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出人头地与文如其人的“三苏”

2020-11-22 17:00:01
相关推荐

文 | 马汀

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唐宋八大家”,唐代只有韩愈、柳宗元两家,宋代有六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中苏轼一门就占了三家,史称“三苏”。其父苏洵,号老泉,人称老苏,以发奋读书、大器晚成著称。《三字经》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之说。苏轼,号东坡,人称大苏,成就最高,诗、词、文、赋,各领风骚,故获“出人头地”之美誉。苏辙,字子由,人称小苏,散文著称,其兄苏轼赞其“文如其人”。“三苏”业绩,《宋史》等著述多有记载,而且典故联翩。

《宋史·苏轼传》记载:苏轼二十岁考中进士,就受到主考官、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赏识,认定是一位杰出人才,力排众议,大加推举。苏轼,“后以书(信)见修(欧阳修),修语梅圣俞(尧臣,诗人)曰:‘吾当避(让)此人出一头地!’”

又据《欧阳文忠集》记载,欧阳修给梅圣俞的信中也说过:“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欧阳修反复赞赏苏轼“出一头地”,评价其超乎寻常,高人一等。后来叫“出人头地”,如明代陆采《飞报捷音》:“书生俊杰真天纵,出人头地建奇功。”

“出一头地”,古人也叫“加人一等”。如《礼记·檀弓》:鲁国大夫孟献子“除丧作乐,得礼之宜------献子加于人一等矣。”

《宋史·苏轼传》记载苏轼论写作的一段话:“轼与弟辙,师(效法)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天赋)。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箭靶,目的),但常行于多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看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少)矣。”

“行云流水”,比喻作文重在自然,不矫揉造作。“嬉笑怒骂”,表示作文不拘常格,充分发挥。这是苏轼直接阐释文学主张的话。宋黄庭坚《苏轼赞》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都成为流行的成语。

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中《答张文潜书》,有论苏子由(苏辙,字子由)的话说:“子由之文实胜(超过)仆(自称,谦辞),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不及)。其为人深不愿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淡)泊,有一倡(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作为同胞兄弟,知根知底,苏轼对弟弟苏辙的评价是中肯的。“其文如其为人”,简化为“文如其人”,后来泛指作者的文品和人品相称。

“汪洋澹泊”,比喻苏辙文风气势深广,而又澹泊恬静,正像其为人品格一样,“为人深不愿人知之”。所以,其文收到“一倡三叹”之效。

“一倡三叹”,今写为“一唱三叹”。原出自《礼记·乐记》:“一倡而三叹,有余音者矣。”原意是有一人唱而三人和,将会余音缭绕。后用以赞美文章韵味无穷。

再看苏轼名篇《前赤壁赋》,文字优美,脍炙人口,成语荟萃。举例简述之。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都表示哀怨之声,动人心魄。文中形容器乐之声悠扬动听。

“余音袅袅”,即乐音悠扬缠绵,如袅袅炊烟。

“不绝如缕”,即像炊烟缭绕不断。

在抒发泛游赤壁之感慨,借用了“逝者如斯”的典故。原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明自然规律是无法抗拒的。正如当代伟人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词中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样,表现宽阔胸怀。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表示“造物者(自然界)之无尽藏也”。即天地之间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后用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表示资源无比丰富,取用不完。

苏轼写《前赤壁赋》,于“是年(宋神宗元丰五年)十月之望(十五日)”。与同游者对答,并“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备不时之须。”“不时之须”,后写作“不时之需”,是常用成语,以表示储备物资,准备随时取用。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直写赤壁夜景。用作成语,“水落石出”,比喻引申为事情真相大白。

“杯盘狼藉”,形容宴饮之后的凌乱之相。

“不知东方之既白”,表现游宴余兴未尽之心境。

苏轼《答秦太虚书》中,有记述日常生活开支的文字,有“水到渠成”之说,比喻条件俱备,顺其自然。清代李渔《闲情偶寄·大收熟》:“须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又有“贾耘老法”一典。贾耘,名收,字耘老。与苏轼交游,唱和甚多,常以所画古木怪石相赠。此典比喻生活开支,各有所本。

苏轼不仅是著名的散文大家、诗人,还是造诣深厚的书画家。他在《筼筜谷(yundang,谷名,在陕西,以盛产筼筜竹而得名)偃竹记》讲述宋代画家文与可画竹的方法。先讲竹子自然生长的规律,然后说,“故画竹比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画者------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

“先得成竹于胸中”,简化为“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以画竹比喻处世要有定见,方能成事。宋代晁补之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兔起鹘落”,以鹘(猛禽)捕兔为比喻,表示书画文章,贵在纵笔神速。其实,还是“胸有成竹”的具体体现。明代归有光《尚书别解》云:“意到即笔不得留,昔人所谓兔起鹘落时也。”

“稍纵则逝”,也是成语,后称“稍纵即逝”,即少有放松,就会失去机会。

上文中还有苏轼写给文与可夫妇的一首诗,“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打开信)得诗,失笑喷饭满案。”这“喷饭满案”,或简称“喷饭”,都表示不禁失声大笑的样子。另有宋人释惠洪《冷斋夜话》也说:“一座大笑,喷饭满案。”

苏轼《书吴道子画后》是赞扬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画的。吴道子,名道玄,字道子,善画佛像及山水。苏轼对吴道子的画,赞誉备至,成语连连。

“以灯取影”,谓吴道子画人物就像灯映人影一样,形象逼真。

“逆来顺往”“旁见侧出”,都是表现作画笔势灵活自如、左右逢源。与现行成语“逆来顺受”“旁敲侧击”是不同的。(“逆来顺受”,表示对遇到的不平和无理采取忍让的态度。“旁敲侧击”,比喻说话或写文章,不是正面直说,而从侧面曲折表达。)

“不差毫末”,形容笔法准确,恰到好处,也可说“不差毫厘”

“游刃余地”,一般说“游刃有余”,典出《庄子·养生主》,在此以“庖丁解牛”刀法娴熟,绰绰有余,比喻作画运笔技艺熟练自如。

“运斤成风”,出自《庄子·徐无鬼》,说的是,楚国郢都,有个工匠,技术高超,能用斧子(古称“斤”)砍掉人鼻尖上的一点粉污,而不会伤着鼻子,叫“运斤成风”,也叫“匠石运斤”,或“郢匠运斧”,也是比喻书画笔法娴熟精到。

以上成语,都是赞誉吴道子画艺高超,故称其为“古今一人”,无人能比。

然而,苏轼又在《宝绘堂记》中,以自幼酷爱书画之体验,领悟出书画皆身外之物,“譬之云烟之过眼,百鸟之感耳”,不可过于迷恋的道理。“过眼云烟”,比喻容易消逝的事物,成为流行成语。如曹雪芹《红楼梦》中有云:“论起荣华富贵,原不过是过眼云烟。”

苏轼《张君宝墨堂记》中,援引蜀地俗谚:“学书者,纸费(损害);学医者,人费。”并自云:“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以学书法和学医相比,说明同样的道理:不学无术,不能致用,同样害人。或喻指当政者没有真才实学,同样害人误事。

《东坡志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又称“味(体会、深究)摩诘(唐朝诗人王维,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人们常说的诗情画意。

苏轼的《日喻》,整篇都是以“眇者(盲人)”不识日,而以闻钟、扣盘、扪烛以为日,比喻事理之难明,必须善于学习。这就概括出“闻钟为日”“扣盘扪烛”等成语,比喻认识事物不能单凭主观臆测,而要深入实际。

《东坡志林·三老语》记载三位老者谈论年龄寿限的故事。

一人曰:“吾年不可记,但忆少年时与盘古有旧(交情)。”意为与盘古同龄。

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一筹(计数工具),尔来吾筹已满三间屋。”“沧海桑田”,极言世事变化之大,经历之长。“筹”满屋,极言寿命之长。合起来,“海屋添筹”就成了祝寿之词。

一人曰:“吾所食蟠桃,弃其核于昆仑山下,今已与昆仑山齐矣。”这就是“蟠桃献寿”的故事。据《汉武帝内传》载:西王母把四颗蟠桃(也称仙桃)赠给汉武帝,说此桃三千年开花结果一次。吃了蟠桃,就能长命百岁,万寿无疆。“与昆仑山齐”,也有“寿比南山” 的意思。都是祝寿之词。

《东坡志林》又有《贾氏五不可》记述晋武帝受人蛊惑,为其子娶贾氏为妻,反受其害的故事。其中引“俚语曰:‘证龟成鳖’此未足怪也。以此观之,当云‘证龟成蛇’。”

“证龟成鳖”“证龟成蛇”,是一个意思。后借喻小人说话无凭,颠倒黑白,迷惑蒙蔽别人。

《东坡志林》又一寓言以拟人手法记载,桃符和艾人争吵,门神从中解纷道:“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

“桃符”,是旧时习俗,年除夕画人形于桃木板上,悬于门首,以辟邪。王安石诗曰:“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说的这种习俗。

“艾人”,也是旧俗。端午节,用艾草扎制人状,悬于门户,以除毒气。

桃符、艾人、门神,都是贴在门上的,所以都是“傍人门户”。此借指人依赖别人,缺乏独立自主精神。

苏轼《艾子杂说》记述艾子在海边行走,先看到蝤蛑(qiu mou,青蟹,比螃蟹大),又见到螃蟹,再见到一种彭越(比螃蟹小)。于是喟然叹曰:“何一蟹不如一蟹也!”这“一蟹不如一蟹”,后来就比喻情况越来越坏,一时不如一时。

《艾子杂说》还记载一则故事。“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何能克(治理)其家?’”其父不服,当场问其子,“米从何来?”儿子嬉笑着回答,“每以布囊取来!”父亲脸色大变,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这个小故事里有三个成语:

“家累千金”,和“家产万贯”一个意思,表示极其富有。

“不通世务”,今谓之“不识时务”,表示不了解社会情况。

“非其父,不生其子”,这是以否定之否定的说法,即没有这样的父亲,就生不出这样的儿子。其正面肯定的意思,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苏轼的诗词也留下了很多千古传诵的成语。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水调歌头》)“风流人物”“江山如画”“雄姿英发”“灰飞烟灭”“人生如梦”等(《念奴娇·赤壁怀古》),“不识庐山真面目”,(《题西林壁》)等等,都是人们出口成诵的成语,也都有动人的典故。

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记载苏东坡在翰林院与一位善歌的幕士对话,集中概括了苏词的风格气势。

东波问:“我词比柳(柳永)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抱铜琵琶,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十分赞同幕士的评价。于是,这“铜琶铁板”、“大江东去”便成了诗文雄壮豪迈气势的专名词。

综上所述“三苏”之典,大致有:出人头地、行云流水、嬉笑怒骂、文如其人、一唱三叹、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逝者如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不时之须(需)、水落石出、杯盘狼藉、水到渠成、不知东方之即白、贾耘老法、兔起鹘落、稍纵则逝、胸有成竹、喷饭满案、以灯取影、逆来顺受、旁见侧出、不差毫末、游刃有余、运斤成风、古今一人、过眼云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闻钟为日、扣盘扪烛、海屋添筹、蟠桃献寿、寿比南山、证龟成鳖(证龟成蛇)、傍人门户、一蟹不如一蟹、不识世务、家累千金、非其父不生其子(有其父必有其子)、把酒问青天、高处不胜寒、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风流人物、江山如画、雄姿英发、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不知庐山真面目、大江东去、铜琶铁板等等。

作者系淄博第十一中学退休教师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一百字作文 四年级写人作文 景色的作文300字 英语高分作文 想象力的作文 志愿服务作文 英语作文读后感 一个字的作文 感想作文400字 六年级语文下册作文 四年级100字作文 四年级作文写人 坚持的作文题目 出炉作文 写人的作文600 二年级作文50字 青年担当作文 文竹作文 昙花作文 作文我的妈妈怎么写 想象作文四年级 协作文档 介绍我的家乡作文 作文辅导老师 关于自我的作文 雪400字作文 英语作文推荐电影 写人类作文 书作文300字 写事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