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优秀文章选登丨高校教授告诉你 如何让大学生爱上自己的专业

2020-11-20 00:50:01
相关推荐

摘编自杂志文章《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现状探析》,原文刊于《现代商贸工业》(国内统一刊号:CN42-1687/T;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3198)2019年6期。【本文为全文】

【作者】1.岳俊跃,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研究方向: 劳动与社会保障

2.李文轩,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研究方向: 劳动与社会保障

3.张术松,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10378650)

【摘要】新时代下,社会治理受到高度重视,公共管理的人才需求也日益提高。如何在大类招生模式下提高学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认同,培养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成为新兴研究重点。本文以安徽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发现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转专业比例大,专业认同度低,这与大类教学、社会认可等密切相关。为了使学生对专业有更清晰的认识、更准确的定位、更清晰的职业规划,笔者探讨在大类招生模式下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对策。

【关键词】大类招生模式 公共管理类专业 专业认同

引言

我国高校的招生模式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教学改革。它是指将同一或相似的学科、相同或不同部门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进行招生。在实践中,大类招生模式较好运转,扩大了学生专业选择的空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填报志愿的精准性,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其中,专业认同是大类招生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我国实行公共管理学科大类招生模式后,建立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等多个二级学科,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划分。安徽财经大学实行公共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模式,包括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三个专业。

两年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生活,笔者发现,公共管理类学生转专业比例很高,认同感较低。因此,为了深入理解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笔者以安徽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大类招生模式公共管理类学生的认知与学习状况。并实行二次分流,分别于大一下进行一级学科分流和大二下开展二级学科专业分流。

1.基础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以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2016级、2017级本科生为调研对象,其中大一学生150人,大二学生46人,大三学生24人,共220人填写电子问卷。在调研中发现涉及专业认同问题时,大一与大二、大三在专业了解程度上差距过大。 大一普遍不了解公共管理类专业,不清楚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有76.6%的同学表示不了解公共管理类专业, 60%的同学表示想要换专业学习;大二与大三中,80%的同学表示了解公共管理类专业,71.4%的同学内心已经认同这个专业。

2.学生专业认同感低的原因

2.1 非自主选择此专业,调剂专业占比大

图1,学生专业选择原因示意图

接受调查的同学,其中53.75%因高考志愿调剂进入本专业,7.5%是因父母或其他人意愿选择这个专业,只有37.5%是从兴趣而选择这个专业。这表明,大多数学生是非自愿的,自主选择的学生较少。在专业认同的调查问卷中,自主选择专业的同学中认同率达到80%,非自主选择的同学中认同率仅为40.6%,这种差距必然会形成广泛的影响,导致学生对此专业的认同感普遍较低,对未来缺乏信心,同时转专业的期望高。

2.2 大类招生模式的影响

(1)分流政策标准单一,专业日益冷门

高校实行大类招生模式,按照大类授课,不分小专业,统一开展通识教育,大二时再进行专业分流。在分配过程中,虽然不同学校的分流政策不同,但大多数高校根据录取后1~2年的学业成绩进行排名,并设定了一定的专业分流比例。此外,学生的从众心理和父母意愿的影响,大多倾向于选择热门专业。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学生多选择转专业到会计、经济、金融等优势专业。同时,若成绩达不到转到优势专业的要求,大多学生会选择较为热门且限制条件较低的专业,如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中的财政类专业,导致公共管理类专业日益“冷门”。

(2)开展通识教育,专业特色不显

进入大学后,首先对大一新生进行通识教育,学习基础通识课程。但因为原先报考此专业时对专业了解较少,加之统一学习基础课,使公共管理类专业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学生容易跟随潮流,转专业学习所谓的“热门”专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以经济、政治、社会为主线,从课程体系可以看出公共管理专业特色体现不明显,专业知识针对性不强,涉猎面太广,学生不能在有限的课堂上体会到专业的精髓。

(3)缺乏专业引导机制

大类招生模式的初衷是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每个专业的内涵和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首先,在进行通识教育的前提下,学生大多接触通识课老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老师接触较少,缺乏本专业老师的引导,每次分流前虽进行专业分流指导会,但并不能解决广大同学的对本专业的疑惑。其次,在以分数为主导的大学分流政策下,学生会通过成绩高低定专业,而没有考虑自己真正有兴趣的专业,当然,也因为缺乏了解专业的平台。

2.3社会认可度较低

在专业认同调查中,无论是大一,还是大二大三的同学,对今后从事的职业以及专业前景普遍不了解,并有75%的同学担忧今后的就业问题。大二、大三的同学,虽已慢慢接受公共管理类专业,但仍有60%的受调查同学对未来充满迷茫,对本专业持有怀疑的态度。安徽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有三大专业,分别为行政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虽有其特色,但总体区别不大。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其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较为突出,倾向于“技术+管理” 复合型应用人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行政管理专业差异较小。行政管理专业定位较广,社会保障、土地管理专业范围较明确,但学生对三个专业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而且,真正进入党政机关、社区机构的学生毕业后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大多本专业毕业生进入其他行业,如银行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从事管理工作。就业与专业的匹配度低导致学生对专业的前景不看好,对职业 规划模糊不清。

3.三方合力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志愿、大类招生模式和社会接受程度共同导致了学生对专业的接受度较低。心理上的分歧使得学生很难主动学习专业,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未能真正培养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个人、学校与社会三方合力探索解决措施。

3.1 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专业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兴趣和就业。在分流前的一学年,应该多渠道了解专业信息,加深对大类专业的认识,明确自己是否对专业感兴趣。

(1)保持探索的心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多读专业书籍,多参加学术讲座和专业实践,并与专业领域的师生进行交流,以拓宽和深化对专业的理解。只有当我们对专业有了充分的了解,我们才能明确自己的兴趣,才能认同所学专业。

(2)坚持刻意练习。通过刻意练习,发现自己与专业匹配中的优势和不足所在,从而培养相匹配的个人特质,从内心上认同公共管理类专业。在练习中,经常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前景,增长专业知识。

(3)坚持参加实践活动。在专业学习期间,要根据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专业能力,体验专业带来的成就感,提升就业能力。

3.2 学校多方面支持

学校应在大类招生模式下,结合本校、本专业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了解专业的渠道和平台,制定合适的分流政策和人才培养方式。

(1)拓宽专业认识的渠道和平台。通过开展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如专业交流会、新老生交流会、学术沙龙等,将师生联系起来,将不同年级的学生联系起来。此外,学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如社会实践。高校可以加强与公共部门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踊跃引进具备实践经验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通过开课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实践、练习。

(2)制定科学的分流政策。目前大多学校将成绩作为分流的主要标准,吸引了优秀学子到热门专业,虽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其弊端不可忽视。其一刀切的做法加深了学生的从众心理,不利于他们对专业的选择,同样也不利于专业的健康发展。

(3)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式。学校应根据大类招生模式的特点,结合本校本专业发展和就业的状况,从而调整专业培训方法,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方面,结合公共管理的社会需求,本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原则,梳理课程体系,制定专业特色课程,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明确各门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准确向学生传达本课程在专业知识框架中的地位,使学生既知道要学什么,又知道为什么要学。

3.3 社会提高包容度

学生对公共管理的认识深受其就业前景的影响。但是,由于公共管理发展较晚,社会对该专业的认识程度相对较浅。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社会包容,这包括政府引导社会观念、用人单位改变就业标准。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培训,他们不仅初步掌握了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而且培养了一定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责任。在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公务员行列,其更有优势,更能发挥公共管理的作用,促进事业的发展,社会治理的进步。

总之,提高学生、学校和社会对该专业的整体意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职业认知环境,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提高职业认同感是培养应用型公共法力的基础。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芮化勤.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问题探析--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6(4):48-50.

2. 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 崔树银,陈新春.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大学教育,2013(12):9-11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1)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03-03 16:41玉米棒[江苏省网友]IP:762592287
    真的太有帮助了,我现在想要尝试一下!
    顶24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青春800字 三年级小学生作文 五篇作文 青春作文开头 夏作文 满分英语作文 青春作文题目 金鱼作文 初二600字作文 万能作文结尾 作文青春600字 英文作文范文 财富作文 作文《我的乐园》 担当的作文 青春800字作文 作文修改 变的作文 方向作文 橘子作文 陌生人作文 爱作文怎么写 750字作文 作文七百字 孤独的作文 作文750字 作文冬 哲理作文 美德作文 有意义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