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麦家 可以从世俗生活得到乐处 就没必要写作

2020-11-22 04:45:01
相关推荐

麦家说,年轻时看文学书偏多,这些年看历史书偏多。最近他在看《罗马帝国衰亡史》,12大本,三个月都没看完。“现在我们消遣性的阅读过多了,还是要挑战性地去读一点难啃的东西,老不啃牙,只喝汤,久了,牙口就坏了。”摄影/柴利增

电影《听风者》

电视剧《解密》

电视剧《暗算》

电影《风声》

麦家与父母。

自从2008年凭《暗算》获得茅盾文学奖、2009年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影《风声》大获成功后,麦家接连写出《风语》和《刀尖》两部谍战作品。那是他最受市场追捧的时候,出版商争相抢夺他的书稿和剧本,有人曾抱着300万现金,只求他在某部剧里当个挂名编剧。《刀尖》之后,麦家却陷入了“迷惘期”,直到八年之后,他交出了这本《人生海海》。他将故事背景设置在故乡浙江富阳,还原了童年的生活环境,代入了儿时与父辈相处时的心境,全书围绕着一个身上缠绕着很多谜团的“上校”展开。在《人生海海》起笔之初,麦家曾透露,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是“写给父亲”的。

麦家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有过十多年在情报机构工作的经历,这是他创作《解密》等谍战文学的源泉。因为外公的地主成分、父亲的反革命分子身份,麦家在童年时没有朋友,父子关系也异常紧张。但他童年的见闻与对故乡的回忆却成为《人生海海》这部小说的素材,上校的原型也是来源于麦家小时候生产队里的一位老人。

有人说,麦家的成长经历就是他创作的宝库,麦家坦言,具体的日常经历乃至经验对写作的意义没有那么大,重要的是内心经历、经验。“靠日常经验写作是很危险的,可能写不了两本书就要收摊了。作家总是在写自己,但不是自身,这个‘自己’是个‘大我’,指的是自己的这一代人。”

日常生活中,麦家几乎不看电视剧,电视机是用来看碟的。

1 谈创作

无关人心民意的,不想写了

新京报:《人生海海》的故事来源于你童年曾经见到过的一位老人,是什么时候开始想把这段回忆写成书的?是什么触发了回忆?

麦家:其实不是老人,只有四十来岁。是被我想老的,现在应该八十多。我只在四十多年前的百米之外远远见过他,一面之交都谈不上。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想写他,事实上写的也不是他。我写的是故乡,而且也不是真实的故乡。我写的是对一段历史的记忆和理解,故乡不过是个容器,盛的是多年来我们反复在革命中的历史的思考。

新京报:对“故乡”算是有执念吗?也有人从《人生海海》中解读出了你对童年、故乡、父亲的和解。

麦家:我和故乡的关系比较复杂,可能也是我自己搞复杂的。年轻时心气大,追求这种复杂,现在年岁大了,想简单化,就想放下很多东西。对人最大的惩罚是让你放不下负荷,西西弗一样的。人年轻时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自我惩罚,只想惩罚别人,其实惩罚别人也是惩罚自己。如果说记住仇恨是一种力量,那么放下仇恨是更大的力量。我也只有在放下诸多对故乡包括父亲的情绪后,才有力量来写这东西。

新京报:《人生海海》写了五年,在这场漫长的写作中,对你自己而言带来一些什么思考和变化吗?

麦家:五年不是什么标准,不是写得慢就写得好。但五年可能也是个标准,说明我在寻找一些恒定的东西,不是追时髦。我慢慢写,是因为我在接近一些比较陌生甚至是危险的东西,需要我小心、耐心。说句心里话,可能也会被误作大话:写了这么多年,只关名利、无关人心民意的东西不想写了。作家当到这份儿上,应该有一种责任心,至少要对自己的族群有个见识,有个态度。中国这一百年经历得太多,我们留下了什么?我想从自己故乡出发去寻找一些什么。

2 谈《人生海海》

写的是生命的难堪、悲悯

新京报:“上校”的一生可以看做是大半部中国现代史,其中也包含了历史大背景下人物命运的变化,最难写的是哪一部分?

麦家:“上校”是个很特殊的人,经历传奇甚至离奇,生活中大概不会有这样的人。怎么样让这么一个离地三尺的“奇人”落地,让他变得“像我们自己抑或朋友”,去承载普通人乃至我们民族的一些痛楚,这是蛮考人的。这样的“奇人”弄不好会飞走,好看,却无关我们痛痒,像武林高手一样。毫无疑问,如果这小说以第三人称写,以线性时间来结构,会更好写。事实上开始我就是这样写的,写了五万字,总觉得他离我们越来越远,看西洋镜似的,看到的太多,想到的却太少,就重新写了。现在的结构,封锁了很多视角,直线变成光芒一样的散开,很难写。

新京报:这本书中有不少关于“性”方面的描写,在你以往的作品中比较少见。

麦家:其实没有性,只有一个性器官,一个被伤害、被离奇、被玷辱、被罪与罚的性器官。这几乎是整部小说的发动机,也许还没有一部小说是这样“发动”的。它也许有点冒犯读者,但我相信读者会原谅我这个冒犯,因为冒犯的本意不是出于恶意,而是怜悯。到今天,在小说里写性已不是勇气,我要写的是生命的一种难堪,一种悲悯。

新京报:书中,爷爷希望以自己的力量为屏障,维护父亲的名誉,希望他不受外界侵扰伤害。爷爷花尽心思击退流言,可惜用错方式。最后,伤父亲最深的反而是爷爷。你也曾在年少时和父亲发生过很激烈的冲突,《人生海海》中爷爷和父亲之间的父子相处互动,有没有在其中寄托一点自己对父亲想表达的内容?

麦家:小说里的爷爷,作为父亲对儿子是充满了爱和责任的,我很喜欢也很同情他。但我对自己的父亲从来没喜欢过,这是我一生的不幸。所以,在小说里我一直在表达父爱,父亲去世后我也在表达对他的愧疚。所以,我不可能喜欢自己,至少是作为儿子的自己。

新京报:《人生海海》中的我、爷爷、父亲、老保长、小瞎子等形象都很有画面感,有想过将这本书影视化吗?如果影视化,你心中有没有“上校”的演员人选?

麦家:我不考虑这些问题,这是资本的权力。迄今为止,我的五部长篇小说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有的已经几次三番改了,没有一个演员是我定的。凭我的经验,资本会对这部小说有兴趣,但我更希望读者对它有兴趣。资本是很霸道的,我折腾了五年的东西,他们可能只要我五天的料,与其这样不要也罢。

3 谈“谍战”

文学性被低估,是因影视把小说庸俗化了

新京报:和上一部作品《刀尖》相隔八年,大家都在期盼着你再创作一部谍战题材小说,为何放弃?

麦家:从商业角度讲,写谍战可能更能讨好市场,而且也只是可能。市场在哪里谁都不知道,当初我写《解密》《暗算》被人退稿,谁想到后来会引发一个谍战潮流?何况我写作不是为了商业。这时代,商业的目的大概是最容易达到的,但通过写作来求商业利益,万里挑一的概率,不是明智之举。我还是要说句大话,我选择了写作,一定有比商业更重要的目标,我走出舒适区乃至利益区,就是为了去寻找这个目标。我不知能不能找到,但出门比守在家里更重要,有时我们就是在寻找一种不安。

新京报:这些年来大家一直将你看做“谍战小说之父”,对于作品大家期待更多的也是“烧脑”情节,会不会相应的,作品的文学性往往被大众忽视?

麦家:《人生海海》应该是一部“烧心”的作品,不少人向我谈起看了它心里怎么难过压抑。如果说我的文学性被低估,应该不是谍战的原因,而是影视的原因,影视往往把小说简单化、庸俗化。文学性和题材没有直接关系,爱伦·坡、吉卜林、博尔赫斯、毛姆、格雷厄姆·格林、勒卡莱,都是写谍战的高手,又是公认的文学大家。再说我也不觉得我被低估了,茅盾文学奖都拿了,你还有什么理由说被低估?我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如果说被低估,新世纪以后出道的作家都是被低估的,因为相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狂欢的景象,现在的作家都是寂寞的。但我觉得现在才是正常的,文学本来就不应该成为中心,当人们为文学狂欢时,说明这个时代出问题了。

新京报:从《暗算》《风声》到《解密》《刀尖》,按照现在的话说这些都是影视大IP,肯定有很多影视公司投资人来找你合作,怎么避免被资本裹挟?

麦家:如你所说,作为影视大IP,我不缺钱,缺的是作品。作品的每个字必须自己写,沽名钓誉的事,见钱眼开的事,只会让所谓的大IP迅速贬值。

新京报:《刀尖》出版后曾经面临巨大的争议,你还为这本书的一些“破绽”公开道歉。很少有作家承认自己作品的失败,这肯定是一件痛苦的事。《人生海海》直到八年后才出版,和这有关系吗?

麦家:确实,写完《刀尖》后我很迷惘,我已预感到这样写下去的问题,又不知如何重新出发。迷惘中,是很容易被惯性带走的,所以我公开认错,为的是堵住退路,退到老路上。退无可退,只有去撞墙,而墙不是面面撞得开的,撞不开就要受伤,受了伤就要养伤,时间被一拖再拖,焦虑一层层叠加。这种感觉也是“人生海海”的感觉,起起落落,浮浮沉沉。写作上的迷惘对我来说就是人生的迷惘,作为专业作家,大熊猫一样的,整日宅着,我们体会人生的通道已很有局限性。这次写作过程的艰辛,本身成了我写作的素材,这种体验我以前没有感受过。

4 谈个人

把孩子当成人看,我和父亲犯了同样的错

新京报:你个人的经历也十分传奇了,比如高考时数学满分,学无线电专业有“过目不忘”的好记性,记忆力如此好是不是连痛苦也比较难以忘掉?

麦家:所谓记忆好,不过是你对它感兴趣。

新京报:书中“上校”最终失去了全部的记忆,不知道这和你父亲的阿尔茨海默症有关吗?

麦家:晚年的“上校”就是我父亲的晚年,我确实也经常帮失忆的父亲穿裤子,抱着他哭。这些是真实的经历,但并不是因为真实而感人,而是这个人物活了,他唤醒了我们的悲悯心。我不喜欢在小说里写个人经历,但有时又挡不住。我一直认为,虚构的真实是更高级的真实,个人经历虽真实但倘若不能让人感同身受,对读者是无意义的。

新京报:你现在对儿子的教育,有哪些是和当年父亲一脉相承的,又有哪些是特别不一样的?

麦家:简单、粗暴、严厉,把孩子当成人看,这是我和父亲犯的同一个错。我比父亲好的、也是不好的一点,我曾经(十八年)只有一个孩子,关键时候我总是败下阵来。回头看,我是从“失败”中得胜的,我一次次认输才让儿子有一种胜者的大度,没有和我决裂。对青春叛逆的孩子,我有个体会,也是从父亲的教训中学来的:青春是把刀子,别跟他们来硬的,你硬不过他们,当他们犯病时刀出鞘,你只要按兵不动,静静守着就行了,你若发兵,所有打出去的子弹都将反弹到自己身上,叫你落个一败涂地。

新京报:你现在的生活状态大概是什么样?不用微信是为减少社交吗?

麦家:不少作家都不用微信。一方面我在说,整日宅着是作家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我又要说,与其去人堆里瞎转不如宅在家里。我有轻度的社交恐惧症,即使没有,我也不想出去瞎转,转来转去魂都没了。可以从世俗生活得到乐处,就没必要写作,太苦了。我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下午四点健身,晚上十点前必睡觉,过着十分规律单调的生活。我相信纪律就是活力的说法。

新京报:你曾经说过,什么功名都不想要,只想要一个幸福的童年。此刻,如果重新问你同样的问题,你依旧会给出同样的答案吗?

麦家:我想问任何人你都会得到同样的答案。童年没吃过糖的人,一辈子都不知道甜什么滋味。

从《暗算》《风声》到《听风者》《解密》,麦家的作品被一次次搬上电影电视,而他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谍战小说之父”,但麦家却在八年后,选择出版一部以命运为主题的作品《人生海海》,放弃了可能更有市场的谍战题材。

采写/新京报首席记者 刘玮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2-07-12 04:2113569368680[浙江省网友]IP:1953764443
    麦家的作品总是能带给人力量和启发,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正是这种独特性让他的作品备受关注,不仅书写着自己的情感,也引导着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顶39踩0
  2. 2020-08-25 04:01迷茫的过客[广东省网友]IP:737772735
    麦家的作品一直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和触动人心的情感,写作是他的热情所在,不仅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他的情感世界,也能启发人们对世俗生活的思考与体会。
    顶30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雪作文400字 春节作文450 一件事作文400字 春作文600字 作文纸打印 微笑作文600字 优秀作文200字 学会感恩 作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作文 追光作文 四年级优秀作文 五年级作文400字 叙事作文600字 对手 作文 400字优秀作文 亲情作文素材 英语优秀作文 作文500字初中 作文除夕 奉献 作文 第一次 的作文 两百字作文 希望作文 文化作文 历史作文 作文的英文 人物作文 作文初中 我的 作文 荷花作文300字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