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 像一面镜子 反映了一个人的良知

2020-11-21 01:45:01
相关推荐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像一面镜子,反映了一个人的良知。

王阳明被认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重要证据之一,是源自于其中一个故事。很多读过王阳明的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王阳明去游南镇的时候,有个朋友就指着石头中的一个花束,就问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这个时候,王阳明就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是《传习录》中选择的一个段落。

在王阳明看来,当一个花在山里面静静地开着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去观察到他,它是一种隐藏的状态,直到有人看它的时候,它的形状和颜色,都会明白起来。这也就是瞬间从叠加态变成了现实态的一个状态,王阳明所想建立的一个世界,并不是唯心的,也不是唯物的,而是心物统一的一个世界,是一个整体。

而王阳明所说的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并不是想否定规律,只想表明任何的规律,任何东西都不可能脱离人的认知存在。同样人的意识也不可能脱离这些东西,就好像他说的心即理也。

王阳明在这里所说的主观与客体,内心与外物,本来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刚好就是由于一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意识介入生活的事物,才能被赋予一个整体的意义,获得存在的价值。

而王阳明所说的心学的功夫,而是指心学的一个修行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用功修炼一个强大的内心出来,在这里我们举个例子。很多人在生活中觉得工作和修行,或者说工作和修身这些事情是不是一体的。很多人认为工作是耽误了一个休闲的时间,工作是一个特别繁琐的事情。其实,圣人所要求的就是说把工作当成一个修身和修心的一个过程,在工作的过程中同样可以修身和修心,这也是一个最好的状态。

就在王阳明跟他的学生说修心功夫的时候,就是一种专一,心无旁骛的心态。王阳明的一个同学,就把老师所说的主一浅显的理解成了专注,所以他觉得只要读书的时候专心读书,待人接物的时候,专心待人接物,功夫就可能差不多了。

王阳明这个时候狠狠的咳嗽了几下,就对那个同学说:照你这么说,好色的时候专心好色,贪财的时候专心贪财,这也叫做主一了,那个同学当时就把头低下去了。

王阳明接着就说,你这叫追逐外物,哪里是什么主一呢?主一就是一个天理,专注一个天理这六个字,就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核心,也是王阳明的不二法门。

那么天理是什么?如果按照程朱理学,天理就是天经地义,一直不变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用我们目前的话来说,或许也可以这样理解。因为这是程朱理学的答案,但是我们知道孔孟的心性之学,之所以逐渐演变成道德教条,就是从程朱理学两个人开始的。

王阳明就说,天理绝对不是外界和他人强加给你的一个道德规范,而是从内心深处所感知到的一个良知,致心之本体的一个根本,换言之,无论是天理还是良知,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既不是后天练习的,也不是外在强加的。

那么这个时候就有人说了,如果说人生来就是善良的,那么为什么还有人做恶事呢?对此我们必须知道,天理和良知本身并不是善的根本,而是一种辨别的能力。对此王阳明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天理和良知就像一面镜子,镜子本身并不存在善恶,但是他可以照出来善恶,明辨善恶的一个功能。

也就是说我们,本来并不是一个善良或者有道德的人,只是具有一种辨别善良和实行善良的一个能力,就一个简单的例子。小孩看电视的时候,喜欢讨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几乎不用大人去教自己会了。但是他们的判断不一定准确,而且标准很幼稚,但正是有这样一种东西,就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与生俱来的。

道德这个东西你可以选择去运用,也可以选择不去运用,就是因为道德是一个价值,所以你可以接受也可以放弃,一切基于自己的一种选择。愿意承担相应的后果,换言之天理良知本身只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参照其他东西,也可以蒙上灰尘。所以说,我们说的天理和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但是这个世界,就会有存在很多良知泯灭和人违背天理的事情,根本原因就是这一件事每个人的自主选择。

所以王阳明就会提出专注一个天理这样一个意思,就是让我们坚守自己的道德意志,运用我们的道德能力。时刻保护内心,明辨是非的一个镜子,让他不受尘埃的污染。王阳明就说,如果你能把好色好货好名这样一些灰尘通通扫除的时候,便能获得一个全是天理的强大内心。

这个时候下面又牵扯到王阳明心学中对于人欲望的一些追求,王阳明的心学并不是让人把自己变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并不是强调的无欲无求。而是让你不要去太过于的追求那些东西,并不是让你完全的斩断,情丝而逝,控制在一个合理正常适度的一个范围。如果不知道控制,隔三差五的搞一些婚外恋之类的东西,那么这样的一个状态一定是过度了。

其实我们所说的不要好利,不要好名,不要好色,并不是让你不要挣钱,不要当官。只是让你放弃一些名望和地位,而是要求你在拼搏事业,唯利是图的一个过程中,不要不择手段,要选择适度。要懂得其中的一些底线是在什么地方?不要损害他人,去换取自己的利益。当你一旦这么做,最终损害的是你自己,到头来也是一场空啊,这就是王阳明心学智慧,对于一个人的觉悟思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对网络直播的看法作文 写作文难忘的一件事 九顶塔作文 同龄人的压力英语作文 善与恶作文素材 朝阳公园作文 三年级作文我的学校 留点自信给自己作文 军训作文800字 模联工作文件 一次愉快的旅行作文 舞蹈考级作文400字 抽背课文作文 描写鲜花的作文 幸福为题作文600字 高中作文图片 有关旅行的作文 我们的新语文老师作文 高兴的一件事作文300字 童话伴我成长作文 我上6年级了作文 爬山比赛作文 最美人物作文 奶奶老了作文 坚持话题作文600字 生活的馨香作文 初中生活800字优秀作文 二年级作文点评 孩子作文写不好怎么办 2014江苏高考语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