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语文学习从阅读兴趣培养开始

2020-11-22 18:30:01
相关推荐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这足以显示出语文的模糊性。语文的模糊性,一方面导致语文学习的随意性和惰性,尽管我们有千万条妙法、高明的理论,但如果克服不可这种学习的惰性,也一样的毫无意义;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语文的这种模糊性又给我们创造了广阔无限的活动空间,便于我们在这块天地里尽情的展开富于灵感的翅膀。

语文的模糊性其实也正是语文丰富性的标志。承认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我们避免陷入狭隘的死胡洞。耕耘在这片富于弹性的天地里恰好让自由与创造的灵光闪耀出无限的光辉来。从这些认识出发,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大胆开拓语文教学的新视野,在教学实践中相机诱导,渗透、培植审美鉴赏的意识和能力。这对调动学语文的兴趣,克服语文学习中的惰性,提高阅读鉴赏的综合素质都是极为重要的。

那么,怎样相机诱导和渗透呢?一是选择“热点”,二是因势利导。所谓“热点”,就是学生兴趣最大的东西。这个“热点”要靠老师去提炼、发现,并创造出碰撞出火花的机会。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顺着“热点”问题,巧加引导,渐渐引入正题,力求避免说教,尽量形成共鸣,以期达到既激发兴趣又传道的目的。试以自己的实践来例谈这个问题。

为配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几篇古典小说的教学,我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水浒转》,大家兴致很高。课后我组织大家交流读书心得,同学们谈得很热烈。最后争论的焦点归结到一个问题上来了:《红楼梦》、《水浒转》为什么会如此吸引人,令人陶醉?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好,表明大家都在深入思考,已进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了。

于是反问大家:《红楼梦》、《水浒传》的确很吸引人。其他的文学作品不也一样常令人陶醉吗?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阿q正传》……还有唐诗、宋词、八大家散文?可见,越是优秀的作品都自有其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都能让人动,给人以美的愉悦。也许这正是它们能够千古传诵的原因吧。

“可是我总觉得自己读唐诗、宋词、散文和读象《红楼梦》、《水浒传》这类小说时的感觉不太一样。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小说一些。”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这种类似的感受。虽然诗词散文同样能咀嚼出滋味来,可人们迷恋小说的程度往往会更深一些。这一点从现代小说极度繁荣里已得到证明。大家就这个问题来说说吧。“那时因为小说有情节,比诗和散文更有趣味性吧。”

很对。富于故事性,乐而有趣,的确是小说吸引人的重要因素。这一点早在近代梁启超、狄平子、苏曼殊、严复、夏曾佑等人就认真讨论过。他们注意到了诗词之美贵在含蓄,而小说之美则全在它们能淋漓尽致,发泄无遗。其中狄平子在《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一文中就讲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小说者,社会之x光也。”这是从认识论角度试图寻找出小说之所以吸引人的答案。小说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作用固然不容低估,可实际上,爱小说的人往往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这一点才喜欢小说的,甚至许多人压根儿 没往这方面想过。

“是的,我就是冲着小说的趣味性来的。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小说的魅力主要来自情节生动曲折,趣味性强呢?”先不忙下结论,不妨先来比较一下吧。说到趣味性,许多故事、传说、轶事遗闻,一点也不逊色于小说。可阅读时,会产生象读《红楼梦》、《水浒传》那样令你荡气回肠,心醉神迷的感受吗?就算同样是小说,也不见得都会令你心血沸腾吧。“那也许是艺术技巧上有差别的缘故吧。”

艺术技巧当然是有差别的。有些小说,比如,《老残游记》,在描写的艺术上并不逊色,但依然难以象《红楼梦》、《水浒传》、《阿q正传》那样给人留下永久而深刻的印象。大家不妨来回顾一下,你们在读《红楼梦》、《水浒传》时,什么给你印象最深,什么令你最感动?

“就《红楼梦》而言,徘徊在我眼前总也抹不去的,还是宝玉、黛玉、宝钗、晴雯等这样一些历历在目的人物。”“我也觉得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被武松、林冲、鲁智深等这些梁山好汉牵动着,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问题就在这儿。小说最令人心动的往往还不是故事情节本身,而是故事的主人公的命运遭遇或不幸。象宝玉、黛玉、宝钗、晴雯、凤姐、花和尚、武行者、林冲、孙悟空、孔乙己等这些小说情节中的人物,我们永远津津乐道。我们可能不记得小说的名字和作者,甚至也会淡忘其中许多有趣的情节,可这样一些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总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我相信大家都曾为宝玉、黛玉笑过、哭过,也都曾为鲁智深、武松、林冲急过、拍手过。

“这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大概就是您常讲的艺术魅力、美感愉悦了吧?这么说来,小说真正的魅力和美感并不在于有趣的故事本身,而主要体现在它所着意刻画出来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上。人物形象丰满、感人,则小说的艺术魅力越大,越能吸引读者。”

讲得有道理。举个例子来说吧,清初的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百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人的性格都写出来。”可见,那个时候,金圣叹就已明显地意识到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主要依赖于它所创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当然,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它必须是艺术典型。艺术上的典型是普遍性和个性、本质和现象的完美统一体。

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一文中讲得更具体:“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比如,王煦凤,她身上的刁滑、泼辣,在许多人身上都能得到体现,但她毫无疑问又是独一无二的,现实中没有具体的人等同于她。鲁迅也认为他的阿Q是杂取种种人合成的,但同样也是非常具体的“这个”。因此,多数人都承认小说的核心是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而典型性格也正是构成小说美的最重要的因素。

“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具体说说吧。”还是借用俄国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来回答吧:“在整个感性世界里,人是最高级的存在物,所以人的性格是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世界上最高的美”(《当代美学概念批判》)。有些小说不能感人至深,说穿了就是因为没能创造出脍炙人口的典型性格。能否创造出典型性格乃是衡量小说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读者审美欣赏的基点。

“那么, 典型性格创造得成功的作品是否都能保证人人都喜欢看呢?是否会出现这种情况:作为艺术审美的典型性格是非常成功的,而作为小说感性审美的乐而有趣这一点则很平庸呢?”

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回顾一下,那些艺术典型创造得栩栩如生的作品,比如,《红楼梦》、《水浒传》,你们是不是觉得它们趣味无穷,很愿意陶醉于其中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这至少让大家认识到这样一点:成功的艺术典型的创造与情节的乐而有趣,决不会是矛盾的、对立的,而应是和谐统一的。还借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一句名言来回答这个问题。

金圣叹说:“《水浒转》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这就使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正是《水浒传》人物性格塑造得极为成功的标志,而且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金圣叹非常喜欢《水浒传》,以至于“只是看不厌”。《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也正是因为作者把凤姐、宝玉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才更显得生动有趣。可见,凡成功的创造了典型性格的作品都必定极富艺术魅力,都能千古流传。所以我鼓励大家多看作品,但是……

“但是要懂得怎样去选择和欣赏!”对!这正是我要大家明白的道理。有计划的布置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扣住大家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利用板报、读书交流会、作文评讲乃至课堂教学,不失时机的相机诱导,渗透一些审美鉴赏的意识,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大大的激发出学习语文的热情,而这正是每位语文教师都渴望出现的局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小狗作文题目 美丽的牡丹花作文400字 国庆演出作文 快乐的童年450字作文 美好事物作文 写人记事作文600字初中 关于红楼梦人物的作文 与我同行作文600字 我喜欢游泳的英语作文 妈妈感谢你作文 那次我后悔了作文 小狗睡觉的样子作文 我爱仙人掌作文 别样的什么作文 东风为我来作文1000字 小学二年级作文我的同桌 我和书包作文 描述小白兔的作文 只要有梦想作文500字 国庆趣事英语作文 小花猫二年级作文 成长的痕迹 作文 一次运动会作文 过年放烟花作文 原始人的生活作文 我的小天地800字作文 警察的作文 我最喜欢的衣服英语作文 自己过生日作文 读书的乐趣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