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结婚36年 没有爱情 没有孩子 她活到103岁 感慨:何必婚姻

2020-11-22 16:50:01
相关推荐

人总追求居有定所,但人心却不是时常安定。通常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的,人们便会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幸运的人能够找到答案,但是不幸的人还是居多。

生活中的遗憾总有很多。不幸的婚姻、落寞的才子、以及无法改变的出身。所有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也足以摧毁一个人。

但那些不能摧毁你的,终将让你强大。而作为女儿身的苏雪林,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她不惜用尽一生去挣脱。

1897年,苏雪林出生于浙江瑞安。祖父曾任县令,父亲也受过高等教育。虽然家境还算不错,但她还是未能幸免于旧世俗的残害。在苏雪林四岁那年,强势的祖母就逼着她缠足。

尽管母亲杜氏不忍心苏雪林遭受痛苦,但始终无法反抗祖母的命令。她只能眼睁睁看着女儿经受折磨。

虽说苏雪林在入私塾后就解放了双脚,但终究还是给心灵和身体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

同样是上学的年纪,祖母却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为由反对苏雪林上学。直到七岁,她才有了在私塾跟读的机会。

因为祖父在衙署里设了私塾,众多兄弟都在里面上课,苏雪林就在一旁听课。

对《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幼学琼林》,苏雪林也只能算是一知半解。可惜还没等她学会,男孩子们就到了上学的年纪。这下她只能辍学在家。

当然,苏雪林不肯就此认命。她在私塾学会的汉字就成了她不屈服的底气。

一旦有机会,苏雪林就向哥哥们借书来读。开始也看不懂,但是时间一长,她不仅能看懂四大名著,还能粗略理解《聊斋志异》等书籍。虽然苏雪林不能去学堂,但能够看看书也是一种乐趣。

11岁起,苏雪林就开始自己琢磨着写作。尽管没有上过像样的课堂,但是求知欲一直驱使她学下去。她跟着大哥学绘画,不久就画出了一幅淡墨山水。

在四叔的鼓励下,13岁的苏雪林创作了一首七绝《种花》,“林下荒鸡喔喔啼,宵来风雨太凄其;荷锄且种海棠去,蝴蝶随人过小池。”

这首诗很快在乡邻传开了,人们不禁称赞她的诗“古朴劲健”。

可是祖母却在苏雪林16岁那年给她定了一门亲事。对方是张家的二少爷张宝龄。尽管张家是当地有名的生意人,家境优越,但是当时的苏雪林是不可能接受包办婚姻的。

再加上苏雪林刚刚在写诗上获得认可,更加有了底气。恰逢遇上安庆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招生。苏雪林读书的愿望变得越加强烈。

可此时家中的说话权掌握在祖母手中。祖母自然是不会同意她的想法。因为在祖母看来,女子读书就是无用,反正以后都会嫁人,读书就是赔钱。

为此,苏雪林想尽了办法。哭泣、恳求、吵闹,甚至是想要跳下深涧自杀。最后是她以死相逼,才得到了上学的机会。

终于如愿以偿地进了学校,苏雪林自然是拼了命地想要证明自己。在学校里,她年年考试都是第一名。因为写作出色,她的作文也时常被老师表扬传阅。久而久之,她的“才女”称号还传播到了京沪。

1917年,苏雪林成功毕业,并以其优异成绩获得本校附小任教的机会。但是当一个小学教师远远无法满足她。1919年,当她得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正在招生,她马上决定去试试。

但是过程依旧很曲折。与第一次要求上女学一样,祖母根本不同意苏雪林去参加考试。后来还是她的母亲义无反顾地支持她,把当初陪嫁的四十块银元取出来给她当盘缠。

来到女高师,苏雪林结识了庐隐等人。当时女高师的教授都是文化素养极高的人,如著名学者李大钊,周作人,陈衡哲等人。在他们的思想影响下,苏雪林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

可以说,她的文学才华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得到了进一步的突破。

这一期间,苏雪林开始以“苏梅”为笔名进行创作。她在《晨报》的副刊上发表文章《新生活里的妇女问题》,继而又在校刊上发表了小说《童养媳》。

苏雪林所写的正是当时真真切切感受到的。面对中国妇女当下经受的苦难,苏雪林以笔为枪,披露了女性在旧俗压迫下的生活真相。

那时盛谈妇女解放,苏雪林就用她的文字鼓励女性维护自己的权益。教育权、继承权、经济权等等,所有的正当权利都不应该因性别被剥夺。

因其大胆的写作及其出色的文采,苏雪林与黄庐隐、冯阮君、程俊英并称“四大金刚”。

1921年,苏雪林即将从女高师毕业。随之而来的是海外中法大学的招生,这让她的野心再次蓬勃。后来,她成为了105名留学生当中少数的女生之一。

踏上法国的土地,浪漫的异国风情深深地吸引着苏雪林。尽管一开始语言不通,但是也没能阻挡她那颗炙热的心。

苏雪林先是在法国里昂艺术学院补习了一年法文。等到语言流畅后,再转到文学专业继续攻读。留学并非是追求表面上的光鲜亮丽,背后是她的倔强。

其实,独自一人在异国难免会感到孤独。据说苏雪林曾经爱上过一位法国青年。但是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早已有了婚约。最后苏雪林只能斩断情丝,皈依了天主教。

再想到祖母为自己定下的婚事,苏雪林也曾写信邀请张宝龄到法国见面。然而,三次邀请都被他无情地拒绝了,这也让苏雪林心里留下了不愉快。两人的婚事变得愈加渺茫。

原以为苏雪林与张宝龄的缘分会到此结束。谁曾想到,家乡寄来的一封信会让两人走到了一起。

1925年,苏雪林在信中得到母亲病重的消息,她马上赶回家中。母亲激动地把她搂在怀里,连连说道:“小梅,小梅,回来就好,回来了就好,妈早就盼着你回来结婚呢 !”

显然,母亲死前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苏雪林结婚。但是一想到那位拒绝自己的未婚夫,她实在是不想嫁给他。可是,面对病重的母亲,苏雪林犹豫了。

最后,还是孝心战胜了理智。苏雪林和素未谋面的张宝龄完婚了。结婚的甜蜜似乎掩盖了一切不协调的因素。虽然两人没有什么感情,但是新婚带来的欢愉的确持续了一段时间。

图 | 丈夫张宝龄

眼看着张宝龄请的婚假就要结束了,他不得不返回上海工作。苏雪林却没有和他一起去上海,而是多留了几日照顾母亲。没想到的是,苏雪林刚到上海三个月,就收到母亲病逝的消息。

母亲去世了,苏雪林在上海夫家无事可做。她意识到自己必须找份工作。后来,在友人陈钟凡的介绍下,她来到景海女师任职国文系主任。

一开始,张宝龄也表示很高兴。毕竟婚姻总是要有物质基础的。唯一不好的就是苏雪林在苏州,而张宝龄却在上海。虽说他时时来苏州看她,但总归不太方便。

后来,恰逢东吴大学缺少一位工科教授。张宝龄毕竟也是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自然能够满足学校的要求。于是,他欣然接受了东吴大学的聘约。

为了在苏州更好地生活,张宝龄决定在苏州买地造屋。可当苏雪林回忆起来,却坦言:“他这样做,不过想将来有个家,并非完全为我。”不知道这是她的错觉还是真相。但也足以看出两人婚后并不太和谐。

据说,两人就因为赏月都闹过矛盾。当晚,苏雪林与张宝龄手挽着手来到室外散步。望着圆月,她饶有兴趣地说:“今晚的月亮好大好美啊!你看,那么圆……”却没想到张宝龄泼了她一盆冷水,“它再圆,也没有我用圆规画的圆哪!”他说。

在苏雪林看来,自己简直就是对牛弹琴,顿时兴趣全无,甩手进了屋子。要是发生在现代,恐怕张宝龄就注定单身了。

1928年,不知道出于何种缘故,张宝龄毅然放弃东吴大学的职位,返回了上海。苏雪林自知留在苏州也是无趣。之后就来到沪江大学教授国文。

几经周折,苏雪林与张宝龄的感情已经被消磨殆尽。不知从何时起,两人被现实拉扯开来。他们并非没有发觉,倒更像是有意为之。

苏雪林索性搬到了沪江大学里住,就连周末也不回张家。直到张宝龄患病,两人的矛盾彻底爆发。

因为患病,张宝龄变得异常暴躁。尽管苏雪林悉心照顾他,但也时常要遭受他的骂声。

据苏雪林回忆,张宝龄对她发脾气,是因为她用自己的钱周济她的大姐和大嫂。其实也就是每个月一二十元而已,但是他却对此大发脾气。

对此,苏雪林深感不快。她反驳道:“钱是我教书所得,并未用他一文,他却妒恨得像心里有火燃烧一般,刻难容忍。世间竟有这样的男人,实为罕见!”

图 | 苏梅即苏雪林,时年31岁

“我是一个人,是一个很普通的女性,青年时代也颇向往爱情生活,屡受打击,对爱情倒尽胃口,从此再也不想谈这两个字,把爱情升华为文学创作及学术研究的原动力,倒也是意外的收获。”

婚姻里没有爱情,苏雪林也不再指望婚姻。

在那之后,苏雪林就全身心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当教授,做研究,写小说,只要是能做的,她都有所收获。

不论是早先的散文集《绿天》,还是后来发表的自传体小说《棘心》,都可以算是苏雪林的成名之作。包括她写的论文《李义山与女道士恋爱事迹考》,这也让她在学术界站稳了脚跟,才有了后来对屈赋的研究。

1932年,苏雪林选择前往武汉大学任教。表面上,她与张宝龄还是夫妻,但她此次离开,已经给出了最后的答案。

事实上,苏雪林并不想守着一段没有未来的婚姻。至于为何不离婚,或许是因为天主教徒的信条——女人一旦嫁了人,就永远不能离婚。

不过,说来也是奇怪,曾经以死抗争的少女,如今却被所谓的信条束缚了自己。

图 | 苏雪林摄于巴黎潘玉良寓中,时在民国39至40年间

可怜苏雪林无所依靠,偏偏又遇上了国家遭难。但她没有丝毫畏惧,反而倾尽全力去支持危难中的祖家。她不惜捐出所有积蓄换来的五十两黄金。

但最后苏雪林还是选择离开,去到香港继续她的生活。1952年,她又来到台湾定居。此时已经年过半百的她又应聘了台湾省立师范大学的教授。最后转到台南大学任教,直至1974年才退休。

事实证明,苏雪林早年的抗争好像起了作用,但是晚年依然逃脱不了孤独的宿命。在名利背后,是无尽的彷徨。有婚姻却无爱,有家却不能回,再加上国家饱受欺凌。苏雪林的晚年只剩下担忧和不安。

每当想起远方的张宝龄,苏雪林不免感到有些愧疚。对此,她也在日记里表示:“我对不起张宝龄,对他照顾不到,还把他一个人留在大陆,没有让他享有理想的家庭幸福。”也许两人离婚会让他过得更好。

两人结婚36年,却是聚少离多,共同生活的时间不到四年。回忆起来,她不禁感慨:“苏州天赐庄一年岁月尚算美满,但以后便是维持夫妇名义而已。”

图 | 1924年苏雪林在法国

苏雪林在自传中只提过张宝龄三次,字里行间却只有无奈。

她写到:“婚姻不如意就不如意,算了!世上多不婚者,遇人不淑者,我有文学学术自慰,何必婚姻!”对于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她称之为“一世孽缘”。

可以说,晚年的苏雪林过得极其困苦。除了精神上的困境,生活上也是十分孤苦。要说一位堂堂的退休教授也不至于沦落到当拾荒者。只因她实在过于节俭,不舍得花钱在自己身上,就为能够省下钱接济亲友。

1998年,在学生唐亦男的安排下,102岁的苏雪林总算回到了阔别73年的家乡。她徘徊于祖屋前的桂花树下,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最初的模样。

一年后,苏雪林病逝于台南成功大学医学院,享年103岁。临终遗言:骨灰运回故乡太平岭下村,安葬在其母墓旁。想来,只有故乡才是最好的归属。

说到底,苏雪林终究也只是一位普通的女性。她曾拼命死守自我,也曾有过几丝希望。但结果却换来诸多的遗憾与愧疚。

图 | 1990年苏雪林在台北

文| 南惜

图片参考来自网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磨难的作文 我想对自己说 作文 三年级上册英语作文 男打女屁股作文 寻常日子作文 我的榜样英语作文 拼乐高的作文 捕蝇草的作文 难忘那一幕作文 打阴作文 并列式结构作文 品德修养作文 我的朋友200字作文 辽宁卷作文 五年级作文250字 我最喜欢的植物作文 一路欢歌作文 我的母亲500字作文 写事的作文六年级 我的母亲作文400字 关于美食的英语作文 关于毅力的作文 我的好朋友二年级作文 交通安全英语作文 我渴望什么作文 关于乡下的作文 三年级数学作文 开学了作文怎么写 珍惜当下的作文 防校园欺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