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鲁迅用《一件小事》回馈了善 就像在沙漠中浇灌一朵小花

2020-11-20 06:45:01
相关推荐

据说,英国人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也不能不要莎士比亚。鲁迅于我们中国、乃至东亚,也具有如莎士比亚般的文化价值,他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曾听闻日本人感叹:“现在大日本的什么都比中国强,可是文化上不出世界水平的大师,中国野蛮落后得一塌糊涂,可是忽然出来一个人,名声就很快响的全世界都知道。”

为什么鲁迅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源于鲁迅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那样的丰厚。他通过独异的文学想象,向我们揭示了传统文化下国人的病态心理;他关注普通平凡的人事,忧心民族的命运;他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呐喊》中的十几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可以这么说,他是我们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源头。

可由于鲁迅的思想是真实的、严峻的、深邃的、戳中国人心窝的,很多人对鲁迅充满敬畏之心的同时也与鲁迅产生隔膜,我之前也同样如此,认为鲁迅只会揭示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因而让我对他敬而远之。直到我读到了《一件小事》,这篇仅仅一千余字的短文,却向我展现了鲁迅的温柔,也让我明白了何事才为大事,何人才是高尚的人:原来一个普通人所做的简单的小事,亦能让冷漠的人感到自己的“渺小”。

今天我就来浅析《一件小事》所展示的价值取向,何为大、何为小?以及畸形价值观所带来的危害,最后来谈一点鲁迅先生带给我的思考——在当下价值标准比较混乱的社会里,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拥有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

一、在这个故事中,“我”与车夫的价值观分别是什么样的?

对于实物来说,大小之分一般肉眼可见,人们的判断也基本相同;对于虚物来说,如一件事情,大小之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人们通常根据自身的价值观来判断事情的大小。在《一件小事》中,由于“我”与车夫的价值观不同,导致对于同一件事,便有了不同的看法和反应。

在民国六年的冬天,“我”因为生计关系,要去往S门,在路上雇了一辆人力车载我去。人力车夫跑得很快,却不想在路上撞倒了一个女人。

“我”对这件事情是怎么看的呢?“我”认为这是一件小事。

在“我”的视角里,是这个女人突然从马路边上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都已经让开了道,及时停下了脚步,可这女人的背心没扣,于是被风扬起的背心勾到了车把上,而那女人便顺势慢慢地倒在了地上。“我”料定这个女人没有受伤,也认为这是一件不必理会的小事,便对车夫说:

“没有什么。走你的罢!”

可“我”一向看不起的车夫,这时候并没有理会我的话,反而放下了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因为对于车夫来说,撞到人是一件必须担起责任的大事。

车夫并没有害怕那女人讹诈他,也没有害怕自己将要付出钱财,而是首先扶起那女人,关心她有没有受伤:

“您怎么啦?”

在老女人回复她摔坏了后,也没有为自己推卸责任,而是毫不踌躇地扶着老女人,走向了巡警处。之后也因为这件事留在了巡警处,不能拉”我“,也拿不到雇佣费了。

这个故事中,有两个主角,一个是作为乘客的“我”,一个是车夫。

“我”认为撞到一件人是小事,害怕老女人讹诈,而自己作为当事人也会牵扯到麻烦,因此潜意识地想将这件事大事化小,将责任全推到老女人的身上。而这背后映射出的便是“我”自私自利,也反应出了“我”物质为上的价值观。

车夫认为撞到一件事是一件大事,一件必须自己担负起责任的大事,他首先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利益会受损,而是担心老女人有没有受伤,即使这件事不是自己有心为之,可女人毕竟是摔了,而首要的是治疗女人的伤。这背后映射出车夫极具同情心和同理心,他会因别人的受伤而感到痛苦,能够为他人着想,这也反应出了车夫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二、面对遭受痛苦的同类,人为什么会切断天然的同情心?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价值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在《一件小事》中,“我”和车夫所处阶级不同,因此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

“我”是一个已经在京城里生活了六年的乡下人,期间耳闻目睹了很多所谓的国家大事,这些事“我”不记得,但是接触这些事让“我”有了一个错觉,“我”的地位应该比其他人的地位高,也因此让我一天比一天地看不起人。因此在老女人摔倒的时候,会认为是一件小事。

在这里,“我”和老女人是有着区别的,可以这么说,“我”自己当做人,而把老女人当成如动物或者物品所属的“它”。

而车夫则是底层阶级的人,他对于同是底层阶级的老女人并没有看不起,因而能平等地看待老女人,不会认为她摔倒了是小事,而能设身处地为老女人着想,她是不是受伤了。

在这里,车夫和老女人是同一阶级,是同一地位下的“我”和“你”的关系,而不是看不起人,把人当动物或物品的”我“和”它“的关系。

这两种不同的模式,是人所具有的共情能力所导致的,这也是畸形价值观所带来的危害,它会让我们在面对遭受痛苦的同类,切断我们天然就具有的同情心。

在这个故事里,“我”面对穿破烂衣服的老女人,在她摔了的时候,不是同情她的不幸,想着如何去帮助她,反而是无动于衷,甚至是憎恨她。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

这也让我理解了鲁迅笔下那些如看客般,伸长脖子看中国同胞被杀的人的心理,因为共情缺乏,或者说共情腐蚀,他们丧失了感受他人痛苦不幸的能力,对于这种“恶”,他们并不觉得他们有罪,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个正常人,并没有精神上的疾病,也没有做出违法的行为。但正是这种普通的、平庸的恶,才让人觉得可怕。

而旧中国遍布这种“恶之平庸”!

民众蜂拥地观看巡警和他拉着的犯人,他们不关心犯人犯了什么罪,他们只是冷漠地看着;众人都去反复去听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吃了的不幸,他们不关心祥林嫂是如何的痛苦,他们只是可有可无地听着。人们缺乏感知他人痛苦的共情能力,而共情腐蚀让我们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不吃人,却“吃人”!

这是由畸形的价值观所导致的,而这种畸形的价值观则来自长达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他让我们失去了个体责任和自由意志,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对待掌权之人卑躬屈膝,对待普通百姓则视如草芥。

三、鲁迅憎人的背后,是对这片土地、这个民族深沉的感情

很多人对鲁迅先生产生了误解,认为鲁迅先生在丑化中国人。其实不然,鲁迅先生只是在批判旧中国根深蒂固的劣根性,他只是在唤醒中国人的共情能力。在鲁迅憎人的背后,其实是对这片土地、这个民族深沉的感情,他热爱人民的淳朴,从他写《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得出来。

他在《一件小事》的结尾处说到: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 。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现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信,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鲁迅正是对淳朴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他才对人们失去了自由意志,变得麻木不仁,变得愚昧而感到悲戚,他憎恨的不是人民,而是这教化人们愚昧的吃人的封建思想。

可唤醒中国人的自由意志非得下猛药不可,必须得用血淋淋的事实来戳开愚昧的人的心,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只有切身地感受到痛苦,才能体会到他人的痛苦,才能重新拥有共情能力,才能真正地以人为本。

外国有一个残忍的真实事件,一个名叫约瑟夫·弗里策尔的男人,将自己11岁的女儿伊丽莎白囚禁了24年,其间多次强奸。当他在奥地利的审判会上连听了女儿10小时的录音证词之后,他这样说道:“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对伊丽莎白是多么残忍。”

显然,旧中国愚昧的百姓和这个男人一样,共情并不会自然发生,只有不断向他灌输另一个人痛苦时,他脑中的共情机制才能发挥作用,他才会明白过来,他才能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鲁迅先生批判中国人的原因。

另外,约瑟夫·弗里策尔可能天生就缺乏共情能力,因此清醒过来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旧中国的百姓并不是天生就缺乏共情的,只是大多数人迷失在了“恶之平庸”里,相比而言,他们更容易清醒过来。

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将自己从隐身的集体中抽身出来,恢复成独立、完整并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个人。我们不是像《示众》中的民众那样,是只长相不一,有着胖瘦之分、老少之分、男女之分的无名人士,我们有着自己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

结语:

鲁迅先生从来都离我们很近,他从来是可亲的,他爱这片土地,他爱这个民族,他认可了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善念,他用《一件小事》回馈了人们善的部分,用来帮助他们的善的部分成长,就像在沙漠中浇灌一朵小花。

《一件小事》并不是一件小事,它向我展示了什么才是大,什么才是小;它告诉了我,富有同情心才正确的价值观;它告诫了我,不要迷失在“恶之平庸”里,做一个有自由意志的人。

共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那次我陶醉了作文 与人为善作文600字 小学作文我的朋友 没有水的日子作文 消防演练作文 菊花的样子作文 快乐的星期天作文200字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作文 我的读书生涯作文 英语作文提建议 二年级关于玩具的作文 我心爱的物品作文 我正开启未来作文600字 诗歌形式作文 什么的力量的作文 无锡南禅寺作文 自由与规则作文 小学生写信作文 诚实最珍贵作文 大学英语作文怎么写 写人作文方法 作文我眼中的 考研英语作文看谁的 人与自然作文300字 关于运动会的作文怎么写 消防安全作文350字 守护生命之源作文 作文校园里的桂花树 我的经历作文600字 四年级作文写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