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鲁迅死后朱安不断收到赠款 债务却高达四千元 她的饭桌吃了什么

2020-11-21 18:50:01
相关推荐

“我们不能使得男人肩负终身供养女性的责任,因为不知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如果被供养的女性不幸死在男人的后头,这又该是谁的悲哀?”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许,鲁迅在上海溘然长逝,年仅56岁。

当月22日下午,上海万人送殡,鲁迅的灵柩被长长的队伍簇拥至万国公墓,徐徐落葬。

而远在北平的西三条胡同,一位老妇人也在家中为鲁迅设立了灵堂。她穿着一身黑色素服,伫立在灵堂一侧,毕恭毕敬地接待着前来吊唁的客人。

“大师母,节哀顺变...”一句句充满怜悯的慰问煽动着她的悲伤,她不停地回应,“有心了有心了...”

她凄楚的神情和红肿的眼睛,给客人留下了极深的同情印象,第二天一早,报纸刊述:“朱女士年已届五十八岁,老态龙钟,发髻已结白绳,眼泪盈眶,哀痛之情流露无遗。”

图 | 朱安 摄于1917年

朱安,鲁迅的原配夫人,她的名字,她的形象,就是在这一时期,首次出现在北平、南京的各大报纸上。

她告诉记者,鲁迅去世,本应由她这个“正室”赶赴上海,亲自出面料理丧事,但却有心无力。因为婆婆在风烛残年之际白发人送黑发人,打击太大,已寸步难行,作为婆婆的贴身保姆,她实在难以走开。

那些前来采访的记者,匆匆的来了,又匆匆的走了,没人问一句:“朱女士,你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

鲁迅在生时,朱安除了衣食无忧之外,还保有至少10元的月零用钱,她可是从来没有挨过一天苦日子。能嫁到这样的男人,不要爱情也罢,这是嫁给爱情的女性的心里话。

但鲁迅去世,朱安永久地失去了她的“长期饭票”,她该怎么办?谁对她负责?

彷徨之中,朱安莫知所措,开始关注起那位素不相识,却与她有同一遭遇的女人——许广平。她给这位“妹妹”写了一封信,但是并没有直接寄给她,而是中转了三叔周建人代为转达。信中写道:

“许妹择期整装,早日归来......总之许妹与余同一宗旨同一际遇,同甘共苦扶持堂上,教养遗孤。”

在信中,朱安自来熟地与许广平姐妹相称,俨然以正室自居,还提出了共同教养遗孤(鲁迅儿子海婴)的愿望,遂请她带着海婴北上,一同团聚。

图 | 许广平与海婴、鲁迅合影

不知许广平看到这封信是什么感受,但她肯定是否认了自己是鲁迅“二房”的身份,当然,事实上鲁迅也从未对外公开给予过她妻子名分。对于朱安提出的安排,许广平未予理会,只是通过周建人传话给北平西三条(朱安住处),告知自己不能北上。

许广平拒绝来京,令鲁老太太略感不安,她也去了一封信催促:“你明春能与海婴同来一叙家庭之乐,实获我心,最好不过的了。”

对于鲁迅母亲的催促,许广平依然是委婉拒绝了。但她注意到,西三条方面对她的投注度,显然提高了。频繁寄给她的通信,是深切的挂念,但也暗藏意味深浓,似乎在悄悄说:“请不要忘了我们。”

这种暗示是一定有的,鲁迅去世后,西三条婆媳俩的生计问题顿失保障。三先生周建人素来清贫,有心无力,帮不上忙。二先生周作人家累繁重,加之与大哥鲁迅和母亲的关系都不好,指望不上。唯剩许广平,成了婆媳俩唯一的依靠对象。

但三个女人不曾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没有感情,也向来陌生,许广平说不定不会对西三条承担责任。那种寄予希望,又倍感焦虑的心情,朱安和鲁老太太又怎会没有呢。

无论从那个角度出发,许广平都绝对没有供养朱安和鲁迅母亲的义务和责任,一是鲁老太太尚有两个儿子,二是朱女士是谁,鲁迅的“伪太太”,这与她毫不相干。

许广平心里是怎么想的?朱安和鲁老太太都在揣摩当中,因为许广平不愿北上,婆媳俩的心更是凉了一大截,但最终,还是看到了一个明朗的态度。

许广平提出要全权处理鲁迅版权事宜,希望得到授权。朱安和鲁老太太都无不赞同,立马写了一封委托书。随着鲁迅版税的交接,婆媳俩的心都踏实很多,因为许广平对她们的供养关系算是默认下来了。

图 | 朱安与婆婆鲁瑞

“寄来的钱收到了,当我接到这笔钱的时候,同时感到不安,为了想象到,你筹措时的困难,仍也感到娱快,因为我有这样的儿媳....”

许广平寄给西三条的钱,主要是鲁迅的版税。依靠这部分钱,加上原有的一些积蓄,朱安和鲁老太太的生活暂时无虞,但却仍日趋困难。

北平沦陷后,物价疯涨,往日积蓄很快用尽,许广平寄来的那点版税,已经无法支撑西三条的基本生活,鲁老太太不得不致信许广平告知此间窘况:

“平寓用费因现在百物奇贵,米煤蔬菜均较前涨两三倍。纵极力节省,每月约非八十元不可。”

许广平见信后,愁容满面,鲁老太太虽没直接说让她加钱,但意思已经很明了。如今她上有高堂,下有幼儿,压力百上加斤。实际上,住西三条隔壁的周作人若肯帮一把手,她的负担会小许多,但鲁老太太个性要强,死活不肯向周作人开口。朋友信中说,二先生在今年(1938年)仅给母亲送去15元零用。照如此,指望周作人自动负责恐怕无望,许广平唯有致信周作人,望他珍重声誉,请自觉负担起老母亲的赡养费。

其实鲁老太太并非个性要强,不愿问二儿子要生活费。早在鲁迅去世后,她就略带提醒地跟周作人哀诉:“老二,以后我全要靠你了。”没想到周作人却回答说:“我苦哉,我苦哉。”这种推脱的语气,使得鲁老太太很不悦。

图 | 周作人

许广平去信周作人后,并未收到回信,但得知在1939年一月,周作人已经给西三条送去了五十元,这笔费用勉强仅够一个人的月开支,或者说,周作人只愿养母亲。

昔日大哥的养母义务嫁接到了他身上,周作人确实不能像从前那样潇洒了,但自从下水任伪职后,周作人升职加薪加鸡腿,手头宽余了不少,自然不好意思不养母亲,但是长嫂那份口粮,他却一概不管。

1940年,物价持续疯涨,西三条婆媳俩的生活再度陷入困境,而此时许广平却未按时寄来生活费。鲁老太太不得不对她产生怀疑,但又不好意思写信质疑,于是致信鲁迅生前好友许寿裳诉说困境:

“值兹米面价格较平时贵至十倍,其他百物亦涨至五六倍以上,仅此区区四十元如何分配。若无救济办法,实有断炊之虞。豫才(鲁迅)夫人侍我二十余年,老妇目睹困苦能不惨然?”

两个相依为命的老寡妇,依靠男人吃穿不愁了大半辈子,哪曾想有一天会落得如此田地。朱安那年已经六十多岁了,仍要踮着一双小脚,四处奔波借钱,跑遍了朋友各处,才觅得50元临时急用。

图 | 鲁瑞(左三)与俞氏姐妹合影

自鲁迅去世以来,他的不少朋友都在关心他的遗属,西三条方面常常收到友人赠款。比如李霁野专门向朋友借了一百元送到西三条,后续又再送去了四十元;沈兼士先生送去十五元;一些学生一齐送去三十元。这些朋友间的关心赠款应该时有,周作人也没有停送生活费,还不时送上米和煤,这样看来,即使许广平断供,朱安也不必严重到向外举债来维系生活,但实际情况却是钱不够用,一直不够用。

婆媳俩到底是怎样开支生活的,为什么会连个基本温饱都维持不了?熟知情况的李霁野描述说:

“太师母的五十元须留下二十作自己零用,三十为生活费,而一个佣人的工食即要占去大半,又不能处处计较,想吃的东西总要买,有时颇贵,而买来也未必吃,这是她常觉为难的。又用了两个女仆,自然难言宽裕。”

此外,李霁野还写到:“李先生上月得一子,大太太买了五元钱礼物亲自送去。”

两个人的基本生活费,实际上是供了四个人的吃喝(两个佣人),零用上依旧任性不收敛,且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朱安还兼顾礼数给朋友送礼。这种生活用度,如何能不紧张?说来也难怪,这两位老妇人终生都未曾工作挣过一分钱,从未有过金钱压力,哪有精打细算支配生活的经验?总以为花销比从前少已经是极省的了,却不知现今是勒紧裤头求生存的境地了。

1943年4月22日,鲁老太太离开了人世。她是带着沉重的忧心离去的,她不能不想到,这个侍奉了自己三十八年,既是儿媳,又胜似亲女儿的苦命女人还要熬多久。生前弥留之际,她严厉叮嘱周作人,自己死后,要把每月给自己的那份零用钱继续付给朱安。她能为她做的,只有这一样了。

图 | 晚年鲁瑞

母亲去世后,周作人没有违背她的意思,每月负担朱安100元赡养费,后来又涨至150元、200元。不过物价持续疯涨,这笔钱吃不了几顿饭。周作人心里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给朱安献计,把鲁迅的藏书卖了。这正合了朱安的心意,她拿周作人的钱,本来就极其不情愿,一是因为这钱拿得名不正言不顺,二是因为鲁迅生前与周作人结怨。

1944年8月25日,《新中国报》刊登一则消息:《鲁迅先生在平家属拟将其藏书出售,且有携带目录,向人接洽》

上海方面,许广平得知此消息,大为震惊。她立马给朱安去信,言辞恳切道:

“望你千万不要卖书,好好保存他的东西,给大家做个纪念,也是我们对鲁迅先生死后应尽的责任......我要尽我最大的力量照料你,请你相信我的诚意。海婴今年算是十五岁了,人很诚实忠厚,时常问起你。只要交通再便利些,我们总想来看望你的。”

其中许广平在信中还提到:“你旁边有作人二叔,他有地位,有财力......现在我想也可以请求他先借助一下,以后我们再设法筹还。”

许广平不知道,这是朱安最讨厌听到的话,她最难以开口的,就是去求周作人。即使在后边,周作人给她的200元连雇一趟三轮车的费用都不够,她也不曾向他开口加钱。

许广平写给朱安的信,不难看出是一封语气极其温婉诚恳的安抚信,但为防不测,她决定“软硬兼施”。给朱安去信后的第十天,许广平委托律师在《申报》上发表声明:

“按鲁迅先生终身从事文化事业,死后举国衰悼,故其一切遗物,应由我全体家属妥为保存,以备国人纪念。况就法律言,遗产在未分割前为公同共有物,不得单独处分,否则不能生效,律有明文规定。如鲁迅先生在平家属确有私擅出售遗产事实,广平等决不承认。”

做到这一步,许广平还不放心,她又与朋友商量,托关系将鲁迅旧书的出售渠道一一封死,这才稍为镇定。

图 | 许广平与儿子海婴

出售藏书的风波,着实让许广平一时间慌得不见了魂魄,因为她一直以来都视鲁迅的文字为生命。但她的一连串动作,都改变不了朱安要出售鲁迅藏书的意愿。其一是她依然未能把生活费寄到朱安手上,其二是朱安对她是有怨气的。从朱安寄给鲁迅生前好友内山完造的信中可以窥见:

“当时有一位许寿裳先生,来代许女士索要鲁迅先生全集的出版权,担保许女士嗣后寄回北京寓的生活费,不使缺少......到廿八年冬季,因家用不足,我婆婆周老太太函商许女士,请每月酌加二十元,未能办到。”

更糟糕的是,朱安在这信中还透露了一条关于她生活极其凄凉艰难的信息:“生活是飞也似的高涨,我的债务也一天天的加高到四千余元,这真使我无法周转!”

在未进入1945年通货大膨胀时,4000元仍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不免使人怀疑,朱安的饭桌到底吃了什么,才使得债台高筑?

因为“出售藏书”一事还未得到解决,同年10月15日,鲁迅的挚友宋紫佩为了这件事到访西三条。一进门,他就看见朱安和一个老女佣正在用晚膳,而饭桌上的菜,很难用清淡来形容——“汤水似的稀粥,桌上碟子里有几块酱萝卜”。

图 | 朱安(左一)和俞家两姐妹

无需多说,这样寒酸的伙食,朱安已节省至最大限度。而且这种状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得到改善,直到1945年12月29日,《世界日报》仍对她的伙食这样报道:

“有多半个小米面的窝头摆在那里,一碗白菜汤,汤里有小手指粗的白面做的短面条,另外是一碟虾油小黄瓜, 碟子边还放着两个同是虾油腌的尖辣椒,一碟腌白菜,一碟霉豆腐。没有肉没有油,没有一个老年人足够的营养。”

但注意到的是,不管生活再差,朱安依然保留了女佣。为何不辞退女佣,少一个人吃饭就多一分温饱。对此,朱安有她的理由:“我又老而兼病弱,烧饭洒扫种种杂事,又不能不雇用一个女仆。”

相信你我都才蓦然醒起,朱安也已到了需要人照顾的年纪。这位女佣是服侍周家多年的老女佣,如果贸然将她辞退,或会有饿死老妇的可能,岂不残忍,朱安又怎会忍心。更重要的是,来日苦短,人死的时候不能一个人,因为总得有人知道。

图 | 朱安

对于宋紫佩的到来,朱安是持有很高警惕的,当她得知宋紫佩是上海方面委派来的说客,当即情绪激动,终于呐喊出了那一句震撼人心的话:“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宋紫佩霎时间被朱安的爆发惊住了,他这才意识到,眼前的朱安有着比鲁迅藏书更具优先保存的意义,因为这是一件有血有肉的物品呐。鲁迅在生时,她是他的一件礼物,鲁迅去世了,她成了他的遗物。最终,这个凄惶的旧式老妇亲口承认了这个事实。

宋紫佩心中百感交集,一时间说不出话应对,好一阵子,气氛才有所缓和。一番交谈下来,宋紫佩才知道朱安对许广平误会颇深。她不知道,在她拿不到生活费期间,许广平被日本宪兵逮捕,进去监狱坐了三个月牢;她不知道,为了给她寄生活费,许广平焦头烂额地跑遍了银行、商店、邮局,都因为汇兑困难而束手无策。当宋紫佩告诉了她这一切,她才释然了这一口憋了许久的怨气。

宋紫佩说的一切都是属实的,许广平从未忘记朱安,

“前年春天之后,我因为自己生了一场大病,后来又汇兑不便,商店、银行、邮局都不能汇款,熟托的朋友又不在平,因此一时断了接济。但是并未忘记你,时常向三先生打听。后来说收到你信,知道你近况。我自己并托三先生到处设法汇款,也做不到,这真是没奈何的事。”

图 | 许广平和儿子海婴

解除了误会,朱安同意不再出售鲁迅的藏书。其实,她在卖书这件事上也有着难以想象的悲催苦衷:

“我今年也已经六十六岁了,生平但求布衣暖菜饭饱,一点不敢有其他的奢望,就是到了日暮途穷的现在,我也仍旧知道名誉和信用是很可宝贵的,无奈一天一天的生活压迫,比信用名誉更要严重,迫不得已,才急其所急,卖书还债,维持生命,倘有一筹可展,自然是求之不得,又何苦出这种下策呢!”

朱安对鲁迅是那样忠贞的一个人,永远像不曾被伤害那样去爱,她如何会不懂得鲁迅遗物的珍贵。可眼下同意了不再出售藏书,困境却还在继续。

宋紫佩离开后,朱安仍然拿不到最起码的生活费,她不得不舔着脸给上海的鲁迅好友唐弢先生写信求助:

“因氏近来感受生活威胁,已将衣饰变卖垫用。物价仍在狂涨,素手实难支持,务恳我公顾念先夫生前清白自持之志,垂怜未亡人困苦无依,代与许女士迅筹接济,俾得维持残生。氏亦非无耻不知自爱者,已将古稀之年,老而不死,毫无生活能力,尚需摇尾乞怜......”

朱安信中的一字一句已没有尊严可言,饥饿与窘困剥夺了她的自尊,她活似一个“失奶的婴儿”,坐以待毙或者等待被喂养。

去到这种地步,许广平在上海很着急。为了拯救鲁迅遗属,敬慕鲁迅的朋友们都纷纷行动起来,终于在百般困难的情况下给朱安汇上了钱款。

然而,时间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物价呈几十倍甚至千倍幅度上涨,战后每个人的生活都坏到了糟透的地步。就在这个当口,周作人被捕,朱安就连那点杯水车薪的零用钱也失去了。此时的许广平自顾不暇,对北平方面的物价又不甚了解,所寄去的生活费往往支撑数日即耗尽。再一次,这个等待被救助的孤儿,出现了极大的生存困难。

图 | 朱安(右一)离开绍兴北上前与娘家人合影

“我现在花点钱实在难受,总要你母亲这样费心,但是总实在不经花,又总是不够用。我记得李先生每月送五拾元,还可以够花,现在只买一个烧饼,真有点天渊之别。”

1946年8月22日,朱安在寄给周海婴的信中如是写道。

人老了,记忆总是怀念从前。朱安所说“50元还可够花”的日子需要回光返照到1937年以前,而彼时的物价,根本不能同日而语:最差的大米,一斤七百元;最差的白面,一斤六百元;小米一斤三百元;玉米面一斤二百元;煤球一百斤,两千六百元;就连烧火用的木柴,也要一斤一百元。

这些物价还是相当保守的估算,因为时下物价多变,货币贬值,百物奇贵。故而朱安每次给许广平写信,都是只能十分羞愧地要求“加钱加钱再加钱”。

她和老女佣王妈两个人一天仅仅消耗两斤粮食,两个人一天两斤,可以想象这已经是节省至饿不死的标准了。再按照时下物价,选最低价格的玉米面(200元一斤)来计算,那么朱安一天就要花400元,一个月下来至少要花12000元。这还没算朱安平时身体毛病看医生的钱,她在写给上海的信中也常常提及自己的身体状况,脚痛,咳嗽,气喘,不时还吐血。

可想而知,朱安的境况有多凄惨。但欣慰的是,因为鲁迅遗属的名头,她并不缺少许多帮助。

抗战结束后,朱安因为“出售藏书风波”一事,享有一定热度,为此她收到了许多社会捐助。比如:北平民强报馆朱学郭先生赠来伪币一千五百元;朝鲜艺术剧团理事长徐廷弼赠来法币四千元;由《世界日报》发起的募捐活动赠来法币五千八百元;沈兼士先生送来法币一万元;国民政府蒋介石派人送来法币十万元。

诸如此类的社会捐款应该还有很多,然而朱安仅收过两笔。一笔是沈兼士先生的,一笔是蒋先生的,前者是因为鲁迅生前与沈兼士交情深厚,后者是因为委员长的意思,难以辞却,故而收下。除此之外,其余一概捐款,她都回应说没有许广平的同意,她都不会接受。

图 | 朱安晚年

表面上看是朱安缺乏主见,事事都要征询许广平意见,但实质上,她的内心很抗拒别人对她名不正言不顺的接济,这也是顾念到了鲁迅的名誉和自己的尊严。所以她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到:“宁自苦,不愿苟取。”

按理说,在饥饿的威胁下,人原本有的架子、顾虑都会让位求生。如若不然,要么就是还不够饿,要么就是想拥抱尊严死去,就像不捡嗟来之食的人那样。那么朱安的“宁自苦,不愿苟取”是属于后者?一个没有赚钱能力的人,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人,还计较尊严,她是愚蠢,还是可敬?

或许,两种立场都没有错,有些人活着本来就没有尊严,有些人死去了却高风亮节。至少在许广平看来,朱安做对了,在回信中,她用“深感钦佩”称赞朱安的做法,又说:“社会要救助的人很多,我们不应叫人费心。”

其实“宁自苦”的人又岂止朱安。朱安拒受捐助,无疑是加重了许广平的负担。朱安的苦从何而来,许广平的疲惫就从何而来。

犹记得当初她只拿到了鲁迅版税就应承下来担保西三条的赡养费,但连绵不断的战火导致书业萧条,根本没有多少版税收入。这么多年来,她只能累昏头去供养平沪两方面的生活,最开始是七张嘴吃饭,后来变成了四张嘴吃饭,却也不见有过一丝轻松。但她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怨言,想来真是多少辛酸尽在不言中。

两个本不甚相干的女人,因为深爱着同一个男人而惺惺相惜,却由于人事复杂,徒生许多挑拨中伤。到底如何给她们的关系下一个定论,朱安在寄给许广平的最后一封信中说:“您对我的关照使我终身难忘”,不需要千言万语,这就足够了。

图 | 许广平的笑容

1947年6月29日,朱安走完了她苟延残喘的晚年,在北平西三条寿终正寝,享年69岁。

她没有葬在爱而不得的大先生身旁,也没有葬在朝夕相处的婆婆身旁,她伶仃地独葬在了一个等待被遗忘的地方。果不其然,听说后来她的墓碑也不见了。也好,死人本来就不需要占地方,就让她当一个自由自在的孤魂野鬼吧,千万不要是念叨了一辈子的周家的鬼了。

她没有不朽的遗言,但她用生命留下了告诫:“我们不能使得男人肩负终身供养女性的责任,因为不知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如果被供养的女性不幸死在男人的后头,这又该是谁的悲哀?”

作者 | 反正没人看,不想留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周末作文600字 有趣的一天作文 语文作文素材积累 最美的什么作文 玉兰花的作文 关于光的作文 青春成长的作文 写景类作文 数学作文400字 写夕阳的作文 乒乓球比赛作文 中考作文500字 初三英语作文范文 勤劳的妈妈作文 作文好开头摘抄 关于元旦的作文 新青年作文素材 消防作文400字 四年级作文题目大全 端午节的英语作文 三百字优秀作文 童话作文500字 逛商场作文 写大熊猫的作文 有关植物的作文 寻找春天的作文 全力以赴作文 六年级写景作文 作文集图片 三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