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新文体取代桐城派的地位 使桐城古文无葬身之地 最后桐城派衰败

2020-11-23 02:10:01
相关推荐

清初诸帝为安定反侧,羁紧群士,无不致力于文治。在开设史馆、四库全书馆,举办特科,扫除场屋积弊、整饬士习,奖被醇儒等举措之外,更以程朱理学为“正学”、“儒宗”,树立哲学伦理学、教育、文学等意识形态领域中正统儒学的绝对权威,以遏制异端,宣扬教化。所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对时文规范以及朝野学风、文风极端重视,频颁告诚、钦定诗文集,以厘正文体,垂示文章典则。康熙时,颁行徐乾学编《御选古文渊鉴》倡为辞理醇粹,平正通达之文,以涤荡明末时文“腐烂”之风。雍正10年(1732年),“特旨”晓谕试官,以清真雅正,理法兼备为时文衡文标准。次年,敕方苞以和硕果亲王名义编《古文约选》,以为时文范本。方苞在该书序言和凡例中,标举“义法”,“用为制举之文,敷陈论策”之梯航。

乾隆元年(1763年),颁行方苞编《钦定四书文》,“以发明义理,清正古雅,言必有物为宗。”方苞所称“清正古雅”,即本于世宗“清真雅正”,同为时文标准。乾隆13年(1738年),颁行《御定唐宋文醇》,录取文章“其上者,是以明理载道,经世致用;其次者,亦有关法戒,不为空言”。乾隆17年(1752年)上谕称“韩奔种学绩文,湛深经术,制艺清真雅正。实开风气之先。”以上文献材料表明清初“列圣”们谆谆告诚和倡导的时文,并推向及于一切文章的衡文标准和文章规则是“清真雅正”,而方苞则“禀皇极之彝训”,以其为核心,建立桐城文派的古文理论体系。因此,可以认为桐城派是清廷文化政策的必然产物。乾隆中,经学家程晋芳,周书昌说姚鼐“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这虽为“一时兴到之言”,却已拈出“桐城”名义,而在乾嘉时,还没有人敢于尊奉这样的观点,只要略一举口,就会遭到群起而攻之。

但当时以桐城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古文宗派已经形成,到道光中叶以后,桐城诸子更是堂而皇之地张大其帜,“各诩师承”。方苞,为桐城派“始祖”,自许为“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欧之间。”为学恪守宋儒,称“孔孟以后,舍程朱而谁与?若毁其道,是谓戕天地之心”。为文追踪韩愈、欧阳修,摒弃六朝骈俪藻绘,以唐宋八家、左史、六经、语孟为文章正宗,论文持“因文见道”之说,尤重“六行合一”,谓为文应“开通”“大义”,“明孔子之道”。需要说明的是,方苞及其以后的桐城诸家,对时文与古文之别,尚有所洞见,并非尽“以古文为时文”,但方苞的时文理论,有时却可通于其古文理论,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方苞《古文约选》、《钦定四书文》,均为时文所作,其中所标举的“义法”、“清真古雅”,也均为其时文理论用语,但同时也可视为其古文理论的文学范畴,仅有外延宽窄之别而已。

他在《又书货殖传后》中曾说“义以为经而法以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所谓“成体之文”,即指时文,也当然包括古文及其它文章在内。而《古文约选序》一文,在论及“制举之文”的“义法”同时,又称“古文气体,所贵澄清无滓”。所谓“澄清无滓”也即“清真古雅”。是见方苞是时文、古文相提并论。而方苞的“义法”说,从其内容的丰富性来看,更可以说主要是对历代古文创作规律的理论概括,绝非明代及清初八九十年的八股时文所能范围。做为古文最高境界和理想风格,或衡文标准的“清真古雅”,表现为“理”与“辞”的统一。即“文之‘清真’者,唯其理’之‘是’;文之‘古雅’者,唯其辞之“是”。而“理是”,在于“创意”,“溯源于六经而切究宋元诸儒之说”;“辞”之“是”在于“造言”,“取材于三代两汉之书”。方苞又用“雅洁”具体说明这种“理”与“辞”的统一。

方苞在文统上,奉归有光为祖师,而对柳宗元却多訾诟,因为他不能归一于“道”。所谓“雅”即“古雅”,指“辞”不伤于繁芜俚鄙;“洁”即“清真”,指“理”不流于“肤末支离”。而“稚法”,即辩理论事,“明于体要”,行文雅驯,刊络浮词,以清淡简朴的艺术风格,表达阐道翼教“发明义理”的思想内涵。“因文”以“见道”,“文无非为其“见道”之器,为“文”之“所归”在于“立德在功以仰答我皇上爱育人材之至意”。所以方苞及桐城派诸人,不仅是文人,而且想兼作“道学家”,重新遵奉宋明理学的一套。方苞所谓之“义”,即文章之内容;“言有物”即内容充实。“法”,即文章之形式“言有序”,即条达通畅,文法变化,虚实详略合于戒律。

方苞为文,从唐宋八家入,师法韩欧,归有光,而不失其“静重博厚”,他的《汉文帝论》、《左忠毅公逸事》、《狱史杂记》《送冯父子序》等作简练雅驯,叙事扼要,确属有物有序,传世之佳构,尽扫前后七子“摹临古帖”竟陵诸家“幽情单绪”之风,而开创清文新局。但方苞为求清真古雅之境,“义法”或流于过苛过细,到了姚鼐门人吴德旋更是提出“忌小说,忌语录,忌诗话,忌时文,忌尺牍”的古文“五忌”,从而使古文陷于枯瘠,生气荡然,难于摆落“道学家”高头讲章的窠臼。刘大櫆,康熙末年以文谒于方苞,经其输扬,而知名于京师,后上承望溪,下启惜抱,成为桐城“三祖”之一。刘大论文“以品藻音节为宗”重“法”而讲求文人“能事”。称“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文人者,大匠也。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作文本以明事理,适世用。而明义理,适世用,必有待于文人之能事”。

以文人之“能事”,即作家对艺术规律的掌握,及其语言表达能力置于首位,“以品藻音节为宗”,强调古文以文学特征,已与方苞的“文行合一”,春秋“义法”,以哀人之“立德在言”为重,异其趋向。所谓“文人之能事”,具体而言即“神气”、“音节”,以及“字句”等文章要素的运用之“法”。神气,即指作家创作个性与文章气势,形成作品的情感义蕴与审美风格,渗透于文章形象体系,或情韵声采,参差纵敛之中。由“精”至“粗”,自“幽”而“显”,使文成体。读者则“揆文以入情”。刘大櫆古文理论的贡献,不仅在于对文论史中创作论、鉴赏论的深化与发展,更在于把“义法”论从抽象引向具体,示人以“法”,以“文法”为初阶,进窥文之“高妙”。姚鼐,乾隆28年(1763年)进士。从刘大櫆学为文之法,是桐城派古文理论集大成者和著名散文家。乾嘉时期,惠栋、戴震等朴学家各重一时,“家诵许郑,而群薄程朱”,姚鼐自称“吾不敢背宋儒,亦未尝薄汉儒”,论学主张“祛末土一偏之弊,为群才大成之宗”,而兼收汉学之长。

论文倡义理、考据、文章相济之说,讲求“文章之美”。称“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日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述庵文钞序》)。不废考据,尤重义理,而谋求“义理”、“考据”、“文章”之合一,以造成“文章之美”。姚鼐又本着颇具道家色彩的“天与人合”之说,从“天地”论及,康熙末年以文谒于方苞,经其输扬,而知名于京师,后上承望溪,下启惜抱,成为桐城“三祖”之一。刘大论文“以品藻音节为宗”重“法”而讲求文人“能事”。称“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文人者,大匠也。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作文本以明事理,适世用。而明义理,适世用,必有待于文人之能事”。以文人之“能事”,即作家对艺术规律的掌握,及其语言表达能力置于首位,“以品藻音节为宗”,强调古文以文学特征,已与方苞的“文行合一”,春秋“义法”,以哀人之“立德在言”为重,异其趋向。

所谓“文人之能事”,具体而言即“神气”、“音节”,以及“字句”等文章要素的运用之“法”。神气,即指作家创作个性与文章气势,形成作品的情感义蕴与审美风格,渗透于文章形象体系,或情韵声采,参差纵敛之中。由“精”至“粗”,自“幽”而“显”,使文成体。读者则“揆文以入情”。刘大櫆古文理论的贡献,不仅在于对文论史中创作论、鉴赏论的深化与发展,更在于把“义法”论从抽象引向具体,示人以“法”,以“文法”为初阶,进窥文之“高妙”。姚鼐,乾隆28年(1763年)进士。从刘大櫆学为文之法,是桐城派古文理论集大成者和著名散文家。乾嘉时期,惠栋、戴震等朴学家各重一时,“家诵许郑,而群薄程朱”,姚鼐自称“吾不敢背宋儒,亦未尝薄汉儒”,论学主张“祛末土一偏之弊,为群才大成之宗”,而兼收汉学之长。论文倡义理、考据、文章相济之说,讲求“文章之美”。称“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日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述庵文钞序》)。不废考据,尤重义理,而谋求“义理”、“考据”、“文章”之合一,以造成“文章之美”。

姚鼐又本着颇具道家色彩的“天与人合”之说,从“天地”论及文章的审美风格,并认为有“阳与刚之美”和“阴与柔之美”种风格。姚鼐晚年主钟山书院讲席,方东树、管同、姚莹、梅曾亮为其四大“高第弟子”。后来跟随的人越来越多,从而使一时天下学者,都以桐城派为旨归。桐城之所以形成文学宗派,在于其“法愈严而道愈尊”,但它的失败也在这里。“道愈尊”,则识见益卑下,偏蔽:“法愈严则文章益贫瘠、枯寂。桐城派的论敌,即多从“辞”“旨”两处发难,攻驳“义法”说。文学家袁枚称“尊之者诗文必弱”。经学家戴震称“今之博雅能文章,善考核者,皆未志手乎闻道”。因“其可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从根本上否定了桐城派之“义法”。经学家钱大昕更称方苞“所谓古文义法者,特世俗选本之古文,未尝博观而求其法也。法且不知,而义于何有?”文选派骈文家阮元、李兆洛,则以骈文为正宗,抑散扬骈,与桐城古文分庭抗礼。

出自桐城的恽敬,亦以方苞之文有“袍袖气”,“有死文无生文,有卑文无高文,有碎文无整文,有小文无大文”,而与张惠言、吴仲纶别创“阳湖派”。曾国藩,以湘军魁渠,而为“文章领袖”,道咸间与友人刘蓉、郭嵩焘、吴敏树等竟为桐城占文,皆卓然成家。“曾门四弟子”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等又播其师说于四方,如吴门子弟注籍者即达数千人,盛极一时,形成“湘乡派”,号为桐城“中兴”。曾国藩论文不墨守桐城义法,而以洋务派的经世济民之学,充实桐城“义理”。曾国藩为文宗韩愈,而辅之以汉赋,扫桐城之空疏,有壮美雄直之气。吴汝纶死于光绪29年(1903年),湘乡派古文也告式微。林纾称湘乡诸老中,吴汝纶为最后一位。而攻桐城者,益日见其烈。文选派李详“正告”称“古文无义法,多读古书,则文自寓法;古文无派,于古有承者,皆谓之派”。另一文选派大师刘师培则反对奉“方姚之文”为“文章之正轨。

”李、刘二家继承阮元、李兆洛之说,从根本上否定桐城之宗派。国学大师章炳麟认为韩愈“局促儒言之间,未能自遂”,方苞、刘大櫆等“以效法曾巩、归有光相高,亦愿尸程朱为后世,谓之桐城义法”,而“本未得程朱要领,徒续引肤末,大言自壮,故尤被轻蔑”。也是从根本上否定桐城之派吴汝纶门生贺涛、林纾、严復、马其昶、姚永概等人,虽仍株守桐城,传徒授法,但已无力以自体的变革或中兴,抵御外来的冲击,而挽回颓局梁启超所发动的“文界革命”,以“笔锋常带感情”,“纵笔所至不检束”,“平易畅达”的“新文体”取代了桐城古文的地位,裘廷梁作《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提出“崇白话废文言”的主张,使桐城古文更无葬身之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1)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0-11-19 15:05念你一生温暖°[海南省网友]IP:2532471441
    新文崛起让桐城派面临了巨大挑战传统文需要积极创新才能保持活力。
    顶8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赞颂老师的作文 勤劳的作文 我与谁的亲密接触作文 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集 活到老学到老英语作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 初二作文评语 描写雨的作文800字 描写家乡的变化的作文 读后感三年级作文 描写仙人掌的作文 关于爱作文开头 塑造人物形象的作文 兰州白塔山作文 作文精选片段 2006高考作文 我原谅了他作文 捉迷藏的作文四百字 网络安全作文800字 秋雨中的校园作文 爱情作文400字 别开错了窗户 作文 蜻蜓作文 我最怀念的人作文500字 我爱我的母亲作文 向生命鞠躬作文 关于充电的作文 描写植物生长的作文 作文《我的妈妈》 艺术作文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