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我 还有很多宜丰人的命运 从这里改写!

2020-11-21 06:20:01
相关推荐

高安师范,当年在高安县附近乃至整个赣中地区都是响当当的一个名字,是莘莘学子向往的神圣学府。

高安师范学校创建于1906年,前身为高安进修书院附设的高安师范传习所。1909年为瑞州府合府公共学堂附设师范科。1934年为高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1946年由“高安乡村师范”正式更名为“江西省高安师范学校”。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农家的子弟能考进高安师范是一个家族的荣耀,也是一个家庭的光荣,因为考入了高安师范就意味着成了拥有铁饭碗拿国家工资,而且是商品粮户口的公家人,毕业后就相当于国家24级干部。如果哪个家庭的孩子考上了高安师范,这在当年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村可以说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儿。

而我,就是在一个特殊的时期,以特有的身份,在非常特别的情况下被录取到高安师范,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由一个拿工分的时刻为自己前程担忧的民办教师转变为国家公办教师,由“临时工”变成国家“干部",完成了自己命运的蜕变。

高安师范,是我人生旅途中一个最重要的的驿站。

三年追梦

1980年4月下旬,我所任教的湾溪小学熊苟生老师从公社辅导站带回教育局“关于中等师范学校招收民办教师”的通知,从1980年开始,凡35岁以下在职民办教师、代课教师都可报考中等师范学校。宜丰县教育局为此要组织一个考前复习班,通过考试、体检挑选部分民办教师在考前集中培训学习两个月。进入复习班的学员复习阶段工分照记,统考若未被录取,可继续任教。

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非常兴奋,跃跃欲试。在准备了几天后,4月30日参加考试,5月6日辅导站通知我初试成绩优秀,可参加体检,7日体检完后回家等通知。可是我等到复习班11日开学,还是没有接到进复习班的消息。特意去询问,得到的答复是: 体检查出我生有疥疮,是传染性很严重的皮肤病,不适合过集体生活。

不能进复习班,那就只能一边上班教学,一边自己复习。可是没过多久,又有通知说,要有五年教龄的民办教师才有资格报考师范,原来进了复习班凡是教龄未满五年的,一律回原学校上班。这个意外消息令我哭笑不得,因为那年我只有两年教龄。我自己安慰自己,今年本该我不能参加考试,如果去了教育局的复习班,中途又退回来,无论面子上还是心理上可能更尴尬,如果按这个政策,我要等到1983年才能报考。

1981年4月,获悉中等师范学校招收50%的民办教师,报考条件是要有五年教龄。我只有一声叹息。

1982年春,上级下达师范招收民办教师的指标,宜丰为30名。4月初,宜丰教育局又按原方法选招了35岁以下有五年以上教龄的民办教师50名,组成考前复习班,集中在教育局复习迎考。到5月8日,师范招生政策突变,凡是35岁以下有连续三年以上教龄的民办教师,都可以报考。

又是一个意外!这一下把我搞懵了,令我措手不及,左右为难,自己有四年教龄,虽符合报考资格,但若报考,自己的处境明显比不过人家,当时我正担任五年级毕业班和另一个复式班的数学课,每周24课时,加上备课、改作业,工作量相当大,还不能请假。家里除了责任田要种,还养了一头小牛,根本没时间看书复习;指标只有30名,教育局已有50名选手在辅导老师指导下复习备战了一个多月,离考试不到两个月时间,我怎么能竞争过人家?无奈之下,我作出了放弃今年机会,明年再战的决定。

父亲得知我的决定后,特意从县城赶回家,劝说我一定要报考,说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不能放弃。退一步说,即使今年考不上,也不要紧,复习了功课,积累知识经验,可总结吸取教训,明年接着考,反正报考也花不了几个钱。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报了考。

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我赶紧搜集整理好复习资料,投入到了紧张的复习中,每天早早起床,牵上牛,带上政治复习题目,边放牛,边读题背题,上午中午下午在学校备课、上课改作业,晚上回家复习语文,做数学题。双脚被蚊虫叮咬得受不了,就找了双长统雨靴穿上。

这段时间,每天晚上复习到深夜,为了抵御瞌睡,我还学会了抽烟。到6月28、29日,我在宜丰二中的考场参加了这次特殊的中招考试。

7月27日,我敬爱的外祖母去世。7月30日,我和父亲正在田间打禾,桥西公社中心小学巫祖明、熊大时两位老师专程找到我,通知我去县城新昌二小体检和面试,并要我到湾溪小学和大队部填写政审材料。他们还告诉我,这次民办教师考师范,宜丰的考生体检线为三科总分180分,桥西公社上体检线的有3人,而我是总分第四名,只有179.5分。让我参加体检、面试和政审,是按四舍五入方法,照顾我。

我一听是这种情况,心中升起的希望一下就熄灭了。自己只是个备用的,肯定是录取不了的,不想跑几十里路去体检。父亲又是劝导: “跪都跪了,还怕这一拜么?体检和面试、政审又不是什么难事,为何不去?”

8月1日,我填好了熊大时老师专程送来的正式政审表,找了大队支部书记签字盖章,并在8月3日到县城新昌二小参加了体检和面试。记得面试时念了一段报纸上的文章,拉了一段二胡,也不管面试结果如何,就回家接着“双抢”去了。

暑假结束,开学前几天,我去桥西中心小学参加教师学习会,得知桥西公社有一男一女两位民办教师已接到高安师范的录取通知书,另有一位考分180分以上的因教龄不足三年而落榜。两位被录取的新生将在9月10日前入学。我原来还怀有的一点侥幸心理,也就彻底消失了。湾溪大队有个干部得知我未被录取,对我说:“这下踏实了,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好好做你的赤脚老师,不然的话,民办老师都当不成。”村里也有传言:“生为一条泥鳅,还想不钻土?”

到了9月初,父亲从文教局探得信息,回家安慰我说:你考师范的事,不要过分悲观,听说已录取的考生还要复查,县教育局还留有补录的名额,也许还会有转机。我在9月5日去文教局打听,“招办”一位老师安慰我: 别着急,耐心等待通知。

在魂不守舍的慢长等待后,终于迎来曙光。9月21日,我去学校上班,刚到学校走廊,班上女学生易茶英就递给我一封挂号信。我一看信封上有“高安师范”几个字,激动不已,打开信封一看,果然是一张录取通知书。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喜出望外的心情无以言表。

我立即拿着通知书,找到大队干部,报告我已被高安师范录取,准备按通知在9月24日前去师范报到的情况。

△当年的录取通知书

第二天,我拿着通知书进城去桥西公社迁移户口,在中途遇到父亲兴冲冲地往家赶,他问我:“录取通知书收到了?”我说:“你怎么知道的?”父亲说:“我前天在邮电局就查到了这封挂号信。”这时我才明白,父亲一直在背后关注着我是否被录取这件事。父亲又嘱咐我,办完户口就回家,他已买了一些肉和菜,晚上请几个客人吃饭。

当天晚上,一贯低调、不善交际的父亲请来湾溪小学我的四位同事、我的朋友职兴、宜昌以及几个大队干部到家吃饭,席间还教我一一给每个客人敬酒,感谢大队干部们对我的栽培和同事朋友的支持帮助。

23日中午,湾溪小学姚清芬、胡俊如、桂社芳、李静安四位老师热情为我升学饯行,我赠送每人一个日记本作为纪念。

9月23日下午,父亲陪我进县城,母亲送我们到村口。看到母亲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的眼泪也夺眶而出。大舅抢过我的行李,一直送我们到几里外的双峰二级电站(从这里坐车进县城)。在村口不远,村里的姚顺昌还追上我,塞给我两块钱。当我和父亲、大舅三人来到石陂岭上时,看到二弟与几个人正在那劳作,二弟远远的目送我们越走越远。

在县城父亲住处住了一夜,9月24日清晨,父亲送我到宜丰饭店门口乘车,叮嘱我到了高安后先去学校报到,再回车站取行李。胡宜昌、胡职兴两位老朋友也特意赶来为我送行,送给我一个笔记本,在扉页上有两位朋友的题字: 夙愿已臻,奋起进击。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政策灵活多变,到1983年,民办教师报考师范的资格条件又改为要有连续十年的教龄。由五年,三年,到十年,民办教师报考师范的资格条件四年内三次改变,可谓变幻莫测。我后来反思这件事情,假若我没有父亲的鼓励支持,在1982年放弃了报考,或者少考了半分,后来的命运不知会怎样改写?

一载破茧

1982年9月24日8点左右,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跨入了高安师范的大门,找到教导处的办公室报到,教导处漆老师(宜丰人)听说我是宜丰来的,热情地告诉我: “你是最后一个补录的考生,宜丰就补录了你一人,通知书是我亲自发出的。”我看到办公室内黑板上有一行这样的字:“桥西湾溪的卢东林至今还未接到通知”,这大概是我父亲打电话去询问时,接电话的老师随手写的记录。(后来我听说,宜丰本已录满30人,在复查时发现其中有一人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而被取消入学资格,这才让我钻了空子。但当年包括我在内,宜丰实际录取民师31人。)

我被分在民师(1)班。在教导处一位老师的带领下我来到了数学教研组找班主任肖士云老师。肖老师正在上课,下课后肖老师放下教案就立刻带着我到总务处缴交了8元书费,领取了一个月的饭菜票(饭票35斤,菜票16元),又带我到寝室安排了铺位,最后把我带到教室,安排了座位,还招呼正、付班长罗冬祥、黄唐林帮我从车站取出行李送到寝室。

△我的学生证和校徽

离午休还有点时间,我就走出校门,在街上买了些日用品回来。再次进入校门,我沿着主干大道,由南向北走来,开始用新奇的目光打量这陌生却又倍感亲切的校园环境。只见主干道两侧不对称的分布着新旧不同高低错落的建筑。西边有食堂、体育教室,东侧有新旧两栋学生宿舍(我们的宿舍是前面的新楼房)、篮球场,篮球场东边有个水塘,主干道北端是行政楼,过行政楼再往北就到了我们的教学楼……我回到寝室,受到刚下课的室友们的欢迎和关照,他们热情地带我来到了学校食堂,享受了第一餐国家提供的“商品粮”。

当天下午学生到几里外的学校农场去劳动,肖老师和罗班长关照我不要去,但我却急于和同学们在一起,融入这个新集体,于是加入了劳动的队伍。从这次劳动开始,我迎来新的学习阶段,也迎来了我人生中最后一次校园学生生活。

△教学楼,民师一班的教室在一楼西端第一教室

1982年国庆节、中秋节是同一天,我当天的日记记录了我当时的心情及所思所想。现摘抄如下:

来到这个陌生又亲切的环境,欣赏着这里优美恬静的风景,呼吸到这里清新的空气,怎不令人心旷神怡?听到这来自高安、上高、安义、丰城、靖安、奉新,特别是家乡宜丰的乡音,看着这一张张喜气洋洋的笑脸,怎不令人倍感亲切?我今天能漫步在高安师范的林荫道上,能坐在教室里聆听老师的教诲,能躺在学校的宿舍里静思遐想,我不能忘记我过去的朋友、同事,更不能忘记哺育我成长的父母,我的亲人。母亲为了我们兄弟的生活日夜忙碌,父亲,为了儿女的前程呕心沥血。朋友,在逆境中给我鼓励!同事,在工作中给我帮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今天同学都回家去了,同寝室只有安义的陈敬礼没有走,我买了一瓶葡萄酒,与陈敬礼同学同饮,还在东风商场买了一张宣纸,画了一幅国画。

我是快满23岁的人了。从小放牛、砍柴、打猪草,在最动荡的十年中度过了中小学时代,荒废了学业。回乡后,从种田到伐木,再到做赤脚教师,参加了几次名落孙山的考试,经过了多少酸甜苦辣,遭受了多少无情嘲讽。今天我能被补录进入这个学校,获得重新学习的机会,一定要刻苦努力,把握机遇,改变自已入学成绩排在全班最后一名的尴尬局面。

当年高安师范在校班级共有三个年级,八一级普师班(高中毕业起点两年制),八二级民师班(两年制),八二级普师班(初中毕业起点三年制)。民师班设置的课程也与普师班略有不同。我记得开设的课程有: 政治、语文(包括语文基础、文选、古文)、代数、几何、心理学,还有美术、音乐、体育。上午由各科任老师授课,下午多为作业和自习课,晚上都是自习。为了更好地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益,我制定了一张自习安排表。

自己制作的这张自习课安排表,一直夹在当时新买的《新华词典》内,保存至今。

在这些课程科目中,自己基础比较好也比较喜欢的就是数学了,因此,在班主任兼科任的肖老师及李荣寿老师的关照下加入了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数学成绩取得长足的进步,每次测验考试都在八、九十分。

语文学习主要在古文学习(卢震云老师要求学一篇背诵一篇)和写作上取得进步。本人语文基础虽然比较差,但几次作文都得到卢老师的鼓励,也喜欢上了写作,后来还在学校作文比赛中,得了一个鼓励奖。虽然只是末奖,但对我却有着特别的意义。以至十几年后进修本科时,我毅然选择了中文专业。

这篇小小说习作《晚霞》,由卢震云老师推荐参加学校作文比赛,获鼓励奖。红色字迹是卢老师的评语。奖品为一本《古典文学问题百解》。

我最不喜欢上体育课,上中学时,曾因体质差,上体育课老出洋相,被同学嘲笑。但邹军老师可亲可敬,是我见过的最斯文、最和善的体育老师,同学邹振兴是体育委员,就非常敬佩邹军老师。在炎热夏天上课时,邹老师总是让同学们站在树荫下,而自己却站在烈日下讲课和做示范,被晒得汗流浃背。这个举动一直感动着我,令我终生不忘。

学习音乐课,我收获颇多。第一次学会了识唱五线谱,也第一次接触到风琴,学到了很多相关的知识,还被拉去参加班上的合唱和文艺演出。曾述桂老师渊博的学术、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迪。这里还有件趣事,音乐课期未考试时,我和同桌喻元高第一组上场同考视唱,结果刚唱完,曾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冷冷地说了三个字:不及格。同学们都感到惊讶,认为这也太严格了,好像给了我们当头一棒!曾老师说是我们不会击拍,没掌握节奏。喻元高对我说:“你唱得差,但我唱得还可以啊!怎么都不及格?”课后曾老师又对我们说:“唱得还可以,只是你们是第一个考,所以打分要严一点,给后面考的同学提个醒、立个标杆。算你们及格吧。”喻元高一听不用补考,乐得屁颠屁颠的。

△1983年画的风景速写《校园一景》,房子是砖木结构两层小楼,记得卢震云老师当时就住在里面。

△美术作业,《风景速写》,是在校内画的围墙外的建筑,这么粗糙稚拙的作业,李大昌老师还给了我一个“优″,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

在高安师范学习,我最大的幸事是得到了李大昌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让我更加喜爱上了美术。虽然从小就喜欢涂鸦,但苦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只是乱涂乱画,到进入师范学习才开始对绘画有了一些了解,开始临摹一些画家的速写、素描和国画,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才走向学画的正轨。

因为喜欢画画,我还当上了美术课代表,班上每期黑板报都是由陈敬礼收集材料,我设计板面、画刊头,谢春生抄写完成的。第二学期我还被聘为学生会宣传部干事,专为学生会出板报写写画画。

我晚上的自习课基本上都用在绘画练习上,从图书馆借来画册,临摹了大量的速写和水墨画。这些练习作业受到老师同学的称赞。一幅水墨临摹作业《女矿工》在师范1983年元旦书画展中荣获一等奖(奖品是两本画册,其中一本为王叔晖绘《西厢记》连环画),习作被学校收藏。这更加坚定了我学好绘画的决心,为我以后走上美术教学道路,成为专业美术教师打下了基础。

△临摹速写

△《女矿工》范图。临摹作业被学校收藏

△书画展获奖奖品,连环画《西厢记》

到了83年6月21日,我们获悉一个意外消息:下一学年82级民师班学生可能要回原单位实习。6月24日,此消息被确认。另外,因为清江(樟树)、丰城有十多个教师在民师班进修(委培?),不能回去实习,所以要另外留下二十几人凑足一个班,有不愿回去实习的可报名加入这个班继续学习。

我去留两难,拿不定主意,写了封信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回信未作明确答复,要我自己作决定。我于是决定回家实习。我在7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

近几天,有一股对学校生活的依恋情绪萦绕在心头。感情上我不愿离开高安师范,因为一旦离开,就意味着我学生生活的结束,但是理智又告诉我,回家乡实习对我更有利。这不但在经济上可以增加一点收入,减轻一点父母的负担,还可以尽早增长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能力。至于学习知识,我想只要能够刻苦坚持自学,也是能够有所收获的。

至7月5日,全部课程结束,剩下几天的时间自己复习应考。

从7日开始,高安连续几天暴雨,河水猛涨。7日晚上,肖老师跑来男生寝室楼,通知我们转移到教学楼去住宿,原定8日开始的考试推迟。因为食堂被淹,我们吃饭都成问题。好像是在别的单位食堂里做好面条送到校内,每天只供应两顿。

到7月10日,洪水涨到历史最高记录。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洪水,街道上浊浪滚滚,积水有一人多深,我还好奇地和另一个不认识的同学划了一个竹排在校门外的街上转了一圈。没想到,在离开高安前,还能见识到一场我们山区见不到的特大洪水。

从11日下午始,接下来的几天,考试,清理洪水过后的淤泥,举行分别茶话会,分发纪念品。该学期的助学金每人8.4元,我们全班的助学金,除了补助一位同学10元外,全部用作购买纪念品、合影、开茶话会。每个同学的纪念品是一个黑色公文包。我作为美术课代表,与班干部一样获赠一个小日记本。我用这个日记本请同学们写上分别赠言,签名留念。在我的带动下,很多同学开始互赠题词。在同学们的要求下,我还送了一些平时的绘画练习给同学作纪念。

14日晚,宜丰的几个同学一起,依次分别拜访了李大昌老师、卢震云老师、肖士云李荣寿老师夫妇,与几位恩师依依话别。

△民师(1)班离校纪念品,公文包

△民师(1)班全体同学合影

△1983年6月高安师范全体宜丰籍老师和同学合影

7月15日,我们同学分别的日子,那天我回到宜丰父亲住处写下了当天的日记,转录如下:

别了,高安师范!

七年前的今天,我“史无前例”地结束了高中学习时期,走向社会,那时是不会想到有今天这情形的。是历史的巧合,七年后的今天,我又一次意外地提前结束了得之不易的新的学生时代。我迈出高安师范的大门时,心中一阵酸楚: 我再也不能坐在高安师范的教室里聆听恩师的教诲,再也不能与亲爱的同学们一起学习生活了。

……

汽车无情地把我带离了母校,有同学说,这次分别,也许就可能成了永别!但愿不会如此,但愿同学们能再次欢聚在高安师范。

别了,我的学生时代!

别了,我的母校!”

△我在高安师范度过的具体时间

没齿难忘

离开母校后,我又回到了故乡的小山村,在当时大队干部的要求下回到了湾溪小学,在这一年实习期间,按照学校寄来的教材和学习计划一边自学,一边教学。

本来大队干部把我招回以为可以加强本村小学的教学力量,可以少请一个民办教师,但结果是公社教育辅导站把原在湾溪的唯一公办教师调走了,所以,我这个实习生就被当成了学校骨干来使用,这一年所谓的实习,一没有指导老师,二自学时间不足。因为我当年被分派担任五年级和三年级数学科任,加上其它副科,还是同进师范前一样,每周有24节课,实在不堪重负。好在那时年轻,而且比上师范前,思想压力小了许多,工作学习都比较愉快。在师范学校精心组织、安排下自学有序进行,教学工作也没有耽误,所以到实习结束时,可以说是双丰收,我所任教的五年级数学成绩名列全乡第二,打了个翻身仗,自己毕业考试也顺利通过。

6月17日,高安师范派李大昌老师和聂老师到宜丰组织我们全县82级民师班提前回宜实习的同学进行了毕业考试。考试结束后合影留念,中午在饭店举行了丰盛的毕业宴会。

从1983年7月离校后,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虽然远离母校,但仍得到高安师范老师的关怀和教育,与同学之间的联系也非常频繁!书信往来不断。几十年过去了,一些往事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反而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摇曳生姿。

2008年7月12日,82级民师(1)班同学在母校聚会。这是毕业后的第一次聚会,共有5位恩师和32位同学参加。

2019年11月,我从李大昌老师微信中获悉,百年老校高安师范校区土地已被拍卖,校园已改作他用,后谢春生同学也告之我这个消息。高安师范在2005年已改制为“宜春学院高安校区”,2014年又改为“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校也搬迁至高安大城,真正意义上的“高安师范”已不复存在。有着灿烂辉煌历史的老校园也将湮灭在滚滚的历史大潮中。但是,“高安师范”这四个大字,永远烙在了我们这些从高安师范走出来的学子身上,在我们心中永远是那么光辉灿烂!

从走进高安师范的校园,38年过去。悠悠岁月,悄然而逝。当年的故事己沉淀在远方,但依然让我们记忆犹新,让我们心生感动。岁月的沧桑,改变了我们的青春容颜,摧残了我们美好的校园,却改变不了那份深深的同学情怀和怀念母校、感恩老师的思念!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小学生生日作文 记事优秀作文 各种英语作文 给我印象最深的人作文 蒲公英的自述作文 作文写景的 榴莲的自述作文 关于坚持作文的结尾 在逆境中成长的作文 小学生作文老师 看烟花的作文 推己及人作文 坚持的作文题目 青年 作文 化腐朽为神奇作文素材 新闻类作文400字 给妈妈洗脚作文450字 一次快乐的经历作文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作文 家乡风俗作文800字 夏至的作文 春节600字作文 爱画画的同学作文 我的叔叔于勒作文 网络暴力英语作文 信心为话题的作文 关于宠物的作文600字 春天来了作文四百字 关于性的作文 关于景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