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苏迅专栏文章:嘉定两竹人录

2020-11-19 15:30:01
相关推荐

苏迅 无锡市文化艺术研究保护所所长兼《书画艺术》杂志社社长、《太湖》文学杂志社社长。无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在《小说月报》《天津文学》《散文》《青年文学家》《山西文学》《读书》《雨花》等报刊公开发表作品近百万字,出版作品集《簪花小唱》、《江南话》等。

嘉定两竹人录

苏迅

数年之前,台湾翦淞阁翻印罕见的两部竹刻专著,金元钰《竹人录》与褚德彝《竹人续录》,合称为《竹人两录》。

——【题记】

先前与沈华遒见面,总是相约在苏州,他从东面进城,我从西面远来,在西北街的扇庄,我将请他奏刀的文玩交付予他,他把完成的作品给还我。他经常会在随身的包里,取出新刻完成或者刚刚写就墨稿的扇骨,给我欣赏。

其扇多为制扇工艺大师徐义林或其子徐家东制作,自然名贵而潇洒。帮他写扇骨墨稿的习见苏州画家宋世平,书家常为上海郏永明和苏州余斌。

得识这位青年竹刻家出于偶然。我曾经强求一位吴门竹刻家为我在木器上刊刻铭文,沈华遒看后认为受工具影响效果不够理想,他说他们嘉定竹刻的技艺与工具可以适应木器铭刻。我得知他是嘉定一所中学的美术教师,他为我讲解了他们刀具的特殊之处,并给我观看了他的竹刻作品。其中有两件《吴中绝技》楷书臂搁印象最深,一为留青一为阴刻,文字出自张宗子《陶庵梦忆》,因起首一句“吴中绝技:陆子冈之制玉”,素为我所深喜。

全篇正文一百二十二字,书写墨稿的是金山书法家协会主席郏永明,他写得一丝不苟,他也刻得无一懈笔。这样篇幅的文字,在文学属于小品,甚至超级小品,而在竹刻作品,则堪称巨制,仅留青一件就需要费时两月有余,每个字跟脚干净,底版平整,功力可观。

我就特意在研木堂买来以印度房梁旧料所制紫檀笔筒,请他刊刻诗文,嘱托他请郏永明先生书写墨稿。郏先生的书法纯粹出自二王帖学一路,未受碑学侵染,很有云间白蕉的精神气质,真是温润儒雅,文质彬彬。有朋友提醒道:他未曾刻过木器,就将如此名贵的紫檀托付出去,万一不如意,后悔无及。我则坚信,断无万一。他请郏先生写毕,问我是否拍照看效果,我说不必,直接刻了就是。果然,他刻得又快又好,隔了不到三周时间,我们就在苏州见面,我获得了一只精彩焕然的明式笔筒!所刻是我自作俚句:“袖手陆沉痛神州,遗笑治世刻舟求。水胶鱼龙潇湘寒,雾锁鲲鹏云梦深。翠烟生处潜隐踪,清泪挥尽少穷愁。倒提青蛇追明月,一夜踏碎东海秋。梁溪簪花小唱主人苏子丁亥不寐杂感一首。庚寅夏日嘱嘉定郏永明书沈华遒刻。”

当时,沈华遒刻一把扇骨的润笔已经超过三千,而他收我不到一半,他说文人之间的交往,不以利益驱使。而后来我更知道,其实他刻这样一只紫檀笔筒,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竟又远远超出一般的扇骨。木材本来就比竹子难以走刀,百年以上的旧料紫檀,植物导管中凝结了树胶和泥沙,时常崩刀,他每刻几个字就需要重新磨过——真真罪过。

后来,与朋友一起又劳烦他刻过几件紫檀,他也无二话。得到他的作品,朋友们都喜欢。

沈华遒的刻竹,我虽零星看过一些,但未窥全豹,深怀好奇。今年春正,我与他相约去嘉定欣赏作品,并去访他师傅蒋玉铭先生。

蒋先生是目前南北新文玩界公认的嘉定竹派搴旗领军人物,一年多前,在苏州曾经有过一面之雅,一直以未得深谈为憾。日前与沉默内向的宋世平谈及,他言道其人大有风骨,自己与他有心意相通之感,因此为他画扇骨也极尽所能,刻意为之,大有平生所学酬知己的感怀。

沈华遒的书房,紫砂壶已经用普洱茶汤泡洗过,仿汝窑茶具摆开,沉香正点得飘渺。一张民国苏工乱拼踏脚的榉木书桌,后面是榉木扶手椅,靠边放一张北作老旧榆木供桌,上面有新做樟木扇箱一具。书桌上面,印床中夹着正在刊刻的扇子一把,余斌所写小楷奇特,有金石气,居然是方文山作的《东风破》歌词,一面已经刻完,另一面尚未动手。

小小书房,琳琅杂呈各种斑竹、紫檀、黄花梨、玛瑙、砗磲小玩意,连台灯上都挂满叫不出材质的小雕件,看出主人的玩兴甚炽。墙上悬挂拼简式挂屏一件,为留青竹刻苏轼行书短柬,沈华遒说这是他的第一件作品。他又从橱柜里取出一件阴刻行书臂搁,说是第一件浅刻作品,虽然刀法显得凝滞,但是出手就不凡。他在大学专修过国画和油画,也勤于临池,具备了瓷实的美学基础以后,一次偶然的竹刻讲习课程,使他跟随师傅孑孓走来。

他的竹刻作品在橱柜中纷纷现身,臂搁、笔筒、香筒、茶叶罐、虫盒……他是喜欢什么就刻什么,早期留青不少,近年则从深刻、刻青到浅刻为主,刊刻的难度越来越大,作品也越来越雅。他有一支细细湘妃竹的香筒,按照金西厓《竹刻小言》说法是“留斑刻地”,宋世平以文衡山笔意画出《湘君图》,落款的字更是小若芝麻,他刻得生辣沉着。在这样弧度的竹杆上施刀,是考验作手的本领的。而他刻郏永明的书法竟也是绝技,因为对书风的深谙,他每笔两刀奏出,刀痕宛然而字口凌厉,真是妙不不言。

他说早年跟师傅刻留青时候的“开线”和铲底,是锤炼控刀能力的基础,不吃几年“萝卜干饭”是不行的。他开启扇箱给我看他刻好的扇子,真是件件见功夫。我动身来之前,其实是有点悬疑的,因为工艺家一般是留不下多少自己作品的,尤其是当下这样疯狂上涨的行市里,作者很容易就两手空空。但是他却保留了这么多精品在手上,那需要抵御多少诱惑,他曾经告诉我自己很少出售作品,朋友订购他也做得很慢,经常拖延几个月也不能完工。这么多作品,凝聚他多少时间和精力!而他,还在嫌放置三四十把扇子的扇箱容量太小。

他陪我去嘉定竹刻博物馆看历代藏品展览,看到当代名家部分,有一件是他的仿金冬心书法臂搁,大字刊刻深峻,字底铲平,清代高手有此处理手段,小字落款也极具漆书韵味。我却回头对他道,这件东西已经不能代表你的水平了。他也笑,说这是前几年作品了。我发现其中独缺蒋玉铭先生伉俪作品,问缘故,他说师傅不高兴这样的“随喜”的。

我们去马陆古镇,拜访蒋玉铭先生。他在工作室候我们,虽无深交,我们却也无敷衍客套,坐下喝茶,看作品。他的书斋取号“绿玉轩”,因他与妻子苏玉蓉名字都有一个“玉”字,在这里看到了苏玉蓉刊刻的作品,擅长留青陷地手法,这大概属她的独创,留青的荷叶陷地的荷花,效果分外的好,获得过国家级奖项。在妻子的作品上,经常见“玉铭凑刀”的款识,蒋先生得意地笑起来:我么帮她把落款刻刻,把地子铲铲,凑凑她唆——据说,他是一直敬称妻子为“老板”的,这下连徒弟也跟着这么喊。沈华遒打趣说,当年师傅是仰仗竹刻才找到“老板”的。

蒋玉铭先生清瘦沉静,偶尔兴致调动起来了,巨大的笑声与他的样貌形成强烈反差,躯壳里面隐藏着的激情会在瞬间打个秋闪,让人目瞪口呆。所以,我对他曲折的人生经历就一点也不感觉惊奇。

他原本是位语文教师,自幼钟情书画篆刻,因为嘉定这方水土,它文化脉搏中的某些传统对于这个看似文弱的书生的感召,二十年前他开始痴迷上竹刻。为此,改行当了美术教师。在学校课余也沉浸在竹刻里,受到了一些限制,刚成家的他愤然就辞职离开学校。夫妇二人开了一家照相馆度日,妻子为了让他专心刻竹,文君当垆拍照,无奈逐步放慢了自己的脚步……这个“老板”当得何尝是容易!竹刻在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显得渺茫与虚幻,多少同道纷纷丢弃刻刀,离它而去!他们夫妇在嘉定这快土地上,枯坐在那个小小照相馆里面,孤独地追索着,到底在追求什么结果呢?他们也无法预知。他们享受着竹刻给人生带来的愉悦与安宁,却也忍受着竹刻给生活带来的苦痛与艰辛。

时光就这样荏苒了八年,蒋玉铭的一件作品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夺得金奖,夫妇二人一商量认为时机已到,把照相馆盘掉,“绿玉轩”竹刻艺术工作室就此在家中诞生,他们二人朝着人生理想一鼓绝尘而去。理想是崇高的,憧憬是美好的,开始的一年多时光,却是残酷的,家里断了经济来源,居然就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但他们倒是没有任何动摇,除了竹刻他们心无旁骛。期间蒋玉铭先生受命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为年轻人开课讲授过竹刻知识,年轻人来了一波,又去了一波,惟独只有沈华遒从那时起一路追随而来。

在看似晦暗的人生旅程中,光明却也可能在一瞬间擦亮。2006年绝对是个好年景,杭州西湖博览会上,他们夫妇的作品一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两枚银奖和一枚铜奖。社会经过这八年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这只伟大的手终于向艺术垂青,他们的作品开始供不应求,他们的技艺连同“嘉定竹刻”这个文化传统的价值越来越被世人认可。蒋玉铭刻一把扇子要近万块,这样的消息是有点魔力的。此后,没有人再会因为蒋玉铭十余年前的辞职而惋惜,有人却在后悔中途丢弃了刻刀,更多的人则开始艳羡……

蒋玉铭先生开玩笑说,嘉定三屠,嘉定人恨得透了,在满清统治的三百余年时间里,嘉定竹人要做的头一桩事情,就是把“青”用刀先削刮了去。因此,传统嘉定竹刻作品里,是几乎看不到留青作品的。而现在嘉定很多竹人是以留青为主,因为市场容易接受,时代已经拒绝含蓄,强烈视觉冲击的东西更拥有受众。

他说,自己起步时期也刻过许多留青,一度还曾经认为,嘉定竹派的最高境界就是繁复的深刻与透雕,以为那个最吃工夫。最近几年才发现,其实竹刻是无所谓地域流派的,最高手段是共同的,就是当初他认为属于“偷懒”的浅刻,惟有浅刻才能谈境界。他的观点我赞成,真理既是朴素的也必须是普适的。

我是在这个领域边缘行走过多年,才明白的这个道理——最简洁的,往往是最本质的。阴线浅刻最能表现书画笔意,也最难表现笔墨情趣,对于画稿的要求最高,要求精妙到巅毫,对于刻工的要求也最严苛,必须达到用刀如笔,劲无虚发。表现得好,可以呈现一幅翰墨画卷,表现不好,则完全是一片欺世蒙人的涂鸦。

读蒋玉铭先生的浅刻,如与中国书画临水照花,琅竟可以幻化为缣素。尤其是,他所刻的人物,方寸之中顾盼生姿。他的线条居然可以是那样柔,感觉得到那是一枝兼毫小笔的锋颖在走动,顿挫是那样爽利,就象金石家用斗笔在画巨幅山石,气象雄厚,可以让你忘记那是一片小小扇骨。即使只是配景的丛竹,他刻出来,叶叶都有小兰竹撇出的笔意。

他说,阴线浅刻是必须笔笔精准,不像其他形式可以补救可以修改。自己刻得很慢,也不急,慢慢来,今日一石明日一树,画面上如果有两个人物,一定是不能在同一天刻的,怕出来的神态过于近似。他是如此慎重,怕自己刀下粘染上一点点的油滑气质。他说尤其在扇骨上刻落款,字如芥子,很多时候一刀才落,墨痕就无,全凭感觉再刻回来的一刀——这一刀是非刻不可的,有时候尽管这两刀似乎是完全重合,但书法线条的提按顿挫感觉全靠第二刀来体现。

留青竹刻最难的地方在“开线”,就是把所要刻的画面和文字用刀刻出轮廓线,其余的铲地和刮平就是简单劳动,而浅刻自始至终无法懈怠,必须完全进入创作状态才能动刀,稍有不慎就全功尽弃,他刻副扇骨用上二十天一个月是常事。连续多日,沉浸在一件作品的创作状态中,是一种高强度的劳动。

金西厓曾说:“顾先有佳本,乃有佳刻,是亦不易之理。”精彩的墨稿,是阴线浅刻作品成功的基础,所有竹刻的形式中是惟独此类不能用摹稿蒙混过关的,必须是书画家直接在竹材上创作墨稿,而当下真正掌握这项技能的画家很少。蒋玉铭先生取出尚未刊刻的扇骨给我看,宋世平的人物山水,在两片狭板上作画,画出了浓淡枯湿,这里面给予了竹刻家刀法上深浅毛光各种提示,扇骨难画就难在这里。蒋玉铭说道,竹刻家在寻觅合适自己的画家;宋世平告诉我,擅画扇骨的画家在寻找能够表现出丰富笔意的竹刻家。一件好的竹刻,是综合工程,他们都是性格极其细腻而追求完美的人,在艺术上深有默契。

蒋玉铭先生浸淫竹刻二十余年,摸索前行,至今抵成。为了竹刻他发明出各种适手的刀具,他说全凭需要而定,根本没有现成范例可循。他多年坚持去绍兴山中寻找竹材,煮洗存储绝不假手农人,取裁整形也亲力亲为,所以拿出来的臂搁、笔筒都质地光润如玉、器型规矩合范。他所选扇骨都是制扇名家的作品,形制与打磨都尽善尽美。他邀约的书画家都是恪尽厥职,视作品为脸面,不肯有丝毫怠慢。而他自己,带着弟子沈华遒合力打桨,度往艺术的自由天地。他们将完美作为生命的每一个插曲,竟要将竹刻升华到纯粹审美的境界去。

2012年 2月12日于金井台上

留青 竹刻

长40.7厘米,宽7.2厘米,弧长7.4厘米,

重173克

嘉定 苏玉蓉刻 郏永明题 蒋玉铭凑刀

留青臂搁

高37.8厘米 宽10.5厘米 弧长11.7厘米

重316克

苏玉蓉 刻 郏永明记 蒋玉铭刊

浅刻臂搁

30.5 7.5 厘米

吴郡周伟画 蒋玉铭刻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发布,图文由作者提供

特别鸣谢吴风一隅提供图片

原文发表于个人文学作品集《江南话》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爱300字作文 回忆朋友作文 科技的作用作文 荷叶作文400字 阳光为题的作文 作文怎么批注 三思而后行的作文 十年作文 关于爱迪生的英语作文 写中国强大的作文 我心爱的一本书作文 追忆的作文 我的家乡最美作文 妈妈有你真好作文600字 初二学生作文 关于中国的作文开头 关于自我约束的作文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写给父母的话作文400字 大一英语作文万能句子 英雄王二小作文 看漫画写作文的漫画 让我铭记的一句话作文 六年级100字作文 万能作文800字 善于观察的作文 价值作文600字 初中语文作文题材 说明文作文150字 海边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