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探访老舍梅兰芳李大钊等人的故居 见证北京城历史的变迁

2020-11-23 04:40:01
相关推荐

在北京这样一座有着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中,众多风流人物纷纷登场,他们在这里留下了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印记,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

这些风流人物仿佛耀眼星辰,而他们的故居又如那耀眼星辰后拖曳的长长光辉。让我们置身他们的故居,去感受他们起居的温度,体味他们思维的光亮,接受那独特气场的洗礼。

去探访这些故居,不仅是一次穿越之旅,还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毕竟这些故居集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于一身,是城市文化的精髓之处,更是城市文脉的点睛之笔,具有丰沛的底蕴和永恒的魅力,是值得珍惜的建筑。

都说京城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运盛。置身于此,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这种强烈感受,有一股力量就来自那些风流人物的故居——

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李大钊故居内的两树海棠繁花似锦,新绿重重。在此居住期间,李大钊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传播马克思主义,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直接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

站在梅兰芳先生护国寺小院的庭院中央,伴着西厢房悠悠传出的“海岛冰轮初转腾”,这种近乎奢侈的传统韵味美得摄人心魄。

法学先贤沈家本在金井胡同1号院完成了《枕碧楼偶存稿》、《枕碧楼丛书》等著作。而枕碧楼则见证了沈家本主持修律的十年艰难历程,也见证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在面临国家重重忧患中的夙兴夜寐……

编者:于建

灯市口丰富胡同19号:老舍故居

“丹柿小院”怀斯人

作者:傅洋

两棵柿子树已经发出了春芽,院子里正摆着几盆盛开的花,只是那位爱花、养花的人已经不见。不过,人们似乎并没有忘记他。清明节期间,我走进老舍故居“丹柿小院”,与许多不约而同来这里的人们,为老舍先生献上一朵菊花,缅怀这位带给人们幽默与思考的人民艺术家。

老舍在北京的故居主要有两处。一处位于今天新街口北大街的小杨家胡同8号(此前叫小羊圈胡同)。他在这里出生并且度过了童年时光。另一处是灯市口的丰富胡同19号,这是老舍在1949年后一直居住直至离世的地方,因其内有两株老舍和夫人亲手栽种的柿树而得名丹柿小院。老北京人种树讲究春华秋实,而柿子树寓意 “事事如意”。现在这里也是老舍纪念馆。

“丹柿小院”是一座方正的小四合院,老舍先生从1950年起在这里生活了16年。作为北京人来说,住进四合院是一种享受。一进门,影壁墙上的大红福字,就是当年老舍夫人亲手书写的。院内原样放置一个鱼缸,老舍先生喜欢养金鱼,休息时喜欢在这里看鱼。两棵亭亭如盖的柿子树是当年他和夫人亲手种植的,这个春天依旧绿芽满枝。西边的柿子树下,立着一座先生半身塑像。时值清明,络绎而来的人们手持菊花,凝视片刻后,将菊花放置在塑像面前。菊花是老舍喜爱的花卉,也将其写进了《养花》一文。

这些来纪念老舍先生的游客中,有不少是学生模样。看来,老舍作品的魅力跨越时空,通过课本和书本也影响到如今的年轻人。我还看到留言本上,不少小朋友写下了真情流露的留言。比如一位中学生写道:“后来,那只猫有人爱着。那些花也开在山野,烂漫着。柿子树还在,烟火气依然温暖。您在云上也应该过得很好……”希望这些喜爱老舍文学的孩子们,都能成为一个心灵温暖的人,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小院的3间北房被布置成客厅,老舍先生曾在这里接待了周总理、溥仪以及巴金、赵树理等名人。客厅简约的陈设显示出老舍井井有条的生活状态。客厅的东面是胡絜青的画室与卧房,墙上则挂满老舍夫人丹青作品,颇得老师齐白石的意境。

西厢房是老舍的书房连卧室,一张书桌面对院子,上面放置着收音机、蘸水笔。日历永远停在了1966年8月23日,这是老舍先生离开的前一天。每天清晨,老舍先生都会按时在院子里打拳锻炼身体,然后在这张桌子上奋笔疾书几千字。《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作品就是在这里写下的。书桌后面的书柜,是西洋式结构,也是留过学的老舍先生自己设计的样式。卧室里床上摆着扑克牌,老舍先生除了有养花、养鱼的爱好之外,也喜欢摆弄扑克。

院内还有两间房屋被布置成老舍先生的生平陈列室,这里按照年代展示着老舍先生的照片和文献资料,还有珍贵的老舍先生的录音。这其中,我发现了一套录音,是当年老舍先生为欧美人编写的一套学习汉语的教材,老舍先生亲自进行了朗读配音,十分有意思。小屏幕有一套动画片,是以先生的猫——球儿为主人公视角,记述了老舍的《猫》、《北京的春节》等几篇散文。来参观的小朋友们看得目不转睛。

斯人已逝,但在这个小院子里,处处留下了老舍生活的印记:创作、打拳、养花、养鱼、养鸟、写字、种树,过年……将情趣融入生活,展示了一个住四合院的老北京人,对生活的热爱。如今,人们没有忘记他,同时也分享着他留下来的美好。

文华胡同24号:李大钊故居

一副对联写一生

作者:张品秋

4月初的北京,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然而位于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李大钊故居内的两棵海棠却繁花似锦,新绿重重。在这故居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北京李大钊故居重温历史,缅怀先烈。

李大钊一生简朴,身为北京大学教授、图书馆主任,兼任四所大学教授,月收入达二百多银元,但没置下一间房产。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租下石驸马后宅35号(现文华胡同24号),与家人在此生活。这是李大钊在故乡河北乐亭之外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在此居住期间,李大钊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传播马克思主义,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直接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此后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工作,领导发起北方工农运动,参与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北京李大钊故居分为南北两个院落,总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北院北房是李大钊、赵纫兰夫妇卧室和堂屋。西厢房是李大钊的书房和会客厅,东厢房是长子李葆华卧室和客房,东西耳房是长女李星华和次女李炎华、次子李光华等人的卧室。

参观过程中,两件原状陈列的文物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这两件文物从不同侧面展示出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伟大的人格魅力,为后人全面了解李大钊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第一件是堂屋北墙八仙桌上悬挂在玻璃镜框里的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副对联是李大钊亲笔题写的,字迹遒劲有力。李大钊十分敬仰明代忠臣杨继盛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句诗,便在此句基础上将陆游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稍加改动。讲解员告诉我,李大钊非常喜欢这副对联,曾经多次书写。当他听说好友章士钊欲投靠北洋政府的时候,再次书写这副对联送给章士钊的夫人吴弱男。这副对联也是李大钊一生精神风范的真实写照。看到这副对联,我不禁想到周恩来年少时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同样是学习文化、著书立说,有理想、有信念的知识分子用手中的笔作为武器,与封建专制进行决绝的斗争,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缺乏理想信念的知识分子,即便学问再高深,也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只顾自己过好日子,不问黎民苍生死活。李大钊身兼四所大学教授,月薪240多块大洋,却自带大饼、干粮当主食,工资几乎全部资助了革命事业。这种心怀天下、有道义、有担当的大公无私精神,特别值得当代知识分子学习。

另一件打动我的文物是李大钊陪伴大女儿李星华玩耍的军棋,它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子女的慈爱。李星华的卧室面积约22.5平方米,她9岁至13岁在此居住,期间她在北京孔德小学读书。李大钊有六个子女,其中最疼爱星华,总叫她星儿。李大钊平时回家,总是先抱起孩子亲一亲,连眼镜也顾不上摘。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李大钊经常为孩子们写儿歌,和他们下军棋,做文明游戏,背古诗,给他们讲革命的道理。作为父亲,李大钊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希望孩子们成为“遇山不愁、逢水不惧”的革命者。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后,他特别地给孩子们认真地读它,讲解这本书的价值。

斯人已逝,生者当如斯。李大钊先生留下的丰富精神遗产,我们应当加倍珍视。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慎终追远、缅怀先烈的情怀中认知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品质,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

后圆恩寺胡同13号:茅盾故居

小院朴素别有韵

作者:孙文文

雨后的后圆恩寺胡同隐约透着些泥土的清香,避开南锣鼓巷的游客往胡同深处走,没多久就来到位于后圆恩寺胡同13号的茅盾故居。我到的时候,距离停止参观的时间只剩一小时,好在院子不大,也来得及仔细看一遍。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生于浙江省桐乡市乌镇的一户商人家庭。1927年,茅盾发表处女作《幻灭》,这是他第一次使用“茅盾”这个笔名。此后,茅盾又创作了长篇小说《子夜》等作品,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人物。茅盾故居在全国有两处,一处在他的出生地乌镇,一处就在北京。位于后圆恩寺胡同的这处四合院是茅盾1974年到1981年逝世最后居住的地方,是一座两进四合院。一进门就能看到门前影壁上的“茅盾故居”横匾,是邓颖超题写的。院子正前方立着茅盾的半身塑像,塑像为汉白玉做成,放置在黑色大理石底座上。前院中间的天井里有架起的葡萄廊架,这个季节,葡萄树刚刚抽出新芽,旁边几棵石榴树倒是长得不错。廊架靠近门口的地方拴着一个秋千,看介绍是当年茅盾为小孙女有玩耍之处而让家人动手安装的,充满了生活气息。

前院正房、东西厢房原为茅盾的会客厅、藏书室、饭厅等,现在都是陈列室,用以展示茅盾生前的实物和图片资料。后院北房原来是茅盾的工作室兼卧室,现保持旧时原貌,但并不对外开放,只能隔着玻璃看一看。在前院的展厅当中,能看到茅盾写作时常用的钢笔、抗日战争时期用过的英汉大辞典、用过的墨盒与镇纸等,还有茅盾小时候写过的作文原稿,茅盾长篇代表作《子夜》手稿、朱自清写给茅盾的贺信等珍贵资料。后院房檐下有一台用玻璃罩起来的老式旧冰箱,是1949年茅盾定居北京后其夫人孔德沚从旧货市场上买回来的,一直使用了二十多年才被淘汰,如今这台锈迹斑斑的老冰箱依然值守院中。

出生于乌镇水乡,曾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捐出稿费设立文学奖……以前对茅盾的印象多停留在他是一位著名的现当代文学家层面上,逛了故居才知道,茅盾还写过童话。1918年至1919年间,茅盾共编写了二十七篇童话,其中的几篇就在故居中陈列着。

东堂子胡同75号:蔡元培故居

“五四运动”在此策

作者:孟环

蔡元培先生在北京的故居是东城区东堂子胡同里一处东西各三进四合院,建筑面积约368平方米。1917年至1920年蔡先生在此居住,作为学界泰斗的他,生活非常俭朴,在北京并没有置产业,也就是说他只是租住在这里,当时蔡先生在北大当校长。其实蔡先生在当时北京的西城、宣武都租住过,之所以东城区这里被最终定为“蔡元培故居”,主要因为“五四运动”是在这里策源。

我是3月底的一个工作日上午11点左右去参观的蔡元培故居,门口大门敞开,门口挂着东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字样匾额,还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蔡元培故居”的石碑。进门在登记本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电话号码和参观时间,就可以正式参观了。正面的院落和左手边都挂着“办公区域,敬请止步”的牌子,小院子里两株紫玉兰盛开。

参观线路只有一条,是沿着右手边的长廊进入,参观完毕需要原路返回。走过长廊,就是蔡元培故居展,蔡先生生平展览就在长廊尽头左拐的大屋子里。墙壁上都是图片文字介绍,详细介绍了蔡先生的生平事迹,展示了蔡先生的很多珍贵照片。展桌内还有很多蔡先生著作以及纪念其的相关作品。窗户边有很多旧式大箱子,摆满了绿植,让整个屋子显得欣欣向荣。

出了大屋再往里走,便是当时蔡先生的书房和卧室了,两间小屋都锁着门锁,但是可以透过窗户清晰看见屋内的陈设。书房内的书架椅子、书桌上的纸笔、砚台、打字机,卧室内的床、穿衣镜衣柜、藤椅,衣架上挂着的大褂,毛巾架上的白毛巾,复原了蔡先生当时居住的细节原貌。卧室门外便是参观路线的尽头了,这里有一尊蔡先生的白色半身头像雕塑,绿植围绕的雕塑前摆着一盆菊花,雕塑后一副对联“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很多参观者都在蔡先生生平展览屋内的留言本上,表达了对先生的尊敬之情。在老百姓心里,蔡元培先生最著名的身份,就是“北京大学校长”了,其实,蔡先生除了是一位令人尊重的职业教育大家,还是位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虽然他担任北大校长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对北大的影响却非常大。蔡先生的办学方针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允许教员自由讲学,学生自由鉴别选择,选择教师也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还有轰动北大、轰动北京的一件事值得一提,就是他批准要求入学的女学生王兰为北大旁听生。静静站在这个院落里,一股对蔡先生的尊敬之情,油然而生。

宣武门外金井胡同1号:沈家本故居

枕碧楼里论法制

作者:胡德成

在西城区宣武门外,有一条南北向的老胡同,它南接达智桥胡同西口,北到上斜街。金井胡同的得名,据说是源于胡同里的一口井,这口井可不一般,名叫“金井”,于是胡同便依此取名为金井胡同,并沿用至今。离胡同的把口处不远的便是这口金井,也就是在今天沈家本故居所在的胡同1号院门前。

沈家本何许人?对于国内每位法学生,这个名字蕴含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他是首任修律大臣,修旧律立新法,在中国法律史上承前启后,开风气之先;他是首任大理院正卿(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他是培养了上千名社会急需法政人才的中国第一所法学教育机构京师法律学堂的管理大臣,即今天的校长;他是中国首个全国性法学学术团体北京法学会的首任会长;他是“中国法制近代化之父”“中国近代法学奠基人”“依法治国理念首倡者”……

沈家本是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时住进金井胡同1号院的。这一年,沈家本荣任刑部大员,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买下了金井胡同里破落的吴兴会馆作为自己的宅院。这是一个坐北朝南、平面呈矩形的三进院落,有高大宽敞的大门,门前设垂花踏步,对面设影壁,门的两侧连接有门房二间和倒座南房六间。整组建筑布局严谨,宽敞实用。

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座二层小楼,上面的匾额书写着“枕碧楼”三个字,这里是沈家本的藏书楼枕碧楼了。楼下是3间半正房,作为客厅之用。楼上4间是沈家本的书房,里面藏有他毕生收集的5万余卷图书。他晚年的多部著作如《枕碧楼偶存稿》《枕碧楼丛书》等都是在这里写成的。枕碧楼见证了沈家本主持修律的十年艰难历程,也见证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在面临国家重重忧患中的夙兴夜寐。

在枕碧楼一层,从左手起的厢房逛起。进门正中是尊沈家本半身雕像,雕像背后的墙面印满沈家本的法治名言与著述封面,将“修律大臣沈家本”几个大字围在中央。现在参观的枕碧楼已经修葺一新,里面陈列着沈家本生前用过的印章、砚台等珍贵文物,其中有著名的晚清四大奇案之“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的奏折。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当年沈家本在此楼中读书、写作,与当时社会贤达一同畅论法制的场景。

登上二层的展室,滚动的电子屏幕上,可以看到张居正、曾国藩、沈家本等明清以及近代历史上和法律相关人物的简介。在这里,整个院落尽收眼底,后院中那棵硕大的皂角树也仿佛近在咫尺。老北京四合院中一般都会种有石榴树、枣树,而沈家本的宅院里却与众不同地种了一棵皂角树。这棵皂角树是沈家本亲手栽下的,迄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树龄,树干要两个人合抱才能抱过来。

望着历经风霜的皂角树,坐于修葺一新的故居内,阅览一行行简要概括的文字和一张张时有模糊的旧照,那个在云谲波诡中竭尽一生所能、倾尽一身热血,为救国救时力推法制改革的老人的背影,似在面前。1913年春,沈家本在病榻上作诗感叹“可怜破碎旧山河,对此茫茫百感多。”“处仲壮心还未已,铁如意击唾壶歌。”这年端午,73岁的沈家本在枕碧楼去世。

护国寺街9号:梅兰芳纪念馆

棠香浓处寻史踪

作者:袁璐

“曩在旧京,庭中多植盆景牵牛花,绚烂客观,他日漫卷诗书归去,重睹此花,快何如之。”1934年,梅兰芳先生在一幅设色写意牵牛花上如此题道。彼时旅居上海楼寓的他格外想念北京的四合院,盼着重归故园之日。他或未想到的是,此后十多年内他会辗转上海、香港,蓄须明志后需靠卖画为生,北京无量大人胡同的七进大四合院被迫卖掉,曾接待过泰戈尔、罗素、毛姆等名流政要的梅宅风流云散。待周恩来建议梅先生回京居住,已是1949年。

当时的梅先生有三套房可供选择,护国寺甲1号院(现门牌号改为9号)是梅兰芳重回北京看房的第一站。这里原是清末庆亲王府的马厩,也在民国做过国民党军官宿舍,解放后修葺成住宅。对颠沛流离十几年的梅先生来讲,这里虽比不上无量大人胡同的大四合院和上海马斯南路的洋房,但有个安定的住处便已满足。他当即表示,此处甚好,其余两处不必再看。1951年到1961年,在这座占地700余平方米的二进四合院里,梅先生度过了他最后一段人生旅程。值得一提的是,梅先生一生迁居十余次,光北京就有李铁拐斜街、百顺胡同、鞭子巷三条、芦草园、无量大人胡同等好几处,但唯有这简朴的护国寺小院仍以旧时模样留存于世。

小院虽小,门前三尺空地却一尘不染,两进院落里林木成荫,环境幽静。外院的南座房原是工人居所和梅先生戏服存放地,现已成了生平陈列室,展有梅先生56年演出生涯内的各种剧照。二进院的绿色垂花门造型玲珑,旁植一“春”(椿树)一“秋”(楸树)两棵大树,寓意春秋不改,岁月绵长。拾阶而上,绕过一方红黑相间的木质影壁,一个格局规则,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四合院便引入眼帘。

如今正值阳春,院中的两株西府海棠次第盛开,锦簇如浮云,院内清香若隐若现,地上落英层积如毯,美不胜收。春赏棠花,秋品柿果,海棠为苹果属,与另外两棵柿子树一起,寓意事事平安。站在庭院中央,环顾整个小院,庭内舒朗宜人,曲槛回廊,有露有藏,伴着西厢房悠悠传出的“海岛冰轮初转腾”,这种近乎奢侈的传统韵味美得摄人心魄。影壁后方还置有一个汉白玉如意形鱼缸和四根草龙纹样花柱。鱼缸通刻寿字花纹,四角雕着憨态可续的小石狮,刻工繁复亮眼。鱼缸是老北京四合院的标配,对梅宅来讲,还有观游鱼而练眼神之意。

院中四间正房是梅兰芳夫妇生前的起居室、客厅、卧室和书房。客厅风格中西兼容,西边一组牛皮沙发,屋顶悬有西式百合吊灯。东边靠窗的螺钿镶嵌紫檀穿衣镜格外引人注目,日光透窗下,绘有岁寒四友等图案的螺钿花片莹莹闪动,令人目不能移。中间则置有一张六角雕花紫檀木桌和四只红木坐墩,桌上供有一束盛开的梅花,暗藏宅院主人的姓氏。东厢房原是餐厅和梅兰芳女儿梅葆玥的卧室,现设有梅兰迎春画展,展出梅先生的代表作《春消息》,以纪念梅先生诞辰125周年。西厢房三间原是长子梅葆琛一家居住,如今也展出有梅兰芳的《墨梅》图以及演出曾用过的戏箱等。

梅先生去世后,梅宅几经变化。梅兰芳家属及秘书徐姬传于1968年先后搬出小院,后成为中国京剧院单身演员宿舍,曾任文化部副部长、《红灯记》李玉和扮演者钱浩梁也在此居住过一段时间,最后还做过北京599厂的招待所。为修复梅兰芳故居,文化部艺术局聘请了梅兰芳儿子梅绍武、梅葆玖,秘书徐姬传等共同研究,力求修旧如旧。而在1986年10月23日梅兰芳故居正式开放前,梅先生家属则向纪念馆捐献了梅先生所藏名人字画、明清家具、瓷器铜器、戏剧书刊、舞台影集及其他生活用品共3万余件。

雨儿胡同13号: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古巷深处访画笺

作者:袁璐 王美莹

几近暮春的南锣鼓巷阳光正好,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到涌满了整条古巷。在旧巷西侧相接的雨儿胡同中,以雅静对喧闹,以简净对繁华,憩息着一座灰墙朱门的四合院,高墙上透出几竿新竹,墙内的静谧与禅意隐隐泻出,牵绊住来往行人的目光与脚步。即使隔街远眺,朱漆大门上悬挂着的“齐白石旧居纪念馆”几个大字也会鲜明地扑入视野。64年前,时已92岁高龄的齐白石老人搬进了这所宅院。

进入正门,迎面置有一座湖石假山,伴着一丛孤植的黄金间碧竹,竹影婆娑映青石,颇见生趣。从左手边的二门迈入,环顾正院,一座布局标准的四合院映入眼中。院子坐北朝南,南、北、西、东各有三间房,均为硬山顶合瓦过龙脊屋面。北房带有东西耳房各三间,南房西接顺山倒座房三间。行至回廊,梁柱间的雀替与倒挂楣子古色古香,各房墀头处还能见到普通四合院中难得一见的精美雕砖。

探访的时候,西厢房正展出“纸短情长——齐白石画笺的诗情画意”展览,相比动辄数尺的泼墨写意,几寸之间的信笺配画更见生趣。白石老人的画笺在民国时就享有盛名,当时的信笺纸与今天很不相同,纸面大都浅浅印有书画。或清丽山水,或工笔花卉,或鲜活果蔬,或简笔人物……这些画笺需要通过木刻加多层套板着色印出,工序颇为繁复,人们往往不忍着笔,而将其置诸案头以供玩赏。此次展出的齐白石画笺,多会有题契合画意的诗词,加上齐白石单刀法自刻篆书印,以及南纸店的随形印,小小一张笺纸,集诗、书、画、印于一体,颇有意蕴。

有一段插曲也十分有趣。鲁迅在北京时,曾收集过一批木板水印信笺,并在1933年2月5日对郑振铎的信中提到:“西谛先生……去冬回北平,在留黎厂(琉璃厂)得了一点笺纸,觉得画家与刻印之法,已比《文美斋笺谱》时代更加,譬如陈师曾齐白石所作诸笺,其刻印法已在日本木刻专家之上,但此事恐不久也将销沉了。”白石老人等丹青高手所作的画笺之精,让鲁迅忍不住邀请郑振铎收集、印制一部笺谱书来保存,并为中国木刻史留下纪念。后人固然可以在鲁迅和郑振铎合编《北平笺谱》中欣赏佳作,但能在这里亲眼见到白石老人画笺,更是一种幸运。

除了展览外,小院当中的齐白石塑像最引人注目。这尊塑像是雕塑家吴为山的作品,采用铸铜工艺,近两米高的白石老人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将手放于胸前,面部肯定,寥寥数道,逸笔草草,却形神俱在,蕴涵有强烈的中国笔墨精神,是其“写意雕塑”的代表作。

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文化部拨款购买下了这座宅院给齐白石居住,不过不到半年,白石老人就因为生活不适应而搬回了西城跨车胡同。齐白石去世后,这里曾作为北京画院绘画研究培训场所和画室,直至2011年,北京画院对这座小院重新修复,才复原了白石老人晚年生活与创作环境,并命名为“齐白石故居纪念馆”,于2012年5月13日开馆面世。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2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有你真好的作文 童年作文300字 日记作文400字 北京故宫作文 给闺蜜的小作文 关于新年作文 高考满分英语作文 写人500字作文 读书作文400字 成长类的作文 过年作文300 高中作文素材积累 抗美援朝作文 满分作文800 幸福作文400字 关于爱情的作文 难忘的经历 作文 五年级上册的作文 喜欢的食物作文 真了不起作文 做好自己作文 饺子英语作文 牵牛花作文 春天作文500字 我的书包作文 好的作文素材 路600字作文 追赶作文 二年级作文200字 看日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