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为什么越是提倡“减负” 学生的负担反而越重?

2020-11-22 19:05:01
相关推荐

一、问题:为什么越“减负”学生负担反而越重?

数字:1985年以来,中央政府层面下达的“减负令”累计达49次。

过去三十年来,“减负”声音越喊越响。

形成反讽的是,“负担”却越来越沉重。

运用线性思维在错误的方向上进行“减负”,可能是负担越来越重的重要原因。

线性思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看似对症治疗,表面看头和脚不疼了,实际病灶却转移到其他部位,整体健康状况反而更差。逆向思维:头疼医脚,脚疼医头,看似缘木求鱼,有时却恰恰能收到奇效。一刀切的线性减负模式非但收效甚微,还可能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不从系统思维的角度认识“减负”,不跳出教育看教育问题,仅仅从学校、教育小环境解决学习和教育的弊病,无法从整体的角度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在整体上恶化教育生态。

来看看如下的“线性思维”式减负的效果吧。

其一、缩短学生在校时间能不能减负?

你说负担缘于学生在校时间过长吗?

好,我就缩短学生在校时间,小学低年级下午三点半放学,高年级和初中下午四点放学。

结果如何呢?

提前放学带来的几个病灶转移:

一是农村小城镇的黑网吧欢天喜地;二是城市双职工父母的接送压力加大;三是各种托管机构和补习机构趁虚而入,各种收费高昂的“兴趣班”“补习班”应运而生。

学生由圈在学校写作业变成了进入补习机构写作业,写作业的强度比在公办学校有过之无不及。所谓提前放学只是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转移到家长身上,变成了家长的经济和时间负担。

谁是“提前放学”的获利者呢?当然是各种课外补习机构。

分析:在学校时间长短和学生负担轻重未必正相关,在学校呆的时间长,未必学习负担就重。问题的关键不是在学校呆多久,而是在学校干什么。如果是在学校开展无休止的刷题,当然是加重了学生负担;如果是在学校老师指导下完成作业,剩余时间开展体育、兴趣、艺术、实践活动,这样的在校未必就是“增负”,反而可能恰恰是“减负”。当然,如此一来,这无疑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学校和老师的“负担”。“负担”的破解需要资源的支持,关键是谁来为“负担”买单。

其二、减少书面作业量能不能减负?

你说书面作业太多,负担太重?

好,我就控制书面作业,硬性规定小学低年级不留书面作业。

结果如何呢?

快乐的一、二年级到是轻松了,等孩子到了三、四年级就傻眼了,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啥也不会,到了考试频繁的中学更是无法应付。“机灵”的家长主动给孩子增加书面作业,“负责”的名牌中学和民办中学还是按考试成绩录取新生。所以,谁要是相信了“快乐教育”,在享受了短暂的“快乐童年”后,等待学生和家长的铁定是“悲惨少年”。减少低年级书面作业,实际效果是把负担转移到高年级。

分析:作业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不留作业使学生得不到起码的思维训练,浮光掠影的知识不能内化为能力和习惯,必然会导致高年级负担的迅猛增加。即使是一、二年级,正是培养学生阅读、书写、运算习惯的最佳时期,也需要一定量的书写、运算作业。错过了这个养成学习能力的“黄金时期”,反而会增加未来的学习负担。真正的减负是通过恰当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减少学生训练的机会。当然,训练量应该控制在多少为宜,需要由学科专家、心理学家共同研究制定。

其三、划片招生,免试,摇号入学能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吗?

为了遏制中小学的择校热,取消小学和初中的入学考试,实行就近入学或摇号入学,也被认为是推进教育公平和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政策。就实施效果而言,这项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入学测试压力。但后续博弈结果如何呢?

副产品A:考试竞争转化为学区房竞争。划片招生的结果是优质学校周边的“学区房”价格暴涨,学生之间的成绩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家长之间的经济竞争,学生的考试负担转化为家长的经济负担。副产品B:统一公开的阳光考试转化为暗箱运作的“影子考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公办学校不能考试录取招生,或通过所谓“特长生”录取优质生源,或暗中联合校外民办机构,通过奥赛、杯赛等赛事“曲线救国”。由于“影子考试”的应试难度更大、经济开销更高,学生准备这些所谓的“特长考试”“某某杯赛”所要投入的经济和时间成本,远远高于原来的传统入学测试。如此“影子考试”取代“公开统一考试”的模式,事实上反而使普通子女的入学更加困难。副产品C:民办“名校”的崛起和公立学校的塌陷。民办学校是享有办学特权的“法外之地”。特权之一:公立学校不能考试录取新生,民办学校却享有考试的特权。特权之二:公立学校不能跨区域招生,民办学校却可以跨区域招生。特权之三(这个实际是优势):公立学校用人机制死板,薪酬缺乏吸引力,而民办校则机制灵活,应试驱动,高薪聘请名师,其中有不少是来自于公立学校的资深老师。民办学校由于生源好、师资优、考试密、升学率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断膨胀,尽管收费高昂,家长仍趋之若鹜。当民办学校垄断了优质生源后,其他公立学校缺乏优质生源时,公办校沦为“学渣”集中营,其校风可想而知。望子成龙的家长只能被裹挟着砸锅卖铁也要追捧民办校。民办校崛起的的后果就是当地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大量塌陷,接着是家长们教育支出的急剧攀升。分析:取消考试入学,无法遏制两个冲动:学校选择优质生源;家长选择优质学校。只要这两个冲动存在,家长和学校总会合谋打造考试的“替代品”。有需求就有市场,你不让考试,我创造竞赛;你禁止竞赛,我发明所谓的“特长生”;你禁止录取所谓特长生,学校和补习机构里应外合暗度陈仓;你切断补习机构和公办校的利益链条,资本就打造民办校“曲线救国”。只要家长们的刚需存在,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人为抹平公立学校之间的差距,徒增家长和学生的选择成本。

其四、取消重点班和重点校会减轻学生负担吗?

长期以来,重点校、重点班在各级学校大量存在。国家多次发文取消重点校,严禁重点班,把其作为“减负”的重要手段。

实际效果又如何呢?

你不设重点校,换个名字叫“示范校”;你禁止“重点班”我改成“实验班”“创新班”,换汤不换药。

一种观点认为,重点班把优秀学生集中起来,配备学校的优秀师资,享受更多的教育资源,对平行的非重点班是一种教育不公平。

这个问题反过来看,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混合编班,在大班教学的现状下,教师的教学起点非常尴尬,分层次教学无法真正落实,只能按中等难度组织教学、布置学习作业。对于优秀学生来说,上课等于浪费时间,作业沦为无效作业;对于中差生来说,上课如听天书,作业难如登天,上学如同上刑。这就是混合编班的尴尬:教师里外不是人,降低难度吧,学霸吃不饱,提升难度吧,差生叫苦连天。解决办法之一是教师在班级内实行分层次教学和分层次作业,但由必然带来教师备课、辅导、批改作业量的激增,自然鲜有教师如此折腾自己;解决办法之二是小班教学,个性化辅导,但现有的教学资源根本不允许。

学霸吃不饱,怎么办?

当然是到课外培优机构提升自己;

差生听不懂,负责任的家长也会找家教补课。

如此一来,取消重点班的结果就是进一步增加了两端学生的学习和经济负担。

分析:公平不是让所有学生接受一样的教育,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平等不能理解为均等。饭量大的和饭量小的都吃一样的标准营养餐,显然有的营养不良,有的消化不良。问题的症结是,部分家长硬是拒绝承认自己孩子学习能力不足的现实,幻想着通过“抢跑”“加餐”“补课”就能让孩子迎头赶上,逆袭反超,结果反倒是徒增经济和时间成本。原因很简单,你在“加餐”,别人也在开小灶;你本来在学校都消化不良,再在校外加餐往往是雪上加霜。反对重点班的家长往往是普通孩子的家长,他们怀着损人利己的初衷,费劲挖个大坑,想让别人跳进去,结果却是自己也深陷其中。

其五、降低课程难度能减负吗?

减负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降低课程难度。

自实行新课程方案以来,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教材的知识比较浅显,例题和练习难度也不大,但激烈的中考和高考依然存在。结果一:学生上课都能听懂,教材上的例题都能理解;结果二:仅仅掌握教材的知识根本无法应付升学考试;结果三:重点学校的实际训练难度远远高于教材;结果四:不少学生到课外补习机构提升训练难度。

结论:降低教材的知识难度,只是制造了学生“听懂”“学会”的假象,实际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造成了教师依托教材组织教学的难度。

其六、降低考试区分度不但不能减负,还有违公平。

通过减负促进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降低考试区分度。

近几年来,高考和中考的区分度有减小的趋势。尤其是3+3的新高考方案,实行语数外必考和考生任选三门组合选考,美其名曰减轻学生负担,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教育公平。实际情况却漏洞百出,高考选拔学生的信度下降,甚至可能出现逆向淘汰的可能。例子:上海已推行的新高考方案中,语数外各150分,学生任选三门组合的选修科目按等级赋分为满分70*3=210分,总分660分。每门选修的最高等级赋分值为70分,最低等级赋分为40分,众所周知,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学科,也是测试学生学习能力的标杆。但选考物理的考生,卷面原始分即便是满分,也只能按等级赋70分,卷面分为零分的物理选考生,也至少被赋40分。这就导致物理学科在高考中的实际分值仅有30分,物理学科对升学的实际权重是30/660=4.5%,而英语和语文的权重都是150/660=22.5%。即一门语文或外语学科,对升学的贡献指数是物理学科的5倍。浙江的方案和上海大同小异,选修科目赋分是100*3=300分,选修科目最低分是40分,故选修科目实际分值是60分。满分是750分,物理的权重是60/750=8%,英语语文的权重是150/750=20%。

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擅长数理化的尖子生,常常未必擅长语文学科,这样的偏才在重点中学比比皆是。新高考方案显然将这部分学生陷于尴尬的境界:在过去他们还可以凭借综合科目的超强实力而笑傲考场,现在由于丧失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很可能会仅仅因为一篇“跑题”的作文的和名校失之交臂。可以推测的是,顶尖学生不得不淡化物理学科的学习力度,在语文和英语上投入更大的精力。在不擅长的学科上被迫投入大量的精力,这无疑加重了学习负担。(为了矫正新高考的BUG,浙沪不得不增加过三位一体录取、自主招生等作为新高考方案的“补丁”,这个“补丁”本身又增加了学生、家长、高校的负担,本来一次考试能搞定的事儿,非得搞多次考试来替代,包括学考、选考、二次选考、高考、自主招生、三位一体考,这不是增加负担,又是什么呢?)

其七、治理校外补习机构能否“减负”?

当下“减负”导致的一个重要症状是:“学习负担”和“经济负担”从公立校向民办补习机构转移,从课内学习向课外补课转移,从工作日学习日向节假日转移。

在部分大中城市,家长和学生在节假日、寒暑假奔波于各类民办补习机构,全年无休,为此付出的经济、时间、精力成本甚至已超出学校的学习成本。

为此,今年上半年以来,教育部牵头,七部委联手重拳出击,掀起治理民办补习机构的热潮,似乎要狠刹补习机构泛滥的现状。措施包括:提高补习机构准入门槛;公布补习机构“白名单”“黑名单”;禁止超纲教学、提前教学;严禁公办学校教师在补习机构兼职;禁止组织补习机构组织学科竞赛等。

大半年过去了,效果如何呢?

在应试出口不变的前提下,家长们为“校外补习”的买单,是教育市场的“刚需”。

提高补习机构准入门槛,公布部分“黑名单”。其主要效果是减少了补习市场的资源供给,带来的结果是补习市场优质资源的收费提高,部分大型机构(白名单机构)梦里都能笑醒,徒增家长的经济成本。

超纲教学、提前教学是补习机构的核心卖点。如果把这个给禁止了,那家长们还会去补习机构吗?补习机构不可能自废武功。顶多是准备两套教学大纲和教学资料,送检的一套,日常教学又是另一套。要监管补习机构的教学内容,其监管成本太高,此项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严禁公办学校教师在补习机构兼职。首先会提升补习机构的人力成本,此成本会转嫁为学费提升,最终还是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其次会导致部分公办学校骨干老师辞职加盟补习机构,反而会加剧公办学校办学质量下滑,公办学校质量下滑会进一步扩大了民办补习机构的市场。

试图通过治理校外补习机构达到让学生和家长“减负”的目的,其效果短期内恐难显现。

其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是否能减负?

几乎所有谈及“减负”的文章都认为:中国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源于评价体系过于单一,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

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时,也是个伪命题。

近几十年以来,高等教育资源扩张了不少,高考录取率逐渐攀升,就是一本录取率也大幅度提升。但学生的应试激烈程度并未显著下降,反而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很简单,资源增加了,人们追求更优质的资源。大学录取增加了,人们追求一本院校;一本录取增加了,人们追求211院校;大学都成211了,人们追捧985院校;全国大学都成了985大学,人们还会追求清北复交。教育阈值越来越高,增加资源供给治标不治本。

同理,就是把全国所有中学都办成人大附中分校,也不能减轻任何“负担”。反而因为大家应试水平的普遍提高,应试竞争更加惨烈。

所谓“优质教育资源”既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更是永无尽头的空想。

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只会让应试竞争向更高端转移。

与其试图“扩大优质资源”,不如引导学生合理分流(办好职业高中,提高蓝领待遇,给不同国民以同等的社会保障。),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教育出口。与其拓宽独木桥,不如增加其他的渡河思路。

综述:

一刀切、线性化、看似公平优先的减负对策不能真正减负,只会使学生、家长之间的比拼从课内转移到课外、从公校转移到民校、从清晰统一转移到各自混战、从一次性决斗发展为多轮次厮杀、从学生之间的智力游戏升级为家庭间的全方位军备竞赛。在竞赛中拥有经济和认知优势的家长占据先发优势。多轮次的“减负”,一边在吊诡地制造着新的负担,一边在扩大和固化阶层的鸿沟。同时,所有参与游戏的学生、家长、教师在恶性循环中身心疲倦,濒临崩溃的边缘。

很多“负担”,恰恰是一刀切的“减负”制造出来的。

教育公平的真正含义是提供公平的教育选择权,而不是给所有孩子一样的教育,让家庭、智商、性格都千差万别的孩子们上一样的学校,念一样的书,写一样的题,这不叫教育公平,恰恰是真正的教育不平等。

公平是做适合的事,而不是要同等的结果。

世界千姿百态,人们千差万别,这既是教育的自然起点,也应该是教育的必然归宿。

二、“减负”的打开方式。

笔者赞成“减负”,但不赞成简单粗暴的“禁止类”“一刀切”“运动式”减负。因为,那些措施反而太容易“增负”。

从系统的角度安排“减负”,把“减负”和教育改革、社会改革、经济改革结合起来,使“减负”伴随系统改革而实现。

个人浅见:

1、“减负”的焦点未必一定是缩短在校时间长度、减少作业数量和取消考试。在学校干什么比在学校呆多长时间更关键;除低年级外,不必过分纠结作业数量,但要制定“作业标准”,像“课程标准”一样成为国家标准;合理的考试(包括部分竞赛)未必会增加学生负担,不必一味降低考试的难度和区分度,但要限制考试的频次,每一次考试前后都是学生负担猛增的时刻。

2、变革学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可能是比“减负”更重要的事情。学习成为“负担”,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教育评价和课程内容过分强调“知识”,缺乏实践性创新性内容;学校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解题训练”,欠缺主动选择的自主性学习。如果“学习”简化为“做题”“考试”,必然催生机械重复的过度“伪学习”。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和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可能是“减负”的重要途径。

3、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招生的“分配生”制度,按人口比例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的60-80%分解到各个初中,遏制各个初中之间的激烈竞争,引导优秀小学生到普通初中就读,推进各个初中办学的均衡。

4、办好公立学校,才能遏制校外机构和民办校。办好公立学校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缩小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另一个途径是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公立学校。

5、教育均衡化是减负的重要途径,均衡化不等于同质化,不能以消灭优秀学校和牺牲优秀学生为代价,“减负”也需要“不均衡减负”的思路,不能为了公平牺牲效率。

6、下大力气办好职业高中,让职业高中毕业生真正有职业上升通道,给学生家长以更靠谱的教育选择。

7、进一步调整生育政策,全面放开生育,缓解家长的成才焦虑。

8、从长远来看,缩小收入差距,提升蓝领阶层收入和社会地位;突破体制分割,将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人员、农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统筹管理,改变社会保障的“等级鸿沟”。给所有的国民以“国民待遇”,减少某些群体的“超国民待遇”,从生存保障的角度遏制就业焦虑,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应试教育,根本上遏制文凭崇拜,也是根本的“减负”策略。

很显然,让人们焦虑的根源不是教育不公,而是机会不平等和权利不平等。

“减负”,与其是个教育工程,不如说是个社会工程。

“减负”,仅有教育部门在战斗是远远不够的。

清华大学杨振宁教授和钱颖一教授曾指出,中国当前基础教育的最大问题是:过度的机械训练,对于顶尖学生而言,浪费了他们的高智商,使他们错过了发展爱好的最佳“窗口期”;对于中下等学生来说,背上了沉重的学习负担,错过了培养职业技能的“黄金期”;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忽视了团队精神、创新意识、想象力、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也透支了学习热情,使大量普通学生在告别学校之时,就是告别学习之日。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

学习,是负担也是快乐。

本文来自隐蔽的历史,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司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3)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2-05-30 05:36[国外网友]IP:459513832
    @耕耘幸福教育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
    顶21踩0
  2. 2021-06-25 08:04耕耘幸福[湖南省网友]IP:1995425903
    @袖舞馨月学生的负担不只是来自学习压力,还包括社会期望和竞争压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顶9踩0
  3. 2020-07-21 10:33袖舞馨月[重庆市网友]IP:3408026743
    或许是因为减负并非只是简单地减少课业量,而是需要更多系统性的改革。
    顶8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启迪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800字 以感动为话题作文800字 我的家乡浏阳作文 熟悉的人的一件事作文300字 纸上得来终觉浅的作文 我的新发现作文350字 第一次炒菜作文500字 摩擦起电作文300字 那滋味让我回味作文 高考语文作文技巧 苏州一日游作文 关于感恩的作文500 仿写爬山虎的脚作文 作文我想说说心里话 做蛋糕的作文400字 不完美作文 写信英语作文带翻译 关于梦想的作文600 为什么想当老师作文 观察植物作文 成考语文作文题目 写小虾的作文 小学生假期作文 作文的好段落 汉字的趣事作文 描写早晨的作文 只争朝夕作文 麻烦你了作文 高考作文800字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