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记者探访7.8公里中轴线——中轴即景拣故事 申遗文物会说话

2020-11-21 21:20:01
相关推荐

庚子年中,夏秋时序,紫禁城、天坛等世界级遗产适逢600年“大寿”,而串接其间的“中轴线”亦成为“热词”:7月13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专程调研中轴线申遗保护。他强调:要传承利用好中轴线这份独一无二的历史遗产,沿线在途建设项目都要按照传统风貌要求严格管控;8月21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以下简称《核心区控规》)获党中央国务院批复,明确老城整体保护的抓手就是“中轴线申遗”;9月初,《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开始征求意见,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都将作为老城整体保护的内容……北青-北京头条近日派出多路记者踏上这条长达7.8公里的老城骨架,看即景、记修缮、探传承、听文物“说话”,力求呈现这条历史轴、发展轴“压茬推进申遗”的现时图景。

1、老百姓的“念想”里有乡愁

镜头:(中轴线最北端钟鼓楼下)鼓楼南200米路西,一栋门面开阔、装修精致的中式餐厅门口,小吃售卖窗前正排着大长队。“一元特价烧饼”,招牌抢眼。冲鼻的芝麻香在空气中弥漫,长队中有熟悉的老街坊互相道个早安,大家都在静候这熟悉的老味道。

市民排队购买特价烧饼

这是中轴线上著名的老字号湘菜馆——马凯餐厅每周一固定的一幕。作为北京最早的湘菜馆之一,它是中轴线上鼓楼地区的一张名片,1953年从冷饮店发展而来,然而因为地铁线修建,它已经阔别这里15年了。2017年,西城区腾出地安门外大街这块地,旧址重建马凯餐厅,完成马凯“回家”的夙愿。

马凯,作为中轴线最北端的一家老字号,“回家”以来始终和“老街坊”想在一处,即在记忆深处留乡愁。

先看装修:回归的马凯餐厅,既和地安门外大街风貌及北京老字号风格保持一致,汲取了故宫的建筑文化元素,又有创新:中式房间,拉丝边角,贴金做旧,门把手则是祥云装饰,一出包间右手边,则采用了湖南“马头墙”形象,让人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再说味道:目前马凯的菜品在保留酸辣肚尖、毛氏红烧肉、双味鳜鱼等镇店菜、特色菜基础上,老师傅还“复活”了红煨甲鱼裙爪、船拐子肉、软蒸银鳕鱼等“失传”老菜,“这些老菜既费工又费时,以前都给砍掉了。但是老店在中轴线复建后,都又恢复了。老菜的烹饪技艺不变、口味不变,在选料、用工、盘式等各方面还提高了标准和要求。”

马凯餐厅第四代技艺传承人、餐厅经理吕永杰说,马凯近70年的历史,在我们手里又把它恢复了,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在中轴线这条北京老城的“脊梁”上,能有这么个承载共同记忆的老字号,是件添彩的事。

马凯餐厅门脸

老街坊重聚,不光在马凯。仅相隔一条胡同的一处二层复古建筑,坡顶灰瓦、木格窗花、饰以旧时的影壁墙,这正是地安门地标式的建筑之一——地安门百货商场,简称“地百”,上世纪50年代开业,逐渐成为北京市知名百货商场,经营着25大类,2.2万种商品,那时候北京孩子买身新衣服、穿个新鞋,总要扬着小脸说,“这可是在地百买的!”

打从出生就住在烟袋斜街的于老太,每天遛弯都要在尚未开业的地百面前驻足片刻。她说:“烟袋斜街、地百、火神庙、前海,家门前的这几处地界儿就是我从小到老的念想。原来地百就是个四四方方的灰楼,改造后变矮了。总想着哪天重张,我也能进去再逛逛!”

于老太说的“变矮了”就是指2016年,地百从回应旧城尺度、承袭传统风貌的理念出发,对原五层的大体量建筑进行了降层改造,时至2020年,改造已经完成。“我们对地百商场沿中轴线的立面局部‘削层、退台’,降低至地上两层,而面向前海的一侧还将保留地上四层,且搭建有观景露台,这样地百夜景、前海湖景相得益彰。”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另据西城区相关负责人透露,改造后的“新地百”业态也将发生变化,将更多地引入老字号品牌,让区域百姓及游客重拾“老城味道”。

这样的“老城味道”,从业已挂出的“同仁堂”“国翠银局”等老字号招牌上已初现端倪。看着“即将营业敬请期待”的海报,隔三差五就有老街坊问保安:这地百什么时候开业?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发稿前从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了解到,新地百有望最快在本月底重张。

2、中轴线上的文物会“说话”

镜头:(马凯餐厅、地百往南,100米处,万宁桥)顺着马凯餐厅、地百往南,不过100米,地安门外大街主路上一座单孔石拱桥即“万宁桥”,已过700岁。其建于元代,曾是元代大运河最北边的一个闸口,取“万年永宁,坚固不朽”之意。1292年,忽必烈采纳水利专家郭守敬的规划方案,京杭大运河与大都城首尾相衔,南粮北运的漕船可以径直驶至积水潭,当时,所有进入的船只,都要从万宁桥下通过,万宁桥在保证元大都粮食供应上发挥过巨大作用,今天的它,承载着过往交通车辆,虽不起眼,却是北京漕运历史的实物见证。因此,在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在万宁桥西北角,就有了一座“遗产区界桩”。而今的中轴线申遗点中,万宁桥也赫然在列。它堪称中轴线上的“双料遗产”。

万宁桥下水道旁,有6尊形态逼真的石头镇水兽,特别是桥西侧的石兽整只趴伏在河边,清晰可见龙角、龙爪、龙鳞,龙头伸出,歪头盯着河道,龙爪中还抓着两团水花,一副严阵以待、洪水免进的模样。在石桥拱洞中间处还挂着一颗有些发黑的石珠,据说是暗合了“二龙戏珠”的完整场面。

“龙生九子,这镇水兽就是龙的一个儿子,负责镇守河道!”万宁桥上,王老太指着镇水兽正在给小孙孙讲着。

万宁桥镇水兽

王老太讲故事,只有小孙孙听;而镇水兽自己“讲故事”,天下人都有兴趣听。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西城区获悉,为了更好地宣传万宁桥镇水兽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已经着手对镇水兽的文化产品进行开发,去年天恒正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邀请省级非遗传承人共同二次创作,以中国红的贵州万山朱砂为原料,设计出元代万宁桥镇水兽为元素的朱砂手串、挂件,今年5月获得镇水兽外观设计专利授权。

可喜的是,刚刚结束的2020年服贸会上,这些中轴线瑞兽文创产品正式亮相,朱砂的缩小版镇水兽、正红色手串、耳环等饰品受到游客热捧,有部分产品提前售罄。据工作人员介绍,有一款挂件不仅包括镇水兽,还融入了鼓楼的形象,尤其受到欢迎。据介绍,这几款文创产品已经通过网店售卖,接下来将推出更多系列产品,比如卡通版镇水兽形象“万得福”就是宣传中轴线文化的一个超可爱的设计。

《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中明确“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服贸会上展销的文创产品就是让“万宁桥和镇水兽在说话”,而沿着中轴线一路走来,北青报记者发现,当前很多单位都在寻求着“文物说话”的途径。

万宁桥以南,地安门路口,正是复建后的雁翅楼所在。如今24小时“中国书店”进驻楼内。这座整整600年历史老建筑,曾是地安门的戍卫建筑,黄琉璃瓦覆顶,远观好似大雁张开的一对翅膀,故此得名。如今,雁翅楼活化利用,靠“书”说话——一楼营造“书境”,有灯箱、梁柱、屏风、中式月洞窗;二楼充满“书味”,那铺地的黑灰色“金砖”原为宫廷所用,用来泡砖的桐油散发出特有的味道,再加上触手可及的古籍图书、文房四宝,让读者不禁愁绪翩翩沉浸其中。

更有那玉河桥畔春风书院,二进正房预计年底将改造成“玉河博物馆”,通过高科技的全息投影方式,让人“沉浸式体验”漕运盛景;大栅栏西街的护国观音寺,经过修缮后也将建成大栅栏地区历史文化展览馆;而中轴线的最南端永定门城楼二层已经辟为《永定门文化展》,东城区文物管理所办公室主任陈岩清介绍说:“二层的展览,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永定门的前世今生,我们也正在研究加强城楼的活化利用,让永定门能更好地说话!”

浓缩形象的文创、融入高科技的博物馆、展览馆以及带有强烈文化符号色彩的文化经营活动,这些都让古老的中轴线建筑“复活”,砖瓦有情,引人沉浸。

3、中轴线水故事“曲”“韵”并存

镜头:(万宁桥往南玉河沿线)9月11日下午5点半,日落西山,刚用过晚饭,从小生长在玉河边上的66岁的李长林踩着黑色老布鞋,摇着白纸扇,正悠闲地沿着玉河边遛弯。走在东不压桥胡同里,左侧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右侧是玉河,10多米宽的河中央,一排小喷泉正汩汩喷水。老李从玉河北段雨儿胡同沿河往南,穿过地安门东大街,沿着东板桥胡同继续往南走,就溜达到了玉河南段。但见河道两侧种满了绿植,木质栈道紧贴着水面蜿蜒向南。走在栈道上,一幅长达116米长的《京杭大运河风物图》铜质浮雕分成了5段依次排开,可见漕船街市、贩夫走卒,山水城郭、千帆竞渡的市井场景,从镇江、金山寺、扬州市集,到通州古城、通惠河、玉河、白浮泉,1700多公里的古时京杭大运河沿线风光在图上描绘出来。老李对此很是熟稔,一眼就找到了浮雕里玉河的位置。

已是傍晚,三三两两居民步道慢行,孩童围膝嬉戏,几只肥狗在岸边草丛中追逐。老李说,每天饭后绕着玉河走一圈已成习惯。

《曹雪芹》的作者端木蕻良曾说:园林的巧匠,都很懂得在水字上下功夫。古老的中轴线自然不例外。穿越中轴线的玉河分为南北两段,北段自万宁桥东侧至东不压桥,南段自东板桥街北口至北河胡同东口,也就是“澄清下闸”遗址所在。

玉河水系

负责玉河项目的天街集团负责人姚文国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2007年玉河北段地下4米处考古,发现了玉河故道古迹,2014年发现了玉河南段“澄清下闸”遗址,但故道的位置已经不复存在,于是,东城区决定将玉河南段做成人工水系,并凸显大运河文化展示功能。平安大街下,什刹海的水从玉河北段沿着一条20厘米粗的管道流至南段,激活了这里的勃勃生机。2018年,玉河南北两段水源已经连通,总长1.1公里。

姚文国介绍,玉河属于京杭大运河·通惠河的城内河道,始建于1292年,在2017年夏天重新亮相之后可以说是“曲”“韵”并存,说“曲”是因为它宛若一条系在中轴线上的蓝色丝带,素有“曲水穿街巷”之誉;说“韵”是因为北段是“水声映灰瓦”民居生态,南段是“岸柳垂涟波”的小桥景致。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注意到,对于水和景的关系,此番获批复的《核心区控规》中明确要求“加强核心区水系互联互通,加强水系水体流动、水生植被恢复和局部水体循环”。

4、不求所有但求向社会开放

镜头:(玉河东岸玉河庵)初秋的午后,坐在玉河故道旁,在香浓咖啡的味道中翻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精选杂志,两只猫咪随性地趴在脚边……这样的惬意来自玉河东岸的春风书院。该书院所在位置也是玉河庵原址。借着该书院去年开业,这个600多年历史的古庵也首次向社会露出真容。

这是个两进院落,第一进院落已经开放成“书院”。第二进院落的主屋即将建成“玉河博物馆”。白天,书院里灰墙青瓦、玉兰丁香、咖啡小酌、“悦读”畅想。晚间,古庵变舞台,评书相声开心乐,京剧昆曲票友迷。老百姓在历史中浸淫,老院落在开放中共享,文物建筑在引入社会力量中得以原址保护,这是一种智慧的安排,也是各方利益最大化的现实考量。

玉河庵春风书院

中轴线的历史脉络复杂,延承的产权关系更为多变,《核心区控规》明确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保,向社会开放”的总原则。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历史文化资源不求所有,但求向社会开放,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智慧安排和现实考量。即如具有600多年历史的玉河庵在去年被开放利用,变身为中轴线历史文化的“传播者”。对此,春风书院负责人叶子向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介绍,去年,天街集团引入春风文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子品牌“春风书院”,由其对玉河庵进行经营保护。“项目落地后,我们活化利用这座院子的总原则就是:让文物与文化完美融合。”叶子说。

跟玉河庵一样,位于中轴线上著名的地标——雁翅楼也是文物被活化利用、向社会开放的一个案例。西城区政府在此引入了24小时“中国书店”。据悉,雁翅楼是免费交给中国书店使用的,不收取租金。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开放性保护不是简单的一开了之,要结合文物本体做好细节安排。叶子介绍说,“比如‘玉河庵’这座二进的四合院看起来面积不小,但因是文物不可随意改动结构,整体利用率受限。”为了充分利用空间,经营团队让整个院子全部开放,还在挨着河道的位置摆放桌椅。同时,书院还将两间面积仅有十几平米的厢房做成会员专属“书房”,使用薄款书架和小书桌,外加蒲垫、小木凳以及小软座,一方面有效节约了空间,另一方面让读者有种走进自家书房的感觉,也为会员增加了私密阅读空间。

杨梅竹斜街将一系列历史文化资源聚集起来,整体向公众展示的做法也是“开放”的一种类型。负责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试点项目的大栅栏珠粮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鼎盛时期的杨梅竹斜街曾拥有中正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局、广益书局、环球书局、大众书局、中华印书局共7家书局。所以特意在一些曾经的书局原址上引进了一些有品质的书店,让书香穿越百年,‘模范书局’就是其中之一。”据大栅栏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本着自愿腾退的原则,对于留下的原住民,西城区创新性地提出“平移试点”。这样既保证了修缮后的杨梅竹斜街向公众开放,又使原住民改善了生活条件,增加了文保区的“烟火气”。

5、中轴线申遗工程“压茬推进”

镜头:(离开玉河庵,折回地安门外大街)离开玉河庵,沿着地安门向西,再折转回地安门外大街,路东侧的一处突兀而出、有着玻璃围幕的建筑跃入眼帘。这个由多块玻璃围成的外立面与周围一派青砖灰瓦的古建风格颇显格格不入。

这里就是已经停诊的“北京北海医院”,紧挨着北海医院的、贴着“珠宝首饰、玛瑙玉器”字样的建筑也在拆改,这就是昔日的“天意商城”,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见到,已有施工人员正在工地里进进出出地忙碌。一位工人说:“我们正在将里面的空调等物件进行清空,接下来就要开启改造了。”

北海医院

在中轴线的走访中,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明显感受到中轴线沿线以及周边大批工程正在热火朝天地推进。而这种“推进”的深刻内涵是《核心区控规》要求的老城传统风貌与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相结合,也是古都环境优化与民生福祉相结合。

——钟楼修缮已获国家文物局的批复资金,预计年内启动;

——北海医院和天意商城降层改造项目,其建筑高度将由23.7米直降为9.6米。据最新消息,明年开春后改造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地安门百货商场改造“削层、退台”,预计月底即将重张;

——曾是元大都贸易生命线的鼓楼西大街,9月1日和15日已经分批次全面治理乱停车,同时进行大型配电箱改移;

——位于景山后街与西街交界处、保留着晚清鲜明建筑风格的庆云寺已在今年5月启动修缮;

——景山西街附近的明清御道陟山门街恢复老街的设计已经通过发改委立项,预计明春启动;

——位于大栅栏西街、是元大都与金中都旧城重要实证的护国观音寺主体修缮工程已经完工,将建成大栅栏历史文化展览馆对外开放;

——位于大栅栏西南部、代表明朝乡村庙宇典型风格的五道庙今年7月正式启动修缮,预计年底完成;

……

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刘维岩最近很是忙碌,上午在鼓楼西大街清理违法停车的现场,下午在开项目调度会,到了晚上终于有时间接受北青-北京头条记者采访时,声音明显带着疲惫,说起中轴线的相关项目进程,刘维岩认为,随着《核心区控规》的批复,一大批有关中轴线的项目时机已到,必须环环相扣、压茬推进。刘维岩如数家珍:鼓楼西大街整理与复兴计划、北中轴艺术馆项目、北海医院和天意商城改造、陟山门街-景山西街公共空间项目等等,“来年开春,真的是要大干一场了!”

对于修缮和改建工程,建设者和设计师们在中轴申遗的大背景下也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就明清御道陟山门街改造方案,刘维岩向北青报记者表示:“之前地区改造、升级,设计方都是站在自己家门的角度想问题。而现在要申遗,是世界在看北京。所以,从建设的标准和设计理念上也要调整,要站在世界的格局之上看工程。”

6、中轴线的价值是普遍的故事是杰出的

镜头:(中轴线最南端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永定门,是明清北京外城墙的正门,位于北京中轴线南端。1957年永定门城楼和箭楼遭到拆毁。2004年复建的永定门城楼,现为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北青报记者走访看到,复建的永定门城楼共为三层,二层被辟为《永定门文化展》,展陈信息显示老城楼虽已无存,但石质匾额幸存下来,现存于首都博物馆。攀登至城楼第三层,视野豁然开朗,平缓的天际线、立体的中轴线、宏阔的对称布局可尽收眼底。

站在永定门城楼北望

《核心区控规》提出,两轴、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坛八庙、棋盘路网是老城空间格局的重要特征,加强格局保护是老城整体保护最首要的任务。

从永定门到钟鼓楼,这条7.8公里长的中轴线将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这四重城廓串联起来。梁思成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连日来在走访中强烈感受到,中轴线的审美价值符合世界遗产审美的普遍性原则。这种普遍性首先就是“对景之美”,也称“对称之美”。站在鼓楼的二层,向南远眺,向下俯视,景山万春亭等中轴景观、北京老城的胡同、院落都以中轴为线、均衡分布。

在走访中,在鼓楼西南角的一个待建项目引起了北青-北京头条记者的注意,对此,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的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该项目正是地外大街改造的一项:北中轴艺术馆项目。据了解,该项目在地理位置上将与鼓楼东侧的时间博物馆实现完美对称,同时在建筑格局上会略有差异,“中轴线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称之美,所以我们在进行改造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上述负责人说。

其次,中轴线的普遍性价值还在于空间秩序的充盈。九坛八庙绕其间,四重城廓显凸字。包括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社稷坛、先蚕坛、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历代帝王庙、孔庙等。如果从空中俯视,以中轴为核心的空间格局无疑是壮美、充盈的。

在连日的走访中,中轴线的诸多故事让人难忘,但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在采访中感到,更为杰出的故事是这条老城骨架所蕴含的那种“落叶归根”的人文情怀。

今年65岁的范来友,家中三代人都居住在钟鼓楼脚下,8月处暑的傍晚,钟楼北侧广场,范来友指着广场上三棵要两人抱的大槐树对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说:“我小的时候就经常爬它们,现在爬不上去了,在树下坐坐也高兴。”老范说,他儿时的钟鼓楼就像少年宫,学生们在里面看书,打克朗棋、表演自编自演的独幕话剧。放学后,到鼓楼北门外的茶馆儿,花上2分钱喝一碗大碗茶,5分钱听一回评书,听老人们讲北京城建造和铸钟娘娘的故事。

“如果把文物建筑比作是一个城市的外壳,生活在其中的老居民就是文物的魂儿啊!”正如老范所言,走在中轴线上,踏着各式文物遗迹,这样的“魂”也应彰显其中。《核心区控规》说:“留住老街坊吸引新居民”。老城保护不能和生活脱节,这些老街坊和新居民都应该成为老城保护的主体,物的故事讲得不好就是僵硬的,而人的故事和心中的愿景则永远是鲜活和杰出的。居民老范对中轴线的内心依恋不正是生动注脚吗?

尾声 期盼南中轴上这棵古树尽早“挂牌”

中轴线的申遗保护环环紧扣,压茬推进。但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在探访中也发现了一些应予关注的问题。比如,从永定门到珠市口的南中轴御道一年前就基本恢复了,但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近日走访发现,笔直延伸的御道贯通度有待提升。永定门到珠市口的御道,与三条东西向道路交会,形成十字或丁字路口,游人需绕行路口旁侧的地下通道或斑马线,才能回归御道,2公里长的御道被分割成了4段。

南中轴御道

另外,在永定门城楼以北尚存两段古道真迹,目前东侧古道已开放,但在周围,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并未找到文保标识或说明牌,古道的历史变迁让人无从得知。

古道真迹

此外,在南中轴御道两侧栽植有国槐、洋槐、银杏等树木,初步形成了绿树成荫的生态景观。而北青报记者在永定门城楼西北侧发现,一棵国槐树干粗壮、伟岸参天。用卷尺进行测量,这棵国槐的胸围达到210厘米,测算出其胸径约为67厘米。参照《北京市古树名木评价标准》,国槐胸径≥60厘米为二级古树。但在这棵国槐周身,记者并未发现有关部门挂设的古树铭牌。

无牌国槐

工艺揭秘

中轴线文物修缮使用了哪些“绝活儿”?

走在中轴线上,诸多文物修缮工程正在“压茬推进”,北青-北京头条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些文物修缮工艺都极为考究,柱子如何恢复“如旧”?屋脊吻兽规格如何最大限度接近原貌?古建彩画又如何完整“重现”?……这些考究的细活工艺,是让文物会“说话”并能向社会开放的重要基础。相关施工单位接受北青报采访,首次披露了这些即将向社会开放的文物将通过哪些传统“绝活儿”做到“修旧如旧”。

庆云寺:“大式黑活”建筑修复

位于景山西街与景山后街交会处的庆云寺,今年5月份启动修缮。这座没有任何公开资料的寺庙,尤为神秘。据负责修缮工程的设计单位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公司负责人李小龙介绍,庆云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对其勘察推测为内官监宦官所建,现状建筑为晚清建筑格局。

对于庆云寺的修缮,将采用“大式黑活”的建筑修缮工艺。李小龙解释说,这一工艺实际代表的是原建筑的一种等级:“古建筑级别都有严格的划分,最高级别是皇家建筑,像故宫等等,第二级别就是带有琉璃瓦的皇家寺庙这一类别,再下一级就是‘大式黑活’的建筑,像王府等。庆云寺就属于这个档次。”

庆云寺

另外,一些建筑细节也将被重新调整,让庆云寺更进一步还原旧貌。“它的屋顶原来被修过,但是修得不到位,屋脊上的吻兽从尺寸上来讲有点偏小,所以这次修缮,我们会给它按照原规格做,全部更换。”李小龙透露,通过修缮,庆云寺的原貌恢复程度将达到90%以上。

护国观音寺:“小点金旋子彩画”画法拓印

位于大栅栏西街的护国观音寺,其修缮工程也在“修旧如旧”上大下功夫,如其中的砖、瓦、脊件、雕刻这些构件均尽量收集旧料,添配的材料也按旧构件尺寸、样式定制,以最大限度恢复护国观音寺原有的风格和样式。

护国观音寺梁上别具特色的老彩画——“小点金旋子彩画”,也通过拓印的方式进行恢复。据介绍,护国观音寺三座大殿中有三座五架梁,其彩画形制和画法都很相似,但仅有最后一座大殿的五架梁上老彩画保存比较完整,因此施工部门拓印了两幅,分别用在另外两座大殿的五架梁上,以保持风格统一。

五道庙:“墩接”手法修柱子

在修缮过程中,不少文物建筑的柱子糟朽较为严重,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如五道庙、庆云寺,将采取“墩接”工艺进行柱子的修复。

修缮中的五道庙

“所谓的墩接,就是对部分腐朽的柱子,通过木柱墩接的方式,将腐朽部分替换。像五道庙里的部分腐朽柱子就是用这种方法修缮的。”五道庙文物修缮项目相关负责人张宝定表示,这一柱子的修复工艺,为的正是“尽量多地保留原有构件,像拆下来的老砖在修缮的过程中都要全部再利用,一块不浪费”。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感动的作文题目大全 爬山坚持的作文 关于中秋的作文五百字 二年级作文三百字 生命最珍贵作文450字 一切皆有可能作文 我的妈妈200字作文 达人的作文 描写槐花树的作文 作文读后感200 生活需要坚持作文 春天的校园二年级作文 英语作文智能批改 叶子作文 小学作文论文 描写景象的作文 爱读书的孩子作文 中考100分作文 向你推荐一本好书作文 大眼瞪小眼作文 感恩地球的作文 初一命题作文 海边游泳作文 做好自己作文 为你点赞作文700字 写植物作文300字 他生气了作文400字 有关春夏秋冬的作文 春游作文三年级300字 热爱篮球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