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给搬迁群众一个温暖的家——广西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2020-11-19 18:25:01
相关推荐

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记者王念、何伟、黄浩铭)5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给搬迁群众一个温暖的家——广西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报道。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有效举措。搬出大山后,怎样实现稳得住、能致富?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广西交出的答卷是:以一系列“硬核”措施着力解决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就业安置、公共服务和社区治理等问题,让他们实现安居乐业。如今,广西已提前一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71万多贫困人口在贫瘠的大山之外有了温暖的家。

(小标题)告别“山沟沟” 开启新生活

在广西龙州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城南幸福家园社区,记者见到38岁的建档立卡户黄纯恺,他如今已是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每天都在为搬迁户奔忙。

2017年,黄纯恺告别上金乡新旺村的破旧老屋,一家4口人搬迁到县城附近的小区,住进100平方米新房,人均只交2500元。老人就医方便,女儿在附近的朝阳小学读书,妻子在粤桂扶贫车间工作。2018年5月,甩掉“贫困帽”的黄纯恺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去年12月被发展为预备党员,他说:“作为党员,要带头为搬迁过来的群众好好做事。”

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的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近一半贫困人口居住在大石山区、石漠化地区。千山万弄间的村屯边远封闭,土地贫瘠,石头窝里种苞谷,辛苦一年到头连口粮都不够,群众要摆脱千百年来的贫困状况,只有搬出大山。从2016年起,《广西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启动并稳步推进,数十万人迈出了告别穷山恶水的坚实步子。

广西以“搬迁群众满意”为标准,以包建设进度、包资金监管、包后续产业发展等“八包”为抓手,共落实78名市级领导分片包县、476名县级领导包安置点,组成469个工作班子,整合多部门资源和管理力量,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工作格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实现“换挡提速”,全面推进。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让贫困群众走出眼前的大山,更走出了心中的大山。搬出大山天地宽,贫困群众逐步融入新的环境,教育、医疗和文化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真正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家园”城北安置区,搬迁贫困户莫忠依一家很快适应了城里的生活,小区附近就有菜市场,傍晚还可以去楼下的小广场和大家一起锻炼身体。莫忠依说,县城的新房子宽敞明亮,厨房厕所整洁卫生。“和乡下漏风漏雨的泥瓦房相比,真是一个天一个地。”

自治区水库和扶贫易地安置中心二级巡视员谭峰介绍,截至今年4月,广西累计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超过410亿元,506个集中安置点共建成安置搬迁群众住房15.7万套,78个分散安置点建成安置住房9000套左右,“五个一批”的“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目标已经提前完成。

(小标题)稳就业促产业 脱贫有了“硬支撑”

在基本解决“搬得出”问题的同时,还必须让群众“稳得住”,后续扶持关键靠就业。广西千方百计拓宽搬迁户就业门路,通过强化扶贫车间就近就业、入企务工、引导发展产业等措施,帮助搬迁贫困户有事做、有钱赚、有盼头。

记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点“仫佬家园”社区的一个扶贫车间看到,车间负责人罗家职正在对新招聘工人进行上岗培训。这个车间主要制作皮包、皮带、背包等产品,工人大部分是搬迁贫困户。

罗家职过去也是贫困户,靠外出务工脱贫后回乡创业,2019年开办了扶贫车间。罗家职说,当地政府提供免租3年的优惠政策,这里的劳动力成本和运营费用比较低,很适合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按照岗位不同,工人月收入1600元到4000元不等。

能够在家门口找到稳定工作,来自罗城县四把镇里乐村的搬迁户陈春英心里踏实了。她已经在这里工作一年,负责产品质检。每天送小孩去学校后就来上班,下午下班后再去接小孩。“工作相对固定、时间灵活,对于要照顾老人和小孩的我来说,这个岗位非常合适。”陈春英说。

罗城县委书记蓝启章说,为解决2800多户搬迁贫困户的后顾之忧,当地创新推进“一千亩红心猕猴桃、一千亩百香果、一千亩野生毛葡萄”的“三千工程”建设,让每户搬迁贫困户均有一份产业分红收入,并参与务工增收。

深圳对口帮扶建设的百色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深圳小镇”,两年多来已陆续安置1.6万多名从多个县区搬迁来的贫困人口,涉及壮、汉、苗等11个民族。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学校、医院等一应俱全,还配套建设了产业园、扶贫车间等。

来自德保县的搬迁贫困户潘荣坡一家5口住进了三室一厅新房,他和妻子在附近产业园找到工作,两人月工资加起来5000多元。“深圳小镇”党组织第一书记林庚宝说,政府积极实施培训就业保障工程,截至去年12月底,累计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4万多个,基本实现“一户一人就业”目标。

2017年6月,南丹县启动总投资13.7亿元的“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项目,3个集中安置点当年底全部实现“交钥匙”。当地利用白裤瑶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和毗邻贵州荔波小七孔国家5A级景区的地缘优势,打造世界白裤瑶文化旅游长廊,吸引搬迁户入股分红、发展餐饮民宿等。

为加强脱贫产业支撑,南丹县在八圩社区安置点建设了占地2000亩的扶贫产业园,目前已吸引5家电子、制衣等企业落户;在八圩瑶寨安置点实施“微田园工程”、创建扶贫产业园试验区,为搬迁户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搬出大山的白裤瑶群众安居乐业,生活越来越好。

目前,广西已认定就业扶贫车间3000多个,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23个农民工创业园,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超过4万个,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基本实现每户至少1人就业。

(小标题)创新社区治理 筑造温馨家园

如今在八桂大地,一场宏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从蓝图变成实景,搬迁群众就业有着落、生活有奔头,安置点成了他们温暖的家园。

保障搬迁群众生活,就医和子女入学是重要环节。在南丹县“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政府投资新建的里湖王尚小学就在附近,方便上千名搬迁户子女入学。“通过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到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90%等政策,2400多户白裤瑶搬迁贫困户告别了长期以来的‘就医难’‘看病贵’。”南丹县卫生健康局副局长陆春业说。

哪里有移民新村,哪里就有基层党组织。截至今年4月,广西506个集中安置点成立党支部222个,设立党群服务中心409个,设立居委会369个,做到应建必建,为群众解决矛盾纠纷、治安、环境卫生等一系列难题。

在13个万人以上集中安置点,广西按照党的组织、经济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同步建设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建立居民自治机制。靖西市“老乡家园”社区以辖区镇党委为龙头、社区党委为核心,以驻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组织为成员单位,建立社区“联合大党委”,推动共建共治。隆安县震东安置点探索“党建引领+”模式,推进社区党委、小区物业协同治理,让社会服务管理力量下沉一线,服务群众。

广西数十万贫困人口搬迁后,从山区贫困户变成城镇新居民,来到新家园、住上新居所,正全方位融入新生活。搬迁群众关心的事件件有回应,脱贫奔小康之路越走越稳。(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介绍传统节日作文 介绍鲁迅的作文 最喜欢的一本书作文 学习的重要性作文 珠海长隆作文 擦窗户作文 用英语介绍自己作文 六一作文初中 我的母亲400字作文 大美中国作文 介绍青岛的作文 作文新学期新目标 围棋比赛作文 我的世界作文600字 我的学校400字作文 写团圆的作文 考研小作文模板 有关龙的作文 a3作文纸 长寿花的作文 作文小白兔400字 关于互联网的作文 英语作文50个单词 五年级叙事作文 电影影评英语作文 创意作文600字 关键时刻 作文 三年级下学期作文 自强不息作文素材 描写小兔子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