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根植于传统文化演绎玉雕技艺—王胜利论玉雕的传承 融合 创新

2020-11-20 11:10:01
相关推荐

玉雕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中的国粹,始终伴随着中华文明的绵延,是根植于华夏沃土之上的文化精髓和文明见证,那玉石是怎么被发现并被赋予文明内涵的?我们祖祖辈辈又是怎样雕刻玉石并传承下这门技艺的?玉器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玉雕发展的未来又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玉雕的物质与精神世界,去感受玉雕的文化魅力。

古代琢玉车床

▲玉石闪耀神秘光辉的自然精灵

玉石作为一个物质概念,泛指质地细密、色泽温润的美石,是大自然经过亿万年所孕育的天地灵气的精华。

玉石从硬度上可以分为软玉和硬玉两种:

软玉(Nephrite),其硬度为6-6.5,韧性极佳,半透明到不透明,纤维状晶体集合体。我们日常所说的玉大多数指的是软玉,软玉的品种类很多,包括新疆和田地区的羊脂白玉,白玉,黄玉,紫玉,墨玉,碧玉,青玉,红玉,东北岫岩玉,南阳玉、蓝田玉、玛瑙、水晶、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等等,均属于软玉范畴。历史上随着丝绸之路,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开始在宫廷、官方及民间的玉器加工中成为主角,软玉逐渐演变成了和田玉的代名词。

硬玉(Jadeite),硬度6.5~7,比重3.2~3.3。半透明到不透明,粒状到纤维状集合体,致密块状,具有玻璃光泽。我们常见的硬玉有着一个让人迷醉的名字—翡翠,翡翠是一种宝石级并具备商业价值的硬玉岩,产地主要集中于缅甸和我国云南等地,颜色上有白色、紫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美丽的颜色,一般红的称之为翡,绿的称之为翠,通称翡翠。它的名字我们通常认为是来源于一种远古的彩羽鸟,这种鸟生活在南方,雄性为红色,叫做“翡”,雌性为绿色,叫做“翠”,因为在缅甸等地出产的这种硬玉岩有着五彩的颜色,称红色为翡,绿色为翠,就有了翡翠这个名字,联想一下,翡翠这个名字是不是有着无限的美好与愿望。

▲中华先民与玉石的千年邂逅

当我们的祖先进入到旧石器时代,开始使用石质工具的时候,就从自然界发现了玉这种具有灵气的宝贝,并通过石质工具对其进行打磨,开始第一次获取这种灵物的自然之美,1963年夏初,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山西工作组,在山西朔县峙峪村附近一座距今8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可以说是中国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一件玉制品,一把先民们用水晶制造的小石刀。

这不是中华先民使用玉器的偶发事件,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灿烂文化的起点,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行,1971年5月,在辽宁省昭乌达盟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村民在北山植树时,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龙。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玉雕艺术的源头可能就在红山文化时代的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年代经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体为5500年前。红山玉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

还有兴隆洼文化、良渚文化等等,一次次重要的考古发现和历史向世人证明了,中华文明最早的承载者之一是玉器,从实用工具到祭器、礼器都赋予了玉无比崇高的地位。玉器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朝文献,玉器制造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中诞生最早、延续时间最久,是随着石器、骨器的使用而诞生。玉雕的发展是中国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演绎出了代代相承、辉煌灿烂的玉文化,而这一切又都是由无数淹没在历史长河中,那些不知名的玉雕匠人们所创造的,这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的勤劳硕果,是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丰碑,可以说,玉文化始终伴随着中华文化不断前行,直至今日。

▲传承让玉雕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众所周知,玉雕作品的载体——玉石原料必须符合美丽、稀少、稳定三要素,既是美丽的石头,又要具备物以稀为贵的稀少,同时还要达到物质特性稳定的条件。玉雕艺术品是玉雕工匠们运用巧妙的构思、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能,在天然的玉石材料上手工雕刻完成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具有很好的观赏属性,有的具有很好的把玩使用属性,同时也是时代文化的一种天然载体。

玉雕工艺技法从旧石器时代一路传承至今,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玉雕技法逐步发展形成了,因料施艺、剜脏去绺、化瑕为瑜、废料巧用、俏色巧用、浮雕、透雕、圆雕、内雕、螺纹组合等技法,这些技法也通过历史上无数的工匠们传承了下来,而玉器的制作工序绵延至今,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智慧和不断创新,形成了选料、剥皮、设计、粗雕、细雕与修整、抛光、刻字、落款等基本制作工艺流程,成为了玉雕艺术的技艺传承。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远古时代先民们以石磨玉,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铁制工具,电动磨制工具,甚至是使用现代牙科医疗设备进行精雕细琢,这些制作的过程依然传承千年,依然保持着古代工艺的风采。

▲融合让玉雕艺术绽放光彩历久弥新

玉雕是时代的产物,是在与时代不断融合中进行的发展,因此玉雕艺术的活力就在于融合,与时代的发展融合,与时代的文化融合,这一切都能够从不时期的玉器作品中反映出来。

1、简单雕刻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玉雕工艺相对简单,追求的是以形似为基础的朴素的审美观念,例如仰韶文化出土的绿松石鱼形饰物;新沂市出土的绿松坠、绿松石蝉与蛙;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硝玉、绿松石、玛瑙等饰品,形制以生产工具和形态简单玉璧、玉璜、玉珏、玉珠等为主。

2、玉石工艺时期

从良渚文化的玉琮,到商代的玉鸟佩、人首佩、人洛佩等,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璜成为了一种新的流行,玉器的主要作用是服务于新出现的礼制,更多的表现为国家祭祀的礼器和体现等级制度的佩饰,同时由于工艺的进步,这些玉器上出现了更多的纹饰,如云雷纹、谷纹、乳钉纹、云纹、夔龙纹、螭纹等等。

3、装饰盛行时期

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认为,佩戴玉石的目的是时时警醒自己,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玉石一样高洁。因此开始出现爱玉和佩玉的新风尚,有了“君子无故,玉不离身”之说,从此,玉器开始走下神坛,进入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唐代佛教盛行,玉石多用于装饰佛像,由此开启了中国玉雕佛教造像的历史,也是从那个时期开始,人们的佩饰中有了佛教的新元素。

4、飞跃发展时期

宋元时期,中国玉雕工艺实现了质的飞跃,宫廷中设有"玉院",这一时期玉雕佩饰开始追求更加精湛的雕刻技法,镂空、圆雕等精湛的技法被创造出来,佩饰也更加的精美,更加生活化,植物、动物、人物都成为这一时期玉雕创作的重要元素。

5、玉作鼎盛时期

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记载,有良玉虽集京城,工巧则推苏州。明代苏州玉雕艺人陆子冈最有名,发展了"刀刻法以及"连环会"制作工艺,创造了各种阴阳浮雕于一体的玉雕工艺制品,得到朝廷的赏识,仿者不断,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同时也成为了在玉雕作品上留名的第一人,从此中国的玉雕工匠开始记录在历史之中。清代玉雕工艺已达到高峰,宫廷设有玉器造办处,督办玉料,宫廷中御用玉器极多。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乾隆皇帝御制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子"巨作,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玉雕件之一,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是我国古代玉雕之王,玉雕工艺的集大成者。

纵观历史,中国历史中的玉雕创作的众多元素和技法,在今天玉器创作的作品中也有很充分的展示,比如我在玉雕实践中,采用子冈牌作为载体,子冈牌比例完美,大小适中,方圆得度,线条流畅,字体挺拔,方寸之间不仅能展现翡翠之美,更具备工艺的精巧。我把雕刻题材锁定在春秋战国等时期的中国文化,赋予美玉以文化,将现代玉雕手法与中华文化精髓相融合,实现了借古喻今,赋玉以灵,让人与玉实现心意相通,人玉合一的精神状态。

▲创新玉雕发展原动力

时代总是在不断发展的,就像中华文明一样,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通过不断的文化创新,才能够延续到今天,而与中国文化休戚与共一起发展而来的,还有蕴含了中华文化精髓的玉雕文化,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凝聚着中国玉雕工匠们一代接一代不断的创新,从最初的磨制,到象形雕刻,到精美的镂空雕刻,到当代玉雕所使用的复杂工具,都是一种创新和进步,同时进步的不光是玉雕制作的工艺,还有玉雕作品的形制,从最初的象形物,到玉琮、玉璧、玉圭、玉璜,到西汉金缕玉衣,到唐镶金兽首玛瑙杯,到元朝渎山大玉海,到明代陆子冈"连环会"制作工艺,再到大禹治水图玉山子,这都代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玉雕工匠们的创新,这是技法的创新,工艺的创新,艺术的创新。

▲不良发展只会导致创新凋零

让人遗憾的是,由于近年来玉雕市场无序发展,为了追逐利益,造成了产品同质化严重、工艺要求不高,题材陈旧、撞车等造成很大程度的审美疲劳,抄袭仿冒他人优秀作品及风格,更有以机雕工艺冒充手工雕刻的可鄙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干扰与损害了玉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也伤害了众多坚守的玉雕手艺人。所以,我呼吁所有玉雕从业者应该秉承一个手艺人的初心,精于技艺、乐于创作、奉守诚信,不随波逐流,创作出更多有价值、有内涵的作品,才不会让玉雕艺术创新能力凋零,才会让玉雕市场更为良性健康的发展,才会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具有意义和价值的心爱之物,才会让我们的作品得以代代相传。

▲玉雕创新不是空中花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对玉雕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受众主体也在发生变化,八零后、九零后慢慢开始成为消费主流。当代玉雕所承载的表达时代特性、传承中国文化的使命,迫切地需要中国当代玉雕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创造出新的辉煌。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中国玉雕行业的创新不是凭空建造的空中花园,而是要以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玉雕文化精髓为积淀,寻找新的创作养分,例如我以“明德”为主题创作的作品,选取春秋战国时期丰富的文化内核,将春秋战国时期经典的乳钉纹、龙纹、云纹加以融合,再结合子冈牌风格简洁的形态,以传统玉雕纹饰为基础,配以小篆的阴阳雕刻简明的文字寓意,达成了内涵到形式的高度统一,这就是创新,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创新。

玉雕文化的创新不是摒弃过往而寻求标新立异,而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中汲取养分,再通过玉雕工匠对文化的深刻认知,以现代的方式进行展示,这才是玉雕创新发展与传统文化继承的有机融合。

▲玉雕的辉煌依然在前方

中国玉雕技艺的发展是几千年中国文化演变的过程,这是一个创新、传承、融合再创新不断循环的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既是历史发展的偶然,也是历史选择的必然,没有创新,先民们不会发现玉石这种来自大自然的精灵。没有传承,玉雕技艺不会发展下去。没有融合,文化就不会附着在玉器之上成为艺术品,让数千年后的我们去感受千年来的历史发展。历史的长河是不断奔腾而去的,我们终将定格在历史之中,但创新却永无止境,就像是一个永动机,持续不断地随着中华文明而永恒。

作者简介:

王胜利现系中国玉雕大工匠、广东省玉石雕刻大师,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玉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金银珠宝商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玉石雕刻专业委员会会员,广东省珠宝首饰行业协会理事、广东省雕刻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晋江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CCTV发现之旅在艺术的道路上特邀录制嘉宾。

匠心历程:

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儿女》杂志2016年11期“工匠精神,用心坚守”专访。

2017年经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专家组审核,录入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艺术人才库。2018年入选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金银珠宝业商会2018年度珠宝行业民企科技创新人才库(文创类)。

2019年《中华儿女》杂志第5期解读“新时代的追梦人”专题报道。作品、肖像等作为设计素材的相关资料,正式被“一带一路中国梦"珍藏版邮册收录。

“设雕印象传“获得2016、2017、2018、2019年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金银珠宝业商会“中华珠宝守信"品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珠宝首饰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合作研究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五年级上册的作文 喜欢的食物作文 真了不起作文 做好自己作文 饺子英语作文 牵牛花作文 春天作文500字 我的书包作文 好的作文素材 路600字作文 追赶作文 二年级作文200字 看日出作文 坚持的作文素材 游玩作文400字 英文春节作文 假期生活的作文 跑步比赛作文 风景作文500字 下雨了作文 中考语文作文题目 英语作文60字 农村生活作文 九寨沟作文 作文可以写什么 写兔子的作文 快乐的时光作文 想像作文 英语作文短篇 我的宠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