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关于浙江高考英文加权赋分舆情事件的分析

2020-11-19 20:45:01
相关推荐

浙江高考英文加权赋分一事在11月末至12月初形成网络舆情热点,网上新闻报道1.6万篇,网民转发讨论量21万条。同时微博平台中#浙江高考英语#、#浙江高考英语加权赋分#、#浙江高考英语加权赋分调查结果#等热门话题的阅读量共计2.1亿,讨论量共计7.3万。

从11月24日事件发生,到11月27日考试院回应,再到12月1日调查处理,最后12月4日结果公布后舆情平息,舆情的发声发展共经历了10余天。舆论聚焦了四个疑问:此次加分赋权是公平?加分的具体说明是什么?取消加分赋权问题就解决了吗?事故是违规决策是如何通过的?同时,舆论也对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效应对大力点赞。

(说明:网上媒体报道量=网站新闻量+APP新闻量+电子报新闻量+外媒新闻量+微信文章量;网民转发讨论量=微博发文量+微博转发评论量+论坛贴文量+博客博文量+新闻跟帖量;网民转发讨论量包括微博热门话题讨论量)

一、事件进程

11月24日,成绩公布,家长质疑。浙江省高考英语科目考试成绩公布后,考试成绩受到部分考生及家长质疑。不少考生表示,自己的实际成绩与估分差距较大,作文分数差距悬殊,有考生怀疑出现“倒加分”情况。

11月27日,考试院回应,加权被质疑。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发布《关于英语科目考试成绩的说明》:说明颁布成绩经过“人为”调整,进行了加权赋分。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回应称,根据答卷试评情况,发现部分试题与去年同期相比难度较大。因此,评分对难度较大的第二部分(阅读理解)、第三部分(语言运用)的部分试题进行难度系数调整,实施加权赋分。这一回应引起了又一波的争议。

12月1日,省长带队,成立调查组。浙江省委决定成立由省长袁家军任组长,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代主任任振鹤任副组长,有关权威专家参与的省政府调查组,对高考英语科目考试成绩进行调查核实。

12月5日,公布调查结果。浙江省政府新闻办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浙江省2018年11月高考英语科目加权赋分情况调查结果。经调查,此次高考英语科目加权赋分是一起因决策严重错误造成的重大责任事故。浙江省政府决定取消这次考试的加权赋分,恢复原始得分。同时,免去郭华巍省教育厅党委书记、委员职务,责令其辞去省教育厅厅长职务等。对其他相关责任人,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有关部门作出相应处理。

12月5日,教育厅党委书记道歉。陈根芳补位任浙江省教育厅党委书记,并在新闻发布会上鞠躬道歉。

12月6日,恢复英语原始得分。考生可于12月6日12:00后登录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网站(www.zjzs.net)查询成绩。

二、舆论焦点:

焦点1.此次加分赋权是否公平?

此次加权赋分事件引发了很多媒体和网友的质疑,多数舆论质疑“此次加分赋权是否公平?”澎湃新闻在11月27日发文提问:“能否反映学生真实水平”?网友@kame甜味酱:对于这次因为作文没扣分甚至倒加分而140+的同学来说,他们英语可以放掉了,我们还要在这里苟延残喘到明年六月,拼尽全力去拿他们这次轻轻松松就得到的140请问公平在哪里??

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陈玉琨表示,在特殊情况下,加权赋分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不会存在不公平问题。“因为公平是相对的,加分会带来天花板效应,就是成绩不错的学生没有上升空间了。但同样,试卷难度过高,也会带来地板效应,英语不好的学生完全没有办法考试了,也衡量不出他们的真实水平。”陈玉琨认为,基于以上考虑,对部分难度过高的题目进行加权赋分,实际上也是一种平衡。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如果试卷命题质量不高,对真实反映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就会有一定的局限,“因为难而给部分题目加权赋分,正好证明了命题水平的问题。”谈松华认为,因为试卷难易程度不一致而进行加权赋分是“说不过去的”,“试卷命题过难这个问题,无论是加分还是不加分,都会产生一定的不公平。但因为难而加分,这个理由不充分。”

浙江省委调查组所认定:此次高考英语科目加权赋分决策依据不充分、决策严重错误,导致结果不公正、不合理。大多数网民认为这种加分方式不公平。@森:为了“公平”而不公平,浙江最近真的丢人都大了;@小戴:强烈反对以名义的公平而行不公平之事。

焦点2.加分的具体说明是什么?

此次事件引发的另一个焦点就是媒体和网民都在质问英语加分的具体细则是什么。光明网发文《浙江高考英语“倒加分”:别让考生承担改革试错成本》质问:为什么只调整部分试题?加权的具体操作方法又是什么?网友@是酷盖不是奶盖:为什么前面扣的多后面扣的少??

11月27日上午,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发布《关于英语科目考试成绩的说明》回应称,“浙江省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安排2次考试,考生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较高1次的成绩。在2018年11月刚结束的英语科目考试中,根据答卷试评情况,发现部分试题与去年同期相比难度较大。为保证不同次考试之间的试题难度大体相当,浙江省招委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在制订评分细则时,决定面向所有考生,对难度较大的第二部分(阅读理解)、第三部分(语言运用)的部分试题进行难度系数调整,实施加权赋分。其他试题未作调整。”

根据浙江新高考试点方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高考直接挂钩,选考科目考试成绩以赋分方式计入高考成绩,但是语数外不参与赋分,按照原始分计算。而学考中的选考科目,7门中选3门,选考的成绩不是直接计入高考,实行的是赋分制,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

至于究竟是如何进行加权赋分的,从公开的网络信息中未见浙江省考试院相关说明。

焦点3:取消加分赋权问题就解决了吗?

焦点4:事故是违规决策是如何通过的?

三、媒体和意见领袖观点

1.境内媒体和意见领袖的主流观点从科学决策、高考改革、长官意志、危机应对等角度展开。

一是高考应科学决策。《人民日报》微博官微12月5日评论称,乱拍脑袋当休矣。改革要走稳步,更得找准路,别在高考实验田上乱插秧。《海南日报》12月7日刊文称,与其在公共决策错误后亡羊补牢,不如在科学决策前未雨绸缪。避免“好事蛮办”“好事虚办”和“好事滥办”。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认为,浙江省考试院此次并未提前告知考生赋分情况,这一做法缺乏程序正义。百度百家号“东哥教育说”称,事后的“打补丁”的做法不合适。这个问题,本来是一个“两次考试题目难度不一致”的问题,“加权赋分”的任性操作,实则是以一个“新问题”解决“老问题”,用“另一群的不公平”解决“一群人的不公平”:这种事后的“打补丁”,很难得到考生和家长的理解。百度百家号“小眼观财”认为高考决策必须透明。英语高考加分赋分政策决策过程不透明,才造成错误决策的出台。要坚守高考的公平、公正,决定了高考制度的改革以及任何一项高考改革决策,都必须透明、公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二是高考改革任重道远。《人民日报》12月5日发表评论文章《取消英语加权赋分:做好改革的“答卷人”》称,面对这样一次新高考过程中的“事故”,我们也要注意“两个区分”:将因为个人专权导致的决策失误的个案,与不断完善中的高考改革方案区分开来;将高考改革过程中的必要尝试,与可以避免的“弯路”“错误”区别开来。既要避免人为的“硬伤”,挫伤大家对高考改革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凝聚共识,推进高考改革的进一步优化。改革者更需要成为合格的“答卷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这件事反映出了我们国家的高考命题水平是有待提高的。因为难而给部分题目加权赋分,正好证明了命题水平的问题。提高试题质量、提高命题人员水平,应该是未来高考改革的重点。

三是公平是高考改革底线。澎湃新闻网发表评论文章称,不能以公平之名制造新的不公。对于考生、家长以及社会来说,高考制度任何方向上的改革,都必须回应好公平这一底线要求。搜狐号“八九点钟”认为高考改革底线是公平。高考不论怎么改革,底线就是公平,任何有失公平的做法即使理由再充足也不可拿来一试。

四是远离长官意志。《新京报》刊发社论称,高考改革当远离长官意志。南方号“叮咚快评”认为这起事件充分暴露出“一把手”的监督难题,在现实工作中,仍存在上级监督不了解情况、同级监督缺乏权威、下级监督担心打击报复、群众监督信息不对称等突出问题。

五是点赞浙江政府危机应对。百度百家号“春华读书”的文章为浙江应对的霹雳手段叫好。称浙江省委、省政府对事件高度重视、反应快速,调处结果严肃认真、令人信服,处处体现出政府的高效和担当。“快刀斩乱麻”,斩得有章法。在此次事件中看到了一个成熟的人民政府和公众的良性互动,看到了一个成熟政府“实事求是、及时纠错、有什么错纠什么错”的担当作为。

2.境外媒体侧重点评浙江政府应对和事件追责

一是点赞浙江政府危机应对。香港文汇报12月6日评论称:面临错综复杂棘手难题,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去做工作,党和政府的公信与形象自然立了起来,这是浙江省处理高考英语加权赋分事件给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对危机的宝贵启示。美国侨报12月7日刊文称,浙江省政府处理事件的手段值得点赞,“快刀斩乱麻”斩得有章法。从发生、调查处理到结果公布,仅仅11天时间。有错必纠,有错必究,这是决策者应有的基本态度。

二是此为政府决策反面教材。美国侨报刊文称:这起事件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政府决策反面教材。该政策不仅直接改变了事先对大众公布的高考政策,而且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没有顾及到现实考量,没经过集体研究,没征求家长、考生、教师的意见,完全是极少数领导坐在办公室里的拍脑袋决策。正是由于无视基层声音的“任性”操作才导致错误决策的产生。

四、网民观点

网民对浙江高考英文加权赋分一事的评论整体呈现正面态势,42%的网民评论是在点赞浙江省政府的危机应对,13%的网民评论是相信省政府主持公平正义,传播了政府公信力。

数据来源:TRS网察

一是点赞浙江省政府应对。认为浙江省政府在处理这件事上“及时高效”、“干得漂亮,干净利落!”而且“省长袁家军亲自挂帅,太给力了!”较多网民评论称“感谢政府维护高考公平正义”。也认为“承认错误才能赢得百姓尊重”。

二是高考决策必须慎之又慎。网民认为此次浙江英语考试争议,“再一次提醒相关部门,每一个决策背后,都牵连着数以万计考生以及背后家庭的切身利益,容不得半点疏忽大意,必须慎之又慎。”“关于高考的任何决定都应慎重,慎重,再慎重!”

三是必须守住公平底线。网民认为“无论怎样改革,都必须守住公平公正的底线。”“不希望任何因素打破高考的严肃性与公平性。”

四是相信省委省政府主持公平正义。在12月5日调查结果公布前,为网民表达了对省委省政府的信任,称“高考关系千家万户,相信省委省政府会给我们高三考生公正公平!”“相信省委省政府能还原事实真相,维护考生利益。”

五是认为问题没有解决。有网民认为“这次问题根本没有解决啊,搞了个平均扣分,要求作文重批才是正道。撤职什么的考生根本不关心。”还有网民表示“强烈要求公开考生得分情况,否则就是用一个不公代替另一个不公。”也有网民称,“去年考试简单,今年很难,取消加权赋分问题还是没解决,和往届生相比不公平。”

五、舆情成因分析

公众对高考公平性、权威性的维护,是舆情事件高热的主因。主流舆论观点认为公平是高考改革底线,高考是一件关系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大事,考生和家长对浙江高考英语加权赋分一事高度关心与焦虑,大家由考试成绩公布时的诧异,到等待调查结果的焦急,再到最后调查处理结果公布时的释怀。正如某自媒体评论称:“大悲大喜”的煎熬过程其实是对高考公平公正的期待。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效应对,是危机舆情迅速尘埃落定的主因。从11月24日事件发生,到11月27日考试院回应,再到12月1日调查处理,最后12月4日结果公布,共计11天的时间内,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省长亲自挂帅,纪委书记亲自参与);快速反应(及时成立调查组);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及时纠错)的处置过程,有效安抚了广大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和质疑,使危机舆情在12月4日结果公布后迅速平息,体现出了政府的高效与担当。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小标题作文 温暖 作文 爱的作文 介绍春节的英语作文 我的假期英语作文 春游作文 想象作文 初二作文 高考作文题目 写事的作文600字 形形色的人500字的作文 童年往事作文 托物言志的作文 宽容作文 写人写事的作文 关于理想的作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 文化自信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书信作文 我的心愿作文400字 我的同学作文300字 春节作文200字 作文我的妈妈 关于母爱的作文 描写冬天的作文 包粽子作文 亲情的作文 关于爱国的作文 写春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