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香江传奇才女林燕妮病逝 那个用香水写作的女子走了

2020-11-21 12:50:01
相关推荐

金庸说她是最好的女散文家;

倪匡在80年代时评价她是“(香港)现代最好的散文家”;

黄霑说她“没有一般‘才女’身上有着的小家子气”;

《号外》创办人邓小宇揶揄她是“中环‘老练’的代表”。

香港媒体人怀念她所代表的那个经济腾飞、出版业辉煌的上个世纪80年代,而一般香港市民则更多记得她才貌双全、叱咤上流舞会、以及与著名词人黄霑的情感婚姻纠葛。

出身不凡、留美背景、又在电视和广告行业获得成功,林燕妮在上个世纪70年代闯入文坛,在金庸先生担任总编的《明报》开设专栏“懒洋洋的下午”,被认为文字直率、清新、洒脱。但也有严肃文化人看不上她,只是她依然我行我素,写最忠于自我的文章,穿最贵的名牌。

对于很多70后的香港人来说,她的审美旨趣代表了自己向往的上流社会,又没有世俗之气。她在“懒洋洋的下午”专栏第一篇文章就写到,她“一辈子最怕团体,和被人分门别类”,而她最大的愿望是——

保持一个自由的灵魂。我的肉身可以被人拥有,我的双肩可以被很多责任压着,但是灵魂,它是我唯一的而财产,我不会让任何人把它锁起来。

这就是林燕妮,极聪明又不受约束,所以才会不顾世俗眼光接受黄霑的追求,两人爱恨纠缠十几年。

作为长女,她三个弟妹先后患癌离世,对她打击甚大,但她依然笔耕不辍,用文字疗愈自己,也宽慰读者。在最后的日子里,她依然没有停下笔。《明报》6月6日刊登她专栏最后一篇文章,写于她患病中的岁月:

为什么总要将人的生死划下界线,肉身消失没关系,精神不灭才是永恒。所以,容我先跟各方好友、挚爱读者说句,每天记我念我多一些就好。

如果有一天,造物主另有工作向我分派,我是乐于接受,有缘自会再相逢,红尘总有别,挥挥手,抬眼看,我又见到了永恒……

1

从“创意爆棚”到文坛新气象

在林燕妮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享有“才子”、“才女”美誉的香港专栏作家的共性:他们都有着丰富的职业经验和人生阅历,在写作之外他们在很多领域都获得卓著成绩,为他们奠定了很好的经济基础。

但和很多从底层打拼上来的作家不同,她出身好又接受西方教育,回来后事业顺风顺水,因此她的文字被媒体称为具有“小布尔乔亚”气质,不过,当年的香港读者对此并不厌恶,反而欣赏她真实而不做作的文字,因此她脱颖而出,一度成为专栏女作家第一人。

林燕妮的父亲是一家汽水厂的厂长,这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属于非常不错的家庭条件,她因此可以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入读名校真光中学,后来又赴美修进入名校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修读遗传学。后来她获得过香港大学中国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硕士学位。

林燕妮一家

回港后,林燕妮进入香港无线电视台工作,形象皎好的她做过天气预报女郎和节目主持人,也做过幕后编导。她在经典的综艺节目《欢乐今宵》节目组担任编导。

1970年代中期在TVB任职天气女郎的林燕妮

当年电视台同事、后来成为TVB高层以及政府高管的周梁淑怡回忆称,早年她在《欢乐今宵》就展现出“创意爆棚”的一面,反应也很快,对于文字的感觉也很棒,因此节目组找她为节目主题曲填写歌词,生活化的歌词完全抓到这个节目的精髓,也抓住了当时的时代精神,使《欢乐今宵》这首歌成为了一代香港人的时代记忆。

在电视台发展顺利的林燕妮,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受到《明报》主编金庸的赏识,于1974年第一次在该报开设专栏“懒洋洋的下午”。专栏一直是最具香港代表性的文字载体,在当时影响力就好比今天的自媒体。

早期的专栏多由上一代从大陆南来的传统报人所把持,方向多为政论,其志趣和文字风格也更接近民国。随着香港经济的起飞,人们也在期待在报纸上看到新鲜的文字。而香港报纸也一直吸纳不是那么传统写作出身的人来写专栏,因此,创意和文字在电视圈内有口皆碑的林燕妮,得到了一次机会。

林燕妮在《明报》后来开设的“紫上行”专栏

结果,她的专栏一炮而红,被人认为是打破了传统报业“叔伯”把持的局面。极少有人在报纸上不谈政治,不谈社会,都是生活感悟、见闻阅历还有男女情感的个人化文字,生动自然,她在第一篇文章就写道:

我害怕养成混在群众中或者潮流中,便以为自己已经有了性格的习惯。也许我是一个孤独者,我的下午依然是那么的困困慵慵,令我头脑清醒的早晨,离我而去之后还没有再来过。

在人人为了金钱忙碌的年代,林燕妮带着点慵懒的文字令人耳目一新。

金庸是第一个对她评价很高的大家。有一次,他和老友倪匡闲谈,说林燕妮是他所认为的,“现代散文最好的女散文家”。倪匡回答道:“应该去掉一个‘女’字。”时至今日,倪匡依然钟爱她早期的文字,说她的文字“感情非常真挚一流”。

80年代《明报》周年纪念,林燕妮(左三)与金庸(左二)、张彻(左四)、倪匡(左五)在一席

有了金庸的背书,加上本身的才气,林燕妮很快在报界一炮而红。她将专栏文章集结成册,先后出版《懒洋洋的下午》、《粉红色的枕头》、《小屋集》等散文集。

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物质生活已经越来越好的香港市民也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出版业迎来黄金年代,因此她每本书都成为了畅销书。后来她又开始写作小说,出版《青春之葬》、《盟》等作品。

她的作品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人,生于60年代的次文化堂社长彭志铭回忆称,年轻时几乎“个个都有看(林燕妮作品)”,她以专栏女作家第一人之姿,带动了流行文化。

甚至林燕妮的一个小习惯,也成为文坛佳话。在使用稿纸手写文章的年代,林燕妮总是在稿纸上洒下几滴香水。稿子送到校对师傅那里,老远处一闻,就知道是林才女的稿子。

有人后来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说自己写作常常写到半夜,需要一些香气让自己的心神安静下来,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在稿纸上洒香水。这个解释是否说得通,这就见仁见智了,才女说是就是吧。

她曾经说:“香水根本是一种任性与感性的混合物。”这句对香水的评语,如果我们仔细想一下,又何尝不能用来评价她自己呢?

无论如何,稿纸洒香水,已经成为林燕妮传奇的一部分。

林燕妮最爱的香水——Channel五号香水

林燕妮和赏识他的金庸也成为了私人关系很好的忘年交。她评述金庸的散文,也常常受到读者的喜爱。尤其是她评述《神雕侠侣》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打开今日二条欣赏)中的那句“一见杨过误终身”,被后世广泛引用。

尽管两人关系匪浅,林燕妮又贵为畅销作家,但是,在她服务的《明报》、《明报周刊》,金庸还是没有特别宽待她,稿费还是十年如一日。受到同样待遇的还有当时也为《明报》供稿的亦舒。有一次,亦舒提出加稿费的要求,金庸说:“你也不怎么买东西,要这么多稿费做什么?”

过了几个月,林燕妮也忍不住提出加稿费,金庸又说:“你花太多钱了,不能给你这么多稿费。”两大才女都在金庸这里吃了瘪,这也成了香港文坛广为流传的一则轶事。不过,林燕妮回忆称金庸先生只是好面子,你要的我一定不给。但到了年终,她的稿费不知不觉提高了,令她感到非常暖心。

不过,评论界也有不少人对林燕妮不以为然。《号外》杂志创办人邓小宇批评到她的专栏如“粉红色的枕头”,带有明显的挑逗意味,而沐浴欧风美雨的她,却没有将美国最前沿的文化介绍给香港读者,处处体现小布尔乔亚的局限。

无论如何,如同文化人蔡澜评价说:“在当时,有这样的才气和见闻的人才,并不多。” 林燕妮的而出现,的确填补了时代的空白,满足了当时市民精神生活的需求。

成为畅销作家后的林燕妮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创意人的老本行。到了80年代,和黄霑相恋的她,开始涉足广告业,和黄霑合作开设“黄与林广告公司”。尽管林燕妮自述自己是恋爱大过天的人,“自己男朋友喜欢什么,自己就一头撞进哪一行”。但是,她显然把经营好“黄与林”当作自己80年代重要的一个目标,而且做得有声有色。

这是广告业的黄金年代,一句广告语就能帮助一个公司在亚洲打开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尽管黄霑是广告业老经验,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从事广告业,但林燕妮在构思广告语的能力上被认为不差于霑叔。

“唔补好易老。”这是林燕妮为女性健康丸“碧玉珠”所想的广告词,这句话不但帮“黄与林”打开了局面,还进入了当代粤语词汇。

她还曾替怡和洋酒部的新干邑“轩尼诗”做包装。当时客户要求加上法文,但又要一般人明白,恰好林燕妮懂法文,就帮它改了一个名字叫Hennessy Cuvee Superieur,因为后面这个词近似英文的Superior,“这个字英文也有的,谁都明白。”她后来回忆道。与轩尼诗的合作后来占公司四成生产额,双方合作无间。

黄与林依靠黄霑和林燕妮一对金头脑,发展迅猛,她们两人作为股东也各自赚了不少钱。如果不是因为黄霑投资电影失败,这个公司还会继续下去。不过,他们将公司卖给了国际广告巨头盛世广告,换得不菲的收入,这是后话了。

从电视台到文坛再到广告业,林燕妮在不同领域全面开花,锻造了属于自己的香港传奇。

2

两段感情:

渴望自由、忠于自我

说到林燕妮,不得不提的当然是她的两段感情。她和李小龙的胞兄李忠琛在美国认识,很年轻就结婚并育有一子,这段婚姻由于李忠琛的控制欲和林燕妮渴望自由的个性不和而告终。

林燕妮与李忠琛

林燕妮是在美国读大学的时候认识李忠琛的。李忠琛是明尼苏达大学天体物理学的高才生,又是全美大学花剑剑击冠军,非常有魅力。李忠琛在一次圣诞派对遇到她之后,很快发起猛烈的追求攻势。

而林燕妮虽然也很喜欢他,答应和他交往,但心还没有定下来,同时还交往着其他男朋友。李忠琛却是非她不娶,直接回到香港争取林燕妮妈妈的同意。最后林燕妮答应了李忠琛的求婚,婚后回到香港与他成婚。

婚后的日子却让她感到窒息。林燕妮在专栏中回忆道:

震惊是在婚后,你(李忠琛)不容许我有任何自由,除了上班不能出外,即便我见朋友,也要在很短时间内回到家。……

即使不出外,我不晓得我做错了什么,你便会两天三天的不理睬我。

忠琛,嫁给你的时候我很年轻,婚后我会长大的,我不能继续活在你的掌控知下,所以我离开了你。不离开你我没法成长。

尽管两人育有一子,生性自由的林燕妮最终还是选择和李忠琛离婚,儿子跟着丈夫生活。两人离婚后倒是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儿子一个礼拜有三天会跟着妈妈还有外公外婆生活。林燕妮自谓“我们仍是紧密的,只要不住在一起便行了。”

林燕妮与儿子李凯豪

1974年,因为合作统筹迪士尼宣传活动,林燕妮与黄霑相识。在此之前,黄霑就非常仰慕林燕妮。他公开说过:“香港一般的才女都有一股小家子气,而林燕妮身上没有。”能够将林燕妮与众不同的一面看得如此之准,证明黄霑的确非常懂她。

当时黄霑已经有了夫人华娃,还有一对儿女。他对林燕妮说自己和华娃关系很恶劣,已经没有了肉体上的关系。个性强烈、不顾世俗眼光的林燕妮似乎并不在乎黄霑是否单身,只相信两个人是情投意合,而且相互欣赏。黄霑横跨词人、专栏作家、音乐家等等多种身份,是香港流行文化之父,的确是大才子,林燕妮当然架不住他的魅力攻势。

她不介意黄霑有妇之夫的身份,两个人开始恋爱关系。黄霑还说要和华娃离婚。有一次,在办公室,林燕妮接到华娃的电话,说自己怀孕了。林燕妮这才发现,在黄霑与林燕妮在一起期间,华娃居然怀孕,因此黄霑所说的没有肉体关系都是骗她的。她回忆道,自己当时吓呆了,对着窗户一个劲儿的哭。

年轻时的黄沾与华娃

但林燕妮最后还是包容了黄霑,而黄霑不顾发妻怀孕,和她离婚,然后开始和林燕妮同居,两人还一起开设广告公司。

这对才子佳人的结合在创作上相互激励,林燕妮曾自豪地表示,黄霑创作歌词做蓬勃的十年是和她在一起度过的。他们一起打拼事业,开设”黄与林广告公司”,并将它发展壮大。在谈到两人的契合度时,黄霑说:“与林燕妮一起好刺激,包括精神上及肉体上的刺激,每个细胞都在高潮之中。”

两个人互动的模式也颇有趣。他们都是性格刚烈之人,有时候发起脾气来,林燕妮会将黄霑的书扔进水里气他,黄霑则会剪掉林燕妮心爱的皮草。但其实这都是两个人的情趣。“那也不是线装书,也不是他心爱的书。他说,‘哇,这也可以啊。’然后就开始剪我的皮草。其实我们只是打闹罢了。”林燕妮回忆称。

在相识之初,林燕妮黄占的恋情被当年香港的八卦周刊口诛笔伐。只是林燕妮对此并不以为然,她真正寒心的是,黄霑一方面宣称自己一辈子最爱的女人是林燕妮,一方面还是在外沾花惹草。林燕妮没有大闹,作为一个有着独立的事业和自由灵魂的女性,她选择和黄霑开始渐行渐远。

尽管对林燕妮不忠,黄霑还是多次向林燕妮提出结婚,但林燕妮都没有答应。有一次,在林燕妮的“恩师”金庸的簇拥下,在金庸家里,黄霑单膝下跪,向林燕妮求婚,林燕妮架不住,和黄霑签下了有法律地位的婚约。但两人最终还是没有进行婚姻登记。

因此,后来当记者多次问起林燕妮两人是否存在婚姻关系,她都是持否认态度,尽管蔡澜等老友都见证了在金庸家的那一幕。

一艘船底破了洞的船尽管还在行驶,船上的人有一天大家都要弃船而去。1991年,黄霑从和林燕妮多年同居的住所搬出来。坊间传言,这个住所是黄霑出资购买,而林燕妮相当于赶走了黄霑。此时恰逢黄霑因为投资电影失败、又许久没有人找他写歌词,因此有人说林燕妮让黄霑净身出户。

林燕妮一直懒得回应,直到黄霑去世之后,不堪再次被侮辱的她才澄清:这座房子是她自己购买的,而黄霑是自己离开她的。有人问是不是因为两人经济上有差距导致分歧,她没有否认,只是说,“我没有义务养他。”

就在两人分手之后,1991年,黄霑获得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在台上向林燕妮示爱试图挽回恋情。他说:

“我要求电视台允许我多请一个人出席,但她没有到。她是我音乐作品的灵感来源,人生伴侣,是我一生最爱的一个女人。我希望这个奖以及以后的奖都献给她。”

林燕妮没有到。她后来回忆道:“我去那里干嘛?演戏?” 黄霑离开林燕妮之后很快娶了小自己二十岁的小女友,而这位女友不是别人,正是在黄与林广告公司工作多年的助理Winnie。后来林燕妮才透露,很早以前她就知道黄霑和Winnie暗通款曲。

像林燕妮这样至情至性的人,可以因为爱情背负骂名,却怎能忍受被欺骗?

她始终欣赏黄霑的才情,不过经历过这段感情,令她感叹,“太辛苦了。下辈子要做个傻傻的、有老公疼爱的女人。”

多年后,林燕妮参加TVB《从这里出发》节目的拍摄,到韩国一个寺院修行。在禅修的过程中,她说禅修时脑海浮现了黄霑面容,忍不住笑出来。

尽管面对媒体她多年都表示自己早就放下了这段情,在黄霑逝世的时候,有二十万市民出席公悼,她也没有出现,说不好打扰华娃、黄霑的三个儿女还有黄霑的最后一任妻子。

但当业界开始纷纷怀念“霑叔”词作的伟大的时候,她站出来说:“在80年代初,因为世代交替,你们可没有继续找霑叔写歌词了,现在怎么都出来怀念了?”

3

最后的岁月

即便如林燕妮这样才华横溢、思想豁达的女人,也要面对一个永恒的话题:岁月。

到了90年代,香港的文化界似乎不再青睐林燕妮。报纸回到了更倾向写政治和社会的专栏,像林燕妮这样的个人化的文字,受到了冷落,从全盛时期有好几个专栏到只剩下一个明报专栏。尽管一直在出版散文集,但销售已不如往昔。

林燕妮被香港媒体封为“一代ball(舞会)后”。在上世纪70、80年代,香港上流社会的舞会是社交的战场,名人们都在服装上较劲,而爱美的林燕妮总是盛装出席,打扮奢华甚至有时候有点夸张。但她的存在,一直是香江一道风景线,八卦媒体总是关心这次ball林才女又会是什么装扮呢?

多年来林燕妮参与舞会造型。

然而到了90年代,香港上流社会的舞会热已经完全退潮。但林燕妮却没有放弃追求名牌、追求华装,在出席公开活动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林燕妮还是那个出位的名人。连好友邓达智都劝她少买一点吧,现在没有这么多场合可以穿了,林燕妮总是不听。

金庸曾经写过一篇散文:

“有一天晚上,五六个人在林燕妮家里闲谈。谈到了芭蕾舞,林燕妮到睡房找了一双芭蕾舞出来,慢慢穿到脚上,微笑着踮起足尖,on point摆了半个‘Arabesque’(芭蕾舞基本舞步)。她眼神有点茫然,是记起了当年小姑娘时代的风光吗?”

也许她在留恋自己逝去的芳华吧,这又怎能责备她呢?她追求美和个体自由追求了一辈子。

真正打击她的,是亲人的离去。仿佛是命运的捉弄,林家四姐弟全部都患有癌症,小妹林雁妮20多岁出头就因为淋巴癌去世,而二弟林振强(著名词人)和三弟林振刚都在2003年先后离世。

林燕妮和弟弟振刚(右一)和妹妹雁妮(右二)

尤其是和她最要好的二弟林振强。林燕妮曾说,小时候无论弟弟要什么,姐姐都会满足她。弟弟成为词人,也是因为姐姐的影响。弟弟曾问姐姐:“能不能把骨髓捐给我?”林燕妮当然答应了,但还来不及捐骨髓,弟弟就已经离世。这让林燕妮大受打击。

林燕妮后来深居简出,在专栏下的笔调也转趋灰暗。2008年参与《从这里出发节目》,她跟随高僧禅修,才逐渐放下内心心结。

最近几年,热爱聚会的林燕妮缺席了几次好友聚会,偶尔出现一次,朋友发现她脸形浮肿,她也要求朋友不要拍照。要强又爱美的她,不想朋友担心,也不愿意媒体看到她不美的那一幕。她对外宣称自己患有甲亢,但其实当时已经患有肺癌。

因此,当林燕妮逝世的消息传出来,半个娱乐圈都不相信,因为前一个礼拜,马浚伟、邓达智等朋友和晚辈还去探望她,都觉得她精神很好。而林燕妮在《明报》的专栏,一直更新到6月6日。她将这个秘密保留到了人生终点。也许,她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同情;也许,她不愿意麻烦至交好友。

林燕妮和马浚伟在几年前录制TVB节目的时候相识,两人结下忘年交,马浚伟常常去探望林燕妮。但连他都看不出林燕妮病了,因此当听到林燕妮去世的消息,马浚伟很是震惊。

林燕妮小姐走过这灿烂的一生,完成了她的使命。就像她在明报最后的一篇专栏文章《我又见到永恒》所写到的那样:

感觉有太多永恒,如你,如他。原来,剎那也是永恒。正如你读到这篇文章,可能是剎那感动,其实,刊出来的文字,已是永恒。

她留下的作品,她的文字,将代替她,留在这个世上,继续陪伴我们。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篇作文 作文的格式 享受作文 一句话作文 书包作文 作文大全小学 警察作文 作文下雪 怀念 作文 作文续写 苏州作文 写故事的作文 作文课 怀念 作文 杭州作文 海作文 作文900字 追作文 改变的作文 我的爸爸的作文 作文桃花 汉字作文 景物的作文 小事作文 选择的作文 初中800字作文 古镇作文 作文开头摘抄 理解的作文 作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