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小白还不明白读者思维?与我一起理清7个流程 咱也能写出爆文

2020-11-21 09:05:01
相关推荐

正文字数:4805

阅读时长:11分钟

我对你的爱是由内向外释放,却要你由外向内的感受

回想一下打开这篇文章的原因?你的回答大抵是这样的;"看到题目,就随手点进来了。"

当你点进来可能会发生三种情况:①写的这是什么?关闭文章;②确实这样,我再看看;③没看懂,太长不看了。

为什么?其实就像文首的那句"我对你的爱是由内向外释放,却要你由外向内的感受"。

创作者先确立主题,然后向外搭建框架,最后填补"血肉";而读者阅读的过程恰好相反,由文字深入内核,就像《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讲到,分析阅读一本书要通过阅读,排列框架,揣其主旨。

至此,我们应该明白,读者与作者"恩怨情仇",两者的存在是双向的,搭建桥梁的是"作品",阅读作品者谓"读者",作者的作品又需要读者来体现价值。

美国学者M.H.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一书中提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即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

新媒体创作虽不敢妄谈"文学活动",但是作为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产物——超文本,它同样由作品、世界、作者、读者四要素构成,四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不是孤立或静止地存在。

超文本是一种全局性的信息结构和文本模式,它将不同的文本通过关键词句建立链接,使文本实现交互式搜索。

所以,几乎所有的创作者前辈都会有一句箴言"读者思维",即便我阅读粥左罗的《学会写作》中称之为"用户思维";又或在营销领域的"产品思维";其实一样的道理,殊途同归。

到底什么是"读者思维"?

“读者思维”的答案无处不在,要肯搜罗,简直一抓一大把,故不必赘述;此文我们不从定义上去诠释"读者思维",那样难免虚无缥缈、晦涩难懂,而是从作者与读者发生联系的7个流程上,重新理清"读者思维"。

这是在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以下简称《红色写作书》)、《学会写作》、《写作7堂课》这5本书中,我的思维在"读者"与"作者"之间不断转换,所以想通过思考输出来理清这个问题,在此与您共勉。

读者与作者建立联系前的"盲选"与"搭讪"

老舍先生说:“文章就像一个活东西,全体都匀称调谐就没,孤零仃的只有一处美,可是跟全体不调谐,就不美。”

且不论能否达到老舍先生说的“美文”,作者创作一篇优质文章的诉求还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完成作品,首先要与读者产生联系,才能称得上"作品"。否则惨淡的阅读量,文字只能如"废料"一样堆砌一旁,无人问津,作者也就此变得消沉。

读者与作者从宏观来看,即是人与人的联系。一个人不管多优秀,都需要另一个人发现他/她优秀;又或者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光也需要人看得见。

所以第一部分,我们来说建立联系前的"盲选"与"搭讪",直白些就是读者阅读作品前。

⑴盲选

"盲选",顾名思义无法在视觉范围内展现物质(或人物)所有特性的情况下,进行的选择行为。

就好比在相亲过程中,我们只能看到对方表层外单一的特性(外表),而无法识别其内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出的选择便是"盲选",当然也只有先选择才能了解内在。

在这个时代,"爆炸"式增长的信息,已经是供过于求,所以,读者在网络端的选择也是多如牛毛。

"盲选"的情况下,读者占据至高的主动性,文章标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即如作者的"外表"及"标签",只有具备足够的吸引力,才能引导接下来的联系过程。

如果在这个"盲选"中落选,那么也谈不上联系,作者与读者也仅仅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所以作者必须具备"搭讪"的能力。

⑵搭讪

百度百科中这样解释"搭讪"——多指主动和陌生人交流,为了跟人接近找寻话头借以开始攀谈。

就如同"郎有情妾无意"的爱情,读者与作者是陌生关系,作者必须通过"搭讪",给自己创造机会,才有"情投意合"的可能。

当然搭讪需要胆大、心细、脸皮厚,而新媒体创作的"搭讪"仅仅需要我们细心。

我们需了解读者"盲选"的心理需求,就如《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奥野宣之说道,选书要选自己最需要的,文章亦是如此。

读者有什么心理需求?

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便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其中把人的需求分为五部分,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

举个“生理需求”的例子,当我们在各大资讯平台浏览时,看见一个标题《一道无法拒绝的美食》,然后怎么也忍不住点进去,直至看了才满意。这便是满足了我们的生理需求之一——饮食。

标题作为作者"搭讪"话术,能满足以上普遍心理需求,触发人性,触发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情绪,便肯定会有与心理契合的读者。

当然即使读者遵循自己的心理选择,告诉作者"你搭讪成功了",这也并不意味着两者的联系能良好地保持下去。

读者与作者建立联系中的"试探"、"沟通"与"理解"

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谈到写作时说:"写文章就是说话,也就是想心思。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都是一样。想得认真,是一层,运用相当的语言文字,把那想得认真的心思表达出来,又是一层。"

就如叶圣陶老师说的,写文章就是说话,而读者阅读文章的过程,如同与作者沟通的过程。生活中不乏一些失败的沟通,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所以沟通的过程决定了读者要不要读下去。

⑴试探

如果“搭讪”成功你会怎么做?一定会小心翼翼地“试探”性地聊几句,尽可能地用几句话,抓住对方的心,树立良好的形象。

想一想文章是不是也是这样?

沟通的开始,已经决定了结果,文章的开头就如沟通时的"试探",它帮助读者判断:"内容"是否有趣、有内涵、有知识,是否满足读者的需求。

就如那句:"从你的谈吐,我就能判断你这个人怎么样"。

所以在文章开头的"试探"交流中,作者必须踩中读者的需求点。恰如,《红色写作书》中教导作者"自上而下"的写作方式,即把文章重要的放在开头,从开始就告诉读者这篇文章的价值,告诉让读者得到什么。

粥左罗也提到“给予逻辑”,从开始便要明白:能给予读者什么?读者在文章中能得到什么?读者能解决什么问题?

这不是“唯读者论”,“试探”只是寻找与作者契合的读者,但前提是我们先为契合的读者准备好价值,通过“试探”的考验。

⑵沟通

沟通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其中包含了语言表达、交谈氛围、语言逻辑、思想传递、情感传达、信息传递等,同时这几点也决定了沟通是否顺畅,读者与作者的联系是否持续保持。(前三点,我们放在这一节说,后三点放在"理解"一小节聊。)

关于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告诉我们阅读要寻找关键词,与作者达成共识;而为了避免"我说什么,你却不懂"的尴尬,《红色写作书》中建议写文要用词简单准确,事例精准等。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在文章中用"探骊得珠"一词,但该词晦涩难懂,读者可能需要借助工具;又或我传达读者"Z世代",就必须具体解释"Z世代",让读者明白。

除了语言表达,所谓交谈氛围在文字中体现哪里呢?

如果一个处女座的朋友,整日里挑剔地对你说教,恐怕任谁也受不了。所以在沟通中,说话的语气决定了交谈氛围,作者必须以平等的姿态,分享的口吻写作;也切忌不可"自嗨",忽略读者的存在,时不时互动,才会调动读者阅读的兴趣。

此外,看到"语无伦次"一词,给你什么感觉?不用说,记住这种感觉,它简直完美诠释了语言逻辑的重要性。《大话西游》中唐三藏喋喋不休都有逻辑,可孙悟空还是受不了,更何况不知所云的文章呢?

想要沟通顺畅,恐怕要修“内功”,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阅读于写作的裨益,无需赘述,至于如何赋予文章逻辑,推荐阅读《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以及《金字塔理论》。

⑶理解

将自己的热忱与经验融入谈话中,是打动人的速简方法,也是必然要件。如果你对自己的话不感兴趣,怎能期望他人感动。——戴尔·卡内基

文字承载了语言,语言是信息传递的媒介,信息包含了思想与情感。就如上学时阅读题中总有一问:"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那时年少无知,不得其意。

沟通最后一步,读者与作者最好的状态就是相互理解,达成共识。也就是读者明白了作者的陈述内容,经过检视发现获取了的信息(知识),意识到作者情感真挚,明确了作者思想输出的观点。

反过来作者应该思考:文章如何蕴含足够的信息?报以怎样的情感写文章?文章的观点怎样才能清晰?

粥左罗在《如何写作》中解答了这三个问题:①信息量大,密度高;②逻辑性强,论证精彩;③真诚沟通,不端不装。所以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必须将易于“理解”考虑在内。

就以论证精彩来说,美国教育家莫提默·J. 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表示,如果观点没有论据支撑,那只能叫“个人观点”。观点需要论证来描述,才能清晰地展现给读者,

作者通过了"试探",确保了"沟通",最后可能与读者达成了"理解";那么读者也应该做出自己的"判断"与"反馈"。

读者与作者联系结束后的"判断"与"结论"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分析阅读的最后一步是,如沟通一样评论一本书;新媒体文章虽不是书籍,但却有便捷互动的优势,读者能够通过点赞、留言、转发等手段对作者提供精神上的鼓励。

所以不管在秋叶大叔的《写作7堂课》还是粥左罗的《学会写作》以及一些付费专栏中,都会建议新媒体创作者进行公开写作,以督促自己持续写文,也可以获得反馈得以进步。

但前提是能让读者愿意"判断",并进行"反馈"。

⑴判断

通常与人交谈后,我们会判断对方的言论是否值得信任,观点是否正确,我们是否要接受;同样读者在阅读文章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会对文中的信息作出反应。

然而,阅读过程是单向沟通,读者的行为相对被动,即使完成阅读,读者也并不一定会做出"判断"。

所谓单向沟通,就像与朋友交谈,朋友不说话只是倾听者,不过我们知道朋友在对面;而作者写作面对的或是屏幕,并没有对话的感觉,难免出现偏移。

所以粥左罗在书中讲到,要时刻保持“双向沟通”的心态,想象着与读者聊天的感觉,主动给读者判断的机会。比如在文中提出问题、文章最后留下话题或强调观点,创造与读者互动的感觉。

至于判断结果,自然由读者来定。《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读者阅读后一般会做出三种判断结果:同意、不同意及暂缓评论。

读者判断出"同意",即认同作者的情感,肯定作者的观点,接受传递的信息,那么读者也达到了打开此文的目的;反则可能表示不同意或直接离开。

关闭文章,结束这段“沟通”之前,读者会基于自己的判断向作者反馈。

⑵反馈

笔者此前阅读一篇文章,作者说小学五年级作文写300字,当即便评论"五年级还写300字,到初中不得把老师气炸。"

对于作者偏激的言论,笔者做出自己的判断并得出结论,反驳作者的观点。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说:第一稿的愉悦源于欺骗自己它离真正的作品已经相当接近了;其后稿的愉悦部分源于意识到自己没有被第一稿蒙骗。

如朱利安·巴恩斯说的,就算作者费尽心思修改自己的文章,还是会被自己欺骗,孤芳自赏罢了。所以,新媒体创作者必须公开写作,就如粥左罗在书中说:“没有反馈也是一种反馈”。

没有反馈,说明在你能能触达的读者里,没有打动任何人;当然反馈中不乏反驳或批评。面对这些反馈,我们能做的就是反思、复盘,然后在写一次的文章中不断进步。

对于创作者而言,最好的反馈莫过于:点赞、转发、评论。这些正向的反馈,正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作者创造了文章,而读者给予了文章价值。其实就如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为了寻求正向的反馈,记录进步,并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勉。

结语:

老舍说:"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一个好句子,应该是读出来,嘴舒服,耳舒服,心舒服。"

起初觉得,将读者与作者建立连接的过程类比"相亲",实属滑稽;但想来"盲选"、"搭讪"、"试探"、"沟通"、"理解"、"判断"、"反馈"七个过程确是与其相似。

但也不难发现"沟通"才是读者思维的底层逻辑,达成"沟通"前的"搭讪"与"试探"必定不可或缺。

感谢您能读完我的文章,不知道您是否有收获?

欢迎关注恩爸,一起读书践行成长,成为孩子的榜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小学生生日作文 记事优秀作文 各种英语作文 给我印象最深的人作文 蒲公英的自述作文 作文写景的 榴莲的自述作文 关于坚持作文的结尾 在逆境中成长的作文 小学生作文老师 看烟花的作文 推己及人作文 坚持的作文题目 青年 作文 化腐朽为神奇作文素材 新闻类作文400字 给妈妈洗脚作文450字 一次快乐的经历作文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作文 家乡风俗作文800字 夏至的作文 春节600字作文 爱画画的同学作文 我的叔叔于勒作文 网络暴力英语作文 信心为话题的作文 关于宠物的作文600字 春天来了作文四百字 关于性的作文 关于景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