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改革开放四十年|“大包干”风起处 “刮来”农村好日子

2020-11-21 06:20:01
相关推荐

文/图 半岛客户端记者 韩小伟

一句“想天天吃白馍馍”,刺激了胡卿泰许多年。上世纪70年代末,平度崔家集虽然有着6.8万亩土地,吃着大锅饭的2.8万人口却饱受煎熬。1981年,时任公社党委书记的胡卿泰“偷偷摸摸”搞起了“包产到户”。作为平度第一个“带头吃螃蟹”的人,胡卿泰被推上风口浪尖。

中国的改革发轫于农村,胡卿泰是其中万千亲历者之一。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波澜壮阔农村改革的帷幕。在全会精神指引下,青岛市也步入以变革土地经营制度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锥心之问,啥时吃上“面干粮”

日前,半岛记者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见到了胡卿泰老人。虽然已经83岁高龄,但胡卿泰依然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清晰记得当年“大包干”的种种细节。老人说,那段经历是他一生工作中的最大亮点,至今历历在目、铭刻在心。

崔家集地处平度的最西南端,为平度的农业大社。当时崔家集有47个生产大队,223个生产小队,2.8万人口,6.8万亩土地。1975年7月,走马上任崔家集公社党委书记的胡卿泰可谓重担在肩,“刚到崔家集的时候,我们一年吃掉国家统销粮50多万斤,一直吃到1978年。我们崔家集有着6.8万亩土地,虽然生产在进步,但还是不应该处在那样的状态,拖国家后腿。”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大力发展农业成为公社党委的中心工作。如何让农业增产增收,尽快地让农民富起来,公社开动脑筋,先后采取了“小段包工”“四小管理” 等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做了大量工作,但事与愿违,粮食产量一直停滞在亩产五六百斤左右。包括胡卿泰在内的每个人都清楚,问题出现在“积极性”这三个字上。“科技水平落后、农业设施不配套等等因素都存在,但关键是农民没有劳动积极性:社员干活的目的只为挣工分,只图数量不求质量。”胡卿泰说,那时农民干活“喊破嗓子打破钟”,每天都要安排任务,这就耗费了不少时间;到了地头,先抽上三袋烟,小半天时间就没有了。干活的质量上更是不堪:棉区种植在棉花出土后几乎每天打农药,人们为省力只在地头打,后来除了地头的棉花都卷了叶。同样的,浇水浇地头、施肥堆地头,“人心涣散,磨洋工靠时间,再好的方子治标不治本”。

另一方面,则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因为粮食产量低,麦子分配到每个人头上,一年的量仅有数十斤,达到100斤就算是好单位了。当时,有一名老太太问胡卿泰,“啥时咱们天天能吃上‘面干粮’?”她说的是吃白面馒头。虽然过去了数十年,胡卿泰还记得当时老人说这句话的情形和语气,当时对他的心灵触动可想而知。

陵县取经,分田到户迅速推开

要想农业有一个突破性的大发展,出路何在?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片茫然。

胡卿泰记得,1981年,为贯彻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已有农村开始进行改革,探讨各种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制。但当时的平度,工作基调是:我们不是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农村仍要巩固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体制,可以搞小段包工,小段计酬,但不能搞包产到组,更不能搞包产到户。

1981年10月初,胡卿泰阅读《大众日报》时看到一篇报道,介绍德州地区贫穷的陵县搞联产到组,农民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一年脱掉了贫穷“帽子”,解决了温饱问题。

这篇报道对胡卿泰启发很大,他马上召开会议,将这篇文章念给大家伙儿听,讨论本公社是否也可以搞联产到组。不出意料,大多数人认为这篇文章不切合实际:联产到组不符合当前党的政策。“再说我们地区也没有先例,没有必要冒这个风险。”有人说。

先后开了多次会议,众人的思想还是没能统一起来。胡卿泰绞尽脑汁,突然想到,陵县经验是真是假、是好是孬,去看一看不就知道了吗?于是,他安排包括村支书在内的4人“取经团”,赶赴陵县。他们花费一周时间进村入户,了解陵县联产到组的具体做法和操作规程,听到了无数好处和赞扬。

虽然有了可借鉴经验,又有人提议,是否先请示上级后再干。胡卿泰说,请示肯定会碰一鼻子灰,先干起来再说。“既然搞联产到组会犯错误,不如干脆来个‘一杆子插到底’,直接来个分田到户。搞好了是经验,搞不好是教训。如果出现问题,一切责任我自已承担!”

有胡卿泰带头,事情很快推进,众人研究制定了改革方案,确定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在统一种植计划、统一管理使用大型机械和水利设施、统一筹划生产资金和生产物资、统一经营集体工副业的前提下,将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大牲畜、小农具等,以生产队为单位作价“拍卖”,交给出价高的农民。

很快,到1981年11月底,全公社有44个大队、182个生产小队实行了分田到户单干。

上级入村,连问47个怎么办

在分田到户推进过程中,崔家集一直有一个声音:搞“联产到组”是出风头,是违背上级的农村工作方针,闹不好会惹出大乱子,会丢官挨批,是极大的冒险动作。甚至还有人说,这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1981年12月1日, 为期六天的全县三级干部会议开幕, 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完善稳定生产责任制,合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这时胡卿泰忙于处理分田到户的收尾工作,以“发烧40℃”为由向大会请假,由公社副书记带队与会。

胡卿泰说,崔家集“单干”的消息传到了时任县委书记赵蓝田的耳中。牵扯老百姓的生计问题,这种事情必然不能马虎。为弄清事实真相,在会议期间,赵书记专门安排人员赶到崔家集了解情况。随后,当年12月8日,会议结朿后的第二天,赵书记带队一行十余人来到崔家集。

“他们要求我腾出一间房子、生上炉子,不让我们陪同。”胡卿泰记得,连续6天,赵书记深入各村,找大小队干部、党员、群众、烈军属、五保户,详细了解分田到户的做法和意见。

胡卿泰注意到,赵书记脸上的笑容一天比一天灿烂。最后,他找来胡卿泰,一口气提出了47个“怎么办”:“分地后各户乱种怎么办?”“分到的田地有孬有好怎么办?”……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已经出现过,分地过程中也都找到了解决办法。对于担心农户乱种的担忧,胡卿泰说:“我们在各村推行‘两大块一小块’经验,就是粮田一大块、棉田一大块,都成方连片,统一种植,看不出是各户单干。一小块就是自留地,群众可以自由种植。”

47个问题都有较为圆满的答案,这时赵书记彻底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头,“你们别叫‘分田单干’了,直接叫‘六统一下大包干责任制’吧。”“六统一”下大包干的经验,即统一种植计划,统一购置、管理、使用大型农机具,统一规划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统一机耕、机播等农田作业,统一供应化肥、农药等主要生产资料。自此,崔家集公社土地改革经验才有了“大包干”这一新名词。

慧眼识路,县委书记推广

“大包干”在当时的平度县很快推行,离不开当时平度县相关负责人的“慧眼识路”。

1998年12月17日,《平度日报》刊发《崔家集“大包干”追忆》一文,讲述了“大包干”在平度的开展过程。文章中表示,“慧眼识路,县委书记推广”。

文章追忆,在崔家集调研还没离开,赵蓝田亲自给各公社党委书记打电话,要他们带领各村支部书记到崔家集取经学习,学习后马上照着办。一时间,人如潮涌,来到崔家集学习的人员一批接一批。为了安顿他们,公社党委住房、大礼堂、宾馆安排不下,便安排到各村住;吃饭也是个难题,供销社饭店抽调了很多人包包子、做馒头,仍是供给不上。

几天之后,1981年12月12日,在崔家集公社召开了800多名干部、党员参加的大会。会上,胡卿泰对“多统一下大包干责任制”作工作总结。赵蓝田发表讲话,对“大包干”大加赞赏,并表示坚决支持。这时,台下众人群情激奋,掌声经久不息,胡卿泰禁不住流下了高兴的泪水。

当年12月19日,赵蓝田发表署名文章:《大包干不转弯,二三年能冒尖——崔家集公社落实几统一下大包干责任制的调查》。接着,时任县委召开了全县党委书记会议,会上由胡卿泰、王家庄村支部书记朱连升和昌许屯村一个生产队长,分别介绍“大包干”经验。此后,崔家集公社又抽调各村支部书记,分配到各公社去做演讲、作报告。如此一来,崔家集“大包干”经验在平度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在这篇追忆文章的最后,胡卿泰评价了当时的县委书记赵蓝田:“崔家集‘大包干’所以成功,不是我胡卿泰水平高、有能耐、有眼光,而是有三中全会精神,咱县有赵蓝田。”

“大包干”顺应时代潮流,受到热烈拥护和欢迎。农民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很快就有农民买了小拖拉机,干活儿劲头儿十足。实践证明,“大包干”搞对了,是农民富裕的正确之路,促进了生产力的大提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亲历者·翟密章

连年丰收,机关干部羡慕老百姓

在半岛记者采访中,胡卿泰说,“大包干”不是他一个人干起来的,不是一个人的功劳。他联系上当年的“战友”,一起回忆当年峥嵘岁月。

今年77岁的翟密章,当年作为苑家庄村大队支部书记,推行“大包干”时冲锋在最前线。当时,该村有450口人,888亩地。在推行“大包干”过程中,翟密章有个最重要的贡献:“两大块一小块”经验就是翟密章带头确定的,后来在平度推广开来。

“分地后,连着几年大丰收,粮食产量蹭蹭涨,从亩产五六百斤很快就达到900多斤、1000斤,最多的,产量能翻四五倍。”翟密章说,那时候在机关单位上,不少干部一年的收入都比不上“大包干”后的农民,因此都很羡慕,“这就是人心所向的原因啊。”

■亲历者·周云善

出尽风头,大包干两年后出现万元户

今年71岁的周云善,时任周家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里900多口人、1800多亩地。平时,看着人们干活出工不出活的现状干着急。“有人锄地,把锄头反过来,糊弄事。”他说,在胡卿泰书记带头搞“大包干”时,他非常认同,努力做村民工作。

接受最快的是相对年轻的农民,而上了年纪的农民接受不了,认为“大包干”是“一夜回到解放前”。通过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大包干”很快在周家村推行,周云善也摸索出不少成功经验。“一个家族的划分到一起,统一干活,跟以前一样。”他说,这样做能够避免很多分田、种植过程中的麻烦,容易调配。

“大包干”还意味着多了很多机会。伴随着粮食产量翻番,农民生活条件好了,思维也越来越活络。周云善带领村民搞起了制种产业,生产出口韩国的种子。短短2年后,村子里就出现了万元户。“现在人们‘百万元户’也不稀奇,相比之下,当年的‘万元户’更受关注,很出风头。”周云善说,这是“大包干”带来的好处,解放劳动力,也解放了思想。

■青岛市农村改革历程

从“大包干”到三权分置,改革在路上

改革在路上。在40年的探索和发展中,青岛农村经历了包工到劳、定额管理,包产到户、联产计酬,大包干,“两田制”的推行及全面调整,延长土地承包期,推进土地流转和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面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进而实现土地“三权”分置并行等各个不同的阶段,土地承包关系几经发展和完善。

同时,青岛还实行农村费改税制度、精简乡镇机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等。这些改革举措,使青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迈上了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

●初步建立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

1979年至1983年这短短几年间,青岛农村改革从改变生产管理办法和分配形式入手,大致经历包工-包产-包田三次变革,实现了经营方式和经济体制的重大转换,初步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新体制。本轮农村改革主要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摆脱“左”的束缚,基本在农业、农村内部进行,主要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目的是解决吃饭问题。

1958年建立并在后来长期坚持的人民公社化土地经营制度,其基本方式是计划生产、集中劳动、评工记分、平均分配,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但随着时代发展,这种高度集中和平均主义的管理模式严重脱离了现实,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时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些地方农民的温饱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1979~1980年,主要是推行小段包工及包工到组、到户。1980年,随着全国范围农村改革浪潮的兴起,平度、胶州、即墨等一些地方在小段包工定额计酬和包工到劳、到组的基础上,又率先实行了带有包产到组、到户,联产计酬性质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尤其对果园、鱼塘、菜田等实行专业联产承包,并逐步得到推广。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后,中共青岛市委决定在全市农村普遍推行大包干责任制。到1982年底,全市28046个生产队中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有27791个,占生产队总数的99.1%。

至1983年1月,全市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生产队已占全市总数的94%。1983年,青岛市粮食产量达到240.39万吨,花生产量24.76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6.46%和116.08%,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确立、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

1984~1998年为稳定家庭承包,确立、巩固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阶段。1999年宪法修正案进一步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正式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的根本性地位。

到1990年初,青岛农村土地承包方式主要有三种,除了保留原来大包干做法的按人均包和专业承包,还出现了“两田制”,即将土地划分为口粮田和责任田,口粮田作为生活基本保障,按人平均划分,只缴纳农业税,不缴纳承包费,不承担国家定购任务;承包田有偿使用,一般由农户叫行投标承包,交纳承包费,承担合同定购任务。

1988年2月,青岛市总结推广“两田制”,促进土地相对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使“两田制”逐步在全市农村推开,并成为10年间全市农村一种主要的土地经营形式。

●全市完成“两田制”调整任务

1999~2012年,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推动农村改革步入构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阶段。青岛市深入推进全面减轻农民负担、延长土地承包期、发展规模经营和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等各项重大深化改革举措。

这一时间段里,针对“两田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到2005年底,全市基本完成了“两田制”调整任务,农村土地承包普遍实行按人平均承包的形式。

2004年5月,青岛明确了土地流转的原则、形式、程序和措施等,推动土地流转主要向农户集中。2011年1月,鼓励引导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到2011年底,全市共发展经营土地面积100亩以上的各类经营主体458家,经营土地面积12.72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21.3%。

●三权分置,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2013年至今,农村改革步入加速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深层推进阶段。青岛市围绕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落实土地承包法以来,青岛市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总的趋向稳定和完善,但也有一些地方仍存在承包土地确权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管理不到位等问题。2013年以来,青岛市开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查清承包地的面积和空间位置,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属,对实现土地“三权”分置并行。2015年12月,全市组织力量对各区(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进行检查验收。2016年省有关方面对青岛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进行抽查验收,通过实地抽查考核,青岛市通过省级验收,成绩列为优秀档次。截止到2017年底,黄岛、即墨、胶州、平度、莱西、崂山、城阳等区市先后通过了省和部数据库质量检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1)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01-16 04:22Neil[四川省网友]IP:2344232803
    [改革开放四十年大包干是当年改革大亮点它为农村带了好日子是改革开放重要里程碑。]
    顶0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摘桔子作文 诚实英语作文 风雨中我在成长作文 描写泪水的作文 越来越好作文600字 我的手机作文600字 秋游的作文开头 我的家乡岳阳作文 有关春节的作文300字 世界杯作文 感谢你什么作文 绿色环保作文600字作文 自然的力量英语作文 如何管理时间英语作文 二年级秋天到了的作文 除草作文 作文分为哪几种 作文礼物范文 我的偶像作文500字初中 记一次有趣的事作文 亲情为题的作文 作文 伴我成长 楚才作文特等奖 慢就业作文 游珠海长隆海洋王国作文 描写上海的英语作文 激动的时刻作文 我眼中的世界作文 端午节记事作文800字 什么的光芒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