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连自己父母都想放弃 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2020-11-21 12:10:01
相关推荐

上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通过词汇判断实验发现了“父母参照效应”,即父母作为我们的重要亲密他人,会占据我们大量的心理资源。

并且,父母会被我们纳入到自我的范畴中,仿佛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一部分人,连自己的父母都想放弃,这背后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呢?

传统观念认为,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又是我们的至亲,因此,我们应该与自己的父母同呼吸、共命运。很多人对这个观点持反对意见,下面,我们通过一则咨询案例展开论述。

琳,是家里的独女,但她每次回家都免不了与父母争吵。原来,琳的父母有打麻将的嗜好,并且经常输钱。作为女儿,琳感到很生气,于是,她经常劝说自己的父母放弃打麻将的爱好,因为这件事,琳与父母没少吵架。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琳身上发生的这件事,父母打麻将是他们自己的喜好,父母也没有因为输牌向琳要钱,而琳对于父母的要求反而伤了彼此之间的和气。

这就像以爱之名对自己的亲人进行绑架,束缚了他们过自己人生的权力。由此可见,即便是像父母那么亲近的人,也不能模糊了彼此的心理界线,去过度操心他们的生活。

对父母“去理想化”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连自己的父母都想放弃。对于这个话题,德国心理学家弗兰克就曾提出如下观点:在一个人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会经历对父母“去理想化”的心理转变。

一方面,我们知道自己的父母并不是万能的、十全十美的,他们也会有做得不太好的地方。正如我们从稚嫩到独立的成长过程一样,父母也在不停的成长。

另一方面,我们会意识到,父母虽然是我们关系最紧密的亲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父母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是难舍难分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没有谁为了谁而活,因此,父母也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作为子女,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资格去干涉他们。

对于那些连父母都想放弃的人来说,他们深知,父母的人生并不等同于自己的人生,过度担心父母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

毕竟一个人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别人完全纳入到自我的概念中,因为我们与父母终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

我们首要任务是过好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以爱之名去干涉父母的生活。不仅如此,在我们与父母走向对立的过程中,我们心智也会变得越来越成熟,建立新的三观。

因此,我们也会意识到自己没有必要满足父母的全部期待,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生活,而不是什么都听从父母的意见。

同理,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过度干涉父母的行为,不应该说服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总的来说,人永远是为自己而活。

参考资料:

《认知心理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聪明的姐姐作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作文 关于斗鱼的作文 锻炼作文 妈妈夸我真聪明作文 我的梦想作文三年级 牛郎织女作文 阅读真有趣作文 拜访老师作文 文峰古街作文 旅游的作文200字 雅思作文网 快乐的国庆作文600字 写一个名人的作文 眼泪落下的那一刻作文 幸福是什么作文300字 聪明的作文 我爱冬天的作文 新闻类作文600字 诚信议论文600字作文 有关廉洁的作文 感恩清洁工的作文 想念爸爸的作文 意大利语作文 我们班来了新同学作文 最难忘的一件事作文350字 网络是把双刃剑作文 同学变了作文500字 老师作文700字 辩论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