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时隔93年 “清代四川第一家”续修族谱

2020-11-22 13:40:01
相关推荐

《遂宁张氏族谱(续修)》非常厚重

张氏族谱颁谱仪式上,族谱编委会和张氏族人部分代表合影

张鹏翮弟弟、定远将军张鹏翼画像

四川百家姓·百姓摆谱②

/背景资料/

遂宁张氏

遂宁张氏,特指以清朝有“天下第一清官”美誉,历任刑部、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一品大员的张鹏翮,及其玄孙、著名性灵派诗人张问陶为代表人物的“清代四川第一大望族”,发源于今四川遂宁市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大樟树湾的张氏家族。

从明朝洪武2年(1369)张氏家族入川始祖张万开始,600多年来,张氏家族在明清两朝中人才辈出,文武双全,一共出了7个进士(含武进士一个)、19个举人(含武举人两个)、18个贡生,有70多人出仕为官,40多人得到朝廷封赠,10人去世后受到崇祀。

张氏家族在明末清初战乱中遭受重创,张鹏翮的父亲张烺劫后余生,曾出席康熙帝举办的千叟宴,著有反映明末清初战乱的《烬余录》一书,对研究当时的四川历史有很大的价值。

张问陶字仲冶,号船山,诗书画造诣精深,与袁枚、赵翼合称清朝“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朝“蜀中诗人之冠”,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今遂宁市船山区之名即由他来。

12月2日,《遂宁张氏族谱(续修)》颁谱会举行,来自四川、重庆、辽宁等地的张氏族人及文史界学者、专家近200人参会。《遂宁张氏族谱(续修)》是继1924年修谱后的一次盛大规模修谱,中间相隔93年。

在中国民间,族谱向来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传统,因为各种原因,民间修谱自1980年代后才重新兴起。这次《遂宁张氏族谱(续修)》重修,耗时3年多。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部集文史界、谱学界之大成的谱书,无论是成书规模、编修队伍,还是谱牒世系、史料内容,都相当厚重,远超《遂宁张氏族谱》历史上的各个版本。

张氏家族入川始祖张万画像

族谱全书130万字,16开本厚达上千页

因历史上出现了以清朝初期一代名相张鹏翼、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张问陶为代表的多个名人,发源于黑柏沟的张氏家族在蓬溪县、遂宁市,乃至四川、中国都非常有名气。

深入挖掘和研究张氏家族所承载的名人文化、移民文化、科举文化、宗族文化、诗书画文化等,成为张氏家族不少后人和当地文史界的一大要事。

一般说来,中国民间族谱只在族人内部发行,数量和范围有限。即使是现在,绝大多数编修的族谱都是内部刊物,《遂宁张氏族谱(续修)》则是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公开出版并发行。

《遂宁张氏族谱(续修)》全书文字多达130万字,彩色插页36页,16开本,正文982页,加上插页、目录、卷首篇等,超过1000页,精装,拿在手上,感觉非常厚重。

为编修这本厚重的族谱,专门成立了族谱编辑委员会,成员都是张氏族人中的佼佼者和遂宁当地的文史专家。

《遂宁张氏族谱(续修)》全书分卷首、源流世系、繁衍世系、人物事迹、诰敕御书、科第仕宦、著述艺文、文物古迹、纪事与未来、附录10个组成部分。

其中,繁衍世系部分占的篇幅最多,这也符合中国族谱的编修惯例。

《遂宁张氏族谱(续修)》记载,明朝洪武2年(1369),原籍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白獭河绿柳村(今湖北麻城市龙池街道白塔河社区)的张万,迁居入川,卜居在遂宁县黑柏沟(今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

张万在家排行第八。据张鹏翮记载,张万当时是3兄弟一起入川的,一人住在铜梁,一人住在安岳,张万住在遂宁,死后葬在黑柏沟大樟树湾,至今墓仍在,人称始祖墓。

但据另一部张氏老谱记载,当时张万兄弟共6人入川,其中,老大在盐亭,老二在中江,老四在安岳。

究竟是怎么回事,已经无法考证了。因为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张氏族人遭受了重创,明朝时编修的族谱等都没有保留下来。

进入清朝后,张鹏翮通过科举考试,一路做官升迁,位极人臣,张氏家族才开始重新编修族谱。

张隆溪胡传淮当顾问,张清保领衔编修

《遂宁张氏族谱(续修)》的顾问,是被称为“中西方文化的摆渡者”、世界级华裔学术大师之一的张隆溪,以及遂宁文史专家胡传淮。

张隆溪是遂宁张氏后裔,张鹏翮的弟弟、定远将军张鹏翼的第八世孙,1947年出生于四川成都。

1978年恢复高考后,一直坚持自学的张隆溪以“同等学历”总分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英语专业研究生班,师从杨周翰研究莎士比亚,又经常受教于著名学者朱光潜和钱钟书。

1981年,张隆溪获得北京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

1983年,张隆溪赴美哈佛大学留学,1989年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为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河滨分校任教,1988年受聘为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教授至今。

2007年,张隆溪受聘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担任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2009年2月,张隆溪继冯至、夏鼐之后,成为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的华裔外籍院士,也是目前该院健在的唯一一个华裔院士。

2013年9月,张隆溪被选为欧洲学院外籍院士,担任欧盟研究基金会审查委员。

2016年7月,张隆溪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第21届学会大会上,当选为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

胡传淮是蓬溪县文井镇人,现任蓬溪县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会员、四川省诗词学会会员、张船山研究会学术顾问、问陶诗社名誉社长、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主任等。

多年来,胡传淮致力于清诗、巴蜀文化、方志族谱和乡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出版专著70多部,发表论文、诗词、文史随笔300多篇,共计800多万字。

胡传淮研究最多、最深的,是张鹏翮、张问陶及其所在的张氏家族。

《遂宁张氏族谱(续修)》一书中,融入和收录了胡传淮长期以来对张氏家族的诸多研究成果。

2015年11月2日下午,蓬溪县张鹏翮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86岁的张清保被选为首任会长,是《遂宁张氏族谱(续修)》编辑委员会的编委主任。

张清保是张氏家族入川始祖张万的第18世孙,出生于遂宁县吉祥乡(今蓬溪县吉祥镇)。1990年退休后,他时常追忆家庭和家族历史变迁的情况,开始为张氏家族的事务奔波。

2014年11月,张清保与族人商议,决定续修《遂宁张氏族谱》,并带头捐资3万元。

张清保的想法,得到了蓬溪县政协、胡传淮和张氏族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在张清保的推动下,蓬溪县张鹏翮文化研究会得以注册成立,并被大家推选为会长。

此后,他不辞辛劳,不顾年老体弱多病,到处奔走,往返于遂宁、蓬溪、巴中、泸州、安县、成都等地,收集族人资料,帮助族人寻宗问祖。

其间,由于有的张氏族人对此不理解,对他态度冷淡,甚至骂他是骗子,但他仍无怨无悔,继续为续修族谱一步一步往前走。

资料收集后,他又多次组织族谱编辑人员在彭州、成都、蓬溪等地讨论研究,最终使得《遂宁张氏族谱》续修成功并公开出版发行。

遂宁张氏族谱编辑委员会还有张氏家族的16位族人,都是张氏家族中的佼佼者和杰出代表人物,族谱具体由张清廉和张鸿执笔。

张隆溪

张隆溪为族谱作序,寄望后世与时俱进

《遂宁张氏族谱(续修)》中,收录了此前雍正版、嘉庆版、光绪版和民国版的4个版本的序,张隆溪为本次续修族谱作序。

雍正版张氏族谱序由张鹏翮撰写。雍正3年(1725),卧病在床的张鹏翮口述了族谱的序言,不久后去世。

张鹏翮在序中,简要追溯了张姓的由来和繁衍播迁,讲述了遂宁张氏家族的由来:在明朝时就“子孙繁盛,科第蝉联,德泽绵远,称世家焉”。

雍正版张氏族谱是张鹏翮发起编修的,他的大儿子张懋诚协助,目的是“使子孙知吾家之所自始”,让后代“存孝弟(悌)之心,行仁义之事,出为忠臣,处为端人,为士者诗书,为农者勤俭,使称为清白吏子孙”。

嘉庆版张氏族谱序由张问陶的大哥、著名诗人张问安,撰写于嘉庆12年(1807)十二月十一日。

张问安在乾隆53年(1788)考中举人,朝廷按例授予他教谕职务,但他没去上任,而是寄情于名山胜水中。

后来,张问安回家侍奉年老的母亲,曾经在华阳、温江书院讲学。张问安与张问陶都是当时文坛的名人,号称“二难”。

张问安在族谱中也追溯了张姓的由来,引用《风俗通》《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有关张氏的记载,明确所在的张氏家族是西汉开国功臣留侯张良的后裔。

张问安有感于不修族谱将导致族人路上相遇如同陌生人的情况,希望这次修谱,能极大地改变这种情况。

嘉庆版张氏族谱序由张知雄撰写于光绪9年(1883)。张知雄是张鹏翮的第六世孙,恩贡出身,曾任彭县(今彭州市)、长寿县(今重庆长寿区)、马边县训导、教谕。

张知雄在序言中透露了更多信息。早在明朝正德年间,张氏家族就编修了族谱,由两个同乡——南京工部尚书黄珂和武英殿大学士席书撰写跋语,可惜在张献忠入川后,“荡焉无存。”

进入清朝后,前两次修谱都比较简略。这一次,张知雄与堂弟张知铨一起重修族谱,本着“伪者正之,略者详之,前未备而后复来者,则增之、益之”的原则,“披本以溯源,分支而别派。”

民国13年(1924),张氏族人再次续修族谱,谱序由续修族谱主编、张鹏翮第八世孙张崇阶撰写,序中多了一些世态沧桑。

张崇阶写道,早在清末时,张氏族人就提议续修族谱,后来因为改朝换代,此事就被搁置起来了。

多年来,四川军阀混战,“岁岁干戈”,续修族谱一事如果再拖延下去,“恐烟残风熄,稽考无由”,后世子孙可能连祖宗都忘了。

直到这一年,时局稍稍稳定下来,张氏族人再次提出续修族谱,推举张崇阶为主编。

张崇阶手里正好有此前的老谱,遂依样画葫芦,“前谱之未备者,增之;后所添之丁口,益之”,先前族谱中的诸多内容,“不敢妄参己见,别树旗帜也”,体现出编修思想的严谨性。

这一次续修族谱,由张隆溪作序,写于2015年10月14日。

张隆溪在序中回顾了此前4次编修族谱的情况,从国内形势变化讲述了民间修谱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但“近十数年来,姓氏族谱,复为国人所重视,良有以也。”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氏族人续修族谱,成为必然。本次修谱最大的特点是,“清理族人数百年之支派流变,着力颇多,增广亦伙。”

另外一大特点是,以前的族谱都只记载男丁,如今男女平等,续修族谱把族人中的女性也记录其中,“为之一新,今胜于昔也。”

张隆溪最后提出自己的希望:“后世子孙更须努力,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何行何业,皆应传承懿范,有所作为,庶几可与时代并进,无愧于张氏后裔也。”

张氏族谱中收录的张问陶行草书法作品

张氏族谱中收录的张鹏翮行草书法作品

续修族谱中,为张氏家族五位女子作传

正如张隆溪在谱序中所说,《遂宁张氏族谱(续修)》把张氏家族有名气的女子收录了进去。

《遂宁张氏族谱(续修)》的“人物事迹篇”中,一共为从入川始祖张万开始到现今的59个人物作传,其中包括张勤淑、张问端和丁采芝、张瑶缃、张问筠5个张家女子及其外姓女儿。

张勤淑,字友勤,张鹏翮三弟张鹏举的儿子张懋恭的二女儿。

张勤淑嫁给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吴中区)的举人吴翀后,跟随在江南一带为官的丈夫,住在今江苏宿迁市。

张勤淑与当时的名媛、女诗人倪瑞璇以诗歌相互唱和,著有《翠荇斋吟草》等。

张问端,字淑徵,张问陶的堂姐,张问陶的叔叔张顾霖的女儿,嫁给无锡人、甘肃循化厅同知(副知府)丁阆洲。

张问端的诗作数量不是很多,但其神韵均在不言中,著有《淑徵诗草》,张问陶为之作序。

张问端的二女儿丁采芝,字芝华,嫁给无锡人邹廷敭(yáng)。邹廷敭后来入川为官,丁采芝也跟随入川,并长期住在蜀地。

丁采芝擅长作诗,曾经与蜀中的诸多女史及名媛唱和,笔下常有惊人之处。

张瑶缃,字怀芸,张问陶的堂妹,擅长作诗,经常与堂嫂林颀、杨继端唱和。

张问筠,张问陶的四妹,喜诗能文,有东晋女诗人谢道韫、南朝女文学家鲍令晖的才华。

张问筠嫁给了汉军镶黄旗人高扬曾。但张问筠遭遇了非常不幸的婚姻,她在高家受尽欺侮和虐待,20岁时就病死在北京。

张问陶对妹妹的遭遇非常悲痛,多次在诗中怀念她。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红学界大都认为张问筠的丈夫是《红楼梦》续作者高鹗。

胡传淮根据《遂宁张氏族谱》中的记载,解开了红学研究中的这一悬案,认定高鹗不是张问筠的丈夫,红学界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张氏族谱中收录的张问陶人物绘画作品

张氏族谱中收录的张问陶花鸟绘画作品

张家妯娌诗人媳妇:陈慧殊林颀杨继端

《遂宁张氏族谱(续修)》不仅把张氏女子写了进去,还为历史上张家3个著名的妯娌诗人媳妇——陈慧殊、林颀、杨继端作传,这也是胡传淮多年来的研究成果。

陈慧殊,字缃箬,浙江海宁人,江西南安府同知陈亿的三女儿,张问陶的大哥张问安的夫人。

陈慧殊自幼明慧,能写文章,但体弱多病,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

乾隆39年(1774),20岁的陈慧殊与张问安结婚。夫妇都是诗人,平时相互吟咏,安于淡泊的生活,陈慧殊还当起了家族子弟的老师。

陈慧殊本来身体就不好,母亲徐夫人去世后,她恸哭不已;不久姑姑又去世,她哀伤过度,以致于卧病在床。即使这样,她仍把张问安送去参加科举考试。

张问安上京赶考后,乾隆48年(1783)九月十五日晚上,陈慧殊在汉阳病逝,年仅29岁。

张问安回来后,没能见上妻子最后一面,不胜悲痛,写了《悼亡诗二十首》,凄婉感人。

陈慧殊的诗歌,构思精巧,用语工整,意境新颖,画意浓厚。

时人王廷璋陈赞她是“从来闺秀第一”,感叹她“惜不为男,此翰苑才也”,如果陈慧殊是男人的话,一定会进入翰林院的,所以大家平时都叫她“女翰林”。

林颀,字韵徵,号佩环,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大兴区),江苏人,父亲林儁在乾隆25年(1760)考中举人,次年入川为官,官至四川布政使,擅长作诗。

按照古人习惯以号为称谓,林颀一般被大家称为林佩环,是张问陶的继室。

因为林儁长年在四川为官,所以林颀生在四川,长在四川,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勤奋学习,工于作诗,书画也都精通,有谢道韫的才华和风范,是蜀中有名的才女。

乾隆52年(1787)九月,张问陶与林颀在成都结婚。

婚后,夫妻恩爱,林颀的才华让张问陶称赞不已:“一编尽有诗情味,夫婿才华恐不如。”“我有画眉妻,天与生花笔。临稿广寒宫,一枝写馨逸。”

杨继端,字明霞,自号古雪女史、四川女史,时人称之为杨古雪,四川广元县长东路高城堡(今旺苍县普济镇)人,后迁南江县长池坝(今南江县长赤镇),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

杨继端的父亲杨玺,乾隆25年(1760)考中举人,官至松江府(今上海市)代理知府。

据说,杨继端的母亲何夫人在生她之前,梦到有个“大士”把一个玉孩送到她的怀中。何夫人醒来后,生下了杨继端。

杨继端天资聪颖,4岁开始识字,10岁知声律,习诗作文。老师夸奖她有东晋女诗人谢道韫“咏絮”的才华,赐号“古雪”。

19岁那年,杨继端与张问陶的弟弟、才子张问莱结婚,夫妻恩爱,生活惬意,生有儿子张知训。

杨继端平时与张问安夫妇、张问陶夫妇常有诗词唱酬。

在张家,杨继端在张氏兄弟没在家的情况下,承担起了管理整个家族的重任。

嘉庆22年(1817),杨继端去世,享年45岁。

杨继端钻研诗词,工于书画,喜欢刺绣,尤其擅长花卉、仕女和山水,有《烟雨楼》画幅传世。

杨继端写的词,风格婉丽,写景佳美,含蕴无穷。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 小学二年级作文过年 一件烦心事作文300字 家务劳动作文600字 我的一天英语作文50字 新年礼物作文500字 我心中的世外桃源作文 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英语作文 有你的地方就有风景作文 淡淡的日子也飘香作文 乡下风景作文400字 以看为话题的作文 描写小动物的作文300字 珍惜时间的作文600字 新年计划英语作文初二 收获的快乐作文600字 七年级满分作文大全 我的假期生活作文300 关于创新的高考作文 环保小卫士作文300字 端午节作文的好开头 成长的足迹作文400字 三年级元宵节作文300字 今年全国卷作文题目 我发现了美作文400字 家乡的味道作文800字 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作文 什么里的微感动作文 人间处处有真情的作文 我想让妈妈高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