加入了安徽全域,变为江浙沪皖的完整版长三角。当然,我们依旧不能说这就是终阶“版本”的长三角,因为终阶版的长三角距离我们时间尚远,可能要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而事实上即使是现阶段的高阶长三角,如果未来能够完成真正的协调统一,兼容一体,其综合实力就已经是极其惊人的了。

那么为什么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南京都市圈一直都存在,但是存在感并不是那么高呢?

这里我们要再看一张图,就是上面的南京都市圈在苏皖两省的位置。我们可以这么说,在长三角城市群还只是江浙沪这个中级阶段时,南京的位置是整个长三角的边缘,这使得在政策上南京很难获得长三角相关政策的最顶格支持。

那么我们可以回顾,为什么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苏锡常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的发展如此迅猛呢?从地缘来看,当时的苏锡常和杭嘉湖,正是整个长三角的地理中心。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必然是要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而那个阶段的苏锡常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正是上海这个点在“连线”阶段的最重要区域。

而当加入安徽全域的高阶长三角形态出现后,我们发现整个长三角的地理中心明显出现了变化。什么变化?曾经是长三角边缘的南京,此时瞬间成为了区域中心。更重要的是,南京的位置,正是连接现阶段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较成熟区与待加强区的咽喉。

哪里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较成熟区?显然是上海+苏南浙北。那哪里又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最薄弱的地区?显然是苏北与皖北。

另外,事实上整个安徽省,由于被列入长三角城市群的时间明显较晚,在经济与社会各方面与江浙沪三省的互通互联进度上,都较为滞后。如何快速解决这个问题,同样是需要和曾经的初阶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打开局面时运用的方式方法一样,以点连线再到面。

只不过,这一次的“点”,从曾经的上海变成了如今的南京。换而言之,新加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安徽全省究竟需要多久才能真正意义上与既有的长三角区域无缝融合,很大程度上依赖南京这一区域中的连接枢纽能力。

这样一来,我们的思维显然也需要迅速的迭代更新,而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事实上在我看来,除了行政上南京市不在安徽省实际“履职”以外,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教、医疗等各个方面,南京在过去这么多年始终扮演的都是苏皖两省省会的实际角色。

这一状况,在长三角城市群全面上升为国家战略,南京都市圈战略价值全面提升后的今天,南京的“实辖两省”地位,非但没有被减弱,反而是被大大加强了。特别是在皖南、皖东和皖北地区,南京的影响力基本上是无处不在的。

在未来的时间段内,旧的所谓“省市县”这样的行政区划隔阂,将会与日俱减。而新的以都市圈、城市群为综合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和执政领导能力的新标准,已经悄然形成。

很多这代人无比看重的所谓依靠既有行政区划来限定城市各项公共资源使用权的方式,未来被改变、被升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从长期来看,例如未来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线下,南京和南京都市圈的人口变化潜力大约会是什么样呢?

从区域的经济发展潜力来说,未来南京常住人口再增加五百万以上,整个南京都市圈常住人口再增长一千万以上的人口规模,对应区域的人口承载力而言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那么当问题排除了经济发展潜力和人口承载力两点后,最大的问题就浮出了水面——在当下这个中国整体城镇化进程由中期向末期发展阶段,这样多的人口,从哪里流入呢?

其一自然是安徽,目前安徽全省人口超过六千万,区域拥有合肥和南京两大都市圈,过去很多年来安徽都是南京及南京都市圈区域重要的人口来源,未来自然也不例外。

其二则是北边的河南、河北、山东三个省份。这三个省份都是人口大省,且省内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与就业质量,与拥有的劳动力规模长期存在较明显的冲突。

这里如果我们做个假设,如果在未来的二十年,以上三地每个省份可以向南京都市圈区域各流入10~15万人口,那么十年合计就可以达到300~450万的人口增加,二十年合计就可以达到600~900万的人口增加。

对于城市圈来说,源源不断的人口特别是年轻人口流入,可以应对全国范围内迅速加剧的老龄化情况,保持区域经济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新加入的居民来说,则可以获得良好的就业环境、生活环境及发展前景,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2019年安徽16地市经济“成绩单”

在差不多一个月之前,我们在《2019年安徽各地市GDP排名:省市年度双黑马,长三未来增长极》这篇推文中,曾安排推送过关于“2109年安徽省各地市GDP排名(初版)”。

在当时的时间点,官方的数据版本暂未公布,所谓初版即是综合多方媒体数据得出的预测版。前几天的时候,“合肥发布”官方发布了官方版的2019年安徽16地市的GDP准备版本,这里我们经过重新制表,分享给大家。

我仔细比对了之前的初版和今天推送的版本,发现在16地市的排名情况上,整体还是吻合度较高,仅有淮北与铜陵二市的位次出现互换——

大家也可以看到,在上面的这份素材中,我特意对芜湖、滁州和马鞍山三个城市进行了标注。在下文之中,我们会用得到,大家可以对以上三市进行下特别的关注。

在芜湖、滁州和马鞍山三大南京都市圈中的核心安徽成员城市中,芜湖市的经济总量长期在省内排在第二位。虽然距离第一位的合肥差距较大,但是也暂时与第三位的城市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但是滁州和马鞍山二市的命运,却在2019年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滁州市连涨两个名次,从去年的省内第5名直接跃升至第3名,仅次于合肥与芜湖;而马鞍山却连降三个名次,从去年的省内第3名滑落至了第6名。

核心原因,显然还是来自于全国四经普对于2018年全国各省市GDP的修订。

以滁州为例,2018年滁州市GDP经修订上调了近800亿元,年度GDP数量从原本的1801亿修正为2594亿。在此基础上,滁州市2019年度GDP同比增速又达到了9.7%的高水平,最终才实现了在2019年度以2909.1亿元GDP总量的成绩排名省内第三。事实上,滁州市的年度GDP增速也同时是省内16个地市中最高的。

除了往期GDP体量大幅上修外,滁州市还有什么发展经济的杀手锏?根据多方媒体的搜集查询我们发现,发力重大项目,提振园区经济,是过去几年间滁州市重点“押注”的赛道。

与滁州市近在咫尺的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于2015年6月正式获批设立。而自该新区获批设立后,滁州市地方政府便旗帜鲜明地主打“大江北”战略,积极融入南京江北新区。滁州对接南京江北新区,并不是自身的“一厢情愿”,该发展思路事实上获得了国家战略的加持。

在2019年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推动省际毗邻区域的协同发展,其中“点名”了六组省际毗邻地区的合作,滁州独占两个。分别是,支持顶山(南京)-汊河(滁州)、浦口(南京)-南谯(滁州)开展深度合作。

滁州市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显然和其突出的地理位置优势密不可分。背靠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这棵“大树”,滁州市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必然的。

芜湖、滁州、马鞍山的基本情况

而想要以南京为突破口实现经济弯道超车的安徽地市,显然不止滁州一个。在毗邻南京这件事情上,另外两个安徽地市马鞍山和芜湖,其地理位置优势同样毫不逊色。

我们以马鞍山为例,据澎湃新闻的相关报道,毗邻南京的马鞍山,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始终都在主打“南京牌”。

和滁州一样,马鞍山下辖多个板块都和南京接壤。比如和县和博望区,目前均“以融入南京都市圈为主攻方向”。

马鞍山也被认为是和南京同城化发展潜质更好的周边城市之一。去年9月举行的南京市长国际咨询会上,一位专家结合产业发展等指标,通过软件现场推演得出,在南京主城四周,南侧的江宁、溧水将更快和马鞍山形成城镇连绵带。

说到这儿,我们有必要对滁州、马鞍山和芜湖三座南京都市圈中的重要安徽成员城市,进行下简要介绍。

滁州,简称滁,古称涂中、清流、新昌。是安徽省地级市,是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核心圈层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滁州地处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西端,安徽省东部,苏皖交汇地区。全市设2个区、管辖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土地总面积13398平方公里,2018年常住人口411.4万人。

2019年,滁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909.1亿元(按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修订,2018年全市GDP为259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9.4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427.6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1232.1亿元,增长8.4%。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8.6:49.1:42.3。

马鞍山,简称“马”,是是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合肥都市圈成员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门户城市。

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3个区、3个县,总面积4049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99.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33.7万人,城镇人口159.50万人,城镇化率68.25%。

芜湖,简称“芜”,别称江城,安徽省地级市、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区城市、华东地区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南京都市圈城市,合肥都市圈城市,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

芜湖地处长江三角洲西南部,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是华东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芜湖市下辖4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6026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374.8万人,城镇化率65.54%。

滁州和马鞍山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们与都市圈中心城市南京之间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在南京市地铁线网规划之中,都进行了城际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

南京地铁S2、S3、S4等线路,与马鞍山、滁州两市的关系极其密切。

南京地铁S2号线(又称宁马线)预计2025年以前通车。地铁S2号线北起铜井站,南至提署路站,全长30千米,拟设置9座车站。

该线路用于连接南京滨江新城、板桥新城与马鞍山中心城区,当涂县。宁马线南京段全长4.6公里,宁马线马鞍山段全长约25公里,南起提署路,北至慈湖站。宁马线从南京地铁8号线的终点铜井站对接宁马城际铁路。

南京地铁S3号线(又称宁和线)是南京地铁第八条建成运营的线路,也是南京地铁第三条开通的过江线路,于2017年12月6日正式运营,标志色为粉紫色。

地铁S3号线途经江宁区、雨花台区、建邺区和浦口区,线路东起南部新城的南京南站,一路向西经过雨花经济开发区北部、铁心桥地区、河西新城南部,行驶大胜关长江大桥专用过江通道跨越长江,进入桥林新城,西至高家冲站,是中国唯一一条在桥上与高铁并行的地铁线路。

该线路未来将延伸至马鞍山长江左岸的和县。

滁宁城际铁路(又称宁滁城际铁路)是南京地铁系统下的跨市域线路,南京段的编号为S4号线,一期工程已于2018年12月30日正式开工,二期工程于2019年12月26日开工,计划于2022年通车。

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途经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和来安县,线路东起汊河新城的汊河镇站,沿104国道向西北进入苏滁现代产业园后转南,进入滁州城南新区,南至滁州高铁站。

在中国现阶段的一众都市圈中,南京都市圈在区域内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及建设上均表现极为突出。密度高、实用性强、规划建设进度快,真正将圈内所有成员城市视为整体,均衡性与公平性均十分值得称道。

芜湖、滁州、马鞍山为什么宜居?

长三角很好,从非常多的维度来看,目前的长三角城市群,都是综合意义上国内首屈一指的地区。但是这也相应带来一定的问题,就是长三角地区的各项生活成本,近些年来增长同样十分明显。

这种情况,在相对成熟的长三角区域,表现得尤其明显。在三五年前,虽然上海的生活成本已经很高,但是在江苏和浙江省内,还有众多的高性价比三四线城市,可供新流入的人群做选择。

比如当年的无锡、常州、嘉兴、绍兴等地市经过过去十年的迅猛发展。如今的这些地市,放眼国内,除了相对强势的省会和副省级市,能够在全方面优于他们的选手其实极少。

一直以来,很多朋友,特别是北方省市的朋友在和我讨论迁居长三角这个话题时,都会提到的问题就是,目前长三角地区的生活成本太高了,特别是房价这方面,很难接受。

这个时候,事实上我们需要的就是,理性思维和成长思维。

什么叫理性思维?就是你冷静下来客观对比,长三角地区是否全方面优于你目前生活的地方,长三角地区是否是你真正想要迁居的地方。如果是,那么你需要做的不是思来想去该不该怎么做,而是应该调动所有资源,实现相应的目标。

什么叫成长思维?就是要从长线来看,不要仅仅考虑自己的这一代的中国是什么样,还要尽可能去考虑下一代人的中国是什么样。同时,很多人生目标的实现都是曲线的,是阶梯型的,而非直线直达的。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趋于尾声,通过一代人努力改变命运和逆袭阶层的机会已经变得很少。累积效应,持续不懈的多代人接力式向上,是大家应该意识到的一点。

所以对于现阶段的长三角而言,未来阶段成长性非常值得看好的一个版块,正是南京都市圈。而如果我们想要选择南京都市圈,但南京目前房价又认为较难承担的话,南京都市圈中的三个安徽城市,滁州、马鞍山和芜湖,其实就是非常值得考虑的对象。

滁州、马鞍山和芜湖三市与南京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在南京的行政区划上,我们都可以找到非常相似的参考目标。

江北的滁州市,特别是南谯区,其距离南京主城的距离,基本上和南京城北的六合区相似,与南京江北新区无缝对接,未来通过城际铁路S4线与南京连通;

横跨长江两岸的马鞍山,江右的主城区与南京江宁区直接接壤,江左的和县与南京浦口区直接接壤,未来两岸均有城际轨道线路与南京相连通(S2/S3线)。马鞍山主城区花山区和雨山区距离南京主城区的距离,基本上和南京城南的溧水区相似。特别的一点是,马鞍山城区距离南京禄口机场极近,两地之间亦有机场大巴通达,出行极为方便。

而相较于滁州和马鞍山,距离南京主城区略远的芜湖市,事实上与南京的距离也和南京最南端的高淳区接近。从芜湖出发乘坐高铁到达南京(芜湖站~南京南站),耗时同样仅需要40分钟左右。

从绝对距离和交通情况来看,滁州、马鞍山和芜湖主城区域,事实上和南京的郊区并无太大区别,两地更多的差别在于行政区划带来的户籍差别,进而带来的如教育、医疗资源上的差别。

但是,凡事都要考虑性价比。南京城的各项资源的确在国内一众城市中表现极为突出,但相应的是,南京目前的平均房价已经超过了3万每平米,这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家庭或普通收入人群,已然是较难以碰触到了。

而截至最新,滁州、马鞍山和芜湖三市的平均房价及房价走势,又是怎样的呢?

滁州,最近时段的二手房均价在7000元/平米左右。

马鞍山,最近时段的二手房均价在8000元/平米左右。

芜湖,相较于以上两市略高一些,最近时段的二手房均价在12400元/平米左右。但是,新楼盘的均价目前还在10100元/左右。

而以上的价格,均是对应城市的均价。在不同的地段和不同的小区情况下,价格依旧还有进一步上下浮动的空间。

如果你对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房价有了解,应该知道在长三角的相对成熟区域的苏南浙北,即使是四线城市或者县城乡镇,想要找到均价一万以内的房子都早已不那么容易。

而滁州、马鞍山和芜湖三市,作为独立的地级市行政单位,或许在经济体量上未必突出,但是在市政资源上确实各自独立配置的,特别是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

以芜湖为例,作为长期以来安徽省的经济第二城,芜湖拥有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和皖南医学院等高校,整座城市的人文与居住环境在中国同级别城市中十分占优。

更有趣的是,芜湖目前已经在假设自己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目前芜湖市城轨1、2号线在建,共设车站35座,其中高架站34座,地下站1座,项目总投资133亿元,预计2021年开通试运营。

所以像滁州、马鞍山和芜湖这样的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不差,又兼有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两大靠山,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十分突出的。

如果放眼整个北方地区,排除省会和副省级市,真正意义上能够在生活环境、交通便利、发展前景上明显较之三地有非常突出优势的地市,也并不太多。

更重要的是,之于滁州、马鞍山和芜湖三市而言,合肥、南京、苏州、杭州、上海等一众发达城市近在咫尺。想要拼搏进取,随时可动;想要安逸度日,亦回首可及。

而三城皆身处长江两岸的独特地理位置,四季分明的气候几乎适应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对于北方人迁居而言,难度也会低上不少。

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区域由于亦南亦北的地理位置,当地居民使用的江淮官话,其识别难度同样是中国所有南方省市中相对而言最低的一种。关于这点,我想很多北方朋友应该深有体会。

而长江之美,更是给这些滨江小城,带来了更多预料之外的生活幸福感与愉悦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热爱生命作文 关于雷锋的作文 我很重要作文 乐在其中作文 吹泡泡作文 美丽的秋天作文 写一个人的作文 自我介绍的作文 作文400字大全 长城的作文 大海的作文 烦恼的作文 榜样 作文 启示作文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三年级 新年趣事作文 作文培训 美丽的校园三年级作文300字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 我喜欢的一本书作文 西红柿炒鸡蛋作文 写成长的作文 绿色环保作文 作文我最敬佩的人 得与失作文 关于家庭的作文 400字作文大全 语文高考作文 作文梦想 8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