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英国《英中时报》:峥嵘70载 伦敦中国城的中国故事

2020-11-23 05:10:01
相关推荐

图为舞龙表演。中新社记者 付强 摄

中国侨网9月28日电 英国《英中时报》9月27日发表题为“2019国庆特辑:峥嵘70载,伦敦中国城的中国故事”的文章。文章通过采访生活在英国的26位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背景、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华人,讲述了那些不为人知的中国城的中国故事。

文章摘录如下:

“Let’s SELFIE here!”(我们在这儿自拍吧!) 伦敦中国城“伦敦华埠”、“英伦呈祥”两个牌楼下,这样呼朋唤友自拍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时值中秋和中国国庆的双节期间,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夜晚和白天的红色景致各有特色,来打卡的游客们就更喜庆了。

但是,这些成群结队的游客们大概不知,就在70年前,这里还不是中国城。

伦敦唐人街的建立没有明确的年份,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爵禄街(Gerrard Street)上开始出现了华人的身影。

“爵禄街是唐人街的中心街道,虽然现在的中国城已经是一片区域,但是曾经,唐人街特指的就是这条街道。”中国站(China Exchange)中国城口述历史项目The Making of Chinatown负责人之一马萧描述。

中国站,是坐落在伦敦中国城爵禄街32号的一个文化交流中心,原址是伦敦电话总机室(BT Telephone Exchange)。

站,有来有往,即平台。2015年2月19日,香港著名慈善家邓永锵爵士(Sir David Tang)带领这个曾经的信息交流中心,翻开了新的一页,成为了“外国人看看中国,中国人看看世界”的站点。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英国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王子及妻子卡米拉一起在2015年农历新年的这一天,为中国站揭幕。

中国城口述历史项目The Making of Chinatown是中国站今年夏天的展览。主创团队通过采访生活在英国的26位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背景、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华人,讲述了那些不为人知的中国城的中国故事。

图为舞狮表演。中新社记者 付强 摄

不为人知的信息中心——No. 20 俱乐部

曾经的爵禄街20号是一个华人俱乐部。和当时的其它华人俱乐部一样,这个几乎没有史料记载、在网络上甚至没留下只言片语的俱乐部是曾经唐人街信息中心。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许多华人移民们到伦敦的第一站就是这家20号俱乐部,它是不少移民们进入(英国)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入口。

中国站执行总裁芬雅(Freya Aitken-Turff)告诉我,因为年代久远,所以即使在The Making of Chinatown的采访中,也只有少数几位受访者知道No.20俱乐部。我们对于这个俱乐部的想象,也是来自受访者们只言片语的描述。

“从我们采访到的故事可以想见,No.20俱乐部是以男性为主,少有女性进入。那个时代,整个苏荷区(Soho)都是很乌烟瘴气的,色情业活跃,毒品猖獗,是一个暗夜之地。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区域内的租金便宜,也是一个初来乍到的人相对容易可以开始工作和起家的地方。所以那个俱乐部可以说是一个男性社交俱乐部,找工作、找老乡、找能说话的人,抽烟、麻将、聊天,是一个通过各种方式拉关系的地方,”

就这样,一个俱乐部的信息通达出一条街,就是当年唐人街的一个缩影。

从唐人街到中国城

现在的中国城一共有14条街道,还有爵禄街、新港坊(Newport Place)、新港园(Newport Court)、丽人街(Lisle Street)、华都街(Wardour Street)和麦高田街(Macclesfield Street)六条步行街道,成为伦敦市中心的重要地标。曾经的爵禄街区域里零星几家粤餐厅,到现在中华美食俱全,中国城成为伦敦重要地标的转折是1985年伦敦西敏市地区政府对整个区域的规划。

说到西敏市地区政府对于中国城的建设,其实也是向世界看齐的结果。

“说到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城,要看北美,其中属旧金山和纽约的最有名。这些城市的中国城经过一系列的规划和重建,成为城市旅游的必去地。越来越多人想要吃亚洲美食,首选就会是中国城。西敏寺政府也是看到了伦敦唐人街的潜力,想要吸引更多的游客。”芬雅这样解释。

同时,芬雅还提到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对少数族裔的欢迎态度。

“中国城作为少数族裔经营生意的聚集地,政府正式规划命名中国城也是为了表明欢迎的态度,想要告诉更多的中国人,英国欢迎他们。不管是来旅游,还是已经移民了的群体。”

从1985年之后,伦敦华埠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一点从伦敦华埠商会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特拉法加广场新春庆典就不难看出。2002年,伦敦华埠第一次在特拉法加广场举办春节庆祝活动,十几年来从未间断。而如果说一开始是华人自己庆祝的节日,到了今天,那就是伦敦甚至整个英国庆祝日历上的常规节日,可以说,已经鲜少英国人不知道中国春节了。

中国城里的故事

“虽然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国城的历史只能追溯回20世纪50-60年代,但是中国移民的历史是很久远的,但却不为人知。之前也没有人将其形成文字等记录下来,所以我们中国站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珍贵的记忆保存下来,建成档案,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故事。” 芬雅说。

说到故事,芬雅给记者讲了一个项目受访者的一个故事。

“我们一位受访者是1965年的时候和家人一起搬到了英国,她讲述了一段有关她一个叔叔的经历。”

“这位叔叔从很早的时候只身一人离开香港来英国打拼,后来开了自己的餐厅,算是很成功。当时这位先生来到英国的时候,还留着长辫子。到了英国之后,入乡随俗,他就剪掉了这个辫子,但是被剪掉的头发就一直被他保留着。他过世后,遗体没能如他生前所愿回到故土。在知道这样的遗憾后,他的一位同乡找到了他这截头发,然后送回了这位先生家乡的家里。”

“这只是很多故事中的一个,都是关于人、关于他们离开故土、为了生活的牺牲、挣扎和爱的故事。”

承载的情感是故乡

马萧告诉记者,不同于伦敦其他移民社区,伦敦中国城是特别的,因为它并不是一个华人居住的地方,更像是是一个社交的地标,承载的是“家”的情感,也是很多年轻一代华人对自我华人身份背景了解的切口。

潘记餐厅创始人William Poon也是60年代来英国移民的老华人,他分享了自己儿子的故事。早年间在一次和父亲还有子女回香港,他的儿子在到了香港的第二天就问爷爷:“爷爷,香港的唐人街在哪里?”潘老说,这就能看出来,虽然那个时候儿子对自己的华人身份认知不明晰,但是却能看出来,“唐人街”是他想要了解自己原生身份的一个切口,孩子们知道,在那里,也许能找到他血液里的故乡。

马萧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城承载的是海外华人家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不同背景的人来到中国城,让中国背景的人感受到“近距离”“回家”和“自豪”,也让其他人’了解’。”

而通过The Making of Chinatown项目,很多老华人的子女们更直接地开始了解自己先辈的经历和故事,开始了解自己的身份。

芬雅告诉记者,他们的受访者中有一位老人,他的一生很传奇,但却很少和他的子孙讲述自己的故事。展览展出后,老人带着英国出生的子女以及孙子孙女来看了展览,他的孙女特别感兴趣,开始问他很多问题,有关于她的华人身份的(作为华三代)问题。之后再一次看到这位老人的时候,芬雅得知,他的孙女现在开始不使用她的英文名,而是中文名字了。

马萧说,我们想记录中国城的故事,然后讲好中国故事。

芬雅和马萧也在挖掘更多的故事,研究更多的不为人知的历史。这些,让我们从她们的新书《中国城的故事》继续寻找。(记者 王冬蕾)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推荐一本好书作文500 开学计划作文600字 追梦路上作文600字 难忘的一天作文300字 打铁花的作文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 感恩有你作文600字 可爱的小猫作文300字 追逐梦想作文600字 美好的回忆作文600字 新学期新征程作文 关于春节的作文开头 沟通作文600字 尊重作文600字 大扫除作文600字 想象作文300字三年级 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作文 被老师打屁股作文 小学生优秀作文大全 初中生活作文600字 每逢佳节作文 五年级下册同步作文 寒假作文300字 拜年作文300字 春节作文250字 突破作文600字 元宵节400字作文 春节的作文200字 春节作文五百字 舌尖上的美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