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古人从何时起开始“跪拜”?跪拜礼从坐姿到礼仪的沿革

2020-11-22 13:25:01
相关推荐

文: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中华历史有上下五千年,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生出了繁复又引人入胜的中华文化。文化的形态有千百种,而文化的积淀需要经历远超千百年的漫长发酵。直到今天,中华民族极具特色的文化依旧代代传承、依旧让全世界的人心生好奇。文化虽无形态,但文化又包容众生百态,文化可以是民风民俗、也可以是社会生活,文化也可以复杂如民风传统、可以简单如习惯讲究。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魅力,中华传统文化由无数个富有魅力的单元组成,这些组成传统文化的碎片到了今天,依旧被传承、被讲述,身在后世的我们不免对这些文化的底蕴、对产生这些文化的遥远过去产生探求欲。现今在一些古代典籍、影视作品,甚至生活的特殊场合,我们都能看到这些文化的只身片影。

说到跪拜,人们最熟悉的大概就属封建时期臣下面对皇帝时,双膝跪地,身体低伏,用脑袋在地面上磕响头的样子。“下跪”好像被赋予了这种表示地位低下、谦卑、卑逊的含义,特别是在一些传统的礼教场合,跪拜动作凸显的身份差距尤为明显,例如祭拜祖宗、上香礼佛等。跪拜这一动作让跪拜者表达出对受拜者的崇敬和景仰,子孙向祖辈跪拜、臣下向皇上跪拜,这样的习俗屡见不鲜。

“下跪”在人们的认知中也有一种“屈辱”、“侮辱”的含义,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即便到了今天,人们都认为男子是不能随便向除了父母以外的人跪拜的。在一些影视作品的情节中,常有些男角色有求于人,最后实在不得已才向别人下跪,这里的“下跪”就隐含着满满的屈辱内涵。

“跪拜”起源于“跪姿”

实际上“下跪”这种姿势,在最开始并不代表着卑贱、卑微和身份低下,它一开始只是人们的一种坐姿。

要说跪姿的起源,就不免要聊到坐姿。如今我们所认为的跪姿其实就是古人们的坐姿。这和当时的生活环境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联系,最早的时候,人们并没有发明出凳子、椅子,吃饭时站着吃又不方便,所以人们便两膝及地、让臀部落座在脚后跟上。

最初的成语“席地而坐”指的就是跪姿。在早期古人生活起居的室内,地上是没有摆任何家具的,如果想要坐下,人们会先在地上铺上一层草席、或者一把芦苇织成的织物,这就是最早期的坐垫。而最初的“坐”,就是在草席上两膝着地,两腿并拢,屁股坐在脚后跟上的姿势,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跪姿。在今天看来,这种“跪着坐”的姿势很容易腿酸,中国已经很少有人保留这样的习惯了,但在日本人的传统里,跪坐的坐姿仍被沿用至今。

至于“拜”,就是因古代跪姿顺理成章产生的礼仪。古时候的人们迎宾宴客,在酒席上与人畅谈甚欢,免不了有恭送客人或者感谢客人的时候,因此人们发明出了“拜”——就着跪坐的姿势,先坐直上半身,再俯下身子,向着客人的方向伏地致礼。

在最初,“跪拜”的阶级寓示性并没有那么强烈,有时候如果双方同辈,跪拜时则需要互相跪拜。那时的跪拜礼被广泛使用在各个场合,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礼仪存在于人们的交际中,直到后来凳子、椅子、高座等坐具被发明,“坐”和“跪”的含义逐渐被分开,以及社会阶级分化显著,下跪才被赋予了新的定义。

跪拜礼开始寓示阶级高低

跪拜礼是古人们使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礼仪,这最早要追溯到商周时代。在遥远的部落群居时期,人类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贫富差距,而后社会阶级逐渐分化明显,统治者为了强化阶级意识,相应的一系列礼乐制度应运而生。周公兴制礼乐,以划分贵族与平民的区别,在著名的儒家经典《三礼》中,记载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礼仪标尺。

“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周礼·春官·大祝》

《周礼》中记载了脍炙人口的“三叩九拜”,“九拜”的每一拜都有着明确规定。首先,九拜大体被划分为两类,“稽首”、“顿首”、“空首”这三拜为正拜,而后的六拜则是正拜的衍生产物。正拜的三拜有着明确的阶级划分,在不同的礼仪场合,需要用到的拜法也不同。

譬如场合十分正式,拜天、拜地、拜神明时,应履行“稽首”;地位下者拜上者,如臣下拜君王、子孙拜父祖、学生拜老师,也应拜以稽首。稽首时应双膝跪地,拜头至地,长伏后起。稽首礼讲究跪拜时间要长,最好是得到受拜者的应允后才能起身,这样足以表现两者的地位差距。

而同辈互拜,应履行“顿首”。顿首是平辈与平辈之间的礼节,也就是前文所说的较为普遍的社交礼仪。在坐具还没有被发明的时代,平辈与平辈之间如果互相致礼,应在坐席上拜首至地。不过,与正式的稽首相比,顿首只需额头轻轻接触地面一下方可起身。

三拜的最后一拜“空首”,则是上位对下位的答谢式礼仪。比起稽首、顿首需要拜头至地,空首拜礼时需要将手垫在额头与地面间,额头轻点手背表示以致谢意。

从“正三拜”的规定看来,古代对不同阶级需要行使的不同礼仪是有着严格要求的。下级对上级、平级对平级、上级对下级,阶级层层严格把关,无一不体现出上位者的尊贵。这与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密切相关,自《周礼》定下规矩后,后世的每一位统治者都或多或少有所沿用,跪拜等礼节与“三纲五常”严格绑定,让这种对上位者的崇敬之意成为人们无形的道德枷锁,以减少反叛思想的产生,最后使得封建统治得到巩固。

关于跪拜礼所寓示的阶级差距,还有不得不提的一点,在古代,无论何种跪拜礼,都只有男性可以行使,地位卑贱低下的女性甚至不被允许行使跪拜礼。

跪拜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无形映射

商周时期,我国古代的礼乐制度逐渐确立,后世各代的统治者都视礼仪教育为大计,固化民众思想不仅可以强化等级观念,更有利于封建王朝巩固统治。礼仪的规范和封建皇权的加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朝政朝仪上跪拜礼的沿革,是两者联系的最直观反映。

秦朝时确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些礼仪也被严苛地运用。而到了汉朝时,刘邦手下的功臣嫌秦朝朝仪繁琐不堪,懒得遵守这些纲常教规,干脆起着哄废弃了朝仪。这些弟兄从在沛县起就跟随刘邦,情感深厚,虽说都是武功高强的猛将,但大多都没读过什么书,性格率直好爽,在酒宴上爱大声吆喝,甚至有时候起兴了还会舞刀弄剑,不止一次令筵席场面混乱不堪。刘邦熟虑在心,总觉得过意不去。

这时名臣叔孙通看出了刘邦的小心思,毛遂自荐要为汉高祖定礼制规。于是汉朝礼仪复用了秦朝古法,再加以符合时局的修改,汉代的朝仪就此定制。

汉代的朝仪虽没有秦朝繁琐,但依旧凸显出皇帝的地位。其中就包括君王朝臣时,所有的臣下都应向皇帝跪拜,跪拜按照爵位的高低依次进行,规定不许任何人喧哗,并且跪拜时,所有人都不许抬头看皇帝,以表示对皇帝的尊敬。

君臣之间的礼仪经过汉朝一番强化,皇帝的地位更显得至高无上,所有人见皇帝就都需要下跪了。汉代君臣礼仪的加强明显与皇权意识的加强存在紧密联系,反观后来唐朝时,皇权意识较汉代相对削弱,经济开放、文化呈现大融合趋势,统治者对礼仪的规制就有所放松了。唐朝社会的人们不必过度遵循礼法,就连女道士都可以正常地与社会上的男性进行交际;而至于君臣之间的朝仪,大臣可以坐在板凳上与皇帝议政。皇权的加强,必将致使社会等级制度层层严苛分化。后来到了宋朝末期,大臣们议事时坐的板凳就被撤走了,皇帝认为只有自己坐着、群臣站着才能够彰显社会最上级的荣耀与威严。这种情况到了皇权极端强化的明、清愈演愈烈,人们不仅要跪拜,还要磕头,清朝时见皇帝需要整个人趴伏在地上磕响头,并且谁磕头磕得响,谁就是对皇帝最尊敬的那个。

所以到了后来,社会无论阶级上下,都将“跪拜礼”视作卑躬屈膝的表现,无论是子孙拜父祖、还是平民拜高官,抑或是有求于人,必定先一跪以示卑微。清朝时这种情况则更盛,不仅跪还磕头,磕头磕得头破血流在当时甚至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结语

直到辛亥革命结束,封建社会所有的顽固残余、不堪糟粕统统被废除,人们虽在形式上从森严的等级制度解放了出来,但文化的碎片依旧根深蒂固地留存与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如今,跪拜礼仪虽然基本被废除,但下跪经过历史繁复淘洗、所被赋予的“卑微、卑贱”的含义已经成为了挥之不去的印记。

面对古时候遗留至今的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进行合理的取用与舍弃,例如本篇所聊到的跪拜礼仪,如今我们还是留下了它大部分的积极意义,现在的跪拜大多用于表达对父辈祖辈、祖先的崇敬之意,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中,跪拜也代表了夫妻之间的相互尊敬和珍重。

参考文献: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彭林《礼乐人生》

惠西成、石子《中国民俗大观》

葛晨虹《中国古代的风俗礼仪》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11-28 09:09血煜¤酆蠹[澳门网友]IP:3406105564
    @芳享跪拜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深刻影响了后世礼仪规范的建立。
    顶8踩0
  2. 2020-09-22 21:12芳享[福建省网友]IP:2738160442
    很有意思的文章,了解到了跪拜礼的历史变迁。
    顶7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国庆游记作文300字 欣赏作文结尾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作文 爸爸戒烟作文 勤劳的爸爸作文 雷锋在我心中作文400字 幸福的滋味作文500字 中考英语作文评分标准 高中作文素材名言 大爱作文 中考优秀作文500字 班级建设作文 写溜溜球的作文 贵州黄果树瀑布作文 在海边玩的作文 公交车让位作文 作文漫画老师500字 倒叙的作文500字 告知信英语作文 有关困难的作文 挫折 作文800 炒糖豆作文 考试结束后作文 高考万能作文英语 春节前奏曲作文 二三事作文600字 关于六年级的作文 感悟亲情的作文 篮球比赛作文500字 我变小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