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贵州:种上“摇钱树” 做好“茶文章”

2020-11-19 13:45:01
相关推荐

——记遵义市湄潭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当地农民在采摘春茶。骈红梅摄

在贵州省北部,由云贵高原向湖南丘陵的过渡地带,绵延的茶园宛如一片绿色的海。遵义市湄潭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立足茶产业,按照茶旅融合发展环,茶产业加工园、茶产业商贸园、茶产业科技与服务园,20个规模化绿色茶园基地“一环三园多基地”的规划布局,着力推动基地绿色发展、加工提质增效、品牌创新突破、产业高度融合,将小小的一片茶叶浇铸成农民致富的“金叶子”。

“在产业园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的发展理念,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举措促进产业发展,种上‘摇钱树’,做好‘茶文章’,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依靠茶叶脱贫、增收、致富。”遵义市政协副主席、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说。

茶园基地高标准绿色化

1981年,湄潭县核桃坝村,时任村支书何殿伦率先种下3.5亩茶树。如今,这3.5亩茶树已发展成万亩茶园。

在魏在平看来,产业要实现现代化发展,就必须打好茶园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这一基础。

近两年,产业园依托湄江街道3.3万亩、永兴镇8万亩、兴隆镇8.7万亩茶园,以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为主体,规模流转农户茶园,强力推进老旧茶园改造提升和高标准茶园建设。

在高标准茶园建设中,湄潭以茶树资源保护与改良利用、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为关键,加强了茶叶初制标准数控化技术、茶树品种改良、茶—菌—肥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并加强茶树良种繁育和科技推广,建成了中国茶树良种品种园,园内品种达130个,全面推进园内茶树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同时,茶园全面推进茶产业绿色发展。具体措施包括推广“茶+果”“茶+桂”套种等立体生态茶园模式,推广黄板、蓝板、太阳能杀虫灯及生物农药大范围使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目前,产业园基本实现“一减两提”的发展目标,完成土壤修复改良2万亩,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3个百分点,土壤pH值提高0.2个单位,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100%。

园内国有企业贵州湄潭祥农现代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围绕茶园绿色发展,规划建设了“贵州茶树良种繁育中心”。“我们的繁育中心包括引种园、品比园、母本园和繁育场,引种、品比的全国良种达100个以上,年出苗2亿株,可辐射、带动周边良种育苗面积5000多亩。”总经理张仲均说。

值得一提的还有,产业园打造的智慧茶业科技示范园,推进智能大棚快速繁育茶苗创新技术、茶园物联网种植技术、茶园监测技术,促进新技术集成应用,创新了智慧农业、生物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型业态。已建成的茶业物联网技术中心覆盖茶园10万余亩,实现了病虫害实时监控和茶园24小时在线监测。

目前,园内已建成20万亩高标准茶园,年茶叶总产量可达2.8万吨。另外还建成了20个规模化绿色茶叶基地,推进茶树良种繁育和科技推广示范、茶叶全程机械化示范,打造出西南山区绿色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

用“产销游”延伸产业链

“如果说高标准茶园是产业升级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那么加工贸易和乡村旅游就应该是拉伸产业链条的主要着力点。”县委副书记、县长、产业园创建领导小组组长李勰说。

围绕加工贸易,产业园重点推进了茶产业加工园和茶产业商贸园的建设。前者以湄潭绿色食品产业园为建设载体,沿茶城大道南北两侧打造加工核心园,促进茶产业集聚发展,带动全县茶产业加工链条不断延伸,形成以茶加工、茶食饮品制造、茶保健品制造、茶农资四大板块为主导的茶产业加工体系。茶产业商贸园则以湄潭中国茶城为空间依托,沿茶城大道南侧打造产业园的商贸核心园,发展成辐射西南地区的茶产业交易与展示中心。

“企业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园区活。”李勰说,通过国企带动和引资培育,目前园内规模化加工企业已增至107家,年加工能力达4.5万吨,茶产品涉及绿茶、红茶、黑茶及茶籽油、茶多酚、茶树花、茶花面膜等13类综合开发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深入、拓展。茶叶流通企业有11家,年交易额达20亿元以上。

同时,产业园依托园区内4A级景区、农旅一体化园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等优势旅游资源,沿国道G326、省道S204和百里茶桂长廊,将散落的茶文化旅游景点串点成环。近两年,年茶旅人次突破400万人次,实现茶旅综合收入30亿元。

通过高速推进茶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已初步建成茶叶精制加工集群,园内贵州茶叶精制中心单个项目年加工能力2000吨,园内茶叶精制加工能力2.2万吨。同时,现代茶叶交易体系初步成形,依托16个茶青交易市场和西南地区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中国茶城,建成基于“互联网+”的贵州遵义茶叶交易中心。另外,产业园还初步形成茶旅一体融合发展大格局,在产业园内精心打造了翠芽27°、中国茶海两个4A级景区,建设提升了田家沟、七彩部落、核桃坝乡村旅游休闲聚集区,已建成精品茶庄园10个、微茶庄园112个。

“新主体”释放发展新动力

“只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各个‘主体’都成为建设的参与者和利益的分享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发展的动力问题。”魏在平说。

在具体实践中,产业园通过“国企引领、科技驱动、金融助力、红利共享”的模式,以“四确五定”“三变”改革为重要支撑,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依托湄潭县电商产业园建设农村互联网众创基地,扶持返乡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能手、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的创业创新带头人,吸引各类主体入园创业,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为了让各类经营主体健康成长,我们尤其在服务方面加大了力度。”县园区管委会主任、产业园创建领导小组副组长叶大祥说。在破解园区内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土地和资金问题中,产业园广泛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农业设施担保、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两权抵押等改革试验路径,帮助企业解困,也让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体资产(财产)实现收益的双赢格局;成立了祥农担保国有政策性担保公司,搭建祥农现代农业公司国有平台,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缓解经营主体贷款难、融资贵、过程慢的问题。2017年以来,共计整合上级各类财政资金投入经营主体1.6亿元,为各类经营主体协调银行贷款23.5亿元。另外,产业园建设了物联网公共平台,为园区经营主体提供数据存储、接入、查询、分析等服务。

目前,产业园已建成中国茶城西部T3国家级众创空间、兰馨茶业国家级星创天地等创新平台,打造孵化基地19个、孵化企业123家。

统计显示,园内各类经营主体已达到106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19家,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76家。2017年以来,各类经营主体经营茶园面积达到16万亩以上,占园内茶园总面积的80%。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下,园内11万名茶农充分发挥产业园主体作用,积极参与茶叶全产业链建设,12个村均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以茶园、山林、住宅、山塘等集体资产及资产使用权入股合作社,茶农入社率达100%。2019年,园区农民可支配收入达30065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125%以上,产业园贫困户全部脱贫。

“通过我们齐心协力共同推进产业园建设,不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竭力为经营主体服务,已基本形成以茶旅一体为主要形式、以中心茶区为重要节点、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中间纽带、以扣紧利益联结为有力举措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湄潭模式’。”李勰说。(李明杰、常力强)

来源:农民日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李白的作文300字 感激妈妈的作文 秋天的金色作文 英语作文家庭 我要当一名老师作文 游记作文300字左右 小学生写植物作文评语 云南省中考满分作文 想起来就开心600字作文 横式作文 成长过程的作文 借景喻人作文 美好的作文600字 我的同学作文100 我的朋友350字作文 鼋头渚的作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作文 写特产的作文 遇见外星人作文 养花作文100字 一件事的启示作文300 初中英语自我介绍作文 家庭趣事作文500字 家乡的小溪作文400字 农民伯伯种田的作文 我的六年级计划作文 观察作文350字 英国作文 青春无悔作文300字 描写游戏的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