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别让我走》:看懂这部电影 你就看懂成长的“秘密”

2020-11-20 05:25:01
相关推荐

文|大和沐风

图|电影《别让我走》截图

《别让我走》是根据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莫失莫忘》改编的一部电影。

这是一部关于克隆人和器官捐赠的科幻电影,讲述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发生在英格兰乡间的一所寄宿学校里,三个学生的成长故事。

看懂这部影片,就能看懂“成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影片从一开始就进入一种让人压抑的悲凉氛围中。

凯西隔着玻璃窗与手术室里的恋人汤米相望,汤米躺在手术台上,正准备做“捐献”手术。

从他身上的疤痕看来,此前他已经做过几次这样的手术,而从他绝望与无奈的眼神看来,这很可能是最后一次了。

你们懂,却也不懂

镜头一下子拉回他们的童年时代。

在乡村深处,一所名叫“黑尔舍姆”的寄宿学校,那里有一群看似普通的孩子,他们从小就接受特殊教育和对待,每天有标准的营养食物,每周有严格的身体检查。

他们从小就被灌输独有的常识,被告知既定的命运轨迹。

善良的凯西与骄横的露丝是形影不离的闺蜜,凯西又格外注意汤米这位常被欺负的男生,于是三人渐渐成为好朋友。

三人的感情走向其实很简单,凯西与汤米情愫刚起,却被露丝横刀夺爱,软弱的汤米又不懂拒绝,好在最后露丝在生命尽头终于悔悟,把爱还给好友。

这部影片的主要内容并不在情感的纠葛上,而在于三人在成长历程中不断探索,渐渐发现校园藏着许多秘密,在他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和所经历的美好回忆里,原来处处都藏着骇人的“设计”。

在校园“黑尔舍姆”的童年时期,有一位导师叫露西小姐,她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渐渐心生怜悯,不忍心看这些孩子被蒙蔽在鼓里。

终于有一天,她在课堂上把实情对孩子们说了出来,她说:

“问题在于,你们懂,却也不懂。你们接受过教育,但却没有一个人真的明白。你们幻想过的每一种未来,你们之中都没有人会有,除了按照预设好的方式活下去以外,你们别无选择。你们会长大成人,但那过程很短暂,等到渐渐成熟,甚至步入中年之前,你们就会开始捐献重要器官。这就是你们存在的价值,也许在第三次或是第四次捐献的时候,你们短暂的生命就将终结。”

上完这堂课之后,露西小姐就因为“言论不当”而被学校开除了。

然而可悲的是,孩子们只是觉得氛围有点沉重,而对于露西小姐所说的“事实”,他们却并不以为意,因为那些他们都“早就已经学过了”。

学生们从小就被教育,他们是克隆人,与外界的人不同,为了将来“捐献”,他们要保持健康,远离各种危害健康的饮食与习惯,以及避免生病等等。

这一切“事实”他们都“懂”,由于从小被灌输这样的观念,因此都觉得这样的命运对他们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什么值得说的。

然而他们又都“不懂”,不懂这些对一个生命来说意味着什么,不懂这一切在他们的生命中又隐藏着怎样的意义。

他们知道一切,但又不知道一切。他们被告知了一切,但又被隐瞒了一切。

这不正是我们在童年时期所共有的经历吗?

在生命的最初,每个人对自己生活空间以外的那个大千世界的了解,都只是从一些只言片语中获取一点点信息而已。

然而,对于那些信息实际的意义,当时懵懂的我们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理解。

这就正如小时候在语文课堂上学了古诗,把“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还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诗句背诵得朗朗上口。

每一个字都认识,阅读理解也满分,而我们却几乎没有理解诗句中的真正含义,更不理解它们所表达的对于生活的真正意义。

网络流行着的一句话跟这一点很契合:

“懂得了那么多道理,仍过不好这一生。”

这个“懂得”就跟电影里面那些克隆孩子们的“知道”一样,都只是表面上看见了、懂得了和知道了而已

事实上那些道理作用在一个人身上所呈现的真正意义,我们其实是一无所知的。

对于那些道理,我们同样是“都懂,又都不懂”,因此没能过好这一生,也就太正常了。

终于懂了,却发现跟当初所想的完全不一样

影片的中段,孩子们从“黑尔舍姆”毕业,被安排到一个农庄生活,等待“捐献”前的身体成熟。

在那里,他们接触到从其他学校来的前辈,也一点一滴地对真实的世界有所了解,有机会看到真正的人类是怎样生活与工作的。

有一天,一对情侣从外头回来,声称在外面看到露丝复制的“原型”。

这让大家很兴奋,决定去一探究竟,希望能从“原型”中窥见一丝未来生活的可能。

几个年轻人去到镇上,激动地隔着玻璃窗往一个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张望。他们看见那个妇女的身份,就跟露丝平时幻想的未来一模一样。

然而,最后他们沮丧

那时露丝愤怒地说了一段特别让人心疼的话,她说:

“我们都心知肚明,如果你想去找原型,就得去那些龌龊的地方找,你得去垃圾堆里翻,去阴沟里找,那才是我们这些人的出生之地。”

哪怕露丝平时再怎么骄横与不服输,随着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的认知升级,她也渐渐对自己的出身有了与从前不再一样的解读。

越长大,这个解读只会越灰暗,其他伙伴也如此,而我们其实也一样。

曾经,我们写得最多的作文题目是:“你的理想是什么?”

那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将来就真的能够成为理想中的人,或者哪怕不是那样的人,但只要是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就一定能够成为。

然而,随着成长认知的升级,我们的认知一步步接近现实,也一步步看清自己与理想之间的距离,渐渐地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最后不知道是对自己妥协还是对现实妥协。

反正我们妥协了,不再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也不再对“梦想”有所期盼,以至于很多人一谈起梦想就会被批判“幼稚”。

当我们终于很不容易地对真实的世界有所了解的时候,却发现它与自己当初所想的大相径庭,甚至完全不一样。

这是成长过程中很难避免的一种“痛”。

再艰难,也要在夹缝中寻找梦想和希望

影片越接近尾声,希望越大,幻想破灭所带来的压抑也越沉重。

有一个不成文的传言,说只要真心相爱的情侣能够拿出证据,就能申请延期“捐献”,多过三年自由的日子。

仅仅是三年,他们也心满意足了。

然而结局却连那三年也不如他们所愿。

那个传言是假的,根本没有什么延期,他们既定的命运是怎样的就得怎样安排,谁也不能幸免。

最后就出现影片开头的那一幕,汤米在最后一次“捐献”中如期结束生命。

很多人看完影片之后都问,为什么他们不反抗或者逃跑?

其实不是她们不反抗,而是他们不知道要反抗。

她们从小就被这样教育,被灌输这样的观念,不管是善良的凯西,软弱的汤米,还是不服输的露丝,都从不质疑被剥夺的人生,从不反抗生来的宿命。

这种东方式的隐忍和“认命”,或许从原著作者石黑一雄所说的一段话中能够得到一些理解,他说:

“我认为人们无论承受怎样的痛苦,无论遭遇怎样的悲惨经历,无论如何不自由,都会在命运的夹缝中求生,接受命运给予的一切。人们不懈奋斗,努力在如此狭小的生存空间内寻找梦想和希望。这类人始终比那些破坏体制、实施叛乱的人更令我感兴趣。”

长大成人后的我们,不正是如此既认命又不认输地匍匐前行着的吗?

哪怕生活际遇再不如意,承受的打击再大,我们最后都不得不全盘接受,再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重新出发。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还说不上梦想和希望,但至少对生活的期盼还是斩不断的,人们仍然渴望冲破困境,去找到一种美好安宁的生活。

结语

看完这部影片,不得不感慨,真实的社会比童年时想象的要残酷很多,也令人无奈。

随着我们的成长,世界的真相一点点在眼前展开,这个过程往往令人感到无奈和打击。

然而再痛,我们还是要这样长大。

只有真正成长过来,才有可能找到与真实世界共处的链接,也才能从中看到,残酷的现实世界其实也不缺乏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生命中,仍然都有值得追求的梦想和希望。

这是成长在让我们痛过之后,留给我们的一丝慰藉。

作者简介:大和沐风,工科出身,以成为一个工作狂为理想的极简主义者、环保主义者。喜爱薄荷,沉迷旅行,专注自虐,追求自由,至死都是十七岁。

本文由沐风少爷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立意 作文指导 我的奇思妙想作文450字四年级 传承优良家风争做时代新人作文 任何题目都可以套的万能作文 我的课余生活作文300字 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作文 让自己奔跑起来作文 校园新变化作文 美丽的秋天作文300字 以阳光为话题的作文 童年趣事作文800字 关于端午节的英语作文 以书为话题的作文 让我感动的一件事作文 最有趣的一件事作文 我的老师作文350字 22年高考作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 欧阳修论作文 雪中情作文 历年高考满分作文 这样做值得作文 400字优秀作文大全 给父母的一封信作文 自我介绍作文500字 写作文的好词好句 我的座右铭作文 我的老师作文800字 你在我心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