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你莫走

2020-11-23 05:25:01
相关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立春

陈世旭

何引弟的事是个挠头事。何引弟的父亲何良材靠做木匠的手艺和人脉在镇上开了家装修店,接着跟何引弟母亲离了婚,找了个新女人做老板娘。何引弟跟何良材去镇上,无疑就是失学。

“你能不能保证她不失学?”何来庆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你这叫咸吃萝卜淡操心,狗捉老鼠多管闲事,鄱阳湖打篱笆管得宽。”何良材伶牙俐齿,就是不肯正面回答。

“何引弟是未成年人,有未成年人的权利。你是她家长,有责任保障她的权利。”

“那又怎样?要不,照老话讲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干脆让她去你家,你养她!”

何来庆噎住了。大不了就是不走了,大不了就是一辈子不讨老婆了,发个狠就真把何引弟领养了!

他发得了那个狠吗?

拿起粉笔,何来庆忽然想起都德的《最后一课》。他本想在黑板上写下这几个字,还是放弃了。要跟下面这几个小学二年级的毛孩子讲清个子丑寅卯,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又有什么必要往这么阳光的地方添堵?真要讲清了,留下的阴影也未免太过凝重了。

他们都明白,这是何引弟的最后一课。

临上船前何引弟听见何来庆吹的上课哨子,忽然在跳板上站住,说:“我想去,就一堂课。”她直直地看着还站在跳板下的何良材,口气很绝。何良材的心里一动,说:“那你去吧。” “今天我们复习上一课,”何来庆说,“默写唐诗《赠汪伦》,大家默写得出来吗?”

“默——得——出——来”

何来庆一本一本地看过后,说:“好,都写得好!”

只有何引弟静静地坐着,眼睛里噙着泪水。何来庆赶紧把视线从她脸上移开。何良材出现在窗子外面,勾着手指敲窗玻璃:“来庆你能不能快些下课啊?”

何来庆不搭理,只对自己的学生说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了,引弟同学今天马上就要离开我们。我们现在不写了,一起来背诵《赠汪伦》送她,好不好?”

“好!”

“李白乘舟……乘舟……踏歌……踏歌声……深千尺……深千尺……不及汪伦……情……情……”

一出教室,节奏就乱了,何来庆不纠正,就任它那样杂乱着,他抓着何引弟瘦小的手,想说什么,又什么也说不出。

何良材没好意思跟大家走在一堆,快跑几步先上了船。何来庆等何引弟上了跳板,拉着的手快够不着了,才不得不放开。

这回的寒潮还没有过去,半上午,湖上的风煞气很重,直往骨头缝里钻。近岸的水里,经过冬天的芦苇稀疏了很多,但毕竟立春了,苇丛里不时响起低低的鱼跃声,芦苇跟着摆动。几只水鸟被惊动,咝咝地鸣叫起来,拍着翅膀,从苇尖上掠过,消失在阴沉沉的天空。

冬天才过,水还枯着,湖湾浅,船抽了跳板之后,一直靠篙子撑着湖岸缓缓向湾子的出口移动。何来庆领着几个学生也就一直在岸上跟着。

“老师,莫让引弟走!”

何宝盆忽然揪着何来庆的裤腿尖叫了一声,几个孩子都跟着喊起来:“老师,莫让引弟走!”

看何来庆没有反应,他们又一齐转身,对着快要荡出湖湾的船大喊:“引弟,你莫走!”

何引弟从走出教室后就再没有出声,在跳板上也没有回过头。

篙子也收起了,响起如丝如缕的橹的欸乃声。出了湖湾的船,船头对准了茫茫水天。湾口的水大多了,一阵一阵细细的涌浪噜噜地上了滩,又噜噜地下了滩,听起来就像叹息。船渐行渐远,后面留下一湾豆绿的、澄澈的湖水。篙子提起的一刹那,何来庆记起一个关于篙子的谜语:

曾经绿叶婆娑,

而今青少黄多。

莫提起,

提起泪满江河。

“引弟——”几个孩子跳着脚哭喊起来。

“停停!”何来庆一把按住他们。“何——老——师”

何引弟突然开了口,清脆的凄厉的声音,在风中颤抖。

何来庆三下两下把自己扒得只剩了一条短裤,说:“我去带引弟回来。你们莫乱动,就在这里等我,宝盆你负责!”然后一头扎进湖水。

(有删改)

【注】20世纪80年代,很多人不重视子女的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标题“立春”意蕴丰富,极具时令特色的节气既指故事发生的时节,又指何引弟命运的转机,还喻指社会环境的变化。

B. 小说中何良材与何来庆的争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也主要是为揭示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变,而农村经济依然落后的社会现实。

C. 何来庆本想上《最后一课》,却改为复习上节课内容,让学生背《赠汪伦》,暗示出他的复杂心情,强化了对何引弟失学的伤感。

D. 何良材是核心事件的制造者,通过他与何来庆的对比,既衬托何来庆的形象,又能从他身上看出那个时代乡村人思想认识的落后。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凄冷萧条又渐显生机的景象,营造了阴冷却不乏“春意”的氛围: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暗示何引弟命运的转机。

B. 小说以何来庆一头扎进湖水结尾,既呼应上文大家跟在岸边送行的内容,又有凸显人物、暗示主题的作用,同时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C. 全文对何引弟的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其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来实现的。借助这些正面描写,可以充分表现其内心的悲伤之情。

D. 小说语言上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鲜明的地域特点,作者借此将社会剧烈转型过程中,我国某些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描写得别有特点。

3. 小说后半部分写到,“篱子提起的一刹那,何庆来记起一个关于篙子的谜语”,这句话与谜语内容的文字可否删掉?为什么?

4. 小说将事件放在特定环境与特殊背景下,传递出作者的多种情感或思考,请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不可以删掉。理由是:(1)这句话交代了情节发展过程并引出下文关于篙子的谜语的具体内容;(2)谜语相关的文字,在内容上表现悲凉气氛揭示人物痛苦心情,结构上照应上文何引弟舍不得离开的复杂心情,又引出下文孩子们哭喊、挽留的情节,表达上丰富文本内容,增强了文采、地域特色,更具有感染力、吸引性。回答可以删掉也可以。理由依然是内容、结构、表达三方面,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4】(1)何良材是文中核心事件的制造者,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思想认识的落后现状,作者对其持有批评否定态度。(2)与何良材形成鲜明对比的何来庆,代表农村进步思想,他对教育重视,希望改变落后状况,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作者对其大爱无私的责任和担当精神进行赞扬。(3)通过“立春”这个背景和节令暗示主题,即何引弟命运必然转变。(4)作者通过写作本文启发读者思考社会现状,提醒告诫家长不要剥夺孩子们受教育的权利,更希望孩子们珍惜读书的机会。

【小题1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作品的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B项,“也主要是为揭示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变,而农村经济依然落后的社会现实”错误。应该是反映了他们对待教育的不同态度,点明了何来庆的顾虑。选项解读无中生有,过度拔高。

故选B。

【小题2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选项涉及方面有:词语的理解、句子大意的揣悟、段落内容的概括、主旨情感的把握、结构思路的分析、手法或语言特色的判断等等。要仔细审读,耐心对照、灵活理解、准确选择。

D项,“作者借此将社会剧烈转型过程中,我国某些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描写得别有特点”错误。无中生有,“何引弟的事是个挠头事” “你这叫咸吃萝卜淡操心,狗捉老鼠多管闲事,鄱阳湖打篱笆管得宽。”“何良材没好意思跟大家走在一堆”“何宝盆忽然揪着何来庆的裤腿尖叫了一声,几个孩子都跟着喊起来:‘老师,莫让引弟走!’”“看何来庆没有反应,他们又一齐转身,对着快要荡出湖湾的船大喊:‘引弟,你莫走!’”“莫乱动”等语句表现了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但看不出“社会剧烈转型过程中,我国某些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选项曲解文意,于文无据。

故选D。

【小题3详解】本题考查对结构安排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为“小说后半部分写到,‘篱子提起的一刹那,何庆来记起一个关于篙子的谜语’,这句话与谜语内容的文字可否删掉?为什么?”可以归类为段落作用题。根据题干问法也考查了个性化阅读及探究思考能力。解题模式为:首先明确观点看法(可以删掉或者不能删掉),然后从内容、结构、手法等三方面说明可以删掉或者不可以删掉的理由。

首先找到答题区间:“篙子提起的一刹那,……提起泪满江河”。但具体作答时一定要扩展范围,关照上下文。

其次明确观点:可以删除或者不可以删除。根据段落特点看回答不删除更合理,也容易解答。

然后从内容、结构、表达三方面作答:注意题干中相关内容为两部分,即理解句子和段落作用。

(1)从“篙子提起的一刹那,何来庆记起一个关于篙子的谜语”句子作用而言,不可以删除的理由是:写人物的动作行为及心理,突出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富有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好老师,对于学生的辍学万般不舍,表现了关爱之心,结构上承上“船渐行渐远,后面留下一湾豆绿的、澄澈的湖水”启下“谜语的具体内容”。

(2)从篙子相关的谜语而言:“曾经绿叶婆娑,而今青少黄多”环境描写渲染凄凉气氛,“莫提起,提起泪满江河”,以诗意的语言揭示悲伤的心情;结构上照应上文“何引弟从走出教室后就再没有出声,在跳板上也没有回过头”,以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何引弟的痛苦,又引出下文“‘引弟——’几个孩子跳着脚哭喊起来”,孩子们的依依不舍。表达上既委婉含蓄地表现了人物情感,又丰富了文化底蕴,增强了可读性。

【小题4详解】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主旨思想的能力。题干为“小说将事件放在特定环境与特殊背景下,传递出作者的多种情感或思考,请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即结合环境描写和背景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提取出相关内容,然后深入思考,重点在于句子背后的深层含义。可以使用多角度多侧面找答案的方法,明确对象找寻答题视角,比如:何引弟、何良材、所处社会、读者等。

首先解读题目“立春”:小说的标题“立春”意蕴丰富,极具时令特色的节气既指故事发生的时节,又指何引弟命运的转机,还喻指社会环境的变化。

其次看开头段“何引弟的事是个挠头事。何引弟的父亲何良材靠做木匠的手艺和人脉在镇上开了家装修店,接着跟何引弟母亲离了婚,找了个新女人做老板娘。何引弟跟何良材去镇上,无疑就是失学”以及何老师对何良材的劝阻“何引弟是未成年人,有未成年人的权利。你是她家长,有责任保障她的权利”,可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但对教育的忽视,而孩子们拥有受教育的权利。批评欠缺责任感思想落后的父亲,赞扬肯定富有责任感和爱心的老师。

然后看划线句子“这回的寒潮还没有过去,半上午,湖上的风煞气很重,直往骨头缝里钻。近岸的水里,经过冬天的芦苇稀疏了很多,但毕竟立春了,苇丛里不时响起低低的鱼跃声,芦苇跟着摆动。几只水鸟被惊动,咝咝地鸣叫起来,拍着翅膀,从苇尖上掠过,消失在阴沉沉的天空”此处描写的是寒潮尚未过去,但鱼跃鸟飞,生机萌动,暗示有新的转机。

再看谜语相关的信息“曾经绿叶婆娑,而今青少黄多”和结尾“清脆的凄厉的声音,在风中颤抖”“然后一头扎进湖水”,农村的落后令人伤感,但又不乏渐趋改善的希望。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美丽邻居

高考诗词鉴赏: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看火车

高考现代文阅读:每个人都是角儿

高考写作指导:历史人物为榜样写作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家庭分波作文 文学类作文 付出总会有回报作文 以满足为题写一篇作文 以波折为话题的作文 改变的作文素材 关于九月份的作文 难忘的那一刻作文350字 开学第一天作文600 小学三年级作文关爱 推荐一篇文章作文 传统文化的作文好标题 浮生若梦作文 黄冈优秀作文 运动员作文 茉莉作文 海滩之旅作文 我的朋友乐于助人作文 作文春游 观影感作文 军训团结作文 中考常考作文 她感动了我作文500字 六级作文要写题目吗 那件事感动了我作文 青春的味道作文800字 我敬佩的人500字作文 不虚此行作文 关于旅游的英语作文 写大自然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