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苏铜携手圆易地扶贫搬迁户“安居梦”

2020-11-19 21:20:01
相关推荐

交汇点讯 告别“山坳坳”里的老房子,住进城里宽敞明亮的电梯房,出门就是学校、医院、商业……这两年,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旺家花园社区1.8万易地扶贫搬迁居民陆续搬进新居,完成了“村里人”向“城里人”的角色转变。

搬迁只是第一步,解决好搬迁居民的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等工作才是大文章。

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明确苏州市与贵州省铜仁市的对口帮扶关系。2016年7月,苏州对口帮扶铜仁市工作上升到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范畴,江苏省对口帮扶铜仁工作由苏州具体负责,苏州10个市(区)分别与铜仁10个区(县)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关系。

为让搬迁居民“搬得来、稳得住、能增收”,近年来,苏铜两地不断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打出对口帮扶“组合拳”,通过援建“扶贫车间”,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项目落地,全方位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圆易地搬迁户“安居梦”。

解决就业,

让“饭碗” 端得更牢更稳

走进贵州铜仁市万山区旺家花园社区,一幢幢新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绿化路蜿蜒细长……然而,最初的易地搬迁却并不那么顺利。

“大家心里都有顾虑!”32岁的易地搬迁居民贾翠莲告诉记者,社区建成之初,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的村民,对进不进城一度十分纠结。“村里好多人都说不能进城,进了城连饭碗都端不上的!”

让贾翠莲感到惊喜的是,易地搬迁不过是第一步。搬进新房后不久,万山区易地搬迁微工厂产业园内由苏州援建的几个“扶贫车间”,给像她一样易地搬迁来的新居民带来了希望。“我现在社区锦绣坊里绣花,一个月能挣2000多哩!”

万山区旺家花园社区党总支书记罗焕楠介绍,为切实让搬迁群众安得下来、融得进去、和谐发展,近年来,苏州及高新区投入5739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等16个项目建设。其中,苏州高新区提供620万元用于“扶贫车间”建设,实现600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搬出来属于‘前半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后半篇文章’。”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委常委、副区长杨亮表示,所谓“后半篇文章”,即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五个体系建设,包括就业、教育、医疗、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在旺家花园社区开设‘扶贫车间’,最大意义就在于帮助搬迁居民实现就近就业。”

帮助易地搬迁居民就近就业的同时,苏铜两地还鼓励搬迁居民到苏州就业,并拿出了最大的“诚意”。

“因为工资待遇好,我们这里很多年轻人都想去苏州工作。”罗焕楠告诉记者,铜仁本地企业工资一般只有2000多元,苏州工资正常在4000元以上,这对当地居民来说相当有吸引力。而更具吸引力的是,易地搬迁居民若赴苏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政府还会额外给9000元就业补贴。“从年初到现在,万山区已有360人左右到苏州高新区就业,约260人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均工资5000元左右,真正实现了一人到苏就业、全家脱贫。”

就近办学,

让公平教育温暖每一个孩子

“这下好了,我家两个孩子,上学问题一次性解决。”36岁的杨庆华是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团山社区的一名易地扶贫搬迁居民。以前,两个孩子的上学问题一直让她很头疼。如今,随着家门口松桃苗族自治县第八幼儿园和第七完小的顺利建成,她的“心病”一下子就治愈了。

松桃苗族自治县团山社区现有易地扶贫搬迁居民6500余人,幼儿园适龄儿童310人左右。近年来,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的陆续入住,如何让新居民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成为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的重中之重。

“总投入1473.23万元,苏州工业园区投入300万元。新建的这座幼儿园,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在向优质园靠拢,大部分老师具备本科学历。”松桃苗族自治区第八幼儿园园长滕建斐透露,为提高办学质量,第八幼儿园和苏州工业园区的星慧幼儿园还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未来,苏州可能会派老师到松桃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不等的支教。

与幼儿园紧邻的松桃苗族自治县第七完小,同样是一所面向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的学校。占地面积93亩的第七完小,可容纳45个教学班1890名学生,教学楼窗明几净、学生食堂干净整洁、电教装备先进……

“城里学校有的,我们都有。追求教育均等化,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松桃苗族自治县第七完小校长邓江波自豪地告诉记者,为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好的教育,即将到岗的新教师都是经过仔细遴选、层层选拔,从各地招来的最优秀教师。与此同时,学校还与苏州工业园区东延路实验学校建立了对接帮扶关系。“东延路实验学校将从管理提升、教师团队、教育创新等多方面,对第七完小进行全方位帮扶。”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措施。截至今年7月,苏州与铜仁对口支援区县开展“点对点”对口帮扶工作向纵深推进,两地采取“一对一”“一对二”形式,铜仁558所学校与苏州450所学校实现结对帮扶。在苏州的倾力帮扶下,铜仁教育水平正不断提高。

文化扶贫,

让精神文明之花绚丽绽放

2020年8月4日至5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率江苏省党政代表团赴贵州考察交流。期间,娄勤俭讲了关于“一片叶子”“一把手术刀”“一条生产线”“一间玻璃屋”的故事。其中的“一间玻璃屋”,即位于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24小时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

8月25日晚上8点多,乌江畔的沿河县政府广场上,一座明亮的玻璃小屋内,成人或半大孩童十几个围坐在书桌旁,有的在做作业,有的在看书,隔音玻璃幕墙将小小空间与外面的喧闹隔开。

“沿河的‘24小时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源自张家港的‘图书馆驿站-志愿者驿站’。”项目负责人、张家港市图书馆学会理事长缪建新介绍,驿站24小时开放,市民“刷脸”即可入室体验,为易地搬迁安置到县城居住的贫困人员提供了有效的文化服务载体。

2019年5月31日,全国首创的“24小时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建成并试开放。其中,位于沿河县政府广场的驿站,建筑面积60平方米,藏书4100册,设有新思想学习区、亲子阅读区、科普阅读区、文艺阅读区、数字阅读区和志愿服务区等;位于沿河民族风情街的驿站,建筑面积40平方米,藏书3100册。

“我们现在不仅有事干,文明实践驿站开放后,还能和城里人一样学文化。”沿河县易地扶贫搬迁居民朱海宁告诉记者,搬进新家后,她“逮空”就到县政府广场的“24小时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看书。

记者了解到,2018年11月,由苏州市文广新局援建的“移动公共数字文化空间--文化方舱”正式启用,“文化方舱”的启用有力推动了铜仁全民阅读城乡协调发展,真正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东西协作,不以山海为远。小康路上,苏州与铜仁并肩而行。去年11月,经苏州市科协、铜仁市文广旅游局和江口县联合申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一颗小行星,永久命名为“梵净山星”。

浩瀚宇宙,星河灿烂。如今,这颗名为“梵净山星”的小行星,闪耀着深邃的星光穿越茫茫苍穹,与武陵之巅的铜仁梵净山深情凝望,它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的美好见证,也是山海深情的永恒见证。(纪树霞)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素材名人励志事例 春节趣事作文300字 惊喜作文600字初中 我的假期生活英语作文 做汤圆的作文 快乐寒假作文 六年级上册英语作文 玩雪作文 冬天的景色作文 立春作文 春节作文600 作文人物素材 作文训练 体验作文 150字作文 我想对你说 作文450字 励志作文600字初中 青春成长类作文素材 假期趣事作文400字 乐在其中作文600字 三年级春节作文300字 快乐的寒假作文 改变作文600字 春节活动作文 水仙花作文 英语作文春节 路作文 作文结尾 作文写作 作文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