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难治性抑郁症的真相二:这个人格问题 要靠7个步骤加快康复

2020-11-22 06:25:01
相关推荐

根据北大六院司天梅教授发布的数据显示,高达约40%至50%的抑郁症患者为难治性抑郁症,他们服用了两种或以上不同作用机理的抗抑郁药、足量足疗程治疗后,效果仍不佳。

难治性抑郁症为何难治?

难治性抑郁症的患者与典型的抑郁症患者有何不同?

在之前分析难治性抑郁症的文章中,我们指出,有学者认为,所谓的难治性抑郁症,应该是抑郁症同时合并有其它精神疾病或其它疾病。

比如,大约59%的抑郁症患者合并有一种或两种人格障碍,而且合并两种人格障碍的更多。这是一个令大众惊讶的数据。

今天这篇文章继续深入分析难治性抑郁症的本质。

01

临床研究发现,抑郁症合并与强迫相关的精神心理特征或障碍的情况也比较常见。这两类症状的互相影响也是导致难治性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什么叫做与强迫相关的精神心理特征或障碍?这里指的主要是以下这5种:

强迫型人格特征、强迫型人格改变、强迫症、强迫型人格障碍、以及强迫症伴精神病性症状。

我们认为,如果不进行有效干预,这5个与强迫相关的精神心理特征或障碍一般会按照以上顺序,由轻到重,逐渐演变。

其中,强迫型人格特征还算不上是病,只是代表了个体有某种性格特质。但强迫型人格改变、强迫症、强迫型人格障碍、以及强迫症伴精神病性症状已经属于精神心理障碍范畴了。以下为了阅读方便,我们暂且把这4种与强迫相关的精神心理障碍称为“强迫病症”。

临床研究表明:

约31.7%的抑郁症患者合并有强迫型人格障碍;

抑郁症伴发强迫症的发生率约为15%至43%;

反过来,强迫症的患者中,约有1/3合并患有抑郁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根据我们对广义上“人格改变”的理解(患者有人格异常,但未达到人格障碍的标准,仍有一定的反省能力,较易纠正),患有强迫症、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患者,肯定也经历过强迫型人格改变的阶段。

所以,有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以上强迫病症是引起抑郁症多次复发、难以康复的重要危险因素。

可惜,主流精神科缺乏对强迫病症深入的了解和高效的诊疗手段。比如,强迫症被称为精神科的“牛皮癣”,整体上的药物治疗效果还不如专业的心理治疗;强迫型人格障碍则更甚,精神科临床和心理从业人员对“人格障碍”普遍有强烈的无力感,认为患者难以康复。

所以,对于抑郁症合并强迫病症这个课题,无论是临床上还是科研上,国内目前都非常缺乏研究和临床积累,查阅资料时发现相关的医学文献非常少。

因此,以下以我们基于多年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和临床心理干预经验,对于这个话题展开分析,解释这一类“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活动和病情发展过程,试图理解其“难治”的原因。

以及,最重要的是,父母发现孩子属于这种情况时,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加快康复?

02

我们在“双相障碍”的系列文章中,曾详细对双相障碍合并强迫症这个话题进行分析。其实,抑郁症合并强迫症的心理发生机制也是类似的。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以下根据抑郁症和强迫症出现的先后顺序不同而进行分析。

第一种情况是,患者先被诊断为抑郁症,再出现明显的强迫症。

这一类患者遭受过叠加性的心理创伤,而且临床中发现,影响他们性格的、最早的重大创伤多数出现在幼儿园、小学。比如遭受来自原生家庭的粗暴教育、父母的严厉要求,又或者遭受过幼儿园、小学老师的不公平对待,同学的欺凌等。

因此,这一类患者往往表现为不自信、内向、胆怯、习惯了忍让。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令人不满,内心非常缺乏安全感。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的这种性格是天生的,其实,我们通过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TPMIH)发现,这类性格的背后是叠加性的心理创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他们遭遇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越来越多,他们会逐渐出现偏执型人格改变,也就是变得更加敏感、多疑和谨慎。其中,也会出现过分地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等强迫型人格的显著特点,但仍较轻微。

这一类孩子还有个特点,他们往往非常渴望父母、老师和同伴的认可和表扬。偶尔他们得到外界的表扬时,内心会非常高兴。为了再次得到表扬,他们会拼命努力,慢慢开始自我施压,并追求完美。而换取外界认可的途径往往就是刻苦学习,追求好成绩。

这时,他们的强迫型人格特征就更加明显了,有的已经达到了强迫型人格改变的程度。他们在生活的各方面中表现得过分谨小慎微、对自己严格要求,有时会给人一种拘泥的、缺乏变通的感觉。有时因为害怕出错,他们会在一些别人看来并不困难的决定上反复纠结。

那后续他们是如何情绪崩溃,罹患抑郁症的呢?

这一类青少年的内心是压抑的,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时间久了以后,学习状态往往会下降,成绩下滑。但他们难以接受这个结果,又无力改变,于是精神崩溃。

又或者,有另外的创伤事件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令他们陷入抑郁发作。

总之,往往到了这个时候,父母才意识到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到医院就诊,一般被诊断为抑郁症。

但其实除了抑郁症,这类孩子当时已经有强迫型人格特征、甚至强迫型人格改变了,但并没有在某个特定、具体的事件或行为上有强迫症状,所以不符合强迫症的诊断。而大多精神科医生也不具备识别人格特征和人格改变的意识和能力。

换言之,很多临床精神科医生和心理从业人员忽视了一个规律:

在患者可被诊断为焦虑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时,虽然他们没有具体的强迫症症状,但很可能已经有强迫型人格特征或人格改变了,这个因素往往会成为康复的巨大障碍。希望我们主流的临床精神科医生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和知识。

这一类患者如果继续发展,抑郁症症状得不到缓解,他们的强迫型人格改变也会越来越严重。后续在一些创伤事件、错误认知等多方面的影响下,他们很可能会出现具体的强迫症状,比如反复纠结明知道意义大不的问题,反复数数、洗手、检查门锁等等,然后被诊断为强迫症。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强迫症的症状会随着抑郁症状的加重而加重、减轻而减轻,但不会完全消失。如果病情一再加重,或久久难以缓解,其可能进一步发展至强迫型人格障碍。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修复这一类患者成长经历中的创伤就非常重要。只要创伤得到修复或部分修复,情绪平稳了,强迫症状会减轻,再加上科学的、积极的引导,其强迫型人格改变也就更容易纠正,打破恶性循环。

03

第二种情况,是患者先出现强迫症状,被诊断为强迫症,再出现抑郁症。

当然,如上面所说的,强迫症并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患者一般已经经历了强迫型人格特征阶段,出现了强迫型人格改变。那这一类患者的强迫型人格特征是如何产生的呢?

临床实践发现,这一类患者从小虽然也遭受过一些心理创伤,但比较少。相反,他们往往接受过外界的不少赞扬,甚至不排除有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他们往往从小活泼、开朗、聪明,在幼儿园、小学里表现好、成绩优,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优秀干部,总是获得老师、家长们的一致赞扬,获得同伴羡慕。

所以,这一类孩子与上面那一类孩子的表面性格几乎完全不同。虽然上面那一类孩子的成绩可能也很好,但往往只体现在学习或其它某一方面,而且给人感觉不自信、压抑,有点像个“书呆子”。但这一类孩子则从小是“明星人物”,除了学习,课外活动、兴趣特长、待人接物等方面也很优秀。

所以,这一类孩子给人的感觉是自信而外向的、阳光的,似乎挑不出什么大毛病,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而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表现良好,习惯了并享受着自己是优秀的、受人瞩目的和被夸奖的状态。为了维持这种形象和地位,他们也会不断努力,用高标准要求自己,此时可能有轻微的强迫型人格特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类孩子内心是自信的,自我感觉良好,甚至有一点点小自负,但也不严重,更加不是轻躁狂发作状态。但由于幼儿园、小学生活中没遇到大挫折,他们的“自信”实际上也比较脆弱。

升上初中、高中后,由于他们以往很优秀,通常就读的是高手如云的重点中学。这时跟周围的人一比,他们的优秀就不那么显眼了,学习压力骤增,而且很可能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名次一下子就下去了,优越感一下子没有了。

这一类孩子往往是接受不了这种现实的,他们仍然希望自己是最优秀的、最受关注的。他们开始焦虑,自我施压,拼命想办法提高成绩,并要求自己方方面面都要做到最好。

他们越是焦虑,其强迫型人格特征越是得到强化,不断追求完美,慢慢便发展出来具体的强迫症症状。如果去医院就诊,往往可被诊断为强迫症。

这一类孩子以往太优秀了,父母和孩子自己对未来的期待都是很高的;突然被诊断强迫症,孩子和家长都很难接受。但主流精神科对强迫症又缺乏高效治疗手段,症状难以快速缓解。

于是,强迫症状和学业上的双重压力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学习障碍更加严重,接着便容易精神崩溃,陷入抑郁发作,甚至完全拒绝上学。

在这个阶段,这一类孩子有个显著特征,如果学习压力明显减轻,比如请假、休学、转班、转学等,大部分孩子的抑郁情绪会大幅度减轻,很快就表现得如往常一般开朗、活泼,看上去像是抑郁彻底康复了,但往往仍有一定的学习障碍症状,强迫症的症状往往也会明显缓解,但强迫型人格改变其实仍然明显存在。

在临床中,我们会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和深度催眠下条件重建技术(CRRDH),先解决孩子与学习障碍相关的强迫型人格改变和相关创伤。包括修复他们关于学习过程中遭受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修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被过度夸张,自视过高),然后再建立高效学习状态。

而且,一定要纠正他们的不良心态,不要过于追求一时的优秀和外界的赞扬;而是要脚踏实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积极的、远大的学习目标,内心才能更坚定、淡定。

04

不过,能接受我们这种高效、深入而精准化的心理干预的患者和家庭非常少,那大部分抑郁症合并强迫病症、发展为难治性抑郁症的患者,家长该如何应该对这种情况?

尤其是父母,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加快孩子的康复?

第一,父母一定要积极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知识,了解疾病的本质和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

具体来说,可以阅读我们的文章、收看我们的视频,关于与抑郁症和强迫症,我们都写过系列的专业文章。

建议大家还可以关注其它精神心理平台的资讯,如“渡过”公众号,国内权威精神科专家的网络讲座和专访等。多了解不同专家和从业人员的意见,兼听则明,家长们对这个疾病要做到心里有数,免于恐惧,莫乱阵脚。

第二,父母做到第一点之后,要学会分辨孩子属于哪一类情况:

成长经历中是以叠加性的心理创伤为主,性格内向、谨慎,先出现抑郁症症状,再出现强迫症;

还是以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为主,无法接受落后于他人,先出现强迫症,再出现抑郁症症状?

第三,对以上两种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如果孩子属于第一种情况,上面说了,修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非常重要,这是根源。

而且,这些创伤中的大部分往往来自于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例如粗暴、严厉、总是指责、否定、甚至打骂等等。

所以,父母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就显得非常重要,必须反省自己对孩子造成过的创伤,改变对孩子的态度。最好能就以往的错误向孩子真诚地道歉。

通过父母持续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缓和后,孩子的偏执型人格改变、强迫型人格改变、抑郁症症状都会得到缓和。

而且,这些孩子的内心是非常自卑的,父母一定要学会看到孩子的进步,及时给予具体的认可,逐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孩子属于第二种情况,一开始众星捧月,将外界的夸奖和关注想得理所当然,但一下子在现实中变得平凡时,他们无法接受。

这时,父母也有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在孩子情绪较平稳时,要引导孩子理性、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估,端正心态,并寻找在学习方法上是否有不足之处。

还有,因为这一类孩子以往非常优秀,很多父母本来对孩子寄予厚望,要求严厉。但孩子得病后,父母非常恐惧、焦虑,又一下子走上另一个极端,只求孩子心身健康地活着就行了,不敢再提任何要求和希望。

其实这不是理性的做法。这一类孩子本来就是有傲气的,不愿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如果家长表现得对孩子毫无要求,说一些“爸爸、妈妈只要你好好活着,开心就行了”“大学考不考得上都不重要”这样的话,这对孩子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心理伤害。

在他们看来,可能会认为父母对自己彻底失望了,毫无期待了,认为自己以后再也不可能优秀起来了。这是个很大的心理冲击,会加重他们的绝望感。

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而是引导孩子,一时的落后只代表当下,如果我们加强自我反省,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方法,以后仍然可以变得优秀,而且变得更加强大。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要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个事实。成功的定义并不是超越别人,而是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拥有更高格局、更开阔的人生。

打个比方,这一类孩子本来被高高捧起、好比活在云端,但进入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时,感觉突然坠入地狱,绝望而痛苦。而父母的这番引导,目的是让孩子回到“人间”,恢复理性、客观,孩子的强迫型人格改变才能得以纠正。

第四,父母一定要识别自身是否也有强迫型人格特征、强迫型人格改变,甚至是强迫人格障碍。

临床中发现,很多有强迫病症的青少年患者的父母、或父母中的其中一方也有强迫型人格特征。

尤其是那些有文化、有能力、事业上小有成绩的父亲或母亲,他们对待自己和子女往往都很严格,追求完美,过分执着于细节和规范,有的甚至令人感觉古板、缺乏温暖和情感,长期令家人感到压力山大。这样的家长会令整个家庭气氛都很压抑。

如果父母发现自身也有一定这样的特征,一定要加强觉察能力,自我调整,避免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必要时,这些家长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干预。

第五,父母一定要对成功的定义、获得成功的方法有理性、清晰和深入的认识,并逐渐引导孩子具备“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心态,树立积极的学习目标。

很多家长和孩子对于学习的目标是非常狭隘的:只有好好学习,成绩优秀,考到好的大学,才有好的工作,才能过上有保障的生活,这样才是成功的人生,而我们一定要获得这种“成功”……

有的家长可能内心不一定这么想,但口头上经常用这样的理念来鼓励孩子、督促孩子学习,这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令孩子认同这种观念。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孩子很容易形成强迫型人格特征,自我施压,而一旦在某个阶段遇到挫折,很容易就会灾难化思维,对未来失去希望。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引导孩子树立积极的、正确的学习目标,明白学习的意义和成功的定义。

而且,我们多次强调,决定一个人最终是否能获得成就的关键要素中,最重要的是逆商,其次是情商,最后才是智商。而遭遇挫折、战胜困难,就是我们培养逆商的最好机遇!

有的读者有疑问,我们提出的“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心态,是否与森田疗法中“顺应自然,为所当为”的观点类似?

森田疗法曾经是治疗强迫症的经典心理疗法,但后来人们发现该疗法长期治疗效果不佳,现在已经日渐式微,应用越来越少。该疗法所说的“顺应自然,为所当为”,主要意思是接受病症,带病生存,并把注意力转移到日常生活中该做的事情上面。

而我们所说的“积极努力,顺其自然”不是带病生存,而是指我们面对困难时,抱着积极的心态去解决,但对于结果坦然地接受。即使当下的结果是不如意的,但也将其视为奋斗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局。

第六,有意识地将正性情绪和学习行为结合,逐步恢复学习状态。

不少家长的反省能力很强,觉悟也高,看了我们的文章和视频后,逐渐学会了科学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得到改善。孩子的情绪症状、强迫症状也缓解了。

可是,很多家长反映:家庭环境变和谐了,孩子的情绪是平稳了,也对未来有所期待了,可他们的学习状态就是上不去,一看书就头疼、烦躁、集中不了注意力。难道,他们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吗?

这种情况很常见,孩子的心理创伤得以修复,情绪症状缓解,心态也逐步端正了,但仍有学习障碍症状。临床中,我们会用深度催眠下条件反射重建技术(CRRDH)快速处理。在家中,家长和孩子也可以根据这个技术的基本原理,自我调整学习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懂得将正性情绪和学习行为结合。当孩子感到情绪平稳,甚至有点愉悦、兴奋时,可抓紧时间学习,能学多少学多少,不要设立目标。一感到烦躁、不能集中注意力时,马上停下,不要自我施压。然后,家长马上给孩子一个肯定,也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肯定,这样有利于促进良性循环。

在静下心来学习前,孩子也可以先闭目,想象一些能令自己感到平静、愉悦的情景,调动起正性情绪,带着这种情绪想象稍后学习的情景,然后再开始学习。

如果懂得利用这种方法,整体来说,孩子的学习能力会逐步提升,能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时间也会逐渐拉长。

前两天我们分享的家长自述文章中,患者箬楠被诊断双相障碍后休学,在家中也根本无法学习,非常烦躁。但经过一次面诊后,她掌握了这个方法,她通过收拾房间、让环境变得干净来让自己心情愉悦,然后再开始学习,也愿意坚持运动调节情绪。现在,她已经可以专心学习、看书了,目前正在准备复学。

所以,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学习状态是可以逐步恢复的,家长和孩子不要急于一时。

第七,病情严重时,不要盲目抗拒精神科药物。

虽然对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来说,抗抑郁药物的起效不理想,但不是完全没有效果。在患者病情紧急时,利用药物缓和情绪是意义重大的。这样,父母的道歉、改变和引导,孩子也能更容易接受,更快打破恶性循环。

另外,有的精神科医生认为部分难治性抑郁症其实是双相障碍,又或者为了预防患者“转躁”,所以可能会调整用药方案,增加心境稳定剂和抗精神病药。

建议家长也不要盲目抗拒。虽然孩子未必是真正的“双相障碍”,但如果病情紧急,采取相应药物预防或控制情绪症状,避免孩子出现危险或极端行为,这是有必要的。

当然,家长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于精神科医生和药物,我们多次强调,家长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才是最关键的。

综上所述,为何抑郁症合并强迫病症的患者会发展为难治性抑郁症?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复合型的、复杂的症状难以单靠精神科药物去解决,带有强迫病症的抑郁症患者,尤其需要专业的、深入的心理干预。

在目前社会上极其缺乏专业的、深入的、高效化的心理干预资源时,为这一类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和家庭氛围就更加重要!希望广大患者家长们能有所反思、反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春天的声音作文400字 寻找幸福的作文 英语作文万能套用 九峰公园作文 星空的作文 国庆一事作文 写游乐园的作文 有关家人的作文 秋天作文小学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作文 小鸡作文100字 一次难忘的旅行作文300字 介绍自己家人的作文 爱在心口难开作文 音乐带给我的快乐作文 描写芦荟的作文 家务事作文300字 蜘蛛织网的作文 月亮的心思作文 我学会了滑板车作文 红歌作文 我学会了感恩500字作文 国庆景色作文 关于葫芦丝的作文 狗作文五年级 关于规则的英语作文 用心做事作文 以菊花为题写一篇作文 三年级作文童话故事 母校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