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唐代茶画中的茶文化 茗留丹青水墨间

2020-11-19 14:10:01
相关推荐

水墨、丹青与茶韵、茶意完美结合成了茶画,轻轻舒展开茶画,可以捕捉到中华饮茶文化的发展足迹,融会了文人雅士甚至帝王的闲情逸致。从茶画中,可以看到茶在历代“盛放”的朵朵芳葩;更有趣的是古代茶画也可说是茶史的“别传”,写真纪录了茶文化,让我们能在趣味中去认识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源远流长茶文化

神农《食经》说:“茶茗宜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最早的茶被视为药材。《茶经》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茶本作“荼”,茶古来有许多种称呼 ,陆羽《茶经》说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茶可药、可饮,茶可助修行、也助会宴之兴。

三国时东吴的第四位皇帝孙皓爱举行飨宴,留下了一则“以茶代酒”的记录,《三国志·吴书》说孙皓一开宴就是一整天,与宴之人喝酒要达七升,其中臣子韦曜不胜酒力,仅仅能饮二升,所以孙皓有时“密赐茶荈以当酒”。可见三国时人就懂“饮茶”了,但是还未能见到当时留下的详细饮茶法。

唐代茶画中的茶文化

煮茶

茶的作法、饮法,在唐、宋、明几代都留下了茶史上重要的里程碑。陆羽在《茶经》中提倡煮茶,煮茶成了唐朝主要的饮茶方法。在唐代画家阎立本所作的《萧翼赚兰亭图》中,就有唐人煮茶的场景,此画因而被视为中华民族最早的丹青茶画,也是了解唐代茶文化很宝贵的文献。

《萧翼赚兰亭图》,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画,传世的是宋代摹本。

《萧翼赚兰亭图》一画因为画了《兰亭集序》流传的故事而广为人知。王羲之的传世之宝《兰亭集序》传到了第七代孙--僧人智永手中,在智永年近百岁之际又密传给了他的弟子辩才,此时正是唐太宗在位时。唐太宗很爱赏《兰亭集序》,然而怎般的高价也换不得这幅墨宝。御史萧翼乔装书生和辩才结识,之后在永欣寺巧智从辩才和尚手中“赚”取《兰亭集序》。画中描绘萧翼访辩才和尚,主客两人正谈得专注、投入。在此际的情境中展现了一些唐代茶文化的实貌。

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的“煮茶”招待客人正即席演出。因为那时喝茶的过程不像现在冲茶、泡茶这般简便,至少要从备水、备风炉、炙茶饼开始,颇为耗时,煮好茶讲究趁热饮。我们看画面的左侧有一老者正在茶铛里“煮茶”,手中拿中竹,下方是彷如古鼎形的三足“风炉”。《茶经》:“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圬墁,凡三足。”另一个年轻的侍者准备了二副茶碗等着分茶给主、客。一旁有一个架子,陈列各种茶器,就是《茶经》介绍的“具列”,由纯木、纯竹制成,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具列上有个包着红纱绢的“罗合”,就是收装茶末的盒子。

《萧翼赚兰亭图》局部,辩才和尚旁边一老一少正在炉上备茶以用来待客。

煮茶前,将炙过的小茶饼碾一碾,再用罗纱过筛取茶末。煮茶要讲究水的热度与投入茶末的时间点。当水底升起如鱼目的水泡时是初沸了,掌握初沸时机在水中加盐调味,等见到茶铛或茶铫缘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这就是二沸了,这时从中取出水一瓢备用,然后用竹从热水中心搅拌出漩涡状,一面将茶末从中心顷入,状若飞马奔腾,溅沫飞出时快倒入刚刚取出的那瓢水止沸,然后略略等待孕育出茶的精华。在三沸之前就要把茶分到碗中,分茶时讲究均分“茶之华”。浮在茶汤上头的饽、沫、花都是茶之华--厚沫叫“饽”,薄的叫“沫”,轻沫称“花”。饮茶时,先欣赏这茶汤面上的饽、沫、花。读者们联想一下今人的“拉花”咖啡,我们的先人在千年前喝茶时就有高度的喝茶美学了。

初沸

二沸

三沸

这种喝茶美学也入了诗,元稹送给白居易的《一字至七字诗 茶》就这样描述:“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蘂色,椀转麹尘花。”陆羽记载前人作茶的习俗,“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但是陆羽不爱这种习俗作法,他称三沸的茶汤就过老了,煮去沫的茶汤也不美,茶味也不对,好像是沟渠间的弃水罢了。

唐代时,不仅是文人雅士饮茶,禅僧也重茶,把茶当作帮助打坐禅修“除睡眠”的好东西,有类于“药”的功用。 唐人《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中,太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饮茶。”后来学禅的、一般人转相仿效,带着茶和茶具,到处煮饮,渐渐成了唐代风俗。后来禅门还留下了禅寺茶礼。

会茗 乐茶会

茶也可能是会面的“理由”,例如茶会就是为了喝茶、品茶来的! 如唐人《宫乐图》(《会茗图》)画中展现唐代嫔妃们的宫中生活欢乐的一页。

唐人《宫乐图》

在画中,“品茶”和奏乐休闲是嫔妃在此聚会的主戏,茶会加上音乐会,呈现茶与乐的性灵之会。长桌上每个人都有一个茶碗,桌的正中间有一个大茶盂,一个嫔妃正取一长柄大茶勺舀茶汤倾于自己茶碗内。在这幅画中没有看到煮茶用具,这有可能是唐朝较早的一种饮茶法,称为“庵茶”。《茶经》中有记载,茶“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 ”就是用热水(汤)往瓶瓮中浇茶,焖过再倒出来饮用。

唐人喝茶的茶器,不用茶壶用茶碗,也称茶瓯。在《茶经》中的茶器中,有装热水用的熟盂,盛茶水的碗和装盐的鹾簋(音cuó guǐ,圆形的瓶、罍)等这些瓷器,但是还没见到壶,茶碗是主要的茶器。

唐代的茶碗哪一种最上选?茶神陆羽赞颂的碗是“其瓷类玉、类冰”的青瓷。《茶经》道:“碗,越州为上。其瓷类玉、类冰。”越窑是唐朝、五代时浙江绍兴(隋唐时称越州)的产瓷窑,窑址主要分布于慈谿的上林湖一带。越窑烧制的青瓷器泡出的茶水颜色受陆羽点赞,他说瓷越州瓷“青则益茶”,“越瓷青而茶色绿”。

图为五代时越窑烧制的“青瓷洗”

酷爱饮茶的唐诗人皮日休称茶碗为茶瓯,“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充满灵性光华。在诗人“茶农”陆龟蒙的眼里,光华韵雅的茶瓯,具有珪璧玉姿,又有“烟岚色”,把于阗玉都比下去了。从现存五代越窑烧制的“青瓷洗”上,可以看到唐人《宫乐图》中所使用的茶碗模样,其款式、颜色是一式的。据文献记载,“青瓷洗”是延续晚唐法门寺同式越窑秘色瓷碗的作品。

文人茶会

茶也是宴会上不可欠缺的饮品、精神良伴,茶宴是以茶为主的宴席。唐、宋以来,历代文人会就是围绕茶会、茶宴的文人盛会。来看这一幅《唐人文会图》。

《唐人文会图》(局部)

画中,竹树掩映的临水园中,文人会正进行着。园中设了大桌案,满桌子成组餐具与果品。主客围着桌子坐饮、树下立谈,人物神情雅俊,侍者端着茶伺候着。主桌前方专设一张备茶的茶几,侍者忙着作茶。

宋代有一幅闻名的宋徽宗《文会图》,与本幅结构、笔法都极为相似。另外,唐宋之间的五代后蜀的《丘文播文会图》中,也描绘了侍者持几、捧茶随侍的情景。这些文人会之画,都凸显了“茶”在文人会中不可或缺的分量。

从这些唐代的茶画中,可以看到中华饮茶文化在唐代兴盛的情境之一斑,这种盛况,绝对冠盖他邦,并且将延续后代,情采芬芳。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最尊敬的人作文600字 我读懂了什么作文600字 番茄炒鸡蛋作文300字 街头见闻作文500字 我生病了妈妈照顾我的作文 寒假的趣事作文400字 生命的色彩作文800字 除夕之夜作文500字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作文 菊花优秀作文300字 以遇见为题的作文600字 我真想什么作文400字 当我面对挫折的时候作文 myfamily英语作文5句 开学第一课作文200字 互联网的利与弊英语作文 关于友情的作文500字 有朋友真好作文500字 什么的启示作文400字 成长的记忆作文800字 失败也是一种养料作文 我的心爱之物作文350字 冬天的故事作文600字 不该忽略的什么作文 我的爱好英语作文50字 状物作文是什么意思 写植物的作文300字三年级 我想要的生活作文600字 辽宁省高考作文题 我们是一家人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