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陈平原:述学如何“成体统”

2020-11-21 18:50:01
相关推荐

晚清以降,著作体例与述学文体的巨大变更,使得现代中国的人文学者步履艰难。从当初的“拿来主义”到今日的“与世界接轨”,在20世纪中国学界,占主导地位的声音是以“科学”取代“夸饰”。著述的不严谨乃至抄袭成风,确实是中国学界的痼疾,但这并不能掩盖问题的另一面,即人文学本身带有很强的修辞意味。

谈论人文学的修辞学,从述学文体说起,因这既牵涉到学术训练、表达能力,更根源于文化心态。不论是赓续传统,还是译述西学,如何弥合自身文体与论述对象之间的缝隙,都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难题。

《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是陈平原“学术史研究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为晚近三十年来最为活跃的学人之一,陈平原的治学思路和方法一直受学界关注。阅读本书会发现,当他谈论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时,其实是在谈论过往中外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中国学者如何建立“表达”的立场、方式与边界。

陈平原,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第七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著有《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大学何为》《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等。

「三部曲齐全了」

并非一开始就成竹在胸,而是在漫长的探索过程中逐渐调整而成的

上书房:《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出版,您的“学术史研究三部曲”也齐全了。您著作等身,但听说您最为珍视的,还是这套三部曲。

陈平原:在撰于1991年6月的《学术史研究随想》中,我曾这么谈论学术史研究:“在我看来,这既是一项研究计划,更是一种自我训练。在探讨前辈学人的学术足迹及功过得失时,其实也是在选择某种学术传统和学术规范,并确定自己的学术路向。能不能写出像样的学术史著作,这无关紧要,关键是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亲手‘触摸’到那个被称为‘学术传统’的东西。”

话虽这么说,作为职业读书人,自我训练之外,还是希望能写出稍微像样点的学术史著作。二十多年来,从最开始的“学人精神”(《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2005年、2010年),到“学科体制”(《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016年),再到眼下的“述学文体”(《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终于完成自成一格的现代中国学术史三部曲,自己还是颇感欣慰的。

上书房:三部曲如此环环相扣,是一开始就这样计划的吗?

陈平原:并非一开始就成竹在胸,而是在漫长的探索过程中逐渐调整而成的。

20世纪90年代初讨论晚清及五四两代读书人如何在求是与致用、官学与私学、学术与政治、专家与通人的夹缝中挣扎与前行,当然是有感而发。不过,《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更有价值的是以章太炎、胡适为中心说开去,讨论经学子学方法之争、晚清志士的游侠心态、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与“六朝散文”,以及现代中国学者的自我陈述等。而其中谈论胡适的文学史研究,促使我从个人著述转向学科体制,于是有了《作为学科的文学史》。

2016年增订《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时,我给书名加了个副题“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境界”,主旨更为显豁。全书共十二章,大致分为三块,分别讨论学科建立与学术思潮、学人及其著述、若干专业领域的成绩与拓展的可能性。第一章至第四章从课程、教师、教材、课堂入手,讨论百年来中国大学里以文学史为中心展开的文学教育,分析其利弊得失。第五章至第八章谈论具体的文学史家。第九章至第十二章牵涉小说史、散文史、戏剧史和现代文学四个专业领域,属于典型的学术史思考。其中《“文学”如何“教育”———关于“文学课堂”的追怀、重构与阐释》一章,自认为颇多新意,是从“声音”角度探索文学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与《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中关于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的思考思路相通。

十几年前,我曾为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开设“现代中国学术”专题课,开场白整理成《“学术文”的研习与追摹》。那门课共挑了15个研究对象,每人选三文,既是历史文献,也是学术文章,要求学生阅读时兼及“学问”和“文章”两个不同的维度,且特别提醒:学问千差万别,文章更无一定之规。“学术文”的标准,到底该如何确立?唐人刘知几讲,治史学的,应具备三本领:才、学、识。清人章学诚又添加了一项“史德”。史才、史学、史识、史德,四者该如何搭配,历来各家说法不一。我想补充两点:第一,选题及研究中“压在纸背的心情”;第二,写作时贯穿全篇的文气。此处提及的“学术文”,用的是课程名称,转化成研究课题,便是这本书的“述学文体”。

上书房:您在三部曲上倾注了怎样的学术情怀和个人情感?

陈平原:1993年10月,我曾发表文章《当代中国人文学者的命运及其选择》,表白自己注重学术、张扬私学、坚持雅文化的学术思路,很大程度是对于当代中国文化挑战的一种回应。

此前的1992年7月,我还曾发表《章太炎与中国私学传统》一文,其中最后两段,既是史学论断,也隐含着我当年的心境,对章太炎借书院、学会等民间教育机制来传国故、继绝学,进而弘扬中国文化,表达敬意。

再之前的1991年,我撰写了一篇专业论文《在政治与学术之间———论胡适的学术取向》;同年4月还撰写了《学者的人间情怀》,此文在两年后得以发表,引起了一些争议。

上述四篇文章,与我日后的人生选择及学术道路密切相关,也与我今天倾注于自家的学术史“三部曲”的情感,一脉相承。

「得失寸心知」学术史研究与文学史、教育史研究结伴而行,三者成果虽无法叠加,但相互映照

上书房:从研究、构思到著成,《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花费了您20年时间,您向来才思敏捷、出手迅疾,为何这本书写了这么久?

陈平原:20年间我同步也在做其他事情,《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共八章,八章中的七章撰写于2006年底前,而我2006年后出版的著作有《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与境界》《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以及“大学五书”等,我不算是个偷懒的人。

但这本书确实特别费我心力。与唐宋诗文或上古史研究不同,“现代中国研究”往往与当下的思想文化潮流乃至政治局势相互激荡,好处是问题意识突出,缺陷则是容易陷入古今循环论证。当初选择这个题目,确实别有幽怀,日后在推进过程中,腾挪趋避,更是得失寸心知。

悬得过高而又力所不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论题再三推敲,资料也积累了不少,甚至还在北大研究生课堂上讲过相关内容,但一直不敢贸然下笔。过于矜持的结果,就是眼看许多后起之秀翩然起舞,异彩纷呈,很多重要话题已经不需要我努力发掘了。这才想起胡适为何被人嘲笑“半部书”先生,就因当初没能一鼓作气,故再而衰,三而竭。

另外还有一个缘故,就因“有声的中国”那一章颇多心得,越写越高兴,其学术延长线上浮现出“声音”的生产、传播与复原,而不再是“述学文体”了。深恐尾大不掉,冲淡了本书主旨,于是壮士断腕,只保留以“讲演”为“文章”者。

20年前初闯学术史研究领域,那时意气风发,以为路子走对了,持之以恒,总能做出大成绩。可如今奉献给读者的,也就只有这区区“三部曲”。好在我的学术史研究是与文学史、教育史研究结伴而行的,三者成果虽无法叠加,但相互映照,多少也是一种精神支撑。

上书房:《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的结构是怎样的?您对章太炎研究颇深,但在这本书中,相比其他章节,章太炎一章似乎反而弱了。

陈平原:全书共八章,个案部分除了已完成的五章,原本还选了陈垣、陈寅恪、冯友兰、钱穆、朱自清、顾颉刚、俞平伯、郑振铎、李泽厚、余英时等十位,都是述学方面的高手,值得再三推敲;可说着说着,越来越往修辞学方向走,这可不是我的愿望。于是当机立断,就此打住,因为,单就“述学文体”这个话题而言,前五个案例已经足够精彩,再多说就是具体的技术分析了。

五个案例中,谈论章太炎那一章确实是最薄弱的,因最初是为整理本《国故论衡》做导读,笔墨不免拘谨。好在关于章太炎的思想、学问及文章,此前我在《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多有涉及,读者也可参考《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010年、2018年)的第四章《学问该如何表述———以〈章太炎的白话文〉为中心》。

原本设想的章节还有《教科书、专著与札记———著作成何体统》《杂志、学报与副刊———学问怎样发表》《标点、段落与文气———文章如何呈现》,为此我还做了许多理论及资料准备,最终没能完成,固然很可惜,但以目前中国学界的状态,能将此类题目经营得风生水起的大有人在。

上书房:这本书是从晚清以降述学文体的变革开始讨论的,此前古人是如何看待著述问题的?以及,同时代在您之外可有其他人关注这个问题?

陈平原:清儒章学诚《文史通义》以及今人余嘉锡《古书通例》都曾讲到著述体例,但不及以下三位痛切精辟。王国维刊于1914年的《二牖轩随录》中有一则“古今最大著述”:“余尝数古今最大著述,不过五六种。汉则司马迁之《史记》,许慎之《说文解字》,六朝则郦道元之《水经注》,唐则杜佑之《通典》,宋则沈括之《梦溪笔谈》,皆一空倚傍,自创新体。后人著书,不过赓续之,摹拟之,注释之,改正之而已。”

吴汝纶在《天演论序》中提到,古今之文大体可以分为“集录之书”和“自著之言”:“集录者篇各为义,不相统贯,原于《诗》《书》者也;自著者建立一干,枝叶扶疏,原于《易》《春秋》者也。”汉代多自著之书,唐宋以后则多集录之文,“独近世所传西人书,率皆一干而众枝”。

胡适也曾列举自古以来若干“成体系”的著作,如《文心雕龙》《史通》《通典》《文史通义》《国故论衡》等,给予特殊表彰,称之为学术著述的极则。这里的“最大著述”“自著之言”以及“成体系”,与传统中国的四部分类没关系,乃中国学者面对西潮冲击的自我反省与价值重估。

晚清以降,在中国学界,这种“一干而众枝”的著述形式逐渐兴起,而传统的“文集之文”相对衰落。这牵涉近代中国的知识转型以及新的表达方式的确立。身处大变革时代,学者到底该如何思考、表述与立说,前辈们做了许多艰辛而有效的探索,初步勾勒了若干可行的通路,让后来者有所依傍。但所有探索,即便十分成功的,也都只是范例,而不是定律。

「体例背后的时代变迁」

如何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学养及思考,乃现代中国学者亟须需锤炼的基本功

上书房:当我们谈论述学文体时,其实我们是在谈论什么?

陈平原:谈论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与传统中国的文体学、目录学以及西方的修辞学等有关系,但又不全然相同。我最关心的,其实是在中外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中国学者如何建立“表达”的立场、方式与边界。

现代性是一种思想体系,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表述方式。而我理解的“表述”,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表述,文学家的表述,还有学者的表述———后者最容易被忽视,在我看来却最值得关注。这里所说的基本定型且意蕴宏深的述学文体,包括学科边界的确立、教科书的编纂、论文与专著的分野、标点符号的意义、演说与文章之关系,还有如何引经据典等。

上书房:说到“引经据典”,这本书正是以此开篇的,是个很新鲜与吸引人的视角。

陈平原:晚清以降,著作体例与述学文体的巨大变更,使得现代中国的人文学者步履艰难。从当初的“拿来主义”到今日的“与世界接轨”,在20世纪中国学界,占主导地位的声音是以“科学”取代“夸饰”。著述的不严谨乃至抄袭成风,确实是中国学界的痼疾,但这并不能掩盖问题的另一面,即人文学本身带有很强的修辞意味。

谈论人文学的修辞学,从述学文体说起,因这既牵涉到学术训练、表达能力,更根源于文化心态。不论是赓续传统,还是译述西学,如何弥合自身文体与论述对象之间的缝隙,都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难题。为了清楚地说明问题,也为了集中笔墨,我只涉及作为现代中国述学文体之表征的“引语”。

阅读20世纪前后中国的学术著作,最为直接的感受,很可能就是引语的内容变了、姿态变了、功能变了。古今中外,凡有著述,在自我表述之外,大都还需要引入他人言语———或引录先贤判断,或摘抄相关史料,这似乎是种简单的写作技巧,实则论者对于他人言语如何引录、怎样衔接、能否驾驭,是件关系重要的事。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建立典范的开风气之作,蔡元培赞其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而这四点其实都得益于“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当时尚为青年学子的冯友兰更激动地发现,胡著一改传统的著述体例,经典原文不再作为正文顶格书写,而是低一格书写;反而是胡适自己的话成为正文,顶格书写。这一著述体例上的变化,凸显了大时代的变迁———“封建时代的著作,是以古人为主。而五四时期的著作是以自己为主”。冯友兰敏锐地感受到并理解透了。

在以前信息匮乏、检索艰难的时代,一个人掌握文献资料的多少,对其学术水平是有很大影响的,但在今天,资料的搜索变得容易,我们的著述文章却出现了一种通病,那就是通篇是材料的堆砌,没有自己的观点。观点来自对材料的使用,注意,是使用,不是堆砌。如何“引经据典”是一门学问。

上书房:您对图像一向有研究,而这一次在本书中,您又开启了声音研究。

陈平原:我想您指的是“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一章,这也是我自己颇为得意的部分。当然,这谈不上全面的声音研究,因我只研究了声音中“演讲”这一种。

1927年2月,鲁迅发表题为《无声的中国》的演说,用古文写作比喻“无声的中国”,“所有的声音,都是过去的,都就是只等于零的”;而唯有“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才可能催生出一个“有声的中国”。在鲁迅眼里,“有声的中国”是“思想革新”与“文字改革”并举,“声音”在这里虽然有象征的成分,但也饱含五四新文化人的共同立场:轻文辞而重言语。作为“传播文明三利器(日本近代思想家、政治家犬养毅语)”之一的“演说”,与“报章”“学校”结盟,共同促成了白话文运动的成功,并实现了近现代中国文章,包括“述学文体”的变革。

文字寿于金石,声音则随风飘逝。但不管是思想启蒙、社会动员,还是文化传播、学术普及,“巧舌如簧”的功用,一点也不亚于“白纸黑字”。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不该忽视那些因各种因缘而存留在纸上的声音———尽管其在“转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所“损耗”与“变形”。

上书房:因痛感学风浮躁、积弊丛生,北大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于2006年邀请您开设面向博士生、硕士生的“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专题课,述学文体的规范化应是题中之义吧?

陈平原:是的。虽然北大中文系拥有5个本科专业方向、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几十个研究方向,学术趣味相差甚远,但一些原则是相通的、一些规范是相同的。

一般认为,“治学”之得失成败,关键在政治立场、文化趣味、专业知识以及时代风潮,“述学文体”似乎无关紧要。可在我看来,如何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学养及思考,乃现代中国学者亟须锤炼的基本功。什么才叫“论文”,为何需要“专著”,“教科书”意义何在,“演说”能否成为文章,“引文”的功能及边界,“报章之文”与“学者之文”如何协调、能否“面向公众”而又不失“专业水准”,这一系列难题背后,牵涉到整个教育体制以及知识生产方式。若再说开去,则是全球化视野、西学东渐大潮、话语权争夺等在现代中国学界的自然投射。而这些,并不是一两句“学术独立”或“博学深思”就能解决的。

来源:上观新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书迷作文 成长作文开头结尾 难忘的作文400字 春季的作文 奶奶作文600字 童年的作文怎么写 阳光作文800 观察日记的作文 快乐童年的作文 优秀的作文题目 编童话作文 作文第二次 人物的故事作文 作文400字写人 开心作文400字 中考作文主题 猫的作文300 观后感作文500字 纪念日作文 500字作文写人 写作文100字 全国作文大赛 小鸭子的作文 我的闺蜜作文 我明白了作文 雨 作文600字 作文照片的故事 300字想象作文 作文开头好句 感谢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