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四(选摘)

2020-11-22 22:15:01
相关推荐

●周亮工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号栎园,河南祥符(今开封市)人。明崇祯进士,授监察御史,仕清后任户部右侍郎等职。工诗文,著《赖古堂书画跋》、《读画录》等。

一、章侯作画心态

章侯与予交二十年。十五年前,只在都门为予作《归去图》一幅,再索之,舌敝颖秃,弗应也。庚寅北上,与此君晤于湖上,其坚不落笔如昔。明年,予复入闽,再晤于定香桥,君欣然曰:“此予为子作画时矣。”急命绢素,或拈黄叶菜,佐绍兴深黑酿,或令萧数青倚槛歌,然不数声辄令止。或以一手爬头垢,或以双指搔脚爪,或瞪目不语,或手持不聿,口戏顽童,率无半刻定静。……(《赖古堂书画跋?题陈章侯画寄林铁崖》)

二、章侯摹古而数变其法

陈章侯洪绶,字老迟,亦字老莲,其称悔迟,则甲申后也。方伯公之中子。章侯画得之于性,非积习所能致。昔人云:“前身应画师。”若章侯者,前身盖大觉金仙,曾何画师足云乎!人但知其工人物,不知其山水之精妙;人但知其怪诞,不知其笔笔皆有来历。有过平阳水陆社,见吴道子真迹数十幅,归谓人曰:“人言章侯杜撰,今乃知道子预仿章侯,岂道子亦杜撰耶?”……章侯儿时学画,便不规规形似。渡江榻杭州府学龙眠《七十二贤石刻》,闭户摹十曰,尽得之,出示人曰:“何若?”曰:“似矣。”则喜。又摹十曰,出示人曰:“何若?”曰:“勿似也。”则更喜。盖数摹而变其法:易圆以方,易整以散,人勿得辨也。(《读画录》卷一)(原书第265页)

三、无道人之禅机画

无可大师,予庚辰同榜方密之也。公名以智。幼禀异慧,生名门,少年举进士。……三十岁前,极备繁华;甲申后,薤发受具,耽嗜枯寂,粗衣粝食,有贫士所不能堪者。于是谢绝一切,惟意兴所至,或诗或画,偶一为之。然多作禅语,自喻而已,不期人解也。施尚白云:“予昔同无道人自苍梧抵庐山,见其乘兴作画,多用秃笔,不求甚似。尝戏示人曰:‘若猜此何物?’此正无道人得‘无,处也!”拈此二则,则道人之禅机画,亦露一斑矣。(《读画录》卷二) (原书第266页)

●朱耷

朱耷(1626一约1705),原名朱统□,号雪个、个山、八大山人等,南昌(今江西南昌)人,明宁献王朱权后裔,明亡后,一度为僧、为道,其水墨花鸟笔墨简练,形象怪诞夸张,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梅花画里思思肖

分付梅花吴道人,幽幽翟翟莫相亲。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虏尘。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

如何为采薇?(《题画墨梅》,见子豆辑《八大山人诗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9月版,以下同)

二、赢赢然若丧家之狗

殁毛驴,初生兔。□破面门,手足无措。莫是悲他世上人,到头不识来时路。今朝且喜当行,穿过葛藤露布,咄!(《戊午中秋自题(个山小像》)

生在曹洞临济有,穿过临济曹洞有,曹洞临济两俱非。赢赢然若丧家之狗,还识得此人么?罗汉道底。(《中秋后二日又说》)

三、题画孔雀

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题画孔雀》)(原书第281页)

四、画法根归尽

端石遗春舸,云林会晚秋。是山三落叶,练子一低头。画法根归尽,文章苦入流。它家为鹳鹆,旋上广南州。(《题画石?奉答倪翁秋叶砚之作兼画附正》)

五、我是孔门真朽木

我是孔门真朽木,怕听人唱后庭花。闲情写向青山里,却被青山一面遮。(《题山水画》)

六、墨点无多泪点多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石丫杈树,留得文林细揣摩。(《题山水画》)

七、法法不宗而成

法法不宗而成,笔墨名家奚敢?譬彼操莽者流,自是让国一本。去住天下河山,仅共当时游览。世界八万四千,究竟瞻顾碍眼。(《题山水画》)

八、南北宗开无法说

禅与画皆分南北,而石尊者画兰则自成一家也。南北宗开无法说,画图一向拨云烟。如何七十年光纪,梦得兰花淮水边?(《题石涛疏竹幽兰图》)

九、一峰还写宋山河

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原书第282页)此诗从八大山人赝品画中录出,揣有所本,仍存之。下“法法不宗而成”之题亦然。还写宋山河。

参考篇目:

谢稚柳《朱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1月版。

俞兆鹏《八大山人的生平与艺术》,载《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

徐雷《试论八大山人绘画艺术中的幽默因素》,载《艺苑》1984年第6期。

王方宇《八大山人的画押》,载《文物》1981年第6期。

王方宇《朱耷(孔雀牡丹补释》,载《中国画》1983年第2期。

陈金陵《八大山人与清朝官吏之关系》,载《美术研究》1983年第2期。

王方宇《八大山人的一方图章‘学学半’:兼论伊利欧替藏中国书画目录中有关八大山人木瓜图的说明》,载《文物》1986年第8期。

汪叔子、王河《八大山人与女仙外史》,载《赣图通讯》1987年第1期。

蔡星仪《八大山人名号问题考释》,栽《美术研究》1988年第l期。

夏普《八大山人的山水画与董其昌的画禅思想》,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1期。

(原书第283页)

●朱同

朱同,休宁(今安徽休宁)人,字大同,号朱陈村民。洪武(1368一1398)中举明经,仕为礼部侍郎。著《覆瓿集》。

笔法形似不可偏废,

昔人评书法,有所谓龙游天表,虎踞溪旁者,言其势;曰劲弩欲张,铁柱将立者,言其雄;其曰骏马青山,醉眠芳草者,言其韵;其曰美女插花,增益得所者,言其媚。斯评书也,而予以之评画,画之与书非二道也。然书之为道,性情则存乎八法,义理则原乎六书。昔之习书者,未必不本乎此,无他术也。而善书者固不得不同,而亦不能不异;犹耳目口鼻,人之所同,而状貌之殊,则万有不齐也。画则取乎象形而已,而指腕之法,则有出乎象形之表者,故有儿童观形似之说。虽然,徒取乎形似者,固不足言画矣一从事乎书法,而不屑乎形似者,于画亦何取哉!斯不可以偏废也。吴兴钱舜举之于画,精巧工致,妙于形似,其书法之媚者欤?笔法所自,本乎小李将军,木石遒劲,虽未之及,而人物居室,舟车服御之精巧,殆可颉颃。居吴兴三绝之一,殆以是欤?且其折枝翠鸟,翠袖天寒,别有一种娇态,非他人所能及者。禅家有五眼,观是画者又别具一眼,不可以没骨律之也。(《覆瓿集》)(原书第192页)

●邹一桂

邹一桂(1693—1765),号小山,江苏无锡人,雍正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善花卉,著有《小山画谱》。

一、画花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

昔人论画,详山水而略花卉,非轩彼而轾此也。花卉盛于北宋而徐黄未能立说,故其法不传。要之画以象形,取之造物,不假师传,自临摹家专事粉本,而生气索然矣。今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见一花一萼,谛视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则韵致丰采,自然生动,而造物在我矣。譬如画人,耳目口鼻须眉一一俱肖,则神气自出,未有形缺而神全者也。今之画花卉者,苞蒂不全,奇偶不分,萌蘖不备,是何异山无来龙,水无脉络,转折向背、远近高下之不分,而日笔法高古,岂理也哉!是编以生理为上,而运笔次之,调脂匀粉诸法附于后,以补前人所未及,而为后学之津梁。览者识其意而善用之,则艺也进于道矣。(《小山画谱》)(原书第353页)

二、以气韵为第一,乃赏鉴家言

明谢肇云:古人言画,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写形;四曰随类傅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此数者,何尝道得画中三昧?以古人之法而施之于今,何啻枘凿。愚谓,即以六法言,亦当以经营位置为第一,用笔次之,傅彩又次之,传模应不在画内,而气韵则画成后得之。一举笔即谋气韵,从何著手?以气韵为第一者,乃赏鉴家言,非作家法也。(《小山画谱》)。

三、画忌六气

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三曰火气,有笔仗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过甚,绝少文雅;五曰闺阁气,描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蹴黑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小山画谱》)

四、画有活、脱两字诀

画有两字诀:曰活,曰脱。活者,生动也。用意用笔用色,一一生动,方可谓之写生。或曰:当加一泼字。不知活可以兼泼,而泼未必皆活。知泼而不知活,则堕入恶道而有伤于大雅。若生机在我,则纵之横之,无不如意,又何尝不泼耶?脱者,笔笔醒透,则画与纸绢离,非笔墨跳脱之谓。跳脱仍是活意。花如欲语,禽如欲飞,石必歧,树必挺拔。观者但见花鸟树石而不见纸绢,斯真脱矣,斯真画矣。(《小山画谱》)

五、东坡论画直似门外之人

东坡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此论诗则可,论画则不可,未有形不似而反得其神者。此老不能工画,故以此自文,犹云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空钩意钓,岂在鲂鲤,亦以不能奕,故作此禅语耳。又谓写真在目与颧肖,则余无不肖,亦非的论。唐自居易谓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宋郭熙亦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而东坡乃以形似为非,直谓之门外人可也。(《小山画谱》)

六、西洋画虽工亦匠

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其所用颜色与笔与中华绝异,布影由阔而狭,以(原书第354页)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学者能参用一二,亦具醒法。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小山画谱》)

(原书第355页)

●谢赫

谢赫,生平失考,齐梁时期宫廷画家,擅长肖像画,著《古画品录》一书,约成书于532年之后至552年之前。

古画品录

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惟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

第一品五人陆探微,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非复激扬,所能称赞。但价重之极,于上上品之外,无他寄言,故屈标第一等。曹不兴,不兴之迹,殆莫复传,惟阁之内,一龙而已。观其风骨,名岂虚成。卫协,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之中,迨为兼善虽不该备形似,颇得壮气。凌跨群雄,旷代绝笔。张墨、苟勖,风范气韵,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其旨法,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

第二品三人顾骏之,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变古则今,赋彩制形,皆创新意。若包牺始更卦体,史籀初改书法。尝结构层楼,以为画所。风雨炎燠之时,故不操笔;天和气爽之日,方乃染毫。登楼去梯,妻子罕见。画蝉雀,骏之始也。宋大明中,天下莫敢兢矣。陆绥,体韵遒举,风彩飘然。一点一拂,动笔皆奇。传世盖少,所谓希见卷轴,故为宝也。袁蓓,比方陆氏)(原书第55页)最为高逸,象人之妙,亚美前贤。但志守师法,更无新意;然和璧微玷,岂贬十城之价也。

第三品九人姚昙度,画有逸方,巧变锋出,魑魁神鬼,皆能妙绝同流,真为雅郑兼善。莫不俊拔,出人意表,天挺生知,非学所及。虽纤微长短,往往失之,而舆皂之中,莫与为匹。岂直栋梁萧艾,可唐突璠玙者哉。顾恺之,格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意,声过其实。毛惠远,画体周赡,无适弗该,出入穷奇,纵横逸笔,力遒韵骓,超迈绝伦。其挥霍必也极妙。至于定质块然,未尽其善,神鬼及马,泥滞于体,颇有拙也。夏瞻,虽气力不足,而精彩有余,擅名远代,事非虚美。戴逵,情韵连绵,风趣巧拔,善图圣贤,百工所范。荀、卫已后,实为领袖。及乎子顒,能继其美。江僧宝,斟酌袁、陆,亲渐朱蓝,用笔骨梗,甚有师法。像人之外非其长也。吴隙,体法雅媚,制置才巧,擅美当年,有声京洛。张则,意思横逸,动笔新奇,师心独见,鄙于综采。变巧不竭,若环之无端。景多触目,谢题徐落云,此二人后,不得预焉。陆杲,体致不凡,跨迈 流俗,时有合作,往往出人。点画之间,动流恢服,传于后者,殆不盈握,桂枝一芳,足睹本性,流液之素,难效其功。

第四品五人蘧道愍、章继伯,并善寺壁,兼长画扇,人马分数,毫厘不失,别体之妙,亦为入神。顾宝光,全法陆家,事事宗禀,方之袁蓓,可谓小巫。王微、史道硕并师荀、卫,各体善能。然王得其细,史传其真,细而论之,景玄为劣。

第五品三人刘填,用意绵密,画体纤细,而笔迹困弱,形制单省。其于所长,妇人为最。但纤细过度,翻更失真。然观察详审,甚得姿态。晋明帝虽略于形色,颇得神气,笔迹超越,亦有奇观。刘绍祖善于传写,不闲其思。至于雀鼠,笔迹历落,往往出群。时人谓之语,号日移画。然述而不作,非画所先。

第六品二人宗炳,炳明于六法,迄无适善,而含毫命素,必有损益,迹非准的,意足师放。丁光虽擅名蝉雀,而笔迹轻羸,非(原书第56页)不精谨,乏于生气。

参考篇目:

王伯敏标点注释《古画品录、续画品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出版。

王珂注《古画品录序》,载《美术》1962年第1期

金克木《印度的绘画六支和中国的绘画六法》,载《读书》1979年第5期。

范景中《谢赫的“骨法论”》,载《新美术》 1981年第3期。

陈三弟《“气韵生动”刍议》,载《南艺学报》19 81年第4期。

伍朵《“六法”的新标点置疑》,载《新美术》 1983年第1期。

简繁等《“气韵生动”新析》,载《艺苑》1983年第2期。

华沐《“谢氏黜顾”与画风新变》,栽《美术研究》 1983年第4期。

丁羲元《谢赫画品的再认识:“六法”非谢赫所创考辩》,载《中国画研究》1983年总第4期。

伍蠡甫《漫谈“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见《中国画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7月版。

孙其峰、王振德《六法散论》,载《美术史论丛刊))1984年第1期。

阮璞《谢赫“六法”原义考》,载《美术史论1985年第3期、第4期。

侗□《气、韵、气韵、气韵生动》,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1期。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二篇第九章第六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版。

吴戈《“气韵”的本质及其意义》,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5期。

徐复观《释气韵生动》,见《中国艺术精神》第三章,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版。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2卷第3编第19章《谢赫的画品与姚最的(续画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7月版。

刘纲纪《谢赫古画品录校勘中的一个问题》,载《学术月刊》1987年

(原书第57页)

●姚最

姚最(535—602,或531—601),字士会,陈吴兴(今浙江吴兴)人,有《续画品》传世。

续画品

夫丹青妙极,未易言尽。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故九楼之上,备表仙灵;四门之墉,广图贤圣。云阁兴拜伏之感,掖庭致聘远之别。凡斯缅邈,厥迹难详。今之存者,或其人冥灭,自非渊识博见,熟究精粗。摈落蹄筌,方穷致理。但事有否泰,人经盛衰,或弱龄而价重,或壮齿而声遒,故前后相形,优劣舛错。至如长康之美,擅高往策,矫然独步,终始无双,有若神明,非庸识之所能效,如负日月,岂末学之所能窥?

荀、卫、曹、张,方之篾矣,分庭抗礼,未见其人。谢、陆声过于实,良可于邑,列于下品,尤所未安。斯乃情有抑扬,画无善恶,始信曲高和寡,非直名讴,泣血谬题,宁止良璞。将恐畴访理绝,永成伦丧,聊举一隅,庶同三益。夫调墨染翰,志存精谨,课兹有限,应彼无方。燧变墨回,治点不息,眼眩素缛,意犹未尽。轻重微异,则妍鄙革形,丝发不从,则欢惨殊观。加以顷来容服,一月三改,首尾未周,俄成古拙,欲臻其妙,不亦难乎?岂可曾未涉川,遽云越海,俄睹鱼鳖,谓察蛟龙,凡厥等曹,未足与言画矣。陈思王云:传出文士,图生巧夫,性尚分流,事难兼善,蹑方趾之迹易,不知圆行之步难。遇象谷之风翔,莫测吕粱之水蹈,虽欲游刃,理解终述,空慕落尘,未全识曲。若永寻河书,则图在书前,取譬连山,则言由象著,今莫不贵斯鸟迹,而贱彼龙文,消长相倾,有自来矣。故僵断其,巧不可为。杖策坐忘,既惭经国;据梧丧偶,宁足命)(原书第59页)家。若恶居下流,自可焚笔,若冥心用舍,幸从所好。戏陈鄙见,非谓毁誉,十室难诬,伫闻多识。今之所载,并谢赫所遗,犹若文章止于两卷,其中道有可采,使成一家之集。且古今书评,高下必铨,解画无多,是故备取,人数既少,不复区别,其优劣可以意求也。

梁元帝,天挺命世,幼禀生知,学穷性表,心师造化,非复景行所能希涉。画有六法,真仙为难,王于像人,特尽神妙。心敏手运,不加点治,斯乃听讼部领之隙,文谈众艺之余,时复遇物援豪,造次惊绝,足使荀、卫阁笔,袁、陆韬翰。图制虽寡,声闻于外,非复讨论木讷,可得而称焉。刘璞,胤祖之子,少习门风,至老笔法不渝前制,体韵精研,亚于其父,信代有其人,兹名不堕矣。沈标,虽无偏擅,触类皆涉,性尚铅华,甚能留意,虽未臻全美,亦殊有可观。谢赫,貌写人物,不俟对看;所须一览,便工操笔。点刷研精,意在切似,目想豪发,皆无遗失,丽服靓妆,随时变改,直眉曲鬓,与世事新,别体细微,多自赫始。遂使委巷逐末,皆类效颦。至于气韵精灵,未穷生动之致,笔路纤弱,不副壮雅之怀;然中兴以后,众人莫及。毛惠秀,其于绘事,颇为详悉,太自矜持,番成羸钝,道劲不及惠远,委曲有过于棱。萧贲,雅性精密,后来难尚,含毫命素,动必依真。尝画团扇,上为山川,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学不为人,自娱而已,虽有好事,罕见其迹。沈粲,笔迹调媚,专工绮罗,屏障所图,颇有情趣。张僧繇,善图塔庙,超越群工,朝衣野服,今古不失,奇形异貌,殊方夷夏,实参其妙,俾昼作夜,未尝厌怠,惟公及私,手不停笔,但数纪之内,无须臾之闲,然圣贤瞻瞩,小乏神气,岂可求备于一人。虽云晚出,殆亚前品。陆肃,绥之弟,早藉趋庭之教,未尽敦阅之,虽复所得不多,犹有名家之法,方效轮扁,甘苦难投。毛棱,惠远之子,便捷有余,真巧不足,善于布置,略不烦草,若比方诸父,则床上安床。嵇宝钧、聂松二人,无的师范,而意兼真俗,赋形鲜丽,)(原书第60页)观者悦情,若辨其优劣,则僧繇之皿。焦宝愿虽早游张、谢,而靳固不传,旁求造请,事均盗道之法,殚极斫轮,遂至兼采之勤。衣文树色,时表新异,点黛施朱,重轻不失,虽未穷秋驾,而见赏春坊,输奏薄技,谬得其地,今衣冠绪裔,未闻好学,丹青道堙,良足为慨。袁质,蒨之子,风神俊爽,不坠家声。始逾志学之年,便婴瘠痫之病。曾见草庄周木雁,卞和抱璞两图,笔势遒正,继父之美。若方之体物,则伯仁马龙之显,比之书翰,则长胤狸骨之方。虽复语迹异途,而妙理同归一致。苗而不实,有足悲者。无名之实,谅在斯人。僧珍、僧觉,珍,蘧道愍之甥;觉,姚昙度之子。并弱年渐渍,亲承训勖,珍乃易于酷似,觉岂难负析薪?染服之中,有斯二道,若品其工拙,盖嵇,聂之流。释伽佛陀、吉底俱、摩罗菩提此数手,并外国比丘。既华戎殊体,无以定其差品。光宅威公,稚耽好此法,下笔之妙,颇为京洛所知闻。解蒨全法蘧章,笔力不逮,通变巧捷,寺壁最长。

(原书第61页)

●宗炳

宗炳(375—443),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信佛,曾参与僧慧远的“白莲社”,作《明佛论》。善画山水,作《画山水序》。

画山水序

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趋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愧不能凝气怡身,伤跕石门之流,于是画像布色,构兹云岭。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像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图者,徙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又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丛,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原书第48页)

参考篇目:

孙世昌《南朝画论中“神思”的启示》,载《美术研究》1981年第3期。

李福顺《宗炳(画山水序)简析》,载《美术史论丛刊》1982年第2期。

洪毅然《宗炳(画山水序)注释》,载《西北师院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1期。

叶朗论“澄怀味像”,见《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二篇第九章第五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版。

徐复观《最早的山水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见《中国艺术精神》第四章第四节。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版。

李泽厚、刘纲纪《宗炳的(画山水序》,见《中国美学史》第二卷第三编第十四章。

陈传席《六朝时期山水画传神论的玄学根源及其他》,载《东南文化》1989年第2期。

王泷《山水画的产生和宗炳的(画山水序》,载《美术研究》1983年第4期。

(原书第49页)

●丁皋

丁皋,字鹤洲,丹阳(今江苏丹阳)人,约活动于嘉、道年间,善肖像画,著有《传真心领》,又名《写真秘诀》,约成书于1800年前后。

一、写真当意在笔先,气在笔后

写真一事,须知意在笔先,气在笔后。分阴阳,定虚实,经营惨淡,成见在胸而后下笔,谓之意在笔先。立浑元一圈,然后分上下,以定两仪,按五行而奠五岳,设施既定,浩乎沛然,充实辉光,轩昂纸上,谓之气在笔后。此固写真之大较矣。然其为意为气,皆发于心,领于目,应于手,则神贯于人,人在于我,我禀于法,则自然笔笔皆肖矣。(《写真秘诀》)

二、中西画法之别

诚又问曰:“传真大意,端不外于阴阳乎?”曰:“然。”曰:“诚如是,则阴阳之法,无过于西洋景矣。染成楼阁,深可数层,绘出波澜,远涵千里。即或缀之彝鼎,列以图书,无不透漏玲珑,各极其妙,岂非阴阳虽一,用法不同?”“夫西洋景者,大都取象于坤,其法贯乎阴也。宜方宜曲,宜暗宜深,总不出外宽内窄之形,争横竖于一线。以故数层千里,染深穴隙而成;彝鼎图书,推重影阴而现,可以从心采取,随意安排,借弯曲而成透漏,染重浊而愈玲珑。用刻划线影之工,自可得远近浅深之致矣。夫传真一事,取象于乾,其理显于阳也。如圆如拱,如动如神。天下之人面宇虽同,部位五官,千形万态,辉光生动,变化不穷。总禀清轻浑元之气,团结而成。于此而欲肖其神,又岂徒刻划穴隙之所能尽者 (原书第429页)乎?”(《写真秘诀》附录《退学轩问答八则》)

三、神似之要在以吾气韵取人气韵

又问曰:“凡人写照,仅能得其形似,而不能得其神似;即或得其神似,而多酒肉气者,何也?”曰:“气韵不足故也。”曰:“气韵可得闻与?”曰:“灵明之神也,生动之致也,运用之机也,虚无之象也。欲得气韵,是在平时,守定性情,充实精髓,不为外扰而自得之也。”曰:“请言外扰之状。”曰:“其绪无端,其事不一。如方寸莹然,灵光内照,间有一物焉,以乱其神,则神不足矣;有一事焉以夺其气,则气不足矣。吾年近六旬,雅无嗜好,此心莹然不为外物所扰也久矣。往往用吾之气韵,取人之气韵,恒百不失一焉。汝辈勉之哉!诚能从事于斯,虽入前人之室而无难矣。”(《写真秘诀》

附录《退学轩问答八则》)

参考篇目:

殷杰《丁皋的“以神取形”论》,载《朵云》1988年第2期。(原书第430页)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官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明代著名书画家。他在绘画上提出“南北宗”说,崇南贬北,标举文人画,强调笔墨形式的独立表现,对晚明及清代绘画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著有《容台集》、《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但后三部书中所载互有异同,大概为后人各为辑录所致,此为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所指出。另外,《画旨》、《画眼》中亦收旧传莫是龙所著《画说》十六条,经美国傅申先生考证,亦为董其昌所著。请参阅他的《画说作者问题研究》,原载台北1972年《中国画国际讨论会记录汇编》,转载于《朵云》1988年第4期。

一、以书入画与士气

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不尔纵俨然及格,已落画师魔界,不复可救药矣。若能解脱绳束,便是透网鳞也。(《画旨》)

二、文人之画

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画旨》)

三、绘画与真山水

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原书第215页)不如画。东坡有诗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余曰:“此元画也。”晁以道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余曰:“此宋画也。”(《画旨》)

昔人乃有以画为假山水,而以山水为真画者,何颠倒见也。(《画眼》)

四、笔墨之用

荆浩,河内人,自号洪谷子,博雅好古,以山水专门,颇得趣向。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厚。自撰《山水诀》一卷,语人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所长,为一家之体。”故关仝北面事之。世论荆浩山水为唐末之冠。盖有笔无墨者,见落笔蹊径而少自然;有墨无笔者,去斧凿痕而多变态。(《画旨》)

五、画家与环境

李思训写海外山,董源写江南山,米元晖写南徐山,李唐写中州山.,马远、夏琏写钱塘山,赵吴兴写霅苕山,黄子久写海虞山,若夫方壶蓬阆必有羽人传照,余以意为之,未知似否?(《画旨》)

六、画与隔

摊烛作画,正如隔帘看月,隔水看花,意在远近之间,亦文章法也。(《画旨》)

七、画欲暗不欲明

余尝与眉公论画。画欲暗不欲明。明者如觚棱钩角是也,暗(原书第216页)者如云横雾塞是也。眉公胸中素具一丘壑,虽草草泼墨,而一种苍老之气,岂落吴下之画师恬俗魔境耶?(《画旨》)

八、神与逸

画家以神品为宗极,又有以逸品加于神品之上者,曰出于自然而后神也。此诚笃论,恐护短者窜入其中_。士大夫当穷工极姸,L师友造化,能为摩诘而后为王洽之泼墨,能为营丘而后为二米之云山,乃足关画师之口,而供赏音之耳目。(《画旨》)

九、同能不如独诣

文太史本色画极类赵承旨,第微尖利耳。同能不如独诣,无取绝肖似,所谓鲁男子学柳下惠。(《画旨》)

十、师古人与师造化

画家初以古人为师,后以造物为师。吾见黄子久《天池图》,皆赝本。昨年游吴中山,策筇石壁下,快心洞目。狂叫:“黄石公!”同游者不测。余曰:今日遇吾师耳。(《画旨·题天池石壁图》)

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每朝起看云气变幻,绝近画中山。山行时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而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看得熟,自然传神。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神之所托也。

十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画眼》)(原书第217页)

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着万卷书更奇。又,大年以宋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回,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此在吾曹勉之,无望庸史矣。(《画眼》)

十二、惜墨与泼墨

李成惜墨如金,王洽泼墨渖成画。夫学画者,每念惜墨泼墨四字,于六法三品,思过半矣。(《画眼》)

十三、生与熟

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不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画眼》)

十四、下笔有凹凸之形

古人论画有云,下笔便有凹凸之形,此最悬解。吾以此悟高出历代处。虽不能至,庶几效之,得其百一,便足自老,以游丘壑间矣。(《画眼》)

十五、画无笔迹

画无笔迹,非谓其墨澹模糊而无分晓也。正如善书者藏锋如锥画沙,印印泥耳。书之藏锋在手执笔沈着痛快,人能知善书执笔之法,则能知名画无笔迹之说。故古人如大令,今人如米元章、赵子昂,善书必能善画,善画必能善书,其实一事耳。(《画眼》)

十六、同学北苑而各各不相似

巨然学北苑,元章学北苑,黄子久学北苑,倪迂学北苑,一北苑耳,而各各不相似。他人为之与临本同,若之,何能传世也。(《画眼》)(原书第218页)

十七、画分南北宗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斡、赵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槃、荆、关、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东坡赞吴道元、王维画壁亦云:“吾于维也无间然。”知言哉。(《画眼》)

十八、学古人而求变

此仿倪高士笔也。云林画法大都树木似营丘寒林,山石宗关仝,皴似北苑,而各有变局。学古人不能变,便是篱堵间物,去之转远,乃由绝似耳。(《画眼》)

十九、兼长之难

士人论画,以取物无疑为一合,非十三科全备未能至此。范宽山水神品,犹借名手为人物,故知兼长之难。(《画眼》)

二十、黄倪吴王四大家

元季诸君子画唯两派:一为董源,一为李成。成画有郭河阳为之佐,亦犹源画有僧巨然副之也。然黄、倪、吴、王四大家皆以董、巨起家成名,至今只行海内。至如学李、郭者朱泽民、唐子华、姚彦卿俱为前人蹊径所压,不能自立堂户。此如南宗子孙,临济独盛,当亦绍隆祖法者,有精灵男子耶?(《画眼》)

二十一、古人皴法各异树木相通

画中山水位置、皴法皆各有门庭,不可相通,惟树木则不然,(原书第219页)虽李成、董源、范宽、郭熙、赵大年、赵千里、马、夏、李唐,上自荆、关,下逮黄子久、吴仲圭辈亦可通用也。或曰须自成一家,此殊不然。如柳则赵千里,松则马和之,枯树则李成,此千古不易,虽复变之,不离本源,岂有舍古法而独创者乎?倪云林亦出自郭熙、李成,稍加柔隽耳。如赵文敏则极得此意,盖萃古人之美于树木,不在石上着力而石自秀润矣。今欲重临古人树木一册以为奚囊。(《画眼》)

二十二、画之道,当宇宙在乎手

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至如刻画细谨,为造物役者,乃能损寿,盖无生机也,黄子久、沈石田、文徵仲皆大耋,仇英短命,赵吴兴止六十余。仇与赵品格虽不同,皆习者之流,非以画为寄,以画为乐者也。寄乐于画,自黄公望始开此门庭耳。(《画眼》)

二十三、淡之玄味,必由天骨

作书与诗文,同一关□。大抵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耳。极才人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淡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人。……苏子瞻日,笔势峥嵘,辞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犹未得十分。谓若可学而能耳。《画史》云,若其气韵,必在生知,可为笃论矣。(《容台别集》卷一)

参考篇目:

张连、古原宏伸编《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所7月版。该书收集该专题文章数十篇,有较为普遍的代表性。以下所列为该书所未收。

(日)神田喜一郎《董其昌画论的基础》,载《美术译丛》1986年第1期。

(原书第220页)

●董棨

董棨(约活动于1750一1830),字汉符,号石农,秀水(今浙江嘉兴)人,能诗善画,画学于方熏,著《养素居画学钩深》,约成书于1800年前后。

一、习古当心手并用

初学欲知笔墨,须临摹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员之至也。山舟先生论书,尝言帖在看不在临。仆谓看帖是得于心,而临帖是应于手。看而不临,纵观妙楷所藏,都非实学。临而不看,纵池水尽黑,而徒得其皮毛。故学画必从临摹入门,使古人之笔墨皆若出于吾之手,继以披玩,使古人之神妙,皆若出于吾之心。(《养素居画学钩深》,下同)

二、古人之法是用,造化之象是体

前贤云:“师古人而后师造化。”古人之法是用,而造化之象是体。古人之所画皆造化,而造化之显著,无非是画。所以圣人不言易而动静起居无在非易。画师到至极之地,而行住坐卧无在非画。

三、用笔须知起讫之法

画固所以象形,然不可求之于形象之中,而当求之于形象之外。如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殆斯意,也。夫然则舍形象而求笔法奈何?必先知起讫之法。何谓起?如

书家之画,必勒贵涩而迟。何谓讫?如书家之超,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起讫分明,则遇圆成圆,遇方成方,不求似而似者矣。然 (原书第401页)察之不精,辨之不明,仍堕恶道。白芋村桑者论胡王二家画一篇,痛快淋漓,可为后来者警戒。

何谓起讫?日欲左先右,欲下先上,勒得住,收得住,横挑侧出,无不得心应手。凡起笔有一定之法,而收笔则千变万化,为藤为干,为石为草,左盘右旋,横扫逆挑,重落轻提,偏锋侧出,笔随锋向,承接连绵,小章巨幅,粗勒细钩,无不以此法施之。彼以髹麭为工者,乌乎知。

四、画无工致写意之别

画何有工致写意之别?夫书画尚同一源,何论同此画而有工致写意之别耶?要之画益工则笔愈见,笔法固无工粗之别,而赋色则有工粗之殊。然不可以笔法而论工粗也,画师与画工不同如

此。

五、笔墨陶情,不可一格例

写山水以位置阔大,气象雄伟为主。若务求工细,已落四谛禅矣。然读杜子美北征等篇,而少府山林诗,娟秀鲜丽,亦不可废。昔高彦敬以简略取韵,倪高士以雅弱取姿。项春草小品妙境,高淡游逸笔尤佳。文人笔墨陶情,不可以一格例也。

六、神韵、气魄从虚灵中来

画贵有神韵,有气魄,然皆从虚灵中得来,若专于实处求力,虽不失规矩而未知入化之妙。

七、画有四法

初学论画,当先求法,笔有笔法,章有章法,理有理法,采有采法。笔法全备,然后能辨别诸家。章法全备,然后能腹充古今。 (原书第402页)理法全备,然后能参变脱化。采法全备,然后能清光大来。羚羊挂角,无迹可寻。非拘拘于法度者所能知也,亦非不知法度者所能知也。

八、画有四穷

笔不可穷,眼不可穷,耳不可穷,腹不可穷。笔无转运曰笔穷,眼不扩充曰眼穷,耳闻浅近曰耳穷,腹无酝酿曰腹穷。以是四穷,心无专主,手无把握,焉能入门。博览多闻,功深学粹,庶几到古人地位。

九、画即书之理,书即画之法

书成而学画,则变其体不易其法,盖画即是书之理,书即是画之法。如悬针垂露,奔雷坠石,鸿飞兽骇,鸾舞蛇惊,绝岸颓峰,临危据槁,种种奇异不测之法,书家无所不有,画家亦无所不有。然则画道得而可通于书,书道得而可通于画,殊涂同归,书画无二。

十、画法皆从运笔中得来

凡作花卉飞走,必先求笔。钩勒旋转,直中求曲,弱中求力,实中求虚,湿中求渴,枯中求腴,总之画法皆从运笔中得来,故学者必以勾稿为先声。勾勒即熟,则停顿转折处处入彀,书家所谓屋漏痕、折钗股、印泥划沙,随处布置,天成画幅,自得神妙境界,非十三科所可限也。

十一、用古人规矩,写自己性灵

临摹古人,求用笔明各家之法度,论章法知各家之胸臆。用古人之规矩,而抒写自己之性灵。心领神会,直不知我之为古人,古人之为我。是中至乐,岂可以言语形容哉!

(原书第403页)

●范玑

范玑,字引泉,江苏常熟人,约活动于乾隆后期至道光年间。善画山水,著《过云庐画论》,约成书于1795年前后。

一、画论理不论体

画论理不论体,理明而体从之。如禅家之参最上乘,得三昧者,始可以为画。未得三昧,终在门外。若先以解脱为得三昧,此野狐禅耳。从理极处求之犹不易得,而况不由于理乎?求三昧当先求理。理有未彻,于三昧终未得也。(《过云庐画论》,下同)

二、作画与作文同法

作画与作文同法。一处消息不通,一字轻重不称,非佳文;一树曲折乖违,一石纹理错乱,亦非佳画。文之浓丽萧疏,幽深辽远,皆本画意之回环起伏,虚实串插,画属文心,文之与画其可分乎?然而画有不能达意者,必藉文以明;有不能显形者,必藉画以证。此又图史之各专其美也。

三、作画当以诸书体互用

作画以篆、隶、真、草之笔随宜互用,古人精六法无不精于八法者也。不备诸体而成画,无有是处。

四、气韵与笔墨

用墨之法即在用笔。笔无凝滞,墨彩自生,气韵亦随之矣。离笔法而别求气韵,则重在于墨,藉墨而发者,舍本求末也。常见世之称赏气韵而莫辨从笔发、墨发,略举前人以证明之:圆照则从(原书第425页)墨发,麓台则从笔发耳。《山静居画论》亦有谓笔端气韵,世每鲜知。先得吾心矣。

五、虚实之明

画有虚实处。虚处明,实处无不明矣。人知无笔墨处为虚,不知实处亦不离虚,即如笔著于纸有虚有实,笔始灵活,而况于境乎?更不知无笔墨处是实。盖笔虽未到其意已到也。瓯香所谓虚处实则通体皆灵。至云烟遮处谓之空白,极要体会其浮空流行之气,散漫以腾,远视成一白片。虽借虚以见实,此浮空流行之气,用以助山林深浅参错之致耳。若布置至意窘处以之掩饰,或竟强空之,其失甚大。正可见其实处理路未明也。必虚处明,实处始明。

六、真鉴画者当与画关涉

学画须得鉴古之法。鉴古不明,犹如行远而不识道路之东西,鲜有不错者。但世之鉴古都以真赝为准的,不以用意为高下,即有爱其取境新奇,仍不究合法与否,果曷故耶?盖藏家则以名

之轻重、价之多寡,传之何氏,重题跋,考记载,验字迹与印文,别纸素之全损,乃篇幅中繁简粗细而定之,与画却不关涉。甚且以其人之罕作者为贵。其谬既大,犹曰某某赏鉴家也,可为一噱。若能画者得一名迹,手摹不置,足以乱真矣。然好其形迹,味其用意,虽胜藏家,终未可为鉴别也。至裨贩之流,俟人好恶,颠倒黑白以射利,纵能鉴别真赝,重在身价高下,尤与画无关。真鉴别者必画学精深,但辨工拙,不为名动,求其所以然之妙,而一点一画玩味之,可以自证工夫,资长不足;且知古人之得失,寻流溯源以明不可见之古画;又譬之登梯者,知楼上人之事,在地之人不知也。然而初时必得名师益友指出,如前之欲行远得熟道路者诏之;又如后之欲升楼,得已登梯者引之。学画可无师友乎?若师(原书第426页)友之趋向有偏须别之,则又在人之目慧耳。

七、仿与临不同,其主见在我

临与仿不同。临有对临、背临,用心在彼;仿有略仿、合仿,主见在我。临有我则失真矣,仿无我则成假矣。临忌优孟衣冠,仿须善学柳惠。步队不失,诚多拘墟之谬;而我用我法,尤有脱略之弊。笔情放纵,或如仙子御风,或如伧夫醉骂,同无拘束,盍亦辨诸。

八、逸品从神、妙、能三品中流出

从来画品有三:曰神、妙、能。学者由能入妙,由妙入神。唐朱景玄始增逸品,乃评者定之,非学者趋途。宋黄休复将逸品加三品之上,以故人多摹而思习,为谬甚矣。夫逸者放佚也,其超乎尘表之概,即三品中流出,非实别有一品也。即三品而求古人之逸正不少。离三品而学之,有是理乎?

九、画气诸种

士夫气磊落大方,名士气英华秀发,山林气静穆渊深,此三者为正格。其中寓名贵气、烟霞气、忠义气、奇气、古气,皆贵也。若涉浮躁、烟火、脂粉皆尘俗气,病之深者也。必痛服对症之药,以清其心,心清则气清矣。更有稚气、衰气、霸气,三种之内,稚气犹有取焉。又边地之人多野气,释子多蔬笋气,虽难厚非,终是变格。匠气之画,更不在论列。

十、宗派之异与盛

宗派各异,南北攸分。方隅之见,非无区别。川蜀奇险,秦陇雄壮,荆湘旷阔,幽冀惨冽。金陵之派重厚,浙闽之派深刻。弇州守三王,虞山遵石谷。云间元宰,新安渐师,各自传仿。吴中又遵(原书第427页)

●范允临

范允临(1558—1641),字长倩,吴县(今江苏吴县)人,万历乙未进士,官至福建参议,工书画,著有《输蓼馆集》。

远师宋元,独擅一代

学书者不学晋辙,终成下品,惟画亦然。宋元诸名家,如荆、关、董、范,下逮子久、叔明、巨然、子昂,矩法森然,画家之宗工巨匠也。此皆胸中有书,故能自具丘壑。今吴人目不识一字,不见一古人真迹,而辄师心自创。惟涂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即悬之市中,以易斗米,画那得佳耶!间有取法名公者,惟知有一衡山,少少仿佛,摹拟仅得其形似皮肤,而曾不得其神理。曰:“吾学衡山耳。”殊不知衡山皆取法宋元诸公,务得其神髓,故能独擅一代,可垂不朽。然则吴人何不追溯衡山之祖师而法之乎?即不能上追古人,下亦不失为衡山矣。此意惟云间诸公知之。故文度、玄宰、元庆诸名氏,能力追古人,各自成家。而吴人见而诧日:“此松江派耳。”嗟乎!松江何派?惟吴人乃有派耳。(《输蓼馆集》)

(原书第224页)

●方亨咸

方亨咸,一作方咸亨,生卒不详。小字姐哥,字吉偶,号邵村,安徽桐城人,顺治丁亥进士,官至御史,工诗文,善书画。

神、逸地位之辨

半千画士士画之论详矣,确不可易。觉谢赫《画品》犹有漏焉,但伸逸品于神品之上别似尚未当。盖神也者心手两忘,笔墨俱化,气韵规矩,皆不可端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切而不可知之谓神也。逸者轶也,轶于寻常范围之外,如天马行空,不事羁络为也。亦自有堂构窈窕,禅家所谓教外别传。又曰:别峰相见者也。神品是如来地位,能则辟支二乘果。如兵法,神品是孙吴,能则刁斗声严之程不识,逸则解鞍纵卧之李将军。能之至始神,神非一端可执也。是神品在能与逸之上,不可概论,况可抑之哉!半千之所谓神者,抑能事之纯熟者乎?总之,绘事清事也,韵事也,胸中无几卷书,笔下有一点尘,便穷年累岁,刻划镂研,终一匠作,了何用乎?此真赏者所以有雅俗之辨也。岂士人之画尽逸品哉!我公精于读画者,必不河汉予言。(引自《读画录》卷二)(原书第320页)

●方士庶

方士庶(1692—1751),字循远,号环山,又号小狮道人,安徽歙县人,寓居维扬,善山水,学王原祁派之黄鼎.,著有《天慵庵笔记》。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

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景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练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天慵庵笔记》)

(原书第356页)

●方薰

方薰(1736—1799),字懒儒,号兰士,一号兰坻、兰如,浙西石门(今浙江崇德)人,一生未应乡举,而诗文书画皆能,影响亦大。著有《山静居集》、《山静居画论》。

一、后悟与生知殊途同归

昔人谓气韵生动是天分。然思有利钝,觉有后先,未可概论之也。委心古人,学之而无外慕,久必有悟,悟后与生知者殊途同归。(《山静居画论》,以下同)

二、气韵生动之要

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

气韵生动为第一义,然必以气为主。气盛则纵横挥洒,机无滞碍,其间韵自生动矣。杜老云:“元气淋漓障犹湿。”是即气韵生动。

三、气韵有笔墨间两种

气韵有笔墨间两种。墨中气韵人多会得,笔端气韵世每鲜知。所以六要中又有气韵兼力也。人见墨汁淹渍辄呼气韵,何异刘实在石家如厕,便谓走入内室。

四、绘画生熟辨

书画至神妙,使笔有运斤成风之趣,无他,熟而已矣。或曰:“有书须熟外生,画须熟外熟。”又有作熟还生之论,如何?”仆曰:“此恐熟入俗耳,然入于俗而不自知者,其人见本庸下,何足与言 (原书第366页)书画?仆所谓熟字,乃张伯英草书精熟,池水尽墨,杜少陵熟精文选理之熟字。”

五、画以初观平淡久视神明者为上乘

画有初观平淡,久视神明者为上乘。有入眼似佳,转视无意者。吴生观僧繇画,谛视之再,乃三宿不去,庸眼自莫辨。

六、晁以道为坡老下转语

东坡曰:“看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晁以道云:“画写物外形,妻于形不改。”特为坡老下一转语。

七、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陈善云:“顾恺之善画而以为痴。张长史工书而以为颠。此二人所以精于书画。”仆曰:“后惟米元章委心书画而以痴颠兼之。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叟之谓也。”

八、六法未尽画之妙

画备于六法,六法固未尽其妙也。宋迪作画先以绢素张败壁,取其隐显凹凸之势。郭恕先作画常以墨渍缣绡,徐就水涤去,想其余迹。朱象先于落墨后复拭去绢素再次就其痕迹图之。皆

欲浑然高古,莫测端倪,所谓从无法处说法者也。如杨惠(按应作杨惠之)郭熙之塑画,又在笔墨外求之。

九、俊发之气在鞭策皮毛间

东坡曰:“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而已,无一点俊发气,看数尺许便倦。”仆曰:“以马喻固不在鞭策皮毛也,然舍鞭策皮毛并无马矣。所谓俊发之气,莫非鞭策皮毛之间耳,世有伯乐而后有名马,亦岂不(原书第367页)然耶?”

十、画无定法,人各意会而造境

或问仆画法,仆曰:“画有法,画无定法,无难易,无多寡。嘉陵山水李思训期月而成,吴道子一夕而就,同臻其妙,不以难易别也。李、范笔墨稠密,王、米笔墨疏落,各极其趣,不以多寡论也。画法之妙人各意会而造其境,故无定法也。”

或谓笔之起倒先后顺逆有一定法,亦不尽然。古人往往有笔不应此处起而起有别致,有应用顺而逆笔出之尤奇突,有笔应先而反后之有余意,皆极变化之妙,画岂有定法哉!

十一、画法·画理·画趣

有画法而无画理非也,有画理而无画趣亦非也。画无定法,物有常理。物理有常而其动静变化机趣无方,出之于笔,乃臻神妙。

十二、平淡天成当从煊烂中求

山谷云:“余初未尝识画,然参禅而知无功之功,学道而知至道不烦。于是观画悉知巧拙工俗,造微入妙,然岂可为单见寡闻者道。”又日:“如虫蚀木,偶尔成文。吾观古人妙处,类多如此。”仆日:“此为行家说法,不为学者说法,行家知工于笔墨而不知化其笔墨,当悟此意。学者未入笔墨之境,焉能画外求妙?凡画之作,功夫到处,处处是法、。功成以后,但觉一片化机,是为极致。然不从煊烂而得此平淡天成者,未之有也。”

十三、学古以资我用

始人手须专宗一家,得之心而应之手,然后旁通曲引,以知(原书第368页)

其变。泛滥诸家以资我用,实须心手相忘,不知是我,还是古人。

十四、笔墨工夫到境

作一画墨之浓淡焦湿无不备,笔之正反虚实旁见侧出无不到,却是随手拈来者,便是工夫到境。

十五、画法在虚实之间

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

十六、画法须辨高下得失

画法须辨得高下,高下之际,得失在焉。甜熟不是自然,佻巧不是生动,浮弱不是工致,卤莽不是苍老,拙劣不是高古,丑怪不。是神奇。

十七、不尚形似须作活语参解

画不尚形似,须作活语参解。如冠不可巾,衣不可裳,履不可□,亭不可堂,牖不可户,此物理所定而不可相假者。古人谓不尚形似,乃形之不足而务肖其神明也。

十八、仿古之似与不似

摹仿古人,始乃惟恐不似,既乃惟恐太似。不似则未尽其法;太似则不为我法。法我相忘,平淡天然,所谓摈落筌蹄,方穷至理。

子久《富春山居》一图前后摹本何止什百,要皆各得其妙,惟董思翁模者绝不似而极似,一如模本《兰亭序》,定武为上。(原书第369页)

十九、画之静

作画不能静,非画者有不静,殆画少静境耳。古人笔下无繁简,对之穆然,思之悠然而神往者,画静也。画静,对画者一念不设矣。

二十、吴装之称

画论云:“宋人善画,吴人善冶。”注,冶,赋色也。后世绘事推吴人最擅,他方爰仿习之,故鉴家有吴装之称。

二十一、甜者秾郁而软熟之谓

陈嘹云:“大痴论画最忌日甜。甜者秾郁而软熟之谓,凡为俗、为腐、为板,人皆知之,甜则不但不之忌而且喜之。自大痴拈出,大是妙谛。”余谓不独书画,一切人事皆不可甜,惟人生晚境宜之。

二十二、法派不同,各有妙诣

法派不同,各有妙诣。作者往往以门户起见,互为指摘,识者陋之。不知王、黄同时,彼此倾倒。韩、孟异体,相与推崇。惟其能知他人之工,则己之所造也深矣。

二十三、画境异乎诗境

画境异乎诗境,诗题中不关主意者,一二字点过。画图中具名者必逐物措置,惟诗有不能状之类,则画能见之。

二十四、卷轴气不以写意工致论

士人画多卷轴气,人皆指笔墨生率者言之,不禁哑然。盖古人所谓卷轴气,不以写意工致论,在乎雅俗,不然摩诘、龙眠辈皆(原书第370页)无卷轴矣。

二十五、书画之真在大作意发之性灵

诗文有真伪,书画亦有真伪,不可不知。真者必有大作意发之性灵者,伪作多櫽括蹊径,全无内蕴。三品画外,独逸品最易欺人眼目。

二十六、画之奇与正

书画贵有奇气,不在形迹间尚奇,此南宗义也。故前人论书曰:“既追险绝,复归平正。”论画曰:“山有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反是则非画。”

气格要奇,笔法须正。气格笔法皆正,则易入平板。气格笔法皆奇,则易入险恶。前人所以有狂怪求理,卤莽求笔之谓。

二十七、造艺当绝弃常见

童时闻先公于执友间绪论,谓作诗要从古人想不到处著想,做不到处用力,便非陈言。作画如法,便无依样葫芦之病。又曰:“古人造一艺必先绝弃常见。常见习闻,最足蔽塞天性,能名于后世者,不博名于一时者也。”

二十八、画之要害在立意

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

二十九、画之题款

款题图画始自苏、米,至元明而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亦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乃为滥觞。(原书第371页)

古画不名款,有款者亦于树腔、石角题名而已。后世多款题,然款题甚不易也。一图必有一款题处,题是其处则称,题非其处则不称。画故有由题而妙,亦有题而败者,此又画后之经营也。

三十、人各以意运法,法亦妙有不同

画有尽而意无尽,故人各以意运法,法亦妙有不同。摹拟者假彼之意,非我意之所造也。如华新罗山水花鸟皆自写其意,造其法。金冬心又以意为画,文以饰之为一格,皆出自己意造其妙。

三十一、好奇务新,画之病

东坡云:好奇务新乃诗之病。画岂不然耶?构奇出巧,心思独诣者,不过名列小品,不能独当一面,垂法后世。或谓别立格而想出一头地,尤非也。董思翁于沈、文、唐、仇之后,复以堂堂整整

之法自立门户,至今不名在四子后,可知矣。

三十二、书画之转关,要非人力所能回

书画,自画禅开堂说法以来,海内翕然从之。沈、唐、文、祝之流遂塞,至今无有过而问津者。近来又以虞山、娄江为祖法,亦复不参香光。一二好古之徒,孤行独诣,必皆非笑之。书画之转关,要非人力所能回也。

三十三、熟而化,有自家面目

学不可不熟;熟不可不化,化而后有自家面目。

三十四、四王画风及影响

国朝画法,廉州、石谷为一宗;奉常祖孙为一宗。廉州匠心渲染,格无不备。奉常祖孙独以大痴一派为法。两宗设教宇内,法嗣藩衍,至今不变宗风。(原书第372页)西庐、麓台皆瓣香子久而各有所得。西庐刻意追模,一渲一染皆不妄设,应手之制,实欲肖真。麓台壮岁,参以己意,干墨重笔皴擦,以博浑沦气象。尝自夸笔端有金刚杵。义在百劫不坏也。

海内绘事家,不为石谷牢笼,即为麓台械木杻,至款书绝肖者。故二家之后,画非无人,如出一手耳。独邵村方氏,狮峰沈氏,梅壑查氏皆能自行自止,可谓不因人热者。

三十五、南北宗说本禅宗义

画分南北两宗,亦本禅宗南顿北渐之义。顿者根于性,渐者成于行也。

三十六、北宗画法有雅格

六如原本刘、李、马、夏,和以天倪,资于书卷。故法北宗者,多作家面目;独子畏起,而北宗画法有雅格,

参考篇目:

郑拙庐标点注释《山静居画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版。(原书第373页)

●傅山

傅山(1607—1684),字青主,明亡后号朱衣道人、石道人等,山西阳曲人,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其书画见解如同其哲学思想一样,反映出明中期以后的人文主义的反叛色彩。著有《霜红龛集》等多种著作。此处所据主要选自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版的侯文正辑《傅山论书画》。

一、字恐其带奴俗气

字亦何与人事,政复恐其带奴俗气。若得无奴俗习,乃可与论风期日上耳。不惟字。(《霜红龛集·家训》)

二、字中之天

吾极知书法佳境。第始欲如此而不得如此者,心手纸笔,主客互有乖左之故也。期于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神至而笔至,天也;笔不至而神至,天也。至与不至,莫非天也。吾复何言,盖难言之。(《霜红龛集·家训》)

旧见猛参将标告示曰“子初六”,奇奥不可言,尝心拟之,如才有字时。又见学童初写仿时,都不成字,中而忽出奇古,令人不可合亦不可拆,颠倒疏密,不可思议。才知我辈作字,卑鄙捏捉,安足语字中之天。此天不可有意遇之,或大醉后无笔无纸亦无字,当或遇之。世传右军见大令拟右军书,看之云:昨真大醉。此特扫大令兴语耳。然亦能书人醉后为之,若不能书者,醉后岂能役使钟、王辈到臂指乎?既能书矣,又何必醉?正以未得酒之味(原书第261页)时,写字时作一字想,便不能远耳。(《霜红龛集·杂记》)

三、粗非豪也

混目冒迹之士者曰“粗豪”。粗非豪也。果豪矣,必不粗也。且道卯君之豪中书者,喜其粗耶?亦属其锐而长耶?如以粗也,缉羊、牛毛如指、如臂、如腹何难?岂不中用哉?何必兔脊、狸背、鼠须之选也!(《霜红龛集·杂记》)

四、书到先秦吊诡多

饕餮蚩尤婉转歌,颠三倒四眼横波。儿童不解霜翁语,书到先秦吊诡多。(《村居杂诗十首》之八)

五、汉隶之不可思议处

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是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凡偏旁、左右、宽窄、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今所行圣林、梁鹄碑,如墼模中物,绝无风味,不知为谁翻抚者,可厌之甚。(《霜红龛集·杂记》)

六、画之迟速与性情相浃

子美谓“十日一山,五日一水”。东坡谓“兔起鹘落,急追所见”。二者于画迟速何迥耶?域中羽毛鳞介,尺泽层峦,嘉卉朽蘀,皆各有性情。以我接彼,性情相浃,恒得诸渺莽惝恍间,中有不得迅笔、含毫,均为藉径,观者自豁然胸次……(原缺),斯技也,进乎道矣。(《霜红龛集·杂记》)

七、写意人与写影人

高手作画,作写意人,无眼鼻而神情举止生动可爱。写影人,从尔庄点刻画,便有几分死人气矣。诗文之妙亦尔。若一七、八(原书第262页)尺体面大汉,但看其背后,岂不伟然,掉过脸来,模模糊糊,眼不成眼,鼻不成鼻,则拙塑匠一泥人耳。微七、八尺,即十丈何为?(《霜红龛集·(杜遇余论》)

八、宁拙毋巧,宁丑毋媚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文章不可补。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谁为用九者,心与腕是取。永真溯羲文,不易柳公语。未百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此无他,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觚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始复宗先人四、五世所学之鲁公而苦为之。然腕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比之匪人,不亦伤乎!不知董太史何所见,而遂称孟颊为“五百年中所无”。贫道乃今大解,乃今大不解。写此诗仍用赵态,令儿孙辈知之勿复犯。此是作人一著。然又须知赵却是用心于王右军者,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心手之不可欺也如此,危哉!危哉!尔辈慎之!毫厘千里,何莫非然!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霜红龛集》卷四《作字示儿孙·附跋》)

九、当知性命者,莫浪看挥毫

世界犹牵补,丹青现羽毛。君臣存贵贱,朋友寄孤高。兀气其中具,天亲无始色。当知性命者,莫浪看挥毫。(《自题画》)(原书第263页)

十、觚觚拐拐自有性

天下有山遁之精,不恶而严山之情。谷口一桥摧诞岸,峰回虚亭迟癯形。直瀑飞流鸟纯道,描眉画眼人难行。觚觚拐拐自有性,娉娉婷婷原不能。问此画法古谁是,投笔大笑老眼瞠。法无法也画亦尔,了去如幻何方成。(《题自画山水》)

参考篇目:

潘运告《纯任天机的审美观:傅山的美学思想》,载《学术月刊》1986年第1l期。

尹协理、徐练峰《论傅山的审美情趣》,载《复旦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1期。

侯文正辑注《傅山论书画》,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版。

端木蕻良《傅山的书法美学》,载《山西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

师道刚《清人评傅山书法剖析》,载《晋阳学刊》1983年第5期。

王萤辑评《傅山画论及题画诗》,载《美术耕耘》(太原)1985年第2期。

王萤《“宁丑毋媚”在书法上的时代性及美学意义》,载《书法》1986年第3期。

(原书第264页)

●高秉

高秉,生卒不详,字青畴,号泽公,辽阳(今辽宁辽阳县)人,高其佩侄孙,著《指头画说》,记高其佩指画情况。

高其佩(1660—1734),字韦之,号且园,铁岭(今属辽宁)人,官刑部侍郎,善画,尤长于指头画。

一、画从梦授,梦自心成

恪勤公八龄学画,遇稿辄模,积十余年盈二簏。弱冠即恨不能自成一家。倦而假寐,梦一老人引至土室,四壁皆画,理法无不具备,而室中空空不能模仿。惟水一盂,爰以指蘸而习之,觉而大喜。奈得于心而不能应之于笔,辄复闷闷。偶忆土室中用水之法,因以指蘸墨,仿其大略,尽得其神。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职此遂废笔焉。曾镌一印章云:画从梦授,梦自心成。(《指头画说》,下同)

二、浓墨重彩尤见精神

胭脂宜淡,公重用之弥旧。赭不宜赤,公累用之弥雅。至以青绿加于重墨之上弥隽永,硃粉施于金筵弥幽秀,而以。浓墨笔画密竹不分轻重弥见萧疏,此尤前古所未敢者也。

三、画人面不同,气色亦无同

画人以万计矣,以面无一同。面不同,奇矣;而气色无一同者,乃龙虎之面,亦百十各异。此诗文家参活法,欲语羞雷同意也。(原书第380页)

四、笔墨赖天姿、学力、胸襟

笔墨之事,天姿笃,学力深而胸襟尤要阔大。东坡《渡海诗》云:“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具此胸襟而足其才智,技必过人。公目空千古;气雄万夫,而年近七秩,犹悬眼镜临模古人,何患不惊世邪?秉尝谓公画落墨有神气,渲染有元气,其天资、学力、胸襟缺一者,不足与言笔墨,尤不足与言指画。

五、粗服乱头,愈形其美

指画群仙宫娥,信手涂抹,粗服乱头,愈形其美。甚有眉目不清、口鼻相连,有似嫫母者。然风神体格窈窕端庄,自有别趣,其故难言。

六、无情有情之物皆有神

万物之有情者必皆有神,花木之无情者亦各有神,公绘无情有情之物尽得其神。

七、必有静气,方为神品

论书画者夥矣,多言理法,言笔墨,言家数,亦有言气味、气韵、气势、气魄者,而少言及静之一字也。书画至于成就,必有静气,方为神品。昔人论诗文,有言敛气于骨者,敛气于骨则乾坤清气可得而自静矣。古大家书画中静者亦不可多得。

参考篇目:

罗春政《高其佩和他的指画》,载《辽宁日报》1983年11月12日。

国兴《创匠今安在,空留指墨精:指头画创始人高其佩》,载《理论与实战》1985年第8期。 (原书第381页)

●布颜图

布颜图,生卒不详①,字啸山,号竹蹊、乌亮海氏。蒙古人,入籍镶白旗满洲,官至绥远城副都统。著《画学心法问答》。

一、以墨之六彩,夺造化之机

问:墨有黑、白、浓、淡、干、湿六彩,何以用之?或同而用之,或分而用之,抑或次第用之?请示其方。

曰:墨之为用,其神矣乎。画家能夺造物变化之机者,只此六彩耳。如巨灵之斧,五丁之凿,开山劈水,取烟光云影于几案,其效灵岂细事哉?但用之善与不善耳。善用墨者,先后有序,六彩合宜,则峰峦明媚而岩壑幽深,令观者兴栖止之思而悦心焉,则护惜随之。不善用墨者,先后失序,六彩错杂,虽峰峦罗列,亦必穷山恶水,令观者蹙额憎心生焉,而弃掷随之。吾以干淡白三彩为正墨,湿浓黑三彩为副墨。墨之有正副,犹药之有君臣,君以定之,臣以成之。经营位置既妥,先用淡墨钩其轮廓,次用干淡白三墨依轮加皴。皴不厌烦,重重腻皴,旋旋渴染,盖皴不多则石不厚,气韵何由而生?诸处淡墨皴足,则画定矣。但如梦如雾,率无真意,始用湿浓黑三墨以成之。迎面山顶石准用黑墨开其面目,次用湿浓润其阴坳,务审阴阳向背,左浓右淡,右明左暗,实处愈实,虚处愈虚,悬壁谛观,焕然一山川矣。(《画学心法问答》,以下同)

①其门人施克洪在《画学心法问答》后有跋,谈及乾隆乙丑(1754年)初见布颜图,其时布氏已是“年高德劭,内养功深”,可由此推其活动年代之大概。

(原书第375页)

二、用笔之筋骨皮肉

问:笔有筋骨皮肉四势,筋骨在内,皮肉在外,一笔之中何能全此四势?

曰:筋骨皮肉者,气之谓也。物有死活,笔亦有死活。物有气谓之活物,无气谓之死物。笔有气谓之活笔,无气谓之死笔。峰峦葱翠,林麓蓊郁,气使然也,皆不外乎笔,笔亦不离乎墨,笔墨相为表里。笔为墨之经,墨为笔之纬,经纬连络,则皮燥肉温,筋缠骨健,而笔之四势备矣。操笔时须有挥斥八极,凌厉九霄之意,注于毫端,一笔直下即成四势不可复也。一笔之中,初则润泽,渐次干涩,润泽者皮肉也,干涩者筋骨也。有此四者谓之有气,有气谓之活笔,笔活画成时亦成活画。

三、无墨求染之法

问:无墨求染一法,既无墨矣何以染为?既染矣乌得无墨?请示其详。

曰:山水画学能入神妙者只此一法,最为上上。所谓无墨者,非全无墨也,干淡之余也。干淡者实墨也,无墨者虚墨也。求染者以实求虚也,虚虚实实,则墨之能事毕矣。盖笔墨能绘有形,不能绘无形,能绘其实,不能绘其虚。山水间烟光云影,变幻无常,或隐或现,或虚或实,或有或无,冥冥中有气,窈窈中有神,茫无定像,虽有笔墨莫能施其巧。故古人殚思竭虑,开无墨之墨,无笔之笔以取之。无笔之笔,气也,无墨之墨,神也。以气取气,以墨取墨,岂易事哉!吾故日上上,尔当于此法着力焉。

四、用墨之法

问用墨之法。

曰:古所谓用墨不为墨用者,即善用墨者也。笔墨相为表里,

(原书第376页)笔有气骨,墨亦有气骨。墨之气骨由笔而出。苍茫者山之气也,浑厚者山之体也。画家欲取苍茫浑厚不外乎墨之气骨。墨者经也,用者权也。善用墨者其权在我,练之有素,画时则取于淡之墨,糙擦交错以取之,其苍茫浑厚之势,无不随手而应,方谓之用墨不为墨用也。不善用墨者练之不纯,墨色驳杂,浓淡失宜,纵能得其彩泽,而不能得其天然之气骨,此反为墨用而不能用墨者也。其用墨之正副先后,业于六彩中叙说明白,毋庸复赘。

五、练笔之法先练心

……练之之法先练心,次练手,笔即手也。古人有读石之法。峰峦林麓,必当熟读于胸中。盖山川之存于外者,形也;熟于心者,神也。神熟于心,此心练之也。心者,手之率;手者,心之用。心之所熟,使手为之,敢不应手?故练笔者非徒手练也,心使练之也。练时须笔笔着力,古所谓画穿纸背是也。拙力用足,巧力出焉,而巧心更随巧力而出矣。巧心巧力,互相为用,何虑三湘不为吾窗下之砚池,而三山不为吾几上之笔架?子欲取效于管城,只此一练字不爽。

六、画山水之有法与无法

诸画家与山水家不得同日语者,惟此有法无法之一事耳。法者,理也,万物莫不由理而出,故有定形定像。……独树石无定形而又无定像,故山水家难于入手。……初基之士,必从有法人手。若以树石为无定形定像,即率笔为之,将放轶乎规矩之外,终于散漫而无成矣。夫惟倚法朝而摹焉,夕而仿焉,熟练于腕下,镂刻于胸中,心手无违碍,渐归于无法矣。无法者非真无法也,通变乎理之谓也。腕既熟矣,手既练矣,笔笔是石而化乎石之迹,笔笔是树而化乎树之痕。斯不拘乎法而自不离乎法。画一石也,偃之亦可,仰之亦可,横亘之亦可,屹立之亦可。画一树也,孤枝亦可,繁(原书第377页)亦可,穿插之亦可,稠叠之亦可。左之右之纵之横之无非树石,此树石之真面目也。又何曾有法?又何常无法?所谓有法无法之间也,此法不亦微乎?

七、气韵出于墨,生动出于笔

门人问曰:聆夫子之教谆谆以气韵生动为主,日久自获管城效灵,则是气韵生动,人力可能也。而谢赫所论六法,气韵生动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于此疑信相参,请夫子明示之。

曰:吾与汝斯问也。使汝不问,则委诸生知,胶柱矣,自弃矣。庄子曰:“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一息相吹也。”夫大块负载万物,山川草木动荡于其间者,亦一息相吹也,焉有山而无气者乎?如画山徒绘其形,则筋骨毕露,而无苍茫絪缊之气,如灰堆粪壤,乌是画哉?又何能取赏于烟霞之士?故余常诲汝以气韵生动为主。谢赫所谓生知之知字活,盖知者鲜矣。知而为之即用力也,用力未有不能也,知而不为是自弃也。下手法只在用笔用墨,气韵出于墨,生动出于笔;墨要糙擦浑厚,笔要雄健活泼。画石须画石之骨,骨立而气自生。骨既生复加以苔藓草毛,如襄阳大混点、仲圭之胡椒点等类,重重干淡,加于阴凹处,远视苍苍,近视茫茫,自然生动矣。非气韵而何?故余常诲汝以用力。

八、用意之法

问用意法。

曰:意之为用大矣哉!非独绘事然也,普济万化一意耳。夫意先天地而有。在《易》为几,万变由是乎生;在画为神,万象由是乎出。故善画必意在笔先。宁使意到而笔不到,不可笔到而意不到。意到而笔不到,不到即到也;笔到而意不到,到犹未到也。何也?夫飞潜动植,灿然宇内者,意使然也。如物无斯意,则无生气,即泥牛木马陶犬瓦鸡,虽形体备具,久视之则索然矣。如绘染山(原书第378页)川,林木丛秀,岩嶂奇丽,令观者瞻恋不已,亦意使然也。如画无斯意则无神气,即成刻板舆图,照描行乐,虽形体不移,久视之则索然矣。故学之者必先意而后笔。意为笔之体,笔为意之用,务要笔意相倚而不疑。笔之有意犹利之有刃,利有刃虽老木盘错无不随刃而解。笔有意虽千奇万状,无不随意而发。故用笔之用字最关切要。此用字即雌鸡伏卵之伏字,即狻猫捕鼠之捕字,必要矢精专一,笃志不分,大则稠山密麓,细则一枝一叶一点一拂,无不追心取势,以意使笔。笔笔取神而溢乎笔之外,笔笔用意而发乎笔之先。殆日久其生灵活趣在在而出矣。臻乎此者又何让荆关于前,而逊郭范于后乎?

九、笔墨情景,缺一不可

问:画中笔墨情景何者为先?

曰:山水不出笔墨情景。情景者,境界也。古云:境能夺人。又云:笔能夺境。终不如笔境兼夺为上。盖笔既精工,墨既焕彩,而境界无情,何以畅观者之怀?境界人情而笔墨庸弱,何以供高雅之赏鉴?吾故谓笔墨情景,缺一不可,何分先后。

参考篇目:

洪桥、斯夫注释《画学心法问答》,载《江苏画刊》1981年第4、6期。

许祖良、洪桥编译《中国古典画论选译》,辽宁美术出版社1985年8月

版。其中有《画学心法问答》各则之译文。

(原书第379页)

●查礼

查礼(1716—1783),字恂叔,号榕巢,宛平(今河北宛平)人,官至湖南巡抚,善画山水,尤善墨梅,著《画梅题记》。

一、作画须有书卷气

凡作画须有书卷气方佳。文人作画,虽非专家,而一种高雅超逸之韵流露于纸上者,书之气味也。至画梅,当涂本、行干、出枝、勾花,随笔点染,自有生趣。不到处乃是佳处。如刻意求工,则笔墨转滞矣。少陵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谓属文也。然移之作书画,亦未有不佳者。(《画梅题记》)

二、画梅当信笔所之,兴到笔到

古人画山水有粉本,前辈多宝蓄之,至画梅则无定格。信笔所之,兴到则笔到,笔到则神到,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正亦可,欹亦可;卧亦可,倒亦可;交亦可,离亦可;简亦可,繁亦可。或古根出土,或峭枝扫空,或倚山临水,淡月荒烟,千态万状,任笔行之,无不得宜,何用粉本为?(《画梅题记》)

三、不象之象有神,不到之到有意

画梅要不象,象则失之刻;要不到,到则失之描。不象之象有神,不到之到有意。染翰家能传其神意,斯得之矣。(《画梅题记》)

四、意到笔不到方称逸品

画家写意必须有意到笔不到处,方称逸品。画梅者若枝枝相接,朵朵相连,墨迹沾纸,笔笔送到,则刻实板滞,无足取矣。前人(原书第362页)所谓宣和、绍兴、明昌之睿赏,弗及宝晋、鸥波、清闷之品题,亦此意也。(《画梅题记》)

(原书第363页)

●查士标

查士标(1615—1698),字二瞻,号梅壑散人,安徽休宁人,后寓扬州。明末生员,家富收藏,故精鉴别,擅画山水,为“海阳四家”之一。

龚贤丘壑笔墨皆非人间蹊径

昔人云:丘壑求天地所有,笔学求天地所无。野遗此册,丘壑笔墨皆非人间蹊径,乃开辟大文章也。(《听□楼书画记》卷五)

(原书第267页)

●陈洪绶

陈洪绶(1599—1653),字章侯,号老莲,诸暨(今浙江诸暨)人。明末著名画家,其画夸张、怪诞,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自题抚周长史画

吾摹周长史画至再至三,犹不欲已。人日:“此画已过周而犹谦谦何也?”吾日:“此所以不及者也。吾画易见好,则能事未尽也。长史本至能,而若无能,此难能也。”吾试以为文言之。今夫为文者,非持论即摭事耳。以议属文,以文属事,虽备经营,亦安容有作者之意存其中邪?自作家者出,而作法秩然。每一文至,必含毫吮墨,一若有作者之意,先行于前,舍夫论与事,而就我之法而文亡矣。故夫画,气运兼力,飒飒容容,周秦之文也。捉勒随境堑错,汉魏文也。驱遣于法度之中,前燕后口,陵轹矜轶,搏裂顿研,作气满前,八家也。故画者有入神家,有名家,有作家,有匠家,吾惟不离乎作家,以负此谦也。(《玉几山房画外录》)

二、潜心师古而能大成

今人不师古人,恃数句举业短丁,或细小浮名,便挥笔作画,笔墨不暇责也。形似亦不可比拟哀哉!欲微名供人指点,又讥评彼老成人,此老莲所最不满于名流者也。然今人作家,学宋者失之匠何也?不带唐法也。学元者失之野,不溯宋源也。如以唐之韵,运宋之板,宋之理,得元之格,则大成矣。眉公有云:“宋人不能单刀直入,不如元画之疏。”非定论也。如大年、北苑、巨然、晋卿、龙眠、襄阳诸君子,亦谓之密耶?此元人黄、王、倪、吴、高、赵之祖。古人祖述之法,无不严谨。即如倪老数笔,都有部署法律。(原书第256页)小大李将军、营邱、白驹诸公,虽千门万户,千山万水,都有韵致。人自不死心观之,学之耳,孰谓宋不如元哉!若宋之可恨,马远、夏珪真画家之退群也。老莲愿名流学古人,博览宋画仅至于元,愿作家法宋人乞带唐人,果深心此道,得其正脉,将诸大家辨其此笔出某人,此意出某人,高曾不观,贯串如到,然后落笔,便能横行天下也。老莲五十四岁矣,吾乡并无一人,中兴画学,拭目俟之。(《玉几山房画外录》)

参考篇目:

路明《陈老莲的人物画》,湖南美术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黄远林《陈洪绶和他的屈子行吟图》,载《文史知识》1984年第11期。

崔锦《三百年无此笔墨的人物画大师:陈洪绶和他的(蕉林酌酒图)》,载《迎春花》1983年第1期。

裘河《关于陈洪绶的(水浒叶子》,载《新美术》1985年第4期。

黄涌泉《陈洪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6月版。

(原书第257页)

●陈继儒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诸生,屡诏征用,皆以疾辞。工诗善文,亦善书画,其绘画见解反映在他的《妮古录》一书中。

一、云林画古淡天然,可称逸品①

倪迂画在胜国时,可称逸品。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历代惟张志和、卢鸿可无愧色。宋人中米襄阳在蹊径之外,余皆从陶铸而来。元之能者虽多,然率承宋法,稍加萧散耳。吴仲圭大有神气,黄子久特妙风格,王叔明奄有前规。而三家未洗纵横习气,独云林古淡天然,米痴后一个而已。(《妮古录》)

二、力巧神胆学识尽于笔墨

世人爱书画而不求用笔用墨之妙。有笔妙而墨不妙者,有墨妙而笔不妙者,有笔墨俱妙者,有笔墨俱无者。力乎?巧乎?神乎?胆乎?学乎?识乎?尽在此矣。总之不出蕴藉中沉着痛快。

(《妮古录》)

三、书画相通如禅家之合相

画者六书象形之一。故古人金石、钟鼎、隶篆往往如画,而画家写水、写兰、写竹、写梅、写葡萄,多兼书法,正是禅家一合相也。(《妮古录》)

①此条亦见于董其昌《画旨》。

(原书第222页)

四、山水画分宗

山水画自唐始变,盖有两宗:李思训、王维是也。李之传为宋王诜、郭熙、张择端、赵伯驹、伯骕,以及于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皆李派。王之传为荆浩、关仝、李成、李公麟、范宽、董源、巨然,以及于燕肃、赵令穰,元四大家皆王派。李派板细无士气,王派虚和萧散,此又慧能之禅,非神秀所及也。至郑虔、卢鸿一、张志和、郭忠恕、大小米、马和之、高克恭、倪瓒辈,又如方外不食烟火人,另具一骨相者。(引自《清河书画舫》)

五、文人之画在于笔墨

文人之画,不在蹊径,而在笔墨。李营丘惜墨如金,正为下笔时要有昧耳。元四大家皆然。(《盛京故宫书画录》)

黄太史有言日:士大夫下笔使有数万卷书气象,便无俗态,不然一楷书吏耳。(《妮古录》)

(原书第223页)

●陈祚明

陈祚明,清初人,字引倩,浙江仁和人,生世不详。

一、石谷仿古有自得之趣

邵子与自吴门来燕中,出王石谷仿古画十二册页见示。结构命笔,皆以心入古人之意而默会。其自得之趣,故沛然出之如古人。身为后人,摹古人于一笔二笔间,争似不似也。至其天机流行,匠心独运,别有神气在皴擦楮墨之外,予亦不能言之也。(见《玉几山房画外录》卷上《跋王石谷画》)

二、画可以耳视,以目听

画写色与写形者已殊。色非朱碧之谓,水墨中亦具有色。又进而写声。声不在笔墨中,亦不在笔墨外。画家者与阅者恍惝相遇,各不自知。觉性在人,可以耳视,以目听,于此喻矣。此临王蒙松风飞瀑。不识有溪山林木,惟闻萧飒之声。其中云气蓊然,隔断山岚泉脉,非人意想所及。是为万山松泉之响,与一丘一壑盘桓抚树者不同矣。(《玉几山房画外录》卷上《跋王石谷画》)

(原书第287页)

●笪重光

笪重光(1623—1692),字在辛,号江上外史,自称郁冈扫叶道人,丹徒(今江苏丹徒)人,顺治年间进士,官至御史,著有《书筏》、《画筌》。后者有王翚恽格之品评。

一、浑与清

夫山川气象,以浑为宗;林峦交割,以清为法(画家最重章法,“清”、“浑”二语,通体段落始两得之①)。形势崇卑,权衡小大;景色远近,剂量浅深。(《画筌》,以下所引同)

二、人工与天成

巧在善留,全形具而妨于凑合;圆因用闪,正势列而失其机神。眼中景现要用急追,笔底意穷须从别引(二语解画禅元要也。其解者旦暮遇之)。偶尔天成,加以人工而或损;此中佳致,移之彼处而多违。

三、目中有山,意中有水

理路之清,由低近而高远;景色之备,从澹简而绸缪。挈小以成巨,必欲其静;完少以布多,眼欲其明。目中有山,始可作树;意中有水,方许作山。(目中有山四句,即所谓胸有成竹也。今人作画胸中了无主见,信笔填砌,纵令成图,神气索然,参此方悟画法)

①括号内为王犀、恽格之品评。以下同。

(原书第275页)

四、有题后画与有画无题

前人有题后画,当未画而意先;今人有画无题,即强题而意索。

五、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

人不厌拙,只贵神清;景不嫌奇,必求境实。董巨峰峦,多属金陵一带;倪黄树石,得之吴越诸方。米家墨法,出润州城南;郭氏图形,在太行山右。摩诘之辋川,关荆之桃源,华原冒雪,营邱寒林。江寺图于晞古,鹊华貌于吴兴。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

六、不拘法者变门庭

善师者师化工,不善师者抚缣素。拘法者守家数,不拘法者变门庭。叔达变为子久,海岳化为房山。黄鹤师右丞而自具苍深,梅花祖巨然而独称浑厚。方壶之逸致,松雪之精妍,皆其澄清味象,各成一家,会境通神,合于天造。

七、资分格力兼之者难

画工有其形而气韵不生,士夫得其意而位置不稳。前辈脱作家习,得意忘象;时流托士夫气,藏拙欺人。是以临写工多,本资难化;笔墨悟后,格制难成。(资分格力兼之者难,百年以来不一二觏,故有童而习之,老无所得。或恃其聪明终亏学力,此成家立名之所以不易也)

八、大家·逸品·名迹

称逸品。寓目不忘,必为名迹;转瞬若失,尽属庸裁。

九、无层次而有层次者佳

无层次而有层次者佳,有层次而无层次者拙。状成平褊,虽多丘壑不为工;看人深重,即少林峦而可玩。真境现时,岂关多笔;眼光收处,不在全图。合景色于草昧之中,味之无尽;擅风光于掩映之际,览而愈新。密致之中自兼旷远,率易之内转见便娟。(此篇中阐发气韵最微妙处也,其议论精微语无虚下,学者字字作禅句参之,默契其旨)

十、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时即动时。林间阴影无处营心,山外清光何从着笔?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凡理路不明,随笔填凑,满幅布置,处处皆病,至点出无画处更进一层,尤当寻味而得之。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人多不著眼空处,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也)

十一、见丘壑而忘其为图画则神

得势则随意经营,一隅皆是;失势则尽心收拾,满幅都非。势之推挽在于几微,势之凝聚由乎相度。画法忌板,以其气韵不生。使气韵不生,虽飞扬何益?画家嫌稚,以其形模非似,使形模非似,即老到奚庸?粗简或称健笔,易入画苑之魔;疏拙似非画家,适有高人之趣。披图画而寻其为丘壑则钝,见丘壑而忘共为图画则神。(丘壑忘为图画,是得天地之灵气也,所谓艺游而至者则神传矣)

(原书第277页)

十二、笔墨·皴染·自然

盖山容凭皴淡以想象,无泥皴淡而著其伪;树态假点抹以形容,勿拘点抹而忽其真。钩之行止即峰峦之起跌,皴之分搭即土石之纹痕。顿挫乃钩劈之流行,浅深为渲染之变化。虚白为阳,实染为阴。山坳染重,端因阴影相遮;山面皴空,多是阳光远映。山以分按脊生,石用重钩面出。山脚伏而皴侧,坡脊起而皴圆。麻皮虚脚而山空,兼让长林之得致;钉头露额而石豁,又资丛树以托根。墨带燥而苍,皴兼于擦;笔濡水而润,渲间以烘。衬复而内晕,钩简而外工。钩灵动似乎皴,皴细碎同于擦。劈而不皴,知烘染之有法;皴而不染,知钩劈之意全。著笔为皴,留空痕以成廓;运墨为染,间翁迹以省钩。点之圆活,与皴无殊;皴之沉酣,视染匪异。钩之漫处可以资染,染之著处即以代皴。复染于钩内而石面棱棱,增染于廓外而石脊隐隐。皴未足重染以发其华,皴已足轻染以生其韵。解索动而麻皮静,烂草质而牛毛文。钉头莽于木柿,长短同施;豆瓣泼于芝麻,小大易置。卷云雨点各态,乱柴荷叶分姿。劈斧近于作家,文人出之而峭;鬼脸易生习气,名手为之而道。大劈内带凿痕,小劈中含锈迹。石凌面而隐叠千层,山没骨而融成一片。灰堆乃矾头之变境,叠堞即斧劈之后尘(从古画家各立门户,皆由皴法不同。自唐五代南北宋以至元明,其笔法有如方柄圆凿之难入者,然其中自有一贯通之理,故能精于一家法而得其变化,离合处则诸家画法一以贯之,更无凝滞。今人之蔽只在不能专攻一家,故诸家皆无入处也。观此论皴法精详,开墨妙之元秘,补前人之缺略,真六法之微言也。画中惟皴法最难,所宜亟讲。各家画法未易兼综,然须画北宋,勿使一笔入南宋法,画南宋勿使一笔人元人法,画元人亦勿使入南宋诸家法。诸家各有门庭,勿相混淆,惟通其理而化其偏,读此可以豁然开悟)。钩多圭角而俗态生,皴若团栾而清韵少。皴之俯仰,披似风芦而垂(原书第278页)如露草;皴之缜密,明同屋漏而隐若纱笼。连钩带染,机到笔随。似石如山,形忘意会。

点分多种,用在合宜。圆多用攒,侧多用叠;秃锋用衄,破笔用松;掷笔者芒,按笔者锐;含润若滴,带渴为焦;细等纤尘,粗同坠石;淡以破浓,聚而随散。繁简恰有定形,整乱因乎兴会。

笔中用墨者巧,墨中用笔者能。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笔渴时墨焦而屑,墨晕时笔化而熔。人知抢笔之松,不知松而非懈;人知破墨之涩,不知涩而非枯。墨之倾泼,势等崩云;墨之沉凝,色同碎锦。笔有中峰侧峰之异用,更有着意无意之相成。转折流行,鳞游波驶;点次错落,隼击花飞。拂为斜脉之分形,磔作偃坡之折笔。啄毫能令影疏,策颖每教势动。石圆似弩之内□,沙直似勒之平施。故点画清真,画法原通于书法;风神超逸,绘心复合于文心。抒高隐之幽情,发书卷之雅韵。点笔闲窗,寓怀知己,偶逢合作,庶几古人。

十三、山之气本静

山川之气本静,笔躁动则静气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则幽姿顿减(画至神妙处必有静气,盖扫尽纵横余习,无斧凿痕,方于纸墨间,静气凝结,静气今人所不讲也,画至于静其登峰矣乎)。山隈空处,笔入虚无;树影微时,墨成烟雾。

十四、用色之要

丹青竞胜,反失山水之真容;笔墨贪奇,多造林丘之恶境。怪僻之形易作,作之一览无余;寻常之景难工,工者频观不厌。墨以破用而生韵,色以清用而无痕。轻拂轶于欷纤,有浑化脱化之妙;猎色难于水墨,有藏青藏绿之名。盖青绿之色本厚,而过用则皴淡全无;赭黛之色本轻,而滥设则墨光尽掩。粗浮不入,虽浓郁而中于;渲晕渐深,即轻匀而肉好。间色以免雷同,岂知一色中之变

(原书第279页)

●戴熙

戴熙(1801—1860),字醇士,号榆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年间翰林,官至刑部侍郎,死后谥文节。善山水,师耕烟,亦长花草、人物。著《习苦斋画絮》及《题画偶录》等。

一、作画三难

密易疏难;沉著易,空灵难;似古人易,古人似我难。知此三难者,方识南田之妙。国朝南田犹元之倪元镇,效之者不虑不及,但虑过耳。(《习苦斋画絮》,下同)

二、画随意出

纸如大地,心如水银,遇孔即出,随空而入。未画之先,不见所画;既画之后,无复有画。

三、大家在气象,名家在精神

大家在气象,名家在精神,骨性天成,各行其是。

四、无法不备,一法不立

云林无法不备,一法不立。学者正如帆随湘转,望衡九面,此惟亲见吕仙吹笛者知之耳。

五、元画雅秀而气微

宋人重墨,元人重笔。画得元人益雅益秀,然而气象微矣。吾思宋人。

(原书第435页)

六、变与不变

画有千幅万幅不变者,有幅幅变者。不变者正宗,变者间气。变之人乐,不变之人寿。客曰:“子变乎?不变乎?”曰:“变,虽然中有不变者。”

七、古画者无心,今可以已意求之

凡画谱称某家画法者,皆后人拟议之词,画者本无心也。但摹绘造化而已。吾心自有造化。静而求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也。泥古未有是处。

八、不立一法,不留一法

未捉笔时不立一法,既掷笔后不留一法。比之范铜取影,截竹得声,目击而道存者也。

九、作者难,识者亦难

作者难,识者亦难,诚哉是言也。恽南田不治生产,橐笔游江湖间,所作书画,人多不重之,赖石谷周其空乏。华秋岳自奇其画,游京师无问者。一日有售赝画者来,其裹纸华笔也。华见而太息出都。金寿门作画属袁简斋觅售主,不可得,为袁所讥讪。东坡先生云:“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宛壁长遭骂。”以坡老翰墨而犹遭骂,甚矣!识者之难遇也。士大夫托意毫素,当使名心尽净,然后游戏人间耳。

十、有与无

画自无而之有,复能自有而之无者化矣。是即为学日进,为道日损之说也。

(原书第436页)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青春我做主作文600字 春天来了作文400字左右 新学期新计划作文500字 一次难忘的旅行作文400字 生活需要勇气作文600字 给自己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一句话的力量作文600字 伴我成长半命题作文600字 我为自己点赞作文600字 除夕作文开头结尾摘抄 微笑面对生活作文600字 坚持就是胜利作文600字 书香伴我成长作文800字 知心的话儿告诉你作文 快乐的春节作文500字 20年后的我作文400字 吃团圆饭作文300字 六年级下册英语第一单元作文 弘扬传统文化作文800字 多彩的活动作文300字 寒假我学会了什么作文 欢欢喜喜过春节作文 走亲访友作文300字 400格作文纸打印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人生处处有风景作文 身边的温暖作文600字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洗碗作文300字三年级 关于春节的英语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