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巴金与萧珊的爱情 爱是追随 是奉献 是执手面对一切“风雨”

2020-11-21 23:50:01
相关推荐

文丨卿心君悦

巴金,原名李尧棠,著有《家》、《春》、《秋》、《寒夜》、《随想录》等多部知名作品,是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务,被誉称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其“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作为享誉盛名的作家,巴金除文学作品的成就外,对婚姻爱情的态度也是被人称赞的,冰心曾赞誉巴金说:“文藻(冰心女士的丈夫)和我又都认为他最可佩之处,就是他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上的严肃和专一”。

巴金的妻子萧珊,原名陈蕴珍,曾是巴金的一位“忠实读者”,二人在交往中互生情愫,最终相伴一生,她虽比他小十三岁,却在他最脆弱的时期给予了他最坚定的力量。

萧珊是巴金一生唯一深爱的女人,对于巴金而言,或许若无这一段爱情相伴,未必能有勇气走完整个人生。

“她是我的一个读者。一九三六年我在上海第一次同她见面……我认识她的时候,她还不到二十,对她的成长我应当负很大的责任。她读了我的小说,给我写信,后来见到了我,对我发生了感情。”这是巴金在《怀念萧珊》一文中,对恋爱时的回忆。

1904年11月25日,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中(祖父与父亲曾是满清官员),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学校学习,1923年离开四川前往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并在此期间创作出第一本小说《灭亡》,随后又曾前往日本留学,回国后在上海工作。

1933年,巴金结合自身经历,创作完成小说《家》,为当时新时代的青年指明前进的方向,逐渐成为最受当时新青年热爱的作家之一,也因为这本作品,他结识了其中一位读者萧珊。

此时的萧珊正在上海爱国女子中学读书,因饰演话剧《雷雨》(曹禺作品)中的人物四凤,且与一些“进步人士”联系密切,被学校开除。正处于人生迷茫期的萧珊因巴金的作品才走出了那段黑暗。

二人起初一直以书信往来,她称他为“先生”,当成自己的“人生的导师”,而他称她为“我的小友”,作为自己一个“特别的读者”。二人在交往中愈加的密切,一日萧珊在对巴金的来信中写到:

“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李先生能答应我的请求。”

巴金收到萧珊来信后,许是出于对这个“特殊读者”的好奇,许是心中暗生的“好感”,他答应了她的要求,1936年8月,二人在上海南京东路719号新雅粤菜馆里有了第一次会面。

会面以后,二人间的联系更为频繁,当时巴金正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萧珊经常会去看望巴金,一来二去间巴金的同事们对这个性格乐观开朗的女孩都很喜欢,然而此时的巴金却陷入了困扰。

随着交往的密切,他能读懂萧珊眼中透露出来的情意,他心中其实对萧珊也有一定的情愫,但是现实存在的很多问题,让他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

一方面,充满革命新思想的他一心忙于革命与创作,无暇照顾家庭,在他看来这种状态下谈恋爱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

另一方面,他与萧珊之间相差13岁,这种年龄的差距会导致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他不想耽误她的幸福。

面临爱情与婚姻的选择时,要慎重、要理智。

爱情与婚姻的选择不能盲目,盲目的结果对自己是一种伤害,对他人何尝不也是一种伤害。在选择中要保持理性,只有这样才是对爱情与婚姻负责的体现,也只有这样才更易收获幸福,就像列夫托尔斯泰说的:“只有建立在理性上的婚姻,才是幸福的婚姻。”

如同周有光与张允和的婚姻一样,没有“冲击式的恋爱”,而是每一步都很慎重与理智,最终的二人携手一生,幸福美满。正如傅雷说的:“诗人常说爱情是盲目的,但不盲目的爱毕竟更健全更可靠。”

“她同我谈了八年的恋爱,后来到贵阳旅行结婚,只印发了一个通知,没有摆过一桌酒席。从贵阳我和她先后到了重庆,住在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门市部楼梯下七八个平方米的小屋里。她托人买了四只玻璃杯开始组织我们的小家庭。她陪着我经历了各种艰苦生活。”这是巴金写在《怀念萧珊》一文中,对结婚前后的描述。

在巴金正处于情感进退两难时,萧珊的家里却想要将她嫁给一个有钱人家,她随后将这个消息告诉巴金,以为他会支持自己反抗这门婚事,谁知巴金听完深思后给出的答复竟是:“这件事由你自己考虑决定”。

满怀期待的萧珊听到巴金如此答复后,内心甚是失落,她原以为彼此之间都有一定的感情,怎知竟是自己一厢情愿,在失望中离开。看着她的离开,巴金心中深深地叹了口气,他何尝不想留她下来,但是关于一生的幸福,理智的他认为应该由她自己决定。

事后巴金给出了解释:“我是说她还小,一旦考虑不成熟,会悔恨终身的。将来她长大能有主见了,成熟了,还愿意要我这个老头子,那我就和她生活在一起。”当萧珊得知巴金的真实想法后,不仅没有埋怨他当时的“冷酷”,反而更加坚定了相爱的心,是啊,只有真心为自己好的人,才是最值得爱的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全面抗日战争掀开帷幕。巴金随后积极投身于抗日革命中去,任《救亡日报》编委,并与茅盾一同主编《呐喊》(后改名为《烽火》)杂志。萧珊在战争打响后不顾家人反对毅然选择到战地医院帮忙,在那段时间她将所见所闻写成日记《在伤兵医院》,发表在巴金主编的刊物上,随后战火很快波及到上海,二人一同开始了逃亡的生活。

章传家说:“纯贞的爱情之花,是在革命理解中孕育的,是在和睦互励中生长的,是在共同战争中开放的”。巴金与萧珊的感情就在革命中相互支持而逐渐升温的,战火让两颗心越来亲密。

不论是前期的逃亡,还是后期在昆明、重庆、成都、桂林等地的敌后抗日宣传,除却中间萧珊曾一度在西南联大外语系学习外,她一直陪伴在巴金的身旁,无怨无悔,默默的支持着他的革命事业。

爱情的升温,婚姻的长久,离不开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萧珊懂得巴金的理想与志向,因为深爱,才给予支持与陪伴,所以二人的感情不断的升温。

然而在今天,导致家庭“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就出现在部分夫妻不懂得相互理解与支持,男人不理解女人操持家庭的苦,女人不理解男人在外忙碌的累。

究其原因,爱的深浅是一方面,而更主要的原因则在于夫妻在情感获取中大多都以自我为中心。

如何解决:

拜伦说:“要使婚姻长久,就需要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其实,当夫妻双方都以家庭为中心,愿意为家庭与对方付出奉献时,类似的问题大多都能得到缓解。

不以自我为中心,多去了解对方的感受,以付出替代获取,以支持取代抱怨,这样更有利于家庭的和谐,杨澜说:“婚姻最坚韧的纽带不是孩子,不是金钱,而是精神上的共同成长,爱情有时候也是一种义气”,而想要做到精神上的共同成长,首先就需要相互理解与支持,而所谓的“义气”正是予以对方无私的“奉献”。

巴金在《怀念萧珊》一文中记载了那段时期萧珊予以的陪伴:

“在那些年代,每当我落在困苦的境地里、朋友们各奔前程的时候,她总是亲切地在我的耳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

1944年5月,40岁的巴金与27岁的萧珊在战争的考验下,打破所有的疑虑走到一起,二人没有仪式也没有宴席,只给好友及家属印发了通知,在贵阳“旅行结婚”。

1945年,抗战胜利后,二人回到上海工作,萧珊在那段时间为巴金先后生下女儿李小林(1945年)、儿子李小棠(1949年),二人在生活中互相关爱,在事业上相互支持,生活一度十分幸福美满。

“这个时期我本来可以走上自杀的道路,但是我的爱人萧珊在我的身边,她的深厚的感情牵系着我的心。”这是巴金在《“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一文中回忆“文革”时期得益于萧珊的陪伴才坚强走下去的话语。

1966年,对于巴金来说是噩梦开始的时间,先是在工作单位被贴“大字报”,随后不久又被点名批评,到“五七干校”进行劳改。

在“文革”期间,巴金不再是受人敬仰的作家,他时刻遭受着人格的侮辱及言语的辱骂,后来对他的攻击波及到了家人,萧珊被人辱骂为“臭婆娘”,遭遇着非人的歧视。

那段时期,无数文人承受着那种“地狱般的迫害”。是萧珊的鼓励,给予了巴金坚强的勇气,是萧珊的陪伴,与巴金一同对抗着种种的“迫害”。

巴金在《怀念萧珊》中记载着那段悲惨的经历:

“她不仅分担了我的痛苦,还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在‘四害’横行的时候,我在原单位给人当做‘罪人’和‘贱民’看待,日子十分难过,我进了门看到她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我诉苦般地说:‘日子难过啊!’她也用同样的声音回答:‘日子难过啊!’但是她马上加一句:‘要坚持下去。’或者再加一句:‘坚持就是胜利’。”

甚至在危难时候,萧珊为了让巴金免受迫害,一次次挡在巴金的身前,在《怀念萧珊》中,巴金记录了当时的情形:

“在我靠边的几年中间,我所受到的精神折磨她也同样受到。但是我并未挨过打,她却挨了一些人的铜头皮带,留在她左眼上的黑圈好几天以后才褪尽,她挨打只是为了保护我。”

席慕容说:“结婚不是从此只有两个人面对面,而是两个人牵手共同面对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两个人相互的陪伴与鼓励,二人才经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在当前社会,夫妻如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婚姻生活大多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些艰难碰到些险阻,在面临问题时,切忌选择逃避,夫妻的意义不仅是在安稳的生活中享受幸福,更在于遇到困难时,相互扶持陪伴共同度过,正如杰斐逊说的:“爱绝不是感情上的消遣,而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

当遇到困难时,秉承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心,夫妻二人同心面对并解决问题,才是幸福婚姻应有的表现,就像麦金利说的那样:“成功的婚姻中,没有个人的路,只有两个人的路,它或许坎坷不平、风雨兼程、困难重重,却永远是两个人的路”,这条路就是人生的婚姻之路,也是婚姻通往幸福长久的必经之路。

那个时候巴金与萧珊经常互相鼓励的一句话就是:“坚持下去就是胜利”(记录在巴金《十年一梦》一文中),这句话成为二人生活下去的希望,他们渴望“明天”早些来临,然而不幸的是最终萧珊并没有坚持到“光明”来临的那一刻。

1972年8月13日,萧珊因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导致癌细胞扩散,不幸逝世。

巴金在《再忆萧珊》中记载了,萧珊生前对他的叮嘱:

“在中山医院的病房里,我站在床前,她含泪望着我说:‘我不愿离开你。没有我,谁来照顾你啊?!’”

萧珊不愿意离开巴金,可是巴金又何尝舍得失去萧珊,没有了萧珊的陪伴,他失去了生命中最大的幸福。

在萧珊逝世的三年后,巴金才得到允许带回她的骨灰,至此到巴金临终前,他把她的骨灰一直放在枕边,只有这样他才能感觉到她的陪伴,只有这样他才不会觉得孤单。他希望:“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

2005年11月17日,巴金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生前除萧珊外,再无婚娶。根据巴金遗愿,在2006年,巴金与萧珊的骨灰一同撒入上海长兴岛附近的东海里。

爱是什么?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但是在巴金与萧珊的身上,看到的爱则是二人之间无私的奉献,以及无畏生死、患难与共的陪伴。

卿心君悦,百度原创作者,知名情感博主。用文字温暖你,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国庆作文50 国庆纪事作文 作文从什么到什么 关于感恩父亲的作文 小学生作文入门辅导 老师作文100字 温度作文600字 正确认识自己的作文 关于黄果树瀑布的作文 六年级作文大全写事 二年级作文找春天50字 这一次我想说不作文 学校的美景作文300字 的我作文500字 最喜欢的作文 助人为乐的朋友作文 描写学校春天的作文 我喜欢的冬天作文 贵阳的美景作文 描写清洁工人的作文 作文妈妈的爱 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 家长会作文400字 爱情的作文600字 体育课的好处英语作文 我的旅行经历英语作文 照片的故事作文800字 辣作文 尊重他人作文300字 关于爱就在身边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