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专访|马鸣谦:历史写作不是网络文学

2020-11-21 08:25:01
相关推荐

作家、译者马鸣谦出生于1970年,成为奥登诗作的译者之前,他曾有过多年的商业工作经历。转变发生在36岁,他决定转行,重回自己在少年时热爱的写作和翻译,因《战地行纪》《奥登诗选》等一系列译作,他在文化圈内已获得了相当的声誉。

“只做翻译,或是只会写作,在我看来都是一种才能的匮乏。”在翻译之余,马鸣谦用三个半月写出宗教题材的处女作《隐僧》,被誉为“中国版达芬奇密码”。但类型小说并非是他的追求,他更希望挑战文学上的可能性,“我追求的是作品的长久声誉。”

马鸣谦新作《降魔变》日前由中信大方出版,小说以敦煌为背景,讲述唐时当地政权从张氏归义军如何更替为曹氏归义军的历史。为这本新书,马鸣谦准备近五年时间,翻阅大量敦煌文献,通过文学的笔法,求索史书所不能达到的幽测人心;借由敦煌张氏家族尔虞我诈的政权斗争,昭示历史轮回里无人能躲过的宿命。

7月,作家马鸣谦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

马鸣谦。本文图片有出版社提供

【对话】

商业成功只是浮沫泡影

澎湃新闻:

作为奥登的译者,翻译奥登的经历给你的写作带来哪些帮助?

马鸣谦:

36岁之前,我做过不少职业,是个社会人;36岁之后,我决定转向,做自己喜欢的写作和翻译。奥登是我的第一个目标,这是因为他的诗歌翻译难度很大。我设定目标有一个三法则:要做就做难度大的,做别人没有完成或做不了的事情,还要比别人做得好,做得持久。

起初蛮头痛的,摸索了很长一段时间。如果知道后面难度这么大,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会觉得后怕的。幸亏,我选定了目标就一定会坚持。

做奥登的翻译,我自己用“面壁”两个字来形容,在汉语和英语两种不同的语境中转换,对训练自己的语感很有帮助,可以说是一次很漫长的“修行”。奥登的语言技巧多变,很难驾驭,会出很多错。在翻译的时候,我也在学习奥登怎么理解这个世界,也常常会想,我该怎么理解我所在的这个时代。

在我的心里,文学只有两种:好的文学和差的文学,无关是用哪种语言来书写的。这是我通过奥登翻译获得的体会,写作者需要与语言建立一种“缔约”,获得思考的视野。翻译奥登之前,国内有那么多写奥登的论文,我觉得很可疑,因为翻译都没有完成,论文是无从写起的。

另外,我在做规划时就把翻译和小说写作放在一起。因为只做翻译或只写小说,再或只会写诗,在我看来都是一种才能的匮乏。用不同的工作来“穿插”,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活跃一个人的创作和语言思维。

《降魔变》封面

澎湃新闻:

无论是《降魔变》,还是你之前的作品《隐僧》,在写法上与传统的中国小说不太一样,其实有点像西方小说的笔法。翻译的经历是不是在小说的结构上、情节设计上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马鸣谦:

更多的是文化视野的启发。《隐僧》带有一点类型小说的痕迹,我写得非常快,三个半月就写完了,流畅度是很高的。说实话,类型小说这个文体不是我最喜欢的,只不过我的第一本小说不想写得太纯文学。

《隐僧》出版后,若干导演打电话过来,他们都很感兴趣,但都说驾驭不了,像这样国际叙事的文本他们都不熟悉,所以没有影视化。其实《隐僧》受影视的影响蛮大的,写作的时候,正好是美剧《24小时》在热播。

澎湃新闻:

怎么看《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

马鸣谦:

蛮好蛮好,我还在追剧呢。作为观众,我很满意的是,它对历史材料的处理还是很用心的,特别是在道具和服装上下了很多的心血。原著其实也是一个影视化的文本。中国的影视界需要更多像马伯庸这样的聪明人。

谈到这里,我想聊一聊和《降魔变》有关的敦煌,刺激我写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一部由NHK拍摄的敦煌专题片,看完这部专题片,我感到日本整个NHK拍摄团队对敦煌都充满热爱。我觉得我们很多国人身上,缺乏一种共情,我们都比较冷感,对历史冷感,对什么都冷感,只对前一阵微博上,两个歌星在抢一个超话话题这样的东西感兴趣,在我来讲这是一种很肤浅的追求。

如果我们有一颗很蓬勃的热爱之心,每一样事情就都会做得很好。所以讲到服装道具也好,影视剧也好,无论是类型文学,还是严肃文学,少了一颗热爱之心什么都做不了。心是一切的来源出处。

澎湃新闻:

《隐僧》只写了三个多月,是不是说明类型小说的难度不大。

马鸣谦:

轻松就能驾驭吧,难度比较小。所以我没有太多兴趣,除非有商业合作,恰巧又是我感兴趣的内容,那可以再写一下。一般的类型小说,我是不会有兴趣再去写了。

澎湃新闻:

你写作的追求还是要挑战自己?

马鸣谦:

我想挑战文学上的可能性。

澎湃新闻:

《长安十二时辰》热播之后,你对中国的文化影视生态有什么看法?

马鸣谦:

中国从来不缺优秀的作者。文化生态要变得更多元,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出版选本的环境。我经常提出一个论点,没有发达的类型文学是没有发达的影视工业的。无论是出版还是影视,相关从业者总得读书吧。读书都是很重要的,真实的阅读量是一个国家文化生态正常的标志。

前几年,文化行业出现泡沫化、捞快钱、靠趋附低俗来博取名利的倾向,我觉得现在应该到一个转捩点了。日本是我经常对标的国家,东视和富士两大电视台,每年都有大投入制作的大河剧播出,制作非常精美,一个国家如果不通过媒体来宣传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就没有人会记住。

我们国家的文化历史资源太丰富了,在写作上一直没有被严肃地对待。换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意味着背后存在很多开拓的空间,至于我自己,我不可能缺少写作的材料,而是材料太多,就看怎么选了。

说《明朝那些事儿》是历史故事都不够格

澎湃新闻:

《降魔变》准备了四五年的时间,你阅读了很多敦煌史和唐史,书中哪些是史料有记载的部分,哪些是虚构的角色和情节?

马鸣谦:

为了准备这个题目,我买了非常多的敦煌相关的研究著作,搜集了很多电子档的论文。在书中可以看到,我参考荣新江先生的《归义军史研究》中的大事记,准备了一份自己的大事记。为什么要准备大事记呢?因为必须深入、具体、细微地了解晚唐时代中人的生活面貌,我才能用小说的手法来探寻这些人的性格和心灵。

把这个大事记整理好之后,我发现里面有一个很好的悲剧素材,这就是创作的重要发挥点。读完这部小说,大家应该会发现,有两个枢纽性的、结构性的人物:曹仁贵和程子迁,他们第一幕就出现了,曹仁贵一直到终篇还一直在,这两个是贯穿式的人物,就像我们编织经线和纬线一样,用第三方的视角来做结构的串联。

莫高窟第254窟-南壁-降魔变(北魏)

程子迁的名字曾出现在敦煌的文书史料里,但性格和行为是虚构的,我取其名字为他重新赋能了。书中牵扯到的一些具体人物的身份、职位,很多都不是出于我的臆造。《长安十二时辰》里对生活面貌描述不多,《降魔变》在这方面的描述会更详细一些,我希望还原出一千多年前的生活气氛。

澎湃新闻:

怎么看以当年明月为代表的一系列通俗化的历史写作?

马鸣谦:

《明朝那些事》不是历史小说,说是历史故事都不够格。历史写作不是网络文学,也不是流行的通俗谈论作品,它有着更强有力的源流和传统。最早可以上溯到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历史写作的真正源头是史传文学。

在后记中,我列出了一长串作家的名单。他们所写的历史题材创作我们很多可能都不知道,也没读过。所以,这也意味着,历史写作是被遮蔽的,我希望借由这个创作来做一些自己的尝试。历史题材的写作才刚刚开始。前20年间,与网络文学兴起相关的那些读物多数会是泡沫,很多都不值得谈论。

施蛰存的名篇中有很多都是历史题材,写得非常棒,那才是中国最优等的文学作品。除了施先生之外,包括鲁迅先生,冯至先生等等,很多前辈作家曾有意要掌握和驾驭历史叙事。特别是抗战前后,历史叙事曾经有过一个小高潮,在我看来,要有家国的关怀,就必须要回到历史现场当中来,回到历史叙事。我希望尽自己一份力,重振这一脉纯正的文学表达。

过往的每一瞬间都是历史,不要用简单粗率的现实主义标签将写作框定在一己的生活经验当中。他人、古人的生活经验、甚至是外国人的生活经验、未来世代的人们的生活经验,这些都可以成为很重要的写作资材。

澎湃新闻:

在《降魔变》中,你如何做到文学和史学的平衡?

马鸣谦:

在《降魔变》中,我只是借用史学研究的一些材料,但还是做了很多文学的处理。文书史料上对这些人物的个性没有太多的记载,还是比较干枯的。

按照我比较严苛的眼光,我看很多历史小说,会觉得很不过瘾。首先是对于历史材料的抓取可能比较匮乏,而且文学的表现存在很多的问题。我希望可以将文学和史学平衡起来。

天马行空地臆造,对作品的文学品质来说没有助益。我们不能光追求流畅性而去生造一些东西,而是应该基于一些真实的、留存下来的历史材料,去恢复那个年代的人的生活面貌和心理动机,这是文学的功能,也是我主要的着眼点。我不是要去追求情节的紧张刺激,而是希望可以探寻当时人的内心,寻找他们各自行为的动机和线索,我希望让他们变成可以理解的“活生生的人”。

澎湃新闻:

在施蛰存先生、鲁迅先生之后,哪些人的作品你认为是符合历史小说这个定义的?

马鸣谦:

王小波其实是有若干篇的,但他的关怀不在历史叙事。如果用学术话语来说,就是历史解构主义,只是借用历史的躯壳来展开他的文本,但是也不错。他若干篇历史题材的都是名篇,比纯粹写当代的要好。

我虽然很喜欢他的作品,但另一方面也是很不满的,感觉他的心气比较浮躁,语言和文体有时会有稍稍失控的地方。他去世比较早,很可惜,如果他可以活得更长久一些,可能历史叙事在他笔下会有更好的创造,因为人的思维会成熟起来。

在纯文学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特别是像苏童,很多作家早年的成名作多多少少带有这方面的影子。余华的《鲜血梅花》也有这样的色彩。孙甘露先生,虽然他写的是现代派文体,一般会虚化背景,但是里面也有若干篇有半透明的移动式的历史背景。

我认为在1980年代已经有这方面的萌动,很多作家都曾不自觉地从历史书写中来借力。虽然“借完力”之后,大家一下就又游走到其他地方了,没有在这方面继续发挥。

澎湃新闻:

在你眼中,为什么现在通俗小说大行其道,而源流于鲁迅、施蛰存先生的历史小说却“失传”了?

马鸣谦:

这其实就是文化生态的演变。文学传统需要一代代来接续,如今我们丧失了一种文学的指标,主要还是跟文化价值观有关。很多作家都是少年得名,早年写得很出色,可是为什么中年过后他们的创作力都衰退了?这让我很不理解。

我觉得我们应该有更严格的标准,不能让作家躺在以前作品堆垒起的名声上,对一个作家应该有抱有更高、更理性的期待,我们要与国外很多优秀的作家进行对比。就目前状况而言,可以说严重缺乏健全的文学批评,而没有真正的批评,就不会真正进步。成名的作家长久躺在“过去的名声”上,就会被宠坏。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批评是一种文体,是一种严肃的写作目标。

澎湃新闻:

你怎么定义一个优秀的历史写作,一个好的历史写作应该包括哪些要素?

马鸣谦:

从个人来讲,我对文体和语言第一敏感。刚刚提到的鲁迅先生就不用讲了,《故事新编》和他历史题材相关的创作都很好,鲁迅小说的语言是超一流的,施蛰存先生也是一样。一部作品的文学品质,只要看文体和语言就够了,故事居其次。

故事其实是文体和语言的外化,纯粹从故事性来讲,很多说书、曲艺人会比作家、小说家做得更好,北方的评书,江南的长篇弹词,广东人的讲古,我们在过去是有很发达的民间传统的。

我们对作家应该抱有更高的期待

澎湃新闻:

我很喜欢你塑造的男主角张淮深,他不算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很丰富,也很多面化,你是怎么看待这个角色的?

马鸣谦:

我读过史料后,发现张氏家族和很多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有重合之处,因此从莎翁的戏剧中借鉴了一些元素。我是把张淮深设定成一个类似项羽的英雄,他的身上亦有裘力斯凯撒、奥赛罗、麦克白的多重矛盾性。

张淮深的身上虽然有英雄气,但也有很多弱点:他虚荣、好名声,没处理好自己家里的纠纷,却一直在掩饰,最后矛盾还是爆发了,导火索还是他自己——是他自己下令要杀张淮鼎的。所以我写完后觉得这个人物确实不是很片面、很单薄。

张淮深统军出行图

但是另一个角色张淮鼎,身上就有叛逆少年的气质,他从小就比较调皮,后来也学了一点坏,但他始终是拎得清的,一直要躲开家族的纷争,最后还是没能躲开。

他的身上有哈姆雷特那样犹豫不定的色彩,在最后家族的悲剧中,他其实是被动卷入的,因为是张淮深决定要杀他,虽然他戏份不多,但还是蛮重要的。

澎湃新闻:

张淮深身上有你自己的影子吗?

马鸣谦:

我扮演了书中很多角色,其中确实对张淮深的感情投入得多一些,他是全书戏剧性最强的角色,我对他的一生命运抱有同情心,或者说,同情之理解。作为作者,比较得意的是,我“带领”了他在合黎山获得了一次酣畅淋漓的胜利。

和张淮深比起来,张淮鼎就没有太大作为。我对张淮鼎这个角色的感受是,我觉得他有点悲哀,因为他资质过人,最后却死于自己(没有阻拦弑兄)的愧疚心。这背后是冥冥之中宿命的力量。

读历史的人,会觉得这种命运感更加强烈,所以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是对的。但是有时候,就算你想规避,最后命运还是会把你驱使到注定的地方。张淮鼎的心智太过聪明了,他不应该选择一味规避,如果他大方地跟张淮深坐下来,把一切疑惑都谈清楚,或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澎湃新闻:

文中,张淮深的两个长子被设定为可能的“弑父者”,你怎么看待他俩的命运?

马鸣谦:

我在书中设置了一个悬念:他们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弑父者?小说结尾没有给出一个定论,我不想写得很透彻,希望让大家做一些猜想。

澎湃新闻:

在《降魔变》的创作中,有融入你在真实生活中的感受吗?

马鸣谦:

主要融入的是我对人性的体会。在小说的后记里面我用了钱钟书先生的一句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中国的也好,外国的也好,无论这个故事的场景发生在什么空间,也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人性的面貌是一样的。更重要的还是想象力。我故意不去敦煌,想保留一点神秘感。

澎湃新闻:

未来有什么写作计划?

马鸣谦:

等手头把《松尾芭蕉俳句全集》译完,马上要开始动手写一个“诗人传三部曲”,《征旅》《池上》《少年李的烦恼》,分别写杜甫、李商隐、白居易,都是长篇小说。五、六年前,我在日本的朋友给我寄了两册《松尾芭蕉俳句大成》,一册可以把一个重要诗人的作品全部介绍完,刺激了我形成了一个想法:杜甫是不是也可以用这么一册的方式来呈现?一部杜甫的长篇,再加一部新编的《杜甫诗大成》。因为我们的杜甫全集评注本,大家也知道,七卷本、十二卷本,没有一个平常人会把每一卷从头到尾来看完。除文学研究者以外,其实很少有人真正去了解杜甫。

写出杜甫这部长篇的同时,我也会基于陈贻焮先生的《杜甫评传》三卷本编纂那部《杜甫诗大成》,幸运的是,经由北大杜晓勤老师的帮助,我已经取得陈贻焮先生家人的授权认可。在此要特别表达感谢。

在《诗人三部曲》之后,还打算写一部时间点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现代题材的长篇小说。我感兴趣的还是人的命运,具体的人的动机,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在那个年代,革命的话语和行为与真实的生活经验、欲望是怎么勾连起来?我想做一个这样的幽微的深入的探索。

澎湃新闻:

感觉写作的日程排得很满。

马鸣谦:

对,写作上的野心的确很大。但是我有清晰的目标。我还关注文化上曾经有过的一些激进化的现象,比如汉语拉丁化运动,首当其冲的是瞿秋白先生。瞿秋白是比较典型的,一个像瞿秋白这样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为什么会倾向于对父权社会、对整个传统文化甚至汉语本身都抱有一种敌视、想要摧毁改造并取而代之的态度,这是我想要求索的。

我反对激进化的语言运动,所以我想知道这些激进思想的来源在哪里。我的每一部创作都会带有一个巨大的追问,像显微镜一样,然后去探入主角人物的内在灵魂世界。另外,我也会从施蛰存和他的朋友圈(冯雪峰、刘呐鸥、穆时英等人)上去取材。每一部创作都要抓取足够充分的实际材料。当然,抓取的前提是,你要有一部能够捕捉和收集重要资料的高性能雷达。

如果读过帕慕克或其他作家的访谈的话就会知道,真正严肃的写作者必须做很多的前期准备,包括萨拉马戈当年写《里斯本围城记》《修道院纪事》这些带有历史叙事背景的小说,也是一样的,萨拉马戈翻阅了大量的资料,长期沉浸在素材当中,才获得了创作灵感。拍脑袋胡编乱造,急功近利地翻读新闻报道,都是没有用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12-09 21:54流年°&素写_一世繁华❤[火星网友]IP:3411610046
    历史写作需要认真对待,不能简单地拿网络文学来比较,这是学术严谨性的体现。
    顶0踩0
  2. 2020-10-11 04:06极度★誑戀[江苏省网友]IP:1730085738
    马鸣谦是一位受过良好历史教育的学者,他的专业见解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顶4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争做好少年作文 生活需要微笑作文 什么使我快乐作文 保护地球的英语作文 什么让我着迷作文 mytrip作文 成长作文500字初中 看电影作文400字 哥哥打屁股作文 学打羽毛球作文 含泪的微笑作文 埋下一颗种子作文 最熟悉的陌生人作文 课间10分钟作文 厦门植物园作文 把握当下作文 香港迪士尼作文 中秋有感作文 辞旧迎新的作文 什么温暖了我作文 成长需要挫折作文 生活需要勇气作文 我渴望成功作文 描写汤圆的作文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 写妈妈的作文600字 三年级写景作文300字 坚持的作文400字 快乐的春游作文 初一优秀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