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两汉400年 唯一坐过牢的皇帝 开启了帝国中兴|百家故事

2020-11-22 22:30:01
相关推荐

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汉宣帝本始二年(前72年),朝廷发生了一件诽谤案。诽谤对象可不得了,是宣帝的曾祖父汉武帝。

这一年,即位不久的汉宣帝下诏颂扬汉武帝的丰功伟绩,命群臣议论武帝的“庙号”和“庙乐”。众臣举双手赞成,歌功颂德可是他们的看家本领,唯独长信少府夏侯胜公开唱反调。夏侯胜认为,武帝“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说不好听的,就是他不配

夏侯胜是经学大家,算是当时的大V。一石激起千层浪,以丞相为首的大臣对夏侯胜群起而攻之,指责他“非议诏书,毁先帝”。

一边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另一边是据理力争的大儒,结果夏侯胜完败,被送进监狱,差点儿丢了性命。对于众臣弹劾夏侯胜的做法,明人李贽只用了一个字评价——“差”。无论在哪个时代,恶意举报都是可耻的。

大汉盛世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夏侯胜只是说出了人人皆知的事实,毕竟武帝末年已经出现了“天下虚耗,人复相食”的社会现象。可他也该知道,在位的汉宣帝比他更有理由恨汉武帝。

汉宣帝为武帝立庙,是一举多得的政治手段,一方面可树立权威,另一方面也是在宣称自己是汉武帝的嫡系继承者。尽管那位雄才大略的曾祖父,让他一出生就经历了人间炼狱,可就算是从一介囚徒到一代帝王,他还是汉武帝的后代,是名正言顺的大汉天子。

1

汉宣帝人生的前几年,是在监狱中度过的。

汉武帝晚年多疑,在征和二年(前91年)酿成了与太子刘据骨肉相残的政治事件,史称“巫蛊之祸”。巫蛊之祸中,丧失理智的汉武帝几乎诛杀了太子一家及其宾客、属官,满门尸体“莫有收葬者”。刘据在逃亡时自缢而死,只有他尚在襁褓的孙子,即后来的汉宣帝躲过了屠刀。

巫蛊之祸发生时,汉宣帝出生仅几个月,连名字都没有。这个嗷嗷待哺的皇曾孙成为最年幼的政治犯,被关进监狱。廷尉监邴吉可怜孩子无辜,找来两个女囚犯为他哺乳,在狱中悉心照料,直到皇曾孙5岁那年。由于监狱中条件恶劣,皇曾孙多次染病,险些夭折,邴吉为祈求其病速愈,为他起名“病已”。

后来有一天,汉武帝生病了,听人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派人连夜搜查长安城各个监狱,囚犯无论罪行轻重全部处死。邴吉再一次救了刘病已,他禁闭监狱大门,一直到天亮都拒绝士兵进入,说:“皇曾孙在。他人无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

汉武帝后悔了。巫蛊之祸后,他修建了思子宫,寄托对刘据的思念。当听到邴吉誓死守护皇曾孙后,他又释然地说:“天使之也。”于是下诏大赦天下,赐刘病已自由。

刘病已早已无家可归。当邴吉依照规定,护送刘病已到京兆尹官邸寻求帮助时,京兆尹拒不接纳,生怕这个小孩给自己惹麻烦,让他从哪儿来就回哪儿去。刘病已被迫回到狱中。这时,刘病已的乳母要回家乡,小孩子早已把她当作家人,拉着不让走。邴吉就自己掏钱,雇她留下来照顾皇曾孙,每月俸禄中的米、肉,也都分给刘病已。

不久后,邴吉打听到了刘病已的祖母史良娣家。史良娣早已死于巫蛊之祸,但她年迈的母亲贞君还在人世。贞君看到自己可怜的曾外孙无依无靠,就把他接到了史家。至此,刘病已才离开监狱,告别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童年。

随着汉武帝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他对刘据的愧疚也就愈发深切,在去世前特命主管皇室族谱的宗正,恢复刘病已的宗室身份,由掖庭抚养。掖庭令张贺是汉武帝时期酷吏张汤之子,也是卫太子刘据生前的亲信,在刘病已恢复皇族身份后,亲手接过了邴吉如“教父”一般的责任,对刘病已无微不至地关心,自己出资补贴他的生活,还请人教他读书。

到了刘病已娶妻生子的年纪,张贺还想把女儿嫁给他。张贺弟弟张安世是权臣霍光的左右手,深知其中利害,就对他哥说:“皇曾孙乃卫太子之后,有幸得到庶人的待遇就不错了,你可不能再谈嫁女之事!”张贺一听,只好打消念头,但以后没人敢嫁刘病已咋办,他就好事做到底,用自己的家财做聘礼,向一个叫许广汉的罪臣提亲,让刘病已娶了许家的女儿许平君为妻。

在刘病已登上帝位前,他一直都是很多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罪人之子,出生不久没了爹妈,从懂事起,所见的尽是污浊的牢房、犯罪的囚徒和暗藏的危机。

等待刘病已的,本是最苦的人生,是那些善良的人将他从深渊中拉了回来。从未在变态压抑的宫廷中成长,是刘病已的不幸,也是他的幸运。

在西汉的历代皇帝中,刘病已年轻时的经历最像汉高祖刘邦,也最接地气。史书记载,刘病已年少时“喜游侠,斗鸡走马”,他游历关中,对乡里的奸邪之徒了若指掌,他出身卑微,对贪官污吏鱼肉百姓早有体会。

皇位对刘病已而言遥不可及,直到元平元年(前74年)的秋天,他的命运悄然发生转变。

2

这一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没有留下子嗣。刘弗陵是刘病已的同龄人,但他是汉武帝晚年焕发第二春生的儿子,按辈分算,刘病已得叫他一声叔公。

由于汉昭帝无子,霍光就得在宗室中选接班人,只好把昭帝的侄子昌邑王刘贺扶上了皇位。刘贺不是一个靠谱的人选。史载,他在进京的一路上寻欢作乐,即位27天就把坏事做尽,严重违反汉朝礼制,气得霍光把他废了,罪名是“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

实际上,刘贺被废的原因应该是他挑战了霍光的权威。

刘贺不愿做傀儡,而是欲效仿当年同样以外藩入主皇宫的汉文帝夺权,他将“昌邑官属皆征至长安,往往超擢拜官,昌邑相安乐迁长安卫尉”,也就是用昌邑群臣取代朝臣,借此将霍光架空。

这一举动引起霍光的高度警觉,不听话就给我滚蛋。他行动迅速,不止废了刘贺,还下令杀了昌邑王的党羽200多人。在古人看来,废立皇帝是大逆不道之举,霍光因此成了反派角色。后世史书常将擅行废立称为“行伊、霍之事”(伊,指商朝的伊尹),其实只要利国利民,阿猫阿狗当皇帝都一样。

刘贺淘汰出局,皇帝还得重选,刘病已的名字进入了霍光的视线。大臣中首倡拥立刘病已的是邴吉,他向霍光力荐:

遗诏所养武帝曾孙名病已在掖庭外家者,吉前使居郡邸时见其幼少,至今十八九矣,通经术,有美材,行安而节和。

这是说,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是我看着长大的,他如今已十八九岁,通晓经学,才能出众,人品也极佳,您要不考虑下?

史载,邴吉为人内敛,从不自夸,朝廷并不知道他对刘病已有过救命之恩。在霍光看来,刘病已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相比刘贺,刘病已对霍光几乎毫无威胁,他在民间长大,不像诸侯王那样有自己的政治班底,孤身一人便于控制,在血缘上又出自卫太子一脉,和霍光同属于卫、霍家族。

这一年,刘病已被迎入宫,拜见年龄和自己差不多大,却比自己大两辈的上官皇太后,当场被封为阳武候。这是在名义上给他一个体面的身份。当天,群臣奉上玺绶,刘病已正式即位。从庶人到诸侯,再到皇帝,他只用了一天时间,无疑是锦鲤本鲤,堪称千古奇谈。

3

霍光成就了汉宣帝,也成为宣帝生平最大的对手。

霍光独揽大权,朝中无论大事小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御天子。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每天面对霍光的目光,汉宣帝如芒刺在背,时时感到恐惧。宣帝自出生起就遭受大难,在民间吃尽苦头,善于察言观色,也能做到动心忍性,就这样忍了霍光整整六年。

汉宣帝一直在争取所剩无几的皇权,他为曾祖父汉武帝立庙,更为祖父刘据一家平反,他为父、祖之墓置数百户守墓人,祖父刘据谥号为“戾”,其父史皇孙谥号为“悼”,并修建戾园、悼园。宣帝为祖父修陵园、置奉邑,让其尽享哀荣,但戾太子之谥号是可怜他所受冤屈,还是指责其不思悔改,历来有争议。

在另一件事上,汉宣帝更是不肯让步。有一天,汉宣帝对外发出一道特别的诏书,说自己贫贱时有一柄宝剑,后来不慎丢失,此剑虽已陈旧,却是心爱之物,希望臣民帮忙寻找。

群臣看到诏书,都知道汉宣帝不是要寻剑,而是想立结发妻子许平君为后,可当时霍光夫妇有意让小女儿霍成君当皇后。诏书下达后,支持宣帝的大臣纷纷上书称赞许平君贤德。少数服从多数,在立后一事上,宣帝终于如愿。

这事儿还没完。依照惯例,皇后的父亲应进位为列侯,如汉文帝窦皇后受封时,其亡父被追封为安成侯;汉昭帝即位后,也追尊其母钩弋夫人为皇太后,其外祖父赵父为顺成侯。窦皇后与钩弋夫人都出身卑微,许平君的父亲许广汉也有一个尴尬的身份,他是“刑余之人”,曾经被汉武帝施以宫刑。霍光因此故意上奏,爆料许广汉是一个残缺不全之人,如何能封侯?在朝堂上公开议论此事,摆明是对皇帝的羞辱,汉宣帝敢怒不敢言,一年多后才封岳父为昌成君。

故剑情深,是汉宣帝对许皇后爱情的守护,他用众臣之口扛住了来自霍家的压力。可之后,他还是不幸地失去了爱人。

许平君被立为皇后不久后怀孕,临产时生了一场大病。霍光的妻子显(史书称为霍显),对她早已欲杀之而后快,就买通了女医淳于衍,乘许皇后分娩将带有毒性的附子下在药中,将她毒死。

汉宣帝得知许平君死后震怒,下令彻查。霍显这时才慌了,赶紧将实情告诉丈夫霍光,并对他说:“事已至此,就不要对淳于衍严刑拷打了。”霍光知道后大为惊鄂,半天说不出话来,只好设法救下淳于衍。此事最后不了了之,真凶淳于衍早就免于问罪,调查结果只是许皇后产后虚弱而死,霍成君顺理成章地成为新任皇后。许皇后之死,直到霍氏覆灭后才真相大白。

不过,有一些史学家认为,这是汉宣帝为除掉霍家编造的罪名,许皇后实际上是死于难产。吕思勉先生就对淳于衍用附子毒杀许皇后一事提出过质疑:

附子非能杀人,尤不能杀人于俄顷间。宣帝非愚騃[ sì]者,即视后死不能救,又宁待许伯而后知之乎?

4

汉宣帝当然不傻,相反,他很精明。为了摆脱霍光对自己的控制,宣帝积极地拉拢宗室、大臣、外戚,利用一切可乘之机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

汉武帝之子燕王刘旦曾因谋反罪被逼自杀,其弟弟广陵王刘胥是汉昭帝死后的皇帝候选人之一,也曾觊觎帝位。汉宣帝不计前嫌,多次施恩宗室,还封燕王与广陵王的子孙为王为侯。对那些因获罪而被开除属籍的宗室成员,宣帝也下诏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若具有贤才、品德优良,就可恢复其宗室属籍。

由于当时宗室的地位已被推恩令削弱,霍光并不在意,也默许这些行为。宣帝因此成功地得到了宗室贵族的支持。

汉宣帝还通过拉拢朝中大臣,从内部瓦解霍光集团。

车骑将军张安世是霍光的左膀右臂,位高权重,他哥哥张贺还是汉宣帝年少时的恩人。但张安世一度看不起刘病已,还劝过他哥别把女儿嫁给这个穷小子。

汉宣帝即位后却多次赏赐张安世,将他的食邑增加到万户,三个儿子任命为中郎将、侍中。张安世之子张彭祖过继给张贺为子,是宣帝的发小,曾经同席读书,关系很铁,也拉近了汉宣帝和张安世的君臣之谊。几年后,张安世逐渐脱离霍光一党,对汉宣帝忠心耿耿。

为了培植足以对抗霍光的外戚势力,汉宣帝更是为妻舅许氏三人、祖母娘家史氏三人及舅舅王无故、王武等加官进爵。当年未能封侯的国丈许广汉,也在霍光死后被封为平恩侯。

霍光病逝后,霍氏子孙中的霍禹、霍山等仍然官居要职,汉宣帝亲临霍光葬礼,给他最高的礼遇,让其陪葬茂陵(汉武帝陵)。但霍氏一族群龙无首,权力遭到分化瓦解,军政大权回到宣帝手中,离末日也就不远了。

霍光去世仅仅过了两年,地节四年(前66年),有人揭露许皇后一案真相,还有人告发霍氏家族谋划废立皇帝、毒害太子。新账老账一起算,霍氏家族最终因谋反之罪被一网打尽,霍禹被腰斩,霍山自杀,霍成君被废后遭到软禁,霍氏亲贵全部遭到清算。显赫一时的霍光家族就此烟消云散。

事实上,没有霍光,也就没有汉宣帝。无论宣帝如何仇恨霍氏,他都是霍光政策的继承者,他将延续汉昭帝以来由霍光辅政开创的中兴之世。十五年后,汉宣帝命人绘制11名功臣画像挂在麒麟阁,霍光一族虽被诛灭,但他本人依旧名列榜首,宣帝称他“功如萧相国 ”。

这个权臣,宣帝一辈子也忘不了。

5

汉宣帝的时代,此时才徐徐展开。

昭宣中兴,将大汉从千疮百孔的危机中拉了回来。在此期间,汉昭帝8岁即位,在位13年,几乎都由霍光等大臣辅政,而汉宣帝在位26年,并在霍氏覆灭后亲政,显然对开创盛世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宣帝在位时,对内重现了升平景象,米价低到5文钱一石,对外平定匈奴、西羌,开创性地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汉朝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只有四位,宣帝是其中之一,庙号中宗。

汉宣帝自称:“夙兴夜寐,以求贤为右,不异亲疏近远,务在安民而已。”他从群众中来,对不法官吏如何鱼肉百姓早有体会,为政的一大特色正是整肃吏治。

从本始元年到神爵四年的15年间,汉宣帝曾七次下诏征召人才、选拔官吏,尤其注重从基层小吏选拔人才作为郡守长官,一扫奸邪之风。汉宣帝的时代,是循吏并出的时代。当时的名臣,如颍川太守黄霸、洛阳太守韩延寿、京兆尹赵广汉等起初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吏,靠政绩得以升迁,做官做到“所居民富,所去民思”,去职后老百姓还要跟他们说一句:“我想死你们了”。

汉宣帝称,“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二千石乎!”官吏如果能让社会安定、吏治清明,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他们就配得上两千石的高官厚禄。

汉武帝末年民生凋敝,大量农民破产,被迫背井离乡,数以百万计的流民漂泊在大汉帝国的土地上。到了宣帝即位,“流民稍还”,但还有无数灾民流离失所。

汉宣帝是古代难得注重社会救助的皇帝,他为赈济灾民开常平仓,并安抚流民,借公田、口粮、种子给农民,供他们耕种,愿意接受安排的流民可减免赋税徭役。他还关心鳏寡孤独老人,在位期间下达11道诏书,赐予钱、帛。有学者统计,西汉帝王为鳏寡孤独者赐物的诏书共有二十多道,其中宣帝一人就占了一大半。

甚至就连改名,宣帝都是为了方便老百姓。古代要避讳天子之名,宣帝的名字“病已”,这俩字都是常用字,不能用就影响到日常生活交流,常有人因触讳而被治罪。宣帝说,那朕就把名字改了,从此改名“刘询”,之前触讳的罪人全部赦免。

历史不只是帝王将相的历史,盛世不只流于表面,而要看当时的民生。这么看,汉宣帝不失为一位好皇帝。

6

在霍光掌权时,汉宣帝扮演了类似于虚君政治中国家元首的角色;霍氏倒台后,他又成功接手延续了盛世。

随着时光流逝,刘询也越来越像一个皇帝,像他那位英明神武的曾祖父。

甘露三年(前 51 年),即匈奴呼韩邪单于朝见皇帝的那一年,汉宣帝召开了石渠阁会议。

与昭帝时王道与霸道两条政治路线斗争的盐铁会议一样,石渠阁会议也不是一次单纯的学术会议。石渠阁会议表面上讨论的是鲁学与齐学的经学之争,实际上也代表着宣帝向礼制靠拢,有意巩固统治地位。

汉武帝在位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任用公孙弘、董仲舒等大儒神化皇权。根据现有史料,汉宣帝召开石渠阁会议所讨论的丧服、皇位继承等礼制以及灾异之学,无疑也是为了巩固皇权,宣传其皇位的合法性。值得一提的是,石渠阁会议是在太子人选确立后召开,当时汉宣帝早已坐稳帝位,甚至选好了继承人。

在不断树立权威的同时,汉宣帝也迷信于两汉流行的谶纬、灾异之学。

史书记载,汉昭帝在位时就已经有“公孙病已立”的谶语,说是上林苑的一棵大柳树拦腰折断,后来又起死回生,长出了新的枝叶,有虫子啃食其叶,叶子上的痕迹显现出这五个字。这一事件如果不是刘病已的支持者宣传造势,显然就是宣帝即位之后的自我包装。

与汉朝历代皇帝相比,汉宣帝的年号和诏书充满了神秘色彩。诏书中甚至出现了凤凰、神爵等灾异学说的名词,却不直说发生了什么事件。

元康元年,“三月,诏曰:‘乃者,凤皇集泰山、陈留,甘露降未央宫。’”神爵元年,“东济大河,天气清静,神鱼舞河。幸万岁宫,神爵翔集。”神爵四年,春二月,“凤皇甘露降集京师。”五凤三年,“三月辛丑,鸾凤又集长乐宫东阙中树上,飞下止地,文章五色,留十余刻,吏民并观。”黄龙元年,“二月,黄龙见广汉郡。”……

不管诏书写的是太庙失火,还是问罪大臣,宣帝都在其中夹杂灾异祥瑞,给皇权披上一层神授的外衣。

这些祥瑞大概都不存在,仅仅是大臣为了满足汉宣帝的虚荣而捏造。史书记载,宣帝时,颍川太守黄霸就曾多次上奏当地有凤凰出现。后来黄霸当了丞相,有一天一只鹖[hé]雀从京兆尹府中飞来。黄霸一时兴起,本想像往常一样奏报有凤凰降临。后来得知这小鸟是从京兆尹府中飞来的,他才及时撤回,怕被人笑话。

史家在描写这一荒诞的故事时也不禁怀疑:“当日所为凤凰者,毋乃亦鹖雀之类耶?”

汉宣帝的祖父戾太子正是因汉武帝晚年信了巫蛊邪说才惨死,如今他也步了曾祖父后尘,通过迷信的方式神化皇权。这或许是封建帝王的通病。

7

汉宣帝的曾祖父汉武帝,执掌皇帝宝座长达半个多世纪,建立不世之功业,却让帝国陷入危机,如史学家所说的“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与曾祖父相似的另一点是,在汉宣帝统治后期,他一改亲政之初鼓励直言极谏、提拔循吏的作风,逐渐变得刻薄寡恩。

当年轻视刘病已的张安世差点儿倒大霉。

张贺去世后,宣帝感谢其抚养之恩,要封张安世过继给张贺的儿子张彭祖为侯。张安世诚惶诚恐,赶紧上书推辞,汉宣帝毫不客气地说:“吾自为掖庭令,非为将军也。”我这是看在你哥的面子上,不是为了你。

汉宣帝甚至对张安世起了杀心,这在当时是公开的秘密。名将赵充国之子赵卬在与同僚闲谈时说:“车骑将军张安世始尝不快上,上欲诛之。卬家将军(指赵充国)以为,安世本持橐[tuó]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见谓忠谨,宜全度之。安世用是得免。”

张安世是昭宣中兴的功臣,一生廉洁奉公、为人恭谨,懂得明哲保身,不像他的父亲张汤那样雷厉风行,又有赵充国等人做担保,最终才幸运地得以善终。

张安世保住一命,但赵卬嘴巴不严实,泄露皇家机密,有齿马之嫌,这可是死罪。老将赵充国在抗击匈奴、羌族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却保不了自己的儿子。赵卬泄密之事被告发后,汉宣帝勃然大怒,遂使赵卬下狱自杀,赵充国晚年丧子。

汉宣帝在位后期,已经无法忍受那些敢触“龙鳞”的直臣,愈发依赖至高无上的皇权。

京兆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赵广汉是个老愤青,执法公正,不惧权贵,霍光还在的时候就敢跟霍氏贵戚抬杠。当时一些年长的人甚至认为,自汉兴以来没有一个京兆尹能比得上他。

可后来有人嫉贤妒能,举报赵广汉侮辱大臣、滥杀无辜。此时的汉宣帝也开始厌恶赵广汉。他下令彻查,发现还真有那么一些罪证,数罪并罚,敢于犯上的赵广汉被处以腰斩。

赵广汉受刑时,京城吏民“号泣者数万人”,还有人上书说:“臣生无益县官,愿代赵京兆死,使得牧养小民。”赵广汉到底该不该死,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洛阳太守韩延寿也是一个政绩出色、深得民心的能臣,却被政敌告发僭越逾制。宣帝在石渠阁会议中强调的正是礼制,听到有人僭越当然心生猜疑。结果一查,韩延寿竟被判狡猾不道罪,处以弃市。

史载,韩延寿被押赴刑场时,沿途吏民数千人相送,扶着囚车走到了渭城。他们争相献上酒肉,韩延寿不忍拒绝,喝酒喝了一石余,分别时向他们拜谢:“远苦吏民,延寿死无所恨!”随后赴死,百姓莫不流涕。

司马迁的外孙、丞相杨敞之子杨恽死得也很冤。

杨恽是个人才,他轻财好义、廉洁无私,喜欢结交儒生,是朝中的“网红”,也因敢说话得罪了不少权贵。《太史公书》重见天日也有杨恽的功劳,正是他将外祖父的这部巨著公开,我们现在才能看到《史记》。另外,杨恽参与过告发霍氏谋反,可说是宣帝的亲信。

杨恽和他的外祖父一样敢于言事,是根硬骨头,写有与《报任安书》齐名的《报孙会宗书》。这是他写给友人孙会宗的信,文中充满对朝廷的讽刺,其中有一首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人生还是及时行乐吧,要等到享受富贵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正是这几句诗要了杨恽的命。

后来有人告发杨恽招致日食。宣帝本就最重视灾异,再派人一查,发现了这篇《报孙会宗书》,满篇尽是放荡不羁的嬉笑怒骂,尤其是这首诗被人理解为讥讽朝政混乱。现在是太平盛世,就你在这儿传播负能量。汉宣帝大怒,以诽谤朝廷的大逆不道之罪将杨恽腰斩,其妻儿流放,他的朋友孙会宗也因此被罢官。

吕思勉先生认为,杨恽之死是一桩冤案:“此乃莫须有之辞,凡刚直者固易被此诬。”

如果说汉宣帝年幼时活在汉武帝的阴影之下,那在铲除这些忤逆之臣时,他就像是汉武帝的影子。这些人都是皇权的牺牲者,宋代司马光在评价他们的结局时,用了两个字——“惜哉”。

8

太子刘奭[shì],即后来的汉元帝,是汉宣帝与许皇后所生之子,自幼长于深宫,为人仁慈。他看到杨恽等人因言获罪被杀,就对宣帝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汉宣帝听后不以为然,正色道: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他生于灾祸,长于民间,却比很多皇帝都明白该如何掌控权力,更是毫不避讳地道破其中门道,留下了这句千古名言。

在他看来,汉朝制度就是霸道与王道的交融,如一些学者所说的“外儒内法”:一方面要以儒家学说修饰于外,实行德治,推崇礼制,打造一个太平盛世;另一方面又要用刑名之学治国,尊君卑臣,崇上抑下,谁不听话就削谁。

汉宣帝看着一脸懵圈的太子,感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两千多年来,霸王道之说影响深远,也是一个难解的问题。鲁迅先生说过:“在中国的王道,看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这之前和之后,一定要由霸道跑来的。”

这个自称“霸王道杂之”的皇帝,在位26年,到了后期其实已逐渐倾向于霸道,昭宣中兴也后劲乏力,掺杂了不少水分,有粉饰太平之嫌。

在汉宣帝在位的最后一年,他亲自下诏,不得不承认“民多贫,盗贼不止”。土地兼并、流民困乏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汉宣帝去世后仅仅一年,就有人上书反映社会现状:

关东大者独有齐楚,民众久困,连年流离,离其城郭,相枕席于道路,……至嫁妻卖子,法不能禁,义不能止。

就连两汉最持久的外戚、宦官之祸,也在汉宣帝时期不断酝酿。

汉宣帝重用宦官,让他们掌握宫中大权。到了元帝时代,宦官气焰嚣张,还逼死了名臣萧望之。在诛灭霍氏后,宣帝又扶植了许氏、王氏、史氏等新的外戚势力,这几个家族的子弟有的官至大司马、车骑将军,权盛一时,最终导致“嬖幸得干相位,外戚得移朝祚”。多年后的王莽篡汉,在此时已经埋下祸根。汉宣帝之后,大汉帝国为何在元、成、哀、平四帝统治时期急速由盛转衰,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果汉宣帝能像他的曾祖父一样再拥有二十多年的时光,他会不会变成第二个汉武帝?历史无法假设,也不容许假设。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年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宋超:《“霍氏之祸,萌于骖乘”发微:宣帝与霍氏家族关系探讨》,《史学月刊》2000 年第5期杨生民:《汉宣帝时“霸王道杂之”与“纯任德教”之争考论》,《文史哲》2004年第6期徐兴无:《石渠阁会议与汉代经学的变局》,《古典文献研究》2003年00期王文涛:《社会救助视角下的汉宣帝中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最尊敬的人作文 什么最珍贵作文 勇往直前作文 想象作文350字 一封信作文300字 描写柳树的作文 描写春天的景色作文 五年级写人的作文 关于竹子的作文 关于孤独的作文 冬天的作文100字 未来生活英语作文 亲情类作文素材 读后感作文100字 扭秧歌作文 关于做饭的作文 摘橘子作文 蝴蝶兰的作文 四季之美作文 考试作文600字 意外作文600字 居安思危作文 烟花作文400字 我学会了300字作文 精选作文500字 我的小秘密作文 舞狮子作文 锲而不舍作文 有你真好600字作文 天气预报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