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写颜体的朋友 你真的懂颜体吗?

2020-11-23 06:40:01
相关推荐

曾经写过四年的颜体,现在不写颜体了,笔者放弃颜体的原因是后来学了小楷,暂时不喜欢颜体了,日后或许会再捡起来。现在我把对颜体的认识与书友们交流。

一、颜真卿的籍贯和家世

了解这一点对深化认识颜真卿书法有必要。颜真卿的籍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为山东瑯琊人,一为陕西长安人。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须了解其家世简史。

颜氏家族是儒学世家,和其他的世家大族比如王氏家族(王羲之)一样,世族传承有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颜真卿的远祖可上溯到孔子弟子颜回(并称先圣先师)。东汉末时颜盛仕曹魏,历任青州、徐州刺史,自曲阜徙居琅琊临沂,自此为琅琊望族。十三世祖颜含(颜盛曾孙,琅琊王司马睿参军)随司马睿(东晋开国晋元帝)南渡,侨居上元(治所在今江苏南京)的长干,自此居江南历九世,自五世祖颜之推仕梁,被西魏灭后入北齐,577年齐亡入周,自此定居长安,始为京兆长安人。这就是说颜真卿的先祖们在江南居住长达260多年,自颜真卿出生(709年),在长安又居住了130多年,亦即颜真卿的先辈们离开山东琅琊已有400年。如果不是传承有序的家谱记载,他怎么知道祖籍是山东琅琊?

世祖中著名人物有九世祖颜腾之,善草书;六世祖颜协,工草隶;十世叔祖颜延之,与诗人谢灵运齐名,并称颜谢;五世祖颜之推,著《颜氏家训》;曾伯祖颜师古,通儒学,精训诂;曾祖颜勤礼为唐太宗时弘文馆十八学士之一;祖父颜昭甫精训诂,工各体书。颜氏家族以忠义著称之人有七世祖颜见远,曾仕齐,梁武帝受禅代齐时绝食,发愤而死;颜见远之孙颜之仪仕北周,隋文帝欲代周,颜之仪当面斥责朝臣。可见颜氏为士族大家,儒学世家,书法世家,而且忠义之风代有传承。

其母系殷氏家族也是士族大家,儒学世家,书法世家。而且颜、殷两大家族历五世有六人通婚。

二、颜体书法成就

颜真卿和王羲之一起,被后人誉为书界之双子星座,受到后世景仰。颜真卿书法兼通篆隶楷行草,而以楷书、行书最为著名。其楷书、行书皆为开宗立派,为后世所效法。楷书成就名列欧、颜、柳、赵楷书四大家之一。行书成就也很突出,为后世书家效仿学习

颜真卿书法美的因素兼具各种美的要素,具各种风格的美,分列如下:腴劲秀媚(以《多宝塔碑》为代表,当然此碑还包含其他风格的美)、清雄遒劲(以《东方朔画赞》为代表)、朗畅雍容(以《郭氏家庙碑》为代表)、朴拙奇绝(以《麻姑仙坛记》为代表)、壮阔雄厚(以《大唐中兴颂》为代表)、瘦润圆劲(以《宋璟碑》为代表)、雄伟宽博(以《勤礼碑》为代表)、厚重古朴(以《颜家庙碑》为代表)。另外,《李玄靖碑》可称为大楷中的逸品。

他的行书与楷书、篆书有某些联系,将其笔法融入其中,行书取法除王羲之之外,似乎还有一些民间书法的影响,最主要的是,作行书多为草稿,纯任自然,毫无做作,天性、感情都是自然流露。《祭侄稿》、《争座位稿》堪称行书中的神品。

颜真卿的书法风格多变,名迹众多,在笔法上以《东方朔画赞》为分水岭,前面以方笔为主,基本是初唐笔法之余绪,结体上初显个人面貌;后面开始变法,以圆笔为主,并参以篆籀笔法,逆锋藏锋起笔,回锋收笔,圆起圆收,是外拓笔法的集大成者。笔画丰满健硕,结体端严宽博,以正面形象示人,整体风格雄伟端庄、浑厚朴茂、巧拙相生、气势磅礴,显示出正大气象。

三、颜体书风的成因

(一)取法广博,博采众长,是形成颜体书风的技法基础。

颜真卿幼承家学,受母殷氏、伯父、姑母、兄长、舅父的直接教诲,得颜殷两世家儒学、书学、训诂学、古文字学及家风传承,少年、青年时期接受正规的官学教育,26岁考中进士。

从早期作品王琳墓志、郭虚已墓志、多宝塔碑来看,其书法主要取法初唐欧、虞、褚和写经等,还是初唐书风的余绪。从多宝塔看,方笔为主,加以顿挫笔画显得粗重,方笔似多从欧体出。曾两次拜张旭为师,张旭之楷法、草法都影响了颜真卿。45岁到平原郡任太守后,受山东刻石影响,书风开始变化,这从《东风朔画赞》可看出。

《文殊般若碑》和《泰山金刚经》这两个碑对他笔法影响较大,开始由方笔向圆笔转变。另外从他46岁写的东风朔画赞碑额上篆隶字(颜真卿唯一留存的篆隶笔迹,各有12个字)来看,明显学过篆隶(家学传统),并且达到了同时代的高水平。从50岁所写《祭侄稿》来看,应学过王羲之(黄庭坚称《祭侄稿》得兰亭法)。这些是他主要的取法对象。

(二)忠正刚烈,豪放坦荡,是形成颜体书风的人格底蕴。

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书如其人,这是普遍的相对真理,至于有人举出反面的例子加以反驳,那就是钻牛角尖了,世上哪有绝对的事情呢?颜真卿具有孟子所倡导的“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儒家典型人格,和至刚至纯的浩然正气。在封建时代,忠君即忠国,在朝廷就是维护纲纪,在地方就是勤政爱民,另外他的忠还体现在忠于儒家道义上,维护正义,勇敢无畏。这些在他近四十年的宦海沉浮中都做到了。他天性刚直,不畏权贵,正色立朝,曾遭四任奸相排挤、打击,但本色不改,最后死于奸相卢杞之诡计。颜真卿身上就有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气,是典型的君子之风,为后世景仰。

另外,他的性格不是拘谨懦弱的文弱内倾型特质,刚强豪放,胸怀坦荡,磊落率真,可敬可爱。他的书品和人品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的楷书、行书就是他人格的完美化身。楷书就不说了,一眼便知。行书如《祭侄稿》、《争座位稿》、《赠裴将军诗》便是他人格的化身。

(三)笃行儒家,敬道礼佛,是形成颜体书风的思想基因。

颜真卿以儒家立身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他的思想根基,对他书风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最典型的有《大唐中兴颂》、《元次山碑》、《勤礼碑》、《颜家庙碑》。

同时与许多历史上的大知识分子、艺术家、政治家、思想家一样,对道教、佛教也礼敬有加,并虔诚修炼。李唐王朝尊老子道教为国教,上行下效,颜真卿自不例外,而且他的修炼很有成效,带给他强健的体魄,也让他的灵魂中注入了自由不拘、适意随化的成分,同时也给他的书法注入了奇逸骀荡、返朴归真的生机,最典型的当属《麻姑仙坛记》和《李玄靖碑》。

佛学也是颜氏家学之一,他与佛的缘份自然不浅。他直接写过三件与佛教有关的作品:《多宝塔碑》、《天下放生池碑》、《八关斋记》。如果说性格对书风影响是外化的,思想对书风的影响则是深层的、根本的、内在的。

(四)历经坎坷,经历非凡,是形成颜体书风的生活源泉。

艺术来源于生活,经历造就人。颜真卿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这是他的书风形成的坚实基础。笔者撷其生活中几个与书法紧密相关的生活片段叙述如下:

1、幼年不幸,家贫以黄土涂墙习字。

颜真卿生于709年,四岁时,父亲颜惟贞去世,随母到舅父殷践猷家寄居(也在长安),幼年受教于母亲、舅父,以及姑母颜真定、伯父颜元孙、二兄颜允南(长他15岁)。十三岁时,舅父殷践猷去世,随母投靠苏州的外祖父殷子敬。不知何时返长安(史无记载)。

颜真卿兄弟7人,又有从兄弟5人,颜真卿排行十三(父惟贞生8子、伯父元孙生6子,各夭其一),这是祭侄稿中称十三叔的原因。颜真卿小名羡门子,羡门子是古仙人,这里也可看出与道教的渊源。20岁时起字清臣。

颜真卿父辈友人有贺知章、陆象先(伯祖陆柬之)、苏晋(饮中八仙之一)等,都是当时的硕学名流,对颜真卿不无影响。

按照当时的官学制度,颜真卿有资格入太学学习,是否入国子监(最高级别官学,只取三品以上官员子弟300人)无可考。26岁时考中进士,参加雁塔题名(进士的荣耀,雁塔有褚遂良所书圣教序)。唐代科举很严格,进士很难考,每年只录取二三十人,颜真卿科考当年全国只录取进士27名。

2、40岁之前在最底层任职,学习锻炼。

考进士很难,当官也难。唐代官吏选拔制度很严格,颜真卿考中进士两年后,参加吏部铨选,铨选的标准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也就是说要相貌好、口才好、楷书好、文才好、明事理。难怪唐代书法好,当官的必要条件啊。颜真卿被评定为高等,第一个官职是秘书省校书郎(九品)。当时没有大的图书编纂活动,比较清闲,颜真卿作诗著书以打发时间。以祖上音韵学名著《切韵》为基础开始编一部大书,起名《韵海镜源》。

30岁时,母亲殷氏在洛阳去世。颜真卿依礼服丧三年,34岁时应博学文词秀逸科,唐玄宗亲试,策试上等,当年授京兆醴泉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财政局长、税务局长等,事务繁杂,官阶九品)。赋闲的这四年时间在干什么呢?学书法肯定是必修课。醴泉县尉任上干得很出色,任期四年满后,由御史中丞、京畿关内道采访黜陟使(相当于考察地方官吏的职位)荐举,升迁长安县尉,干了四年还是个九品官,只是离首都近了。

醴泉县尉任满而未有新官职时,颜真卿特地到洛阳向张旭(张旭年长颜真卿34岁,是前辈)学笔法。此前,在长安时也曾师事张旭,认为未得真传。这一次在洛阳,颜真卿在张旭住处住了一个多月,加上年岁已长,阅历和各方面知识储备已具备,张旭才肯传其笔法要诀,颜真卿才得张旭笔法真传,这段学书经历有《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记载。

3、40岁后在朝廷和地方轮番任职,屡遭贬谪、升迁,从政经历之丰富世所罕见,经历了血与火的淬炼,人生境界、思想境界、学术境界、书法境界全面跃升。

(1)747年初(39岁)自长安尉迁御史台任监察御史(正八品,官阶不高,但与在京五品以上官员每日朝参),当年秋充河东、朔方军试覆屯交兵使,第二年,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巡察山西太原、宁夏灵武、甘肃武威、青海乐都一带,体察民情,得到“御史雨”的美誉。这三年豪壮而艰苦的西北军旅生活,塞外广阔的天地,大大扩充了人生阅历。749年颜真卿迁殿中侍御史,执法严明。751年,颜真卿转尚书省兵部员外郎(从五品、六品)。这期间写了两个有名的碑,42时作《郭虚己墓志》,44岁时作《多宝塔碑》(有徐浩隶书题额,徐长颜6岁)。

(2)753年(45岁),受奸相杨国忠排挤,外放平原郡(山东)太守。治郡有方,政绩显著,高适、岑参曾作诗以赞誉。治郡之余,续编《韵海镜源》。754年作《东风朔画赞》,此作深得苏轼称赞。

颜真卿预知安禄山必反,不露形迹地作军事准备。755年安禄山反状已很明显,颜真卿不能离开就遣人进京上奏状,无回音。同年冬,安禄山反于范阳,颜真卿率先举义,河北诸郡纷纷响应,共推颜真卿为二十万盟军盟主,在讨逆过程中,颜真卿的一举一动充分显现集智仁勇于一身,在此不加细说。在讨逆中,颜氏一门有三十余人被杀害,其伯父颜杲卿被割舌依然痛骂逆贼不止,死状惨烈,侄子颜季明也被割头杀害。758年9月,颜真卿哀祭亡侄,血泪迸发,摧肝沥胆,怒斥逆贼,义愤填膺,二者交织,悲愤至极,不可遏止,写下《祭侄稿》草稿,成为有意写文、无意作书的又一千古杰作。同年所作《祭伯父稿》,心态已转为平和,哀而不伤,行笔稍缓,笔迹工整许多。两件书作显示颜体行书早于楷书成熟。

颜真卿平叛有功,其间有几次升迁,先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757年2月授宪部尚书(刑部改为宪部),颜真卿有《让宪部尚书表》。颜真卿以正色立朝,秉持正义,招宰相房琯排挤,757年11月被贬为冯翊(陕西)太守,12月改任同州(陕西)刺史。758年3月又改任浦州(山西)刺史,封丹阳县开国侯,10月又贬饶州(江西)刺史。759年6月,迁昇州(江苏)刺史,写有《与蔡明远帖》,这件作品受到黄庭坚、董其昌等人的极力称赞,还有一件作品是《天下放生池碑铭》。

760年正月召入京任刑部侍郞,因上表维护孝道礼体,8月又被贬为蓬州(四川)长史,任上作有《鲜于氏离堆记》楷书,刚健雄厚,显示出颜体楷书的独特风格已形成。762年11月迁户部侍郎。763年3月改任吏部侍郎,7月任江陵(湖北)尹,充荆南节度使,颜真卿有谢表。

763年10月任命为尚书右丞。764年正月,为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3月晋爵鲁郡开国公,从此,天下敬称颜鲁公,11月朝廷百官于安定福寺准备迎接郭子仪父子大军,百官排列位置由尚书右仆射郭英乂安排,郭为取悦大宦官鱼朝恩,不按常礼,将鱼朝恩位置提升到前列,排挤六部尚书向下座,颜真卿对郭的作法很愤慨,写了《与郭仆射书》(也就是著名的《争座位稿》)加以斥责。同年为郭子仪撰写《郭氏家庙碑》。766年初,颜真卿上疏揭当朝宰相元载专权堵塞言路,2月元载借机将其贬为硖州(湖北)别驾,途中改吉州(江西)别驾。

在朝中四年,虽然官至正三品,但当时京官俸禄薄,生活窘迫,有时举家食粥,有《乞米帖》为证。

(3)从766年(58岁)外任地方官到69岁重返朝中,这11年间思想有所变化。

远离政治斗争的旋涡后,勤政之余,求恬淡适意,热衷于佛道,寄情于山水,留意于翰墨,纵情于诗酒,但内心坚贞之志不改,有《守政帖》为证,这期间多书法佳作。

766年6月在途经吉州的任上,游历庐山、东林西林二寺,与佛道教徒交往。在吉州别驾任上,与诗人交往唱和,所著编为《庐陵集》十卷。768年5月,迁抚州(江西)刺史,又作《庐陵集》十卷。抚州多佛道文化踪迹,南城县有麻姑山,771年颜真卿在此撰写著名的《麻姑仙坛记》,并书写了元结所撰的《大唐中兴颂》,同一年所作两件著名作品,但风格迥异,反映了颜真卿锐意求变的书学思想。

771年秋,颜真卿离开抚州到金陵(南京),拜祖墓。772年5月北返宋州(河南),在此撰写《八关斋记》,9月在东都洛阳,怀素来见,请教笔法。772年9月为一代名相宋璟书写《宋璟碑》(两年前撰),一改粗重肥厚的风格,写得瘦润圆劲,后之名家皆谓此碑笔法风格出自禇遂良,同年冬撰写《元次山碑》。773年正月到任湖州刺史,继续进行《韵海镜源》的编纂,常举办诗会,与文人唱和,集《吴兴集》十卷。在湖州留下的著名的书法作品有:《干禄字书》(774年)、《刘中使帖》(775)、《湖州帖》、《竹山堂联句》。777年为著名道士李含光(李玄靖)撰写《李含光碑》。

(4)从777年重回朝廷任职到被害,经历了人生悲壮的晚年,也登上了书艺的巅峰。

777年8月颜真卿从湖州回到长安,任刑部尚书。778年颜真卿70岁,到了致仕之年(退休),连续三次上奏,请求致仕,未准,同年3月迁吏部尚书。779年5月,颜真卿以吏部尚书充礼仪使,同年7月被宰相杨炎阴夺其权,改为品级虽高而无实权的太子少师(从二品),由于邵起草《授颜真卿太子少师告》。回朝后,整理家谱,于779年撰写《颜勤礼碑》,780年撰写《颜家庙碑》(有李阳冰篆额,李也是张旭弟子),两碑达到颜体楷书艺术的顶点,同年还书写了《告身帖》。

781年卢杞为宰相,忌恨颜真卿德高望重,于782年8月免去颜真卿礼仪使,进太子太师(从一品),无实权。783年正月,叛将李希烈部攻陷汝州,卢杞使奸计让颜真卿为宣慰使,往许州安抚李希烈,颜真卿明知是祸,毅然前行,既为忠君,亦为殉道。李希烈扣留颜真卿,威逼利诱,颜真卿誓死不降。785年正月,颜真卿在蔡州被缢死,年七十七。颜真卿以忠烈名垂青史,后世景仰。

从颜真卿的经历来看,在朝廷几乎担任过三省六部所有官职,在地方任职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这种人生阅历世所罕见,人间世事的历练,天地山川的滋养,文人墨客的交游,为颜真卿的思想、艺术注入了无与伦比的养分,包括知识的积累、技法的锤炼、人格的磨砺、境界的升华、情感的充盈。

笔者一向认为,有成就有作为的人,都是非凡的经历造就的。正如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一样,过于安逸优越的环境和平坦顺利的经历是不可能造就杰出的人物、一流的大师。即使有成就,格局也小了。

在这里试将唐代另一位大家柳公权与颜真卿作一些比较,两人都是进士出身,论学力才力二者相当,都有正人君子之风,柳公权一生基本上在朝为官,主事的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是清闲的虚职,主要陪皇帝、太子读书、写字。没有在地方任职的经历,也没有经历战乱,一生很平顺。可以说柳公权基本就是朝廷专业写字的文官。有大把的时间去琢磨写字的技巧,但对于一流的大师来说,技法已退居次要的位置了。颜真卿的经历不仅造就他是书法家,更是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柳公权只能称为文人书法家。柳公权的风格在定型以后,基本上再没有什么变化,我们所见到的大概就是《金刚经》(早期)、《玄秘塔》、《神策军碑》这三件楷书名作和《蒙诏帖》行书名作(仅两行字),对后世的影响远远不及颜真卿。

(五)诗文并重,文采风流,是形成颜体书风的文人素养。

书法需要文学的滋养,才会有书卷气,才不致于粗野鄙陋。颜真卿有家学、官学的底子,又是正宗的进士出身,诗词文章水平很高,以文儒著称。他平生著作主要有:《礼乐集》十卷、《历古创置仪》五卷、《颜氏家谱》一卷,主编《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诗文集有《庐陵集》十卷、《临川集》十卷、《吴兴集》十卷。

诗文散佚较多,南宋留元刚搜集整理其文集为十五卷,清人黄本骥重编为三十卷。颜真卿作文主张文质并重,行文骈散相间,雅正质实,典博庄重。作诗擅长五言,最著名的有《赠裴将军诗》(笔力雄伟,惊心动魄处如严霜烈日,令人畏而仰之,郁勃之气,油然生于五内)、《咏陶渊明诗》(蕰籍深刻,可谓“千古无几人能及”)、《刻清远道士诗因而继作》(端动冲夷,典妙盖世)等。颜真卿与同时代的文人名流多有交游。

四、对颜体书风的评价

后世对颜真卿书法评价很多,很容易查到,在此不一一赘述。只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简单介绍一下:

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黄庭坚说:“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血、徐(浩)、沈(传师)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肃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盖自二王后,能臻书法之极者,唯张长史与鲁公二人。”

元鲜于枢跋: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一。鲜于枢是第一个评论《祭侄稿》为天下第二行书的书法家。从此这个评价得到广泛认可。清书法家兼书法理论家王澍对颜真卿的许多作品都有精当的评论,值得重视。

另外,列举两个负面的评价,一个是南唐后主李煜,他说:“真卿得右军之筋而失于粗鲁。颜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脚田舍汉。”我们大可不必对一个只知道风花雪月而并不精通书法的亡国之君这番言论太在意,这反映了他的审美趣味,不是一路人。

另一个是米芾,他说:“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挑剔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颜柳挑剔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这是米芾对颜体楷书的评论,他是用钟王小楷的标准来评论颜楷的,米芾既然号称米颠,狂言自不会少。不过历史上所有名家都有负面的评价,连王羲之也不能例外。时下论坛中的辩论者大多喜欢用个别人的观点去攻击多数人认可的观点,以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实不在探究学问,而在无聊地打发时间也。米芾对颜体行书有另一番评价,后面会提到。

关于颜真卿的楷书书法作品哪个排第一的评论,很有趣,反映了书法家的审美趣味和取向,在此列举如下:

《多宝塔碑》,清杨宾称:“鲁公书前辈多推《宋广平碑》和《争位帖》,而《楚金感应碑》(即《多宝塔碑》)则在所痛贬。余谓《广平》、《争位》未尝不佳,然求其始终一贯,无一懈笔,则有莫过《楚金》者,以鲁公全力所在故也。”王澍也有“浑劲吐风神,姿媚含变化”的精彩评价。

《东方朔画赞碑》,苏轼说:“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最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

《麻姑仙坛记》,康有为称赞:“《麻姑坛》握拳透爪,乃是鲁公得意之笔,所谓字外出力中藏棱。鲁公诸碑,当以为第一也。”

《大唐中兴颂》,元郝经极力称赞:“书至于颜鲁公,鲁公之书又至于《中兴颂》,故为书家规矩准绳之大匠。”明王世贞也给予高度评价:“字画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当为鲁公法书第一”

《李玄靖碑》,清王澍说:“昔人称此碑笔法与《家庙》同。余按鲁公晚年所书碑,跌宕莫如《宋广平》,肃恬莫如《家庙》,此碑风格正在《广平》、《家庙》之间,信是鲁公极笔”

《颜勤礼碑》,此碑久埋地下,1922年十月在长安旧藩廨库基中出土。所以民国之前人没看到此碑,没有评价。现当代有评,不少称赞为颜楷书第一。张士东评此碑:其时精力充沛,笔法精熟,其用笔之劲健、爽利似胜过其他楷书传本。言恭达评:此碑端庄雄伟,雍容雄秀,高古苍劲,气势迫人,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

《颜家庙碑》,明王世贞说:“余尝评鲁公《家庙碑》,以为今隶中有玉筋体者,风华骨格,庄密挺秀,真书家至宝。”王澍说:“评者议鲁公书‘真不及草,草不及稿’,以太方严为鲁公病,岂知宁朴无华,宁拙无巧,故是篆籀正法。此《家庙碑》乃公用力深至之作。……年高笔老,风力遒厚,又为家庙立碑,挟泰山岩岩气象,加以俎豆肃穆之意,故其为书庄严端悫,如商周彝鼎,不可逼视。”

对于“唐人尚法”的评价,大体适用于楷书,而对行草书则不适用,张旭、怀素、颜真卿这三人既重法,又重情,亦尚意。对颜真卿的行草书,历来评价很高。甚至有人认为超过了楷书,并认为行书先于楷书成熟。下面列举几件行书代表书作的评论文字(笔者只取其中认为最为精当的评论文字):

《祭侄文稿》,南宋末陈深说:“详玩此帖,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清王澍评:“鲁公痛其忠义身残,哀思勃发,故萦纡郁怒,和血迸泪,不自意其笔之所至,而顿挫纵横,一泻千里,遂成千古绝调。”

《祭伯父文稿》,王澍评:“《祭侄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祭伯父稿》心气和平,故容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之异,应感之理也。”

《蔡明远帖》,黄庭坚说“极力追之,不能得其仿佛。”又说:“笔意纵横,无一点尘埃气,可使徐浩服膺,沈传师北面”,董其昌说“颜书惟《蔡明远序》尤为沉古,米海岳一生不能仿佛。盖亦为学唐初诸公书,稍乏骨气耳。”

《争座位稿》,苏轼说:“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手自然,动有姿态。”米芾说:“字字意相联属飞动,诡形意状,得于意外也,世之颜行书第一书也。”又说:“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董其昌说:“唐时欧、虞、禇、薛诸家虽刻画二王,不无拘于法度。惟鲁公天真烂漫,姿态横出,深得右军灵和之致,故为宋一代书家渊源。”王澍说:“鲁公《争座位帖》,气格当与《兰亭》并峙。然《兰亭》清和醇粹,风韵宜人,学之为易,及既入手,却不许人容易写得,非整束精神,皎然如日初出,却无一笔是处。《争座》奇古豪宕,学之为难,一旦得手,即随意所之,无往不是。此亦两公骨格之所由分也。”

《送刘太冲序》,米芾说:“神采艳发,龙蛇生动,睹之惊人。” 郝经说:“鲁公笔法皆正笔出奇,独有《刘太冲》初从真草入行草,削去畦町,尤清雄,悬针数笔,皆侧锋,往往矫矫如飞龙,轮囷权奇,恣挥洒,瑰伟乃见烈士风规。”

《刘中使帖》,陈继儒说:“拳大行草,书青纸上,忠义之气,森然横入,始知世间自有此真物,非可伪袭者,法书中神品第一。”启功为此帖作论书绝句一首:“真迹颜公此最奇,海隅同慰见心期。请看造极登峰处,纸上神行手不知。”

《裴将军诗帖》,王世贞说:“书兼正行体,有若篆籀者。其笔势雄强劲逸,有一掣万钧之力,拙古处几若不可识,然所谓印印泥、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者,盖兼得之矣。”王澍说:“书兼楷行草,若篆若籀,雄绝一世,余题为鲁公第一奇迹,不虚也。……此书诡异飞动,出《争座》外。盖自右军来未开此境,其心目中不复欲存右军一笔,所谓善学柳下惠,莫如鲁男子也。然非有一段忠义郁勃之气发于笔墨之外,未有臻此。”

笔者之所以罗列这些评论,是因为这些评论对颜行书的理解非常有帮助。笔者认为,学宋人、明人行草书,绕不开颜真卿。

五、颜体书风对后世的影响

颜体书风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下面仅从对唐以来的大家影响简述如下:

唐代柳公权,书法初学二王,后学欧阳询、颜真卿,得其真髓,形成个人风格,并称颜筋柳骨。

五代杨凝式,取法与柳公权大致相同,性格迥异,世称杨疯子。行草方面受颜真卿影响巨大,形成独特风格。

北宋初李建中学王羲之、颜真卿,成为书法过渡期的重要人物。

苏轼书法初学王羲之,中年以后主学颜真卿、杨凝式、李北海。苏轼对颜真卿书法推崇备至,正是他的评价和倡导,逐步确立了颜真卿书法地位。对苏轼影响巨大的有楷书《东方朔画赞》、行书《争座位稿》(当时真迹尚在,宋四家都见过这件真迹并力学之,特别是米芾对此帖赞叹不已)。所以苏轼楷书行书都受到颜真卿影响。

黄庭坚楷书先学颜、柳,后才学《瘗鹤铭》。(笔者曾见过一件黄庭坚中年楷书字帖,分明是学颜、柳的作品)。黄庭坚的行书也学过颜真卿,曾说过:“余极喜颜鲁公书,时时意想为之。笔下似有风气。”

米芾早年楷书初学颜体,后学柳体,再学欧体,最后学褚最久,中年以后得到苏轼指点,主学二王。米芾学楷成就不大,流传作品很少,笔者仅见过他两件作品,都是小楷,一件是《向太后挽词》,墨迹本,有行书笔意和禇字味道,另一件是《千字文》(刻本),与晋人小楷相类。米芾虽然对颜真卿楷书颇有微辞,但对他的行书评价很高(如前所述),也学之。

蔡襄,楷书几乎就是颜楷的翻版,只是笔力、神韵有所不及,行书也是颜的笔法加入了二王的味道。所以宋四家都受到颜真卿的很大影响。笔者以为,颜真卿行书和杨凝式行草是宋人尚意书风的直接来源,比二王的影响要大。南宋张即之楷书也是学颜真卿的。

元代鲜于枢,他和赵孟并称南北二雄,二人力矫南宋以来书法的颓势(在书史上,南宋书法乏善可陈,无大家,究其因或为偏安一隅,或为承继北宋尚意书风,意太过而法不逮),力追晋唐。赵主晋,鲜主唐。鲜楷不如赵,行草过之。赵孟在《题伯机临鹅群帖》中云:“仆与伯机同学书,伯机过仆远甚,仆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处称尊耳。”

明代学颜的大家有:董其昌17岁学《多宝塔碑》,后学虞、钟、王、米,晚年仍常临颜书。他学颜圆润处有所得,遒丽淳厚则去之甚远。王铎,大楷学颜、柳,小楷学钟,行草则遍学晋唐宋大家,从他的两件名作可看出颜的渊源:《赠汤若望诗》、《赠张抱一行书诗卷》。倪元璐,人品气节与颜相近,也是学颜之大家。傅山,早年学赵、董,明亡后力学颜,楷、行、草皆得力于颜,

清代有:刘墉,用笔得颜体浑厚与苏字丰肥,用墨浓重。钱南园,以千年来学颜体最相似者著称,从用笔、结体、气势、人品气节上全面取法颜。伊秉绶,将颜体楷书与隶书融合,将隶书写出了独特风格。何绍基,楷书将颜楷与魏碑结合,形成独特风格,行书最爱《争座位稿》,是碑帖结合的大家。赵之谦,初学颜体,后学北碑。翁同龢,先学赵、董,中年从钱南园上溯颜真卿,自成面目。

民国时期学颜有成就者,当属华世奎、谭延闿。现当代舒同、启功、沙孟海,皆取法过颜,舒同学颜最得力,用笔气势深得颜法。笔者曾在《书法》杂志专版介绍启功的文章中看到当时启功的几件作品,是启功八十年代学颜后的作品(当然启功取法众广),后来也买过他的《争座位稿》临作字帖。沙孟海学颜的经历从作品集中都可看到。

六、如何学习颜体书法

从前面可以看出,颜体书法是个博大精深的开放系统,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和很多书体、字体相融合,而形成新面目。不仅能学到丰富的笔法,还能增强笔力、气势,这是后世大家喜欢颜体的原因之一。

对于如何学习颜体,说法很多。以笔者之浅见,提出如下意见:如无任何书法基础,可从《郭虚己墓志》和《多宝塔碑》入手,两碑书写、铭刻精工,从其学笔法,以此为基础,再学习其他碑帖。学书有基础,可从《勤礼碑》和《自书告身帖》入手,《竹山堂联句》也是不错的选择,虽然此帖可能是临本,但其笔法完全是颜书晚年的楷书笔法,笔画尽圆。当然,专学这几个帖是不够的,观清代、民国学颜有成就者,皆从《麻姑仙坛记》和《颜家庙碑》得其真髓。有时间可以学一下圆笔篆书和隶书,对学习颜体楷书也是有好处的。对于颜楷书的学习,现在的状况是把它作为青少年打基础来定位的,而且大多只学《多宝塔碑》和《勤礼碑》,这使得学颜者多流于初级功夫,多俗气。实际上,颜体楷书只有《郭虚己墓志》和《多宝塔碑》适合青少年学习,其它的碑青少年理解不了,笔力、神韵根本达不到。所以要终身习之,不是说一条道走到底,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穿插。

学颜楷者,也要学颜体行书。颜行书比楷书难学,许多学书有年的书友也望而生畏,或者无法理解颜行书好在哪里。所以颜行书不适合初学,没有10年以上的功力最好不要碰它。学行书者当以王羲之行书为基础,而后学其他大家都可以。笔者发现,不少书友一边学颜体楷书,一边学王羲之行书,笔者以为,笔法冲突,恐怕两者都学不好。颜楷、行同时学效果会好些(前提是行书有基础)。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雾的作文 感动的事作文 好奇作文 误会作文 乐观的作文 什么的我作文 说明文的作文 梅花 作文 同行作文 作文立意 作文指导 我的奇思妙想作文450字四年级 传承优良家风争做时代新人作文 任何题目都可以套的万能作文 我的课余生活作文300字 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作文 让自己奔跑起来作文 校园新变化作文 美丽的秋天作文300字 以阳光为话题的作文 童年趣事作文800字 关于端午节的英语作文 以书为话题的作文 让我感动的一件事作文 最有趣的一件事作文 我的老师作文350字 22年高考作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 欧阳修论作文 雪中情作文