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读书征文」讲讲我小时候的读书故事

2020-11-20 10:05:02
相关推荐

我从小很爱看书。我的小时候是70年代,那个时候农村里没有什么读物,也没有广播电视,但是我的父亲是村里的民办老师,从小学校里,我能看到一些报纸,还有少量的儿童读物。

那时候农村里没有幼儿园,我从小跟着父亲在小学校里玩,一边玩一边学了一些拼音,简单的汉字,还有数字,上学前就开始跟着父亲看报纸。开始时满篇不认得几个字,经常高兴这个字我认得,那个字我也认得,能蒙能编,磕磕绊绊朝前读,没人催也没人管,只是自己觉得读书看报很快乐,很有趣。

乡村的邮递员,一个星期来送一次两次的报纸,每次来送报纸,我都特别高兴,真像过节日一样,赶紧翻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内容。《中国少年报》是我最喜欢看的,还有一份小报叫《农村大众》,每一期都有一个小说连载,慢慢的开始看那个小说连载,里面的人物,一些故事,到现在都还有印象。周末综合版和节庆时还有一些灯谜小游戏,一些快板小话剧脚本什么的,这些我都很喜欢看。

放学时父亲把有小说连载的那张报纸拿回家,父亲看母亲看我也看,父母亲爱看报纸爱讲究书本知识,在家里养成了一个比较良好的读书氛围,这对我是一个莫大的熏陶。

我的父亲母亲,都是农村的民办老师,母亲生了我们三姐弟就退下来在家务农,但是农活忙起来,她有时会替父亲在小学校里上课,父亲去干一些重体力的活,是这个情况。

父母是我的启蒙老师,我从开始上学就是跟着父亲读书,小村庄的学校只能上到小学三年级,三个年级的孩子在一个教室里都由父亲一个人教,到了四年级就要出村去上学。所以我从小能读到一些报纸刊物,也得益于父亲的这一点微乎其微的小小权利。

上学后认的字越多,就越来越愿意看书。小学一年级,我开始看当时出版的一些儿童读物,家里没有,学校里也没有,但是,我的大堂哥,是二大爷家的大哥,他那个时候读到初中,他有一些读物,像那个时候很受欢迎的《故事会》,《人民文学》,《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他有一些这样的书籍。我每个星期天就会去二大爷家看书,二大爷家炕头上有一个小窗户,封起来就是一个小储藏室,里边放着大哥的书,我每次都趴在暖暖的炕上看上半天,到了做饭的时间,二大娘拉着风箱烧饭,留我吃饭,我从炕上跳下来笑着摆摆手就回家了

上小学三年级的冬天,我得了一场比较严重的病,是一场急性的肾炎,住了一个月的院。住院时间长了很无聊,二大爷去看我时,我央求他把大哥的书再带给我来看,二大爷就给我带一些过去,虽然多数都是看过的,但是真是觉得太高兴太幸福了,我可以读着这些书来打发病房里的寂寞时光。

在我住院的一个月时间,母亲一直陪着我,父亲一个人带着年幼的弟妹在家。父亲在家怎么哄孩子?就是每个周末来看我们的时候,顺道去公社的小书店,买上两本画本故事,这样就能哄弟弟妹妹在家一个星期。等我出院,弟弟攒的画本书,已经整整齐齐装满了一个小纸箱子。

出院以后,有半年的时间我在家养病,医生说肾炎这个病不能累,需要一段时间的休养。因为药物作用,那时候头发全掉光了,早上梳头一把一把掉头发,都会哭,我的父亲就想法来安慰我,他去借了两本厚厚的小说回来,书的名字叫《东方》,是关于抗美援朝的一套长篇小说,我抱着这两本书看,这是1981年。

1981年,是中国历史上很难忘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农村集体生产队模式结束了,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都承包到户,生产队的牛和农具都分到各家手中。我家里人口多,一下子分了30多亩地,父母亲披星戴月在地里劳动,很忙很累,那时候我10岁,弟妹都还小,我开始正儿八经分担大人的活计,一直很悠闲的童年时光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放了学在做饭挑水打扫卫生,还要去割猪草放牛,锄地收割麦子豆子打场这些活10岁以后就全部会做了。

在此期间读书仍然是最大的爱好。所有活计中放牛是个比较悠闲的事,因为放牛的时候,可以捎着一本书,一边放牛一边看书,牛在田埂地边吃草,我就在旁边牵着缰绳看书,那个时候有十一二岁。我记得放牛时开始读了《三国演义》,家里有一本很旧的《三国演义》,不知道是谁留下的。还看了一本一直记忆深刻的书,是美国西德尼.谢尔顿写的《假如明天来临》,里边的主人公叫翠西.惠特尼,这本书写的真是太好了,情节十分的曲折,跌宕起伏,写翠西怎么由一个温良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厉害的江洋大盗,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通俗的畅销书,家里不知道怎么会有这本书。

改革开放以后,小学校里也有了很多的变化,派订的报纸刊物的数量越来越多,真是开心到尖叫,孩子的读物有《红蕾》、《小葵花》,还有很时尚的《大众电影》。每次看到它们方方正正夹在报纸中间,还能闻到油墨的喷香,心里真是乐开了花,翻一翻,每一页都是满满的故事,满满的喜悦,里面的插图那么美,带着注音的《小葵花》,读起来全部都吸收到心里去,真的是太喜悦了,太快乐了。

我们从小,就是在画本故事里获得童年的快乐,画本故事是小时候十分美妙的记忆。那时候画本非常流行,是农村孩子最主要的知识来源,不像现在孩子,从出生各种的视频音频的读物都挤得满满的,我们那个时候,就是不多的几本画本。

童年的小伙伴,每个人都会有一本两本的画本,是逢集日挤进公社的书店,好不容易买到的,因为人太多了。买到以后,真是如获至宝,回到村小伙伴聚在一起,欢呼跳跃,激动得心里怦怦跳,头碰头挤在一起看这本新的画本故事。

那时候的画本故事有什么?就是一些当时反复在演的电影拍出来的小画册,还有一些是手绘的绘本,记得有《保密局的枪声》,《戴手铐的旅客》,还有《在前线》,手绘的绘本像《西游记》、《水浒传》故事都有很多,还有一些童话故事像《铁臂阿童木》、《木偶奇遇记》等,我买过一本非常美的小画本叫《百花仙子》,是《镜花缘》的故事节选,还有一本《绿野仙踪》,是我从换洋针的那里换的,小时候有推着车子走村串乡的老人,换洋针和零用品,小孩子可以拿家里不用的东西换小画书。

这些故事,一些到现在还历历在目,《百花仙子》绘出来的仙子十分美丽,她在王母娘娘蟠桃宴上说话的样子一直在我脑海里。《保密局枪声》里的刘晓尘,他是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党,为了取得敌人的信任,对着自己的心脏开了一枪,他开枪倒地以后,那个画面和心理的描述,到现在还如在眼前,这一些都成为童年里深深的印记。

这些美妙的画本故事,还直接影响了我童年对绘画的渴望,因为画得这么美,我可以照着画本来画画,我从小一点三脚猫的绘画底子就是跟着画本故事来学的。

小时候上学读的课本,也是童年很美好的读物。每次发新课本的时候,都是心里像揣着小兔子一样高兴,好美的课本啊!一年级《语文》课本那么好看,大红色的封面,还有美丽的花朵围绕着金色的天安门,上面是“语文”两个大字,反复摩挲崭新美丽的课本,真的是心花怒放,爱不释手。

到了二三年级,语文课本的前面几页开始有插图,《骄傲的孔雀》里水边美丽的孔雀插图,还有小蝌蚪找妈妈的插图都一直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每天下午的朗读课,会拼着拼音从头到尾读语文课本,一直读到最后的《渔夫和金鱼》,一直读到《彩霞姑娘》,还有《丁丁和小飞机》。自己真的就像丁丁一样做了一个梦,到现在还在梦境里清清楚楚带着这些故事。

小村子里,一直到我上初中前,都没有电灯,从小的记忆就是一个土垒的灯台,还有一盏古老的油灯,伴着每个夜晚。那时候没有课外作业,吃完了晚饭,母亲在油灯底下纳鞋底缝补衣服,我就在母亲的旁边,趴在灯台上翻看课本,翻看手头上的一点读物,这也是童年美好而温暖的记忆。

我很清楚记得自己读书时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开始想我是谁我能做什么。小小的孩子会想什么?说出来有点好笑。记得那时刚上小学,我开始在心里问自己:我很小就会认字读书算数,我算是个天才吗?再大一点,我又打量和总结自己:数学课本最后的一道思考题,我多数都做不出来;自己背诵能力也不是很强,经常读好多遍背不出来,于是我对自己下了一个结论:我不是个天才,但是我要努力成为一个通才。这是我八九岁时在煤油灯下,对自己做的这么一个定位。

小时候的这个幼稚想法,从来没有对谁说出来过,因为我从小就是一个看起来比较腼腆的,不好把心里话说出来的那么一个孩子。但是过去了四十年我再回头看,童年做的这个定位自己竟然是一步一步在走,虽然历经曲折这点初衷却不改,随着年岁增长越来越明确:一定要看透说通。这有点匪夷所思。

我对孩子能想什么做什么,有多大的决定力,一直很重视。也许一个人,在童年时就决定了自己以后的路怎么走,自己内心里就已经做出了决定,很多人应该都是这样。

这是我小时候读的书,进了初中以后,也读过一些书,但是因为是住校,就是看一些同学之间在流传的书,多是一些16开本的读物,带一些通俗性,那故事并不太适合少年的孩子看,但是学校里老师并没有规范。我初中的读物,这样的书读了不少,对我的吸收和影响并不是很好,也没有什么回忆得起来的好内容。

十几岁的孩子,课外以后要读什么,老师家长都要做规范,尤其是那些寄宿的孩子,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他的读书能力吸收能力太强了,染黑即黑,染白即白,家长和学校要适当干预和引导。

高中三年是学习课本知识压到喘不过气来的三年,我的高中三年,我不太愿意回忆,因为只有压力,毫无快乐。在这三年里我没有读过一本课外书,没有什么读书的乐趣,只是压力压到极致的死记硬背的学习。这三年的生活对我一直有一个反作用,我发誓此后的生活,再不要过像这三年的生活,我一定要反出去,我的孩子,我也不要她过这样死读教科书的生活。

我读初中高中时正好是恢复高考后不久,孩子们对知识都十分渴望,如饥似渴地努力用功,我的愿望是以后的孩子不要这样学习,因为大家生活条件学习条件都比那个时候好,不要去死读教科书,从各种渠道里都可以愉快地获得知识。

我过了高考独木桥,到现在有30年了,30年间中小学教育不但没有让孩子们放松减压,反而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受压力。我们那个时候,起码中学以前是很快乐的,没有什么课外作业,不用住校,出了校门就可以自由嬉戏。上了初中,科目多了学习比较紧张,但是老师课外作业布置仍然很少,也没有各种的补习班,那时候小学和初中回忆起来都有很多的快乐,就是高中没有什么快乐。

但是现在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甚至是从幼儿园开始就连篇累读的作业,孩子做家长也做,都不得休息,课外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辅导班,孩子们从小就过得很累。

其实教科书上就是那么多人为编排出来的知识点,有什么需要反反复复把孩子压在里边不能出头的,真有那个必要吗?这些知识点要是联结在一起学习的话,会是一个比较愉快的过程,而不是分割开来,让学生埋头反复的练习,那样的学习就变得机械枯燥乏味,极端劳累,没有乐趣。

当我进了大学的图书馆,看到满满一栋楼的书时,心里一下子又变得兴奋起来,就好像是一条干渴已久的鱼一下子又见到了水。我从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是《释迦牟尼传》,高中阶段我被压迫成为一个读死书的学生,没有一点点自己的想法,信仰什么的完全就是白纸一张,“解放”后想看的第一本书竟然是释迦牟尼传记,真的像是冥冥中做的选择。

这几十年来,我的读书习惯都是自由的,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就像在书的海洋里游泳一样快乐。尤其是到了现在,网络书籍兴起以后,看书更方便了,想看的书立刻就可以找到,知识的获取,是前所未有的容易。真的是很喜欢这个状态,真的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来看看书。

我想说的是,大家别觉得社会这不平等,那不平等,其实现在的社会在获取知识上是平等的,只要有一部简单的手机,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条件来充实自己的知识。

到了这个时代,各方面的知识可以全部贯通起来,成为自己修养里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做全知全识的人,因为看书现在就像搜百度一样容易。我们这个全知全能的时代,对我们个人知识的丰富充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由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接近全知全能。

读就读我们人类迄今为止的文化经典,各方面的知识经典,因为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资讯信息成为最快的生长点,多的不胜枚举,那你要在这繁多中间学什么,先要做好知识的拣选。先要学框架的东西,学正你三观的知识,把个人的三观树正确。多读一些好书,读一些精品的书,读一些我们人类知识骨架的书,把我们的知识结构建立起来,然后再以自己的喜好填充进知识的血肉。

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我的一点读书故事和读书心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运动员作文素材 写一篇关于游泳的作文 下雨蚂蚁搬家作文 对老师说的心里话作文 象征意义作文 校园窗外作文 关于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千人衣作文 myfuturelife英语作文 谈勤奋 作文 我的新邻居作文 英语作文高考 初中作文好句 一只流浪狗作文 我的快乐作文150字 介绍景点的作文 暑假快乐生活作文 鲁迅传记作文800字 写考试失利的作文 当我面对什么的时候作文500字 我的人生作文 我喜欢的同学作文 优秀中考作文记叙文 留心观察的作文 遇见你很幸福作文 有关勇敢的作文题目 写春天的景色作文 推荐一个好地方作文300字 森林交响曲作文 五年级作文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