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辽西地区“岁月美食”:搁豆子 拨面条 压饸饹 你有吃过吗

2020-11-21 19:50:01
相关推荐

辽西地区农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温饱还是大问题,有一个词叫“青黄不接”,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何意了,但五十岁以上的人都会知道,它的另外含义叫“饥饿”。

那时候,大米、白面叫“细粮”,农村只有过年才能分到几斤,平时只有粗粮或杂粮,而家里有事或者来客人只能用粗粮细作替代,而这粗粮基本就是荞麦面和小米等。

于是就有了子、拨面条、压这种带着岁月记忆的“美食”,今天回忆是宽慰,也是痛楚。

现在我把写过的三篇与“粗粮细作”有关文章归结到一起,做一次情怀的储存。

阜新素食之王“搁豆”:街边店未吃出情怀,却盘活了童年记忆

有段时间特别想吃一种小时吃过的食品:搁豆子。

所谓搁豆,就是一种用荞麦面做的食品,很似面条。过去贫困,白面是细粮,稀罕物,而荞面是次于白面的替代物,除了可以包饺子、做面条,还可以做牛犊子汤、饸、搁豆子等。

在家乡辽宁阜新海州区新渠路上有家搁豆店,开了好多年,我曾吃过两次,便忘不掉。这次疫情餐饮业全部停摆,两个月不出门,囚在家中并没有觉得孤单或者要去海吃一顿,唯有偶尔想起搁豆,想起不远处的那家店,口齿竟生津了。

终于忍不住,一个傍晚过去,疫情后整个餐饮业萧条,很多店甚至关门,但这家“搁豆馆”还是开门营业了。

小店不大,有人吃饭点餐,当然也是来喝酒、吃炒菜,很少有像我这样下饭店,只是单吃碗搁豆的。

进门直接问“有豆吗?来一碗”,店家说:“有,坐下吧”。

等了几分钟,突然想这搁豆是怎么做的?能不能看看?于是到厨房门口,对厨师说想拍张照片。

但被拒绝了,厨师客气的说“饭店的厨房是不能外人进入的”,他要我回去等,一会儿做好再拍照。

虽然被“轰”了出来,但我能理解,坐在座位上努力回味小时候去姑奶家吃过的搁豆子,想盘活我童年的记忆,这东西究竟怎么做的?

父亲很小的时候没有了母亲,是在姑姑家长大的,感情很深。有一年父亲带我去看姑奶,但姑奶家没有什么好吃的,只是找出一捧荞面,姑奶说,就做搁豆子吧。

记忆中姑奶个子不高,是小脚,走路晃来晃去的,走路却很麻利。做搁豆要先和面,然后她就去邻居家借搁豆插板,那个插板很大,可以架在锅上,记忆里似乎就这些了。

店家把我要的搁豆端上来了,一个中碗装的满满的,看得出这里面不仅仅是荞面,应该还掺了些白面,否则颜色要深一些。

过去荞麦面不值钱,属于杂粮,一般是种在贫瘠土地或者遭遇旱灾时补种农作物,有句话“荞麦花不会白白开放”,虽然种的季节晚些,也能开花,也能收成,是农民最后的一点希冀,但产量非常低,荞麦是一种非常顽强的农作物。(书影写作发布,其他发布即为抄袭)

而现在荞麦则非常受欢迎,主要是荞麦的蛋白质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成分,铁、锰、锌等微量元素比一般谷物丰富,含有丰富膳食纤维,甚至是精制大米的10倍。

荞麦具有降低人体血脂和胆固醇、软化血管、保护视力和预防脑血管出血的作用,还有“消炎粮食”的美称,另外也有降低血糖的功效。

荞麦堪称杂粮之王啊!

店家又端上来两个小碗,里面是拌搁豆吃的卤子:一种是酸菜做的,一种是红咸菜做的,都是素食,没有丁点肉星,靠的是滋味把控。

看到这些,我突然想到,搁豆这餐食不就是“素食之王”吗?还有什么能比它更素、更健康、更美味的呢?

卤子是搁豆的标配,也是灵魂,而红咸菜与酸菜曾是过去东北人家基本的餐食存储,不需要,家家都有。过去家里做搁豆并不难,缺的的往往是插板,并不是谁家都有这东西,要外借使用的。

可以想象荞面和好了,水也烧开了,才想起来跑去邻居家借插板,如果赶上邻居家也在用,就要等,而此时家里的孩子正眼巴巴的望着锅里.....

两种卤子,是饭店的成人之美,过去家庭做不会这么奢侈,基本只是一种卤,那就足以狼吞虎咽了。

我把两种卤都放了一点,任意调配搅拌一下开吃吧!

我称“搁豆”为素食之王,很多人可能会不理会,好吃的素食也太多了,搁豆算老几?

好的食品,关键要营养和好吃,荞麦的好处一大堆,那么做出的搁豆口感怎么样?

搁豆特点是劲道又滑溜,搁豆出锅后用凉水过了一下,不再烫嘴了,又不粘稠,口感不错,但卤子有些凉,不是现做的,总觉得差一点感觉。

我喜欢热卤,那才是味道的最佳表现,一旦凉了,就觉得有些失落和失去什么。

搁豆完全符合素食的标准,由于使用了口味有些重的红咸菜和酸菜卤(这里说明,店家都处理过,不是很咸,口感正好),所以滋味是不差的,诱导着我一口接一口的吃,不忍放下了,真的特别喜欢这口!

很快一碗搁豆吃完了,似不太饱,有些未完全尽兴感觉,但是荞麦不同于其他面食,它不易消化,不宜食用过多,另外说明肿瘤病人、经常腹泻和消化功能不佳者忌食荞麦。

起身算账,这一碗要7元钱。

我问老板娘搁豆与荞面饹有什么不同,她说饹是压的,而搁豆是插的,两种方法不同,印象中饹是热吃的。

牛犊子汤、、搁豆子,现在想这些不是因为情怀,苦难时期毕竟不是人所向往的,只是作为个体而无法摆脱的无奈,但记忆留在思绪里,总会不经意冒出来,给自己一些回味,既有美好,也有痛楚。

所谓美食,是因人而异的,也是因阶层和阶段而异的,,吃碗面条就是生日的期盼,而吃饺子是过年的等待,平时,粗茶淡饭果腹,已经不错了。

搁豆子的美味,是记忆,也是伤感啊!

东北有种拨面条,在最不起眼小吃部才有人做,曾牵动父亲多年情怀

辽西农村有种家家都曾做过的面,叫“拨面”。

我想写这篇小文时,突然想起拨面条似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山西一带的“刀拨面”,另一种就是我老家,内蒙与辽宁交界地区的“拨面条”,两者的区别是山西刀拨面使用小麦面,而我老家阜新拨面条使用的是荞麦面。

而两者使用的刀具与方法基本相同,都是用两头有把的长刀,说是“拨”,其实也是切成面条,然后水煮,拌卤子吃。

“刀拨面”是山西面食的一种,名气很大,是山西四大面食之一。

但“拨面条”就太下里巴人了,困难时期都登不了大雅之堂,而今更是早已经被人遗忘,城市里很少看到,很多年轻人不仅没有吃过,甚至都没有听说过。

那天晚上出去遛弯,突然在路口一座旧楼,新开了一家小吃部,门牌匾写着“奈曼旗拨面”,一下子想起件事,结果肚子竟然饿了,干脆走了进去。

我想起的是父亲讲给我一件事,在七十年代,有次父亲同厂里的司机去农村送货,回来车坏在半路,只好打电话给单位求助,等待中司机说他姨妈家住在周围,就带父亲去吃饭。那时农村困难,不到年节基本没有细粮。姨妈翻箱倒柜只是找到两碗荞面,借来拨面刀给他们做成拨面条,家里还没有油,也就不做卤子了,还好有半碗韭菜花酱。

他们实在是饿了,每人很快吃了一碗,但盛第二次时司机说吃饱了,姨妈只给爸爸盛了。后来爸爸出去看姨妈家的小孩在外屋地喝面汤,而司机知道面条没有了,才说吃饱了,爸爸不知道,盛了第二碗,结果只剩下面汤了。

看到孩子失望的喝面汤时,父亲特别的后悔。

父亲说那天太饿了,觉得拨面拌韭菜花太好吃了,但因此也有了心病,觉得亏欠人家,半年后有机会再次送货,经过单位领导同意,父亲同司机在厂锅炉房装了两麻袋煤给姑姑。

这事父亲说过几次,我也就有了印象,但城里没有做拨面条的地方,后来我终于在农村吃过一次,说实话,并没有感到有什么好吃的,认为它不如白面做的手擀面,父亲的再说它好吃我也就不信了。

这次看见新开的“拨面馆”,一时也是好奇,走进来问“你是奈曼旗的吗?”

女主人说不是,是使用奈曼旗的荞面,所以叫这名。奈曼旗是内蒙靠近辽宁阜新的一个旗县,这一带包括阜新都属于科尔沁沙地,是丘陵地带,干旱少雨,主要农作物产量低,但小杂粮质量非常好,特别是奈曼旗、敖汉旗、库伦旗的荞麦都不错。

我要了一个小碗拨面条,女主人从冰箱里拿出已经和好的面揉几下,开始擀皮。

她说使用的完全是荞面,没有掺白面(过去荞面便宜,而现在价格是白面的两倍多),要用冷水和面,这样劲道一些。擀好皮取出专业的拨面刀,开始“拨面”,其实还是切面。

拨出的面,很细,大小均匀,手法还是很娴熟。女主说过去使用柴火大锅,面板压在锅边,边切边“拨入”锅中,可能拨面的叫法这来的。

现在用电磁炉把水烧开,把面条下里面,等开锅煮一下,完全飘起来就熟了。

盛在碗里让我自己去选卤,没有想到有十几种,但基本都是素的,由于是晚上了,大部分已经卖光了。

我想起上个月吃过的也是荞面做的搁豆,只有红咸菜和酸菜两种卤,就也挑了这两种熟悉的口味,外加一点辣椒酱,由于没有经验,口味略咸了一点。

这样一碗拨面也是7块钱,非常的素气,卤子略咸,但是一点没有油腻的感觉。

想想上次吃拨面条已经快30年了,岁月与经历,不仅让人容颜改变,而口味也变得不同,去掉浮躁,去掉花哨,去掉油腻,突然想吃些简单与本真的东西,而拨面条之素恰恰满足了这种想法。

当然荞麦蛋白质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成分,铁、锰、锌等微量元素比一般谷物丰富,具有降低人体血脂和胆固醇、软化血管、保护视力和预防脑血管出血的作用,另外也有降低血糖的功效。

它由困难时期细粮的“替代品”,成为岁月超车的面条王后了(有资料称荞面条是“面条王后”)。

但是,现在的荞面条(包括搁豆、拨面、饸饹、牛犊子汤等)依然上不了大雅之堂,只能在一些最不起眼的小吃部找到,而吃它的人,不是因它的美味和廉价,很多是寻找一种情怀,追忆自己曾经过往,有过的那一段不堪或者难忘的岁月。

可惜父亲已经故去十多年了,我无法再同他分享今天的感触了......

辽西品尝压饸饹:四十年前它就是农村的待客面,相传康熙皇帝赐名

辽西农村有一种饮食叫“压饸饹”,也叫“饸”,你吃过吗?有句“饸饹不贵卤子贵”,你听说过吗?

我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同父亲去农村吃过,那时我家住在县城,有天爸爸带我去农村看亲戚,结果吃到了饹。

但是第一次吃饹我并没有觉得好吃,那时城里有定量的细粮供应,虽然少,但大米和白面每月都有,但农村能吃饱就不错了,父亲说,就是压饸饹也是家里来了客人才做,平时吃不起啊。

2020年9月初,我来到辽西北票上园镇,这里盛产金丝王大枣,这个季节正是采摘的时候。中午在农家乐吃饭,隐约听说老奶奶要去“压饸饹”,马上抄起相机过去拍照。

奶奶先和面,她使用了白面和玉米面各一半,揉成一个面团。

奶奶说做饹面可以用白面掺荞面,也可以用白面掺玉米面,玉米面的好消化一些,有些胃不好的人不敢吃荞面,一般都要用玉米面了。

我小时看见的饸饹床子是木头做的,似乎用了很久,传了几代人,而这个是角铁焊制的,很简易,也不好看,一下子食欲都有影响了。

同去的朋友帮奶奶把饹床子架在铁锅沿上,奶奶将面团放进面仓里,这面仓下面有眼,上面是盖子,如同活塞一样可以挤压。

锅里是沸腾的开水,奶奶开始压饹,其实并不难,面团被挤压成粉丝状的面条,直接到了汤锅里。

压好的饹面在汤锅里煮沸几个来回,就可以盛出来了,喜欢吃热的,就直接盛碗里,喜欢吃凉的,再用冷水过一下。

既是面食,就要有卤子,是用茄子加肉做的,口味比较淡,可以多放一些,我记得吃饹面还有一种用红咸菜做卤,可能太咸,现在不用了。

别看小时候没有吃出啥味道了,这次我却一连造了三碗,不是它香,也不是它美味,就是特别的顺畅,特别的想吃,滑滑的,就想把肚子吃饱。

这是一种不曾有过的味蕾感触,很喜欢。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叫“饸饹”呢?

相传这种饮食早年就有,主要是辽西这里丘陵沙土地,十年九旱,种别的不收成,只能种些荞麦、谷子等杂粮,也就有了饹这种餐食,因为床有窟窿眼,在下面压制出来的,民间就叫“河漏”。(书影拍摄写作)

据说有次康熙皇帝吃到了这种东西,觉得不错,一听名字叫“河漏”,觉得不吉利,当年治理河道是大事,怎么能“河漏”呢?于是就把“河漏”改成了很文雅的“饸饹”。

至此,辽西饹面也就叫了两三百年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描写植物的作文 我长大了作文500字 作文题材 我长大了作文600字 收获作文 我学会了作文 小标题作文 温暖 作文 爱的作文 介绍春节的英语作文 我的假期英语作文 春游作文 想象作文 初二作文 高考作文题目 写事的作文600字 形形色的人500字的作文 童年往事作文 托物言志的作文 宽容作文 写人写事的作文 关于理想的作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 文化自信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书信作文 我的心愿作文400字 我的同学作文300字 春节作文200字 作文我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